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雅俗文学的概念区分 被引量:11
1
作者 朱国华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6-14,共9页
“雅文学”和“俗文学”这一对概念无疑是当今文坛使用得颇为频繁的术语之一.虽然可能人们对其内涵的含混性以及使用的随意性感到不满,但是,很少人试图对其概念区分作出较为令人信服的精确表述.这并不奇怪.因为作这种努力,必须要回答两... “雅文学”和“俗文学”这一对概念无疑是当今文坛使用得颇为频繁的术语之一.虽然可能人们对其内涵的含混性以及使用的随意性感到不满,但是,很少人试图对其概念区分作出较为令人信服的精确表述.这并不奇怪.因为作这种努力,必须要回答两个无法回避的质问.其一,文学作品和文学观念是不断地向未来开放的.我们今天替雅俗文学下个定义,明天是否会被未来的文学作品和文学观念所抛弃甚至嘲弄?假定在现在被指称为通俗小说的历史演义小说、言情小说、武侠小说、科幻小说、冒险小说、推理小说、公案小说乃至于梁凤仪财经小说、《北京人在纽约》式留洋小说等等之间存在着某种形式的统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俗文学 文学 文学作品 武侠小说 通俗小说 概念区分 形式技巧 文学观念 大众文学 言情小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商贾与《聊斋志异》及山东雅俗文学的典型分析
2
作者 陈书录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31-138,共8页
明清时代,山东商帮是全国“十大商帮”之一。明中叶的诗文作家李开先、李攀龙,清初蒲松龄小说《聊斋志异》等呈现出明清商贾与山东文学交叉的态势,这主要表现为:诗文与小说呼应中的立法救弊,打击豪强奸商;形理兼备之中的经商择偶,看好... 明清时代,山东商帮是全国“十大商帮”之一。明中叶的诗文作家李开先、李攀龙,清初蒲松龄小说《聊斋志异》等呈现出明清商贾与山东文学交叉的态势,这主要表现为:诗文与小说呼应中的立法救弊,打击豪强奸商;形理兼备之中的经商择偶,看好仁智诚笃;形象与心理互补之中的贩卖为业,人生以快意为乐。这既是明清商贾活跃时代背景下市民意识觉醒的重要方面,也是明清山东地域文化与文学的特色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时期 商贾 雅俗文学 地域特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启蒙与民族认同视野下的雅俗文学建构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巧玲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36-139,共4页
在思想启蒙和民族认同过程中,中国现代雅俗文学或是更接近西方的现代观念、或是显现出对于传统道德人格的亲近,表现出不同的价值判断标准,形成了一种共生互动、互补对话的关系。精英知识分子对于通俗文学的大力鞭挞,显示了他们对于精神... 在思想启蒙和民族认同过程中,中国现代雅俗文学或是更接近西方的现代观念、或是显现出对于传统道德人格的亲近,表现出不同的价值判断标准,形成了一种共生互动、互补对话的关系。精英知识分子对于通俗文学的大力鞭挞,显示了他们对于精神超越性的追求和反封建的思想;通俗文学作家对于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强调,则质疑了西方现代化道路普世化的合理性,从而凸显了后发国家现代化道路上坚持独立思考的重要性。文章以《猫城记》和《八十一梦》为例,透视启蒙与民族认同视野下的雅俗文学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认同 思想启蒙 雅俗文学 互补对话 现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元代雅俗文学的发展 被引量:1
4
作者 任红敏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54-161,共8页
元代多族共居,多元文化并存且共同发展,北方草原文化、西域商业文化与中原传统农耕文化交汇融合,蒙古、色目等民族的儒士文人认同并向往中原文化,接受华夏正统意识,在认可认同以儒学为主干的中华文化的基础上,有了共同的生态领域,形成... 元代多族共居,多元文化并存且共同发展,北方草原文化、西域商业文化与中原传统农耕文化交汇融合,蒙古、色目等民族的儒士文人认同并向往中原文化,接受华夏正统意识,在认可认同以儒学为主干的中华文化的基础上,有了共同的生态领域,形成了新的国家文化观念。元代文人同属于这一文化领域,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多民族多元文化的融会,发生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的元代文学所体现的社会审美意识、文学观念及其创作的内容、形式和风格等都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变化,尤其是雅俗文学呈现出不同于其他时期鲜明而独有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多民族 多元文化 雅俗文学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国性情两从容——论畏兀儿人贯云石的雅俗文学创作
5
作者 张艳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9年第6期101-107,共7页
贯云石是元代文坛泰斗式的传奇人物,诗文词曲兼擅。而今人多以曲家目之,以曲家称之而忽略其为文章家、诗人,是不符合当时文坛实际的。以通观雅俗各种文体的视角来看,贯云石的诗歌与散曲通融之处主要包括:展示大国恢弘气象和盛世文人心态... 贯云石是元代文坛泰斗式的传奇人物,诗文词曲兼擅。而今人多以曲家目之,以曲家称之而忽略其为文章家、诗人,是不符合当时文坛实际的。以通观雅俗各种文体的视角来看,贯云石的诗歌与散曲通融之处主要包括:展示大国恢弘气象和盛世文人心态;个人性情的张扬;崇真尚俗的心理以及对西湖的书写。贯云石能够用雅俗不同文体来表现同一题材且游刃有余,这与其家境、追求心性自由等因素是分不开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贯云石 雅俗文学 通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雅俗文学创作与理论批评交叉研究——评《明清雅俗文学创作与理论批评》
6
作者 梁樑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1期I0005-I0005,共1页
文学的雅俗之辩由来已久且历久弥新,至今也罕见令人信服的精确表述。从中国文学的演进来看,雅和俗也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双向的互动过程。对于雅俗文学的理解也常常受到一个时代的社会风尚和审美趣味的制约。其中,明清时期诗文、小... 文学的雅俗之辩由来已久且历久弥新,至今也罕见令人信服的精确表述。从中国文学的演进来看,雅和俗也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双向的互动过程。对于雅俗文学的理解也常常受到一个时代的社会风尚和审美趣味的制约。其中,明清时期诗文、小说、戏曲、民歌的创作与理论批评则更好地体现了雅俗的碰撞与整合的发生、发展、深化至成型的整个过程。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陈书录教授著的《明清雅俗文学创作与理论批评》一书,便是从明清雅文学与俗文学创作及理论批评交叉的“个案”入手,用考论结合的方法对其中的难点和重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笔者在2019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互联网时代网络流行语对青少年语言表达能力影响探究”(编号:2019KY1692)研究过程中对本书作了研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论批评 雅俗文学 文学 雅俗之辩 语言表达能力 雅和俗 交叉研究 审美趣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雅俗之争与大众文学
7
作者 宗洲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2年第4期43-47,共5页
近年来,我国文坛上引人瞩目的雅俗文学之争,就其社会影响和读者覆盖面大小而言,主要是集中在小说领域。究其起因,大体上自八十年代初开始,港台颇为畅销的言情、武侠小说大量涌入内地,与内地日益发展的商品经济互相呼应。
关键词 通俗小说 大众文学 小说家 通俗文学 雅俗文学 八十年代 文学观念 武侠小说 严肃文学 中国小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雅俗相成——解放区文学的一项重大突破
8
作者 吕永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5年第4期75-80,共6页
研究过去,无非为了现在;而立足现在,也有助于清醒地认识过去。所以,本文试图从“纵向”探讨一下解放区文学在“雅俗相成”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不当之处,还望同志们指正。 1 我国文学早在《风》《雅》交辉、《楚辞》... 研究过去,无非为了现在;而立足现在,也有助于清醒地认识过去。所以,本文试图从“纵向”探讨一下解放区文学在“雅俗相成”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不当之处,还望同志们指正。 1 我国文学早在《风》《雅》交辉、《楚辞》郁起的先秦时代就随着“士”“民”分化而出现“雅”“俗”分流了。据宋玉《对楚王问》说:有人在郢都唱通俗的《下里巴人》,“和者数千人”, 而唱高雅的《阳春白雪》,“和者不过数十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放区文学 重大突破 文学 雅俗文学 赵树理 优秀作品 推陈 士大夫 工农兵 深入生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岭南文学的基本特征:融合
9
作者 李树政 《学术研究》 1988年第4期77-79,共3页
某一地域的文学,凭藉其独特的语言和风土人情(包括社会生活、经济生产),也就表现着独自的审美意识,必然形成地域文学的鲜明特征。从岭南文学来看,当前急于高张流派的旗帜,着实余勇可贾,却又多少感到出力不在实处之憾。其实,眼下首要的... 某一地域的文学,凭藉其独特的语言和风土人情(包括社会生活、经济生产),也就表现着独自的审美意识,必然形成地域文学的鲜明特征。从岭南文学来看,当前急于高张流派的旗帜,着实余勇可贾,却又多少感到出力不在实处之憾。其实,眼下首要的不在于承不承认流派的存在,而在于认清岭南文学的基本特征。那么,岭南文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 我以为,假若以最省俭的字眼来概括,那就莫过于“融合”二字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文学 基本特征 岭南画派 融合 地域文学 乡土文学 审美意识 都市文学 社会生活 雅俗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恨水“爱情三部曲”对传统小说的改造及其局限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晓平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7-135,共9页
张恨水的早期作品典型反映了中国小说由传统向“现代”演进的过程,也由此展现了其中的种种症候。以张恨水早期的“爱情三部曲”为例,作者逐步转变传统章回小说的内容与形式,三部曲叙事重心由个人到家族再扩大到总体性的社会结构图景,主... 张恨水的早期作品典型反映了中国小说由传统向“现代”演进的过程,也由此展现了其中的种种症候。以张恨水早期的“爱情三部曲”为例,作者逐步转变传统章回小说的内容与形式,三部曲叙事重心由个人到家族再扩大到总体性的社会结构图景,主题由个人命运的悲叹到反映社会上层的腐败,再到表达市民阶层朴素的政治正义观,均显现了作者社会视野的逐渐扩张、观念的不断更新与革新旧文学的持续努力;时代转变带来的观念转化使得作品从“守旧”的旧文体逐渐向“革新”后的新文类演进。但既有的保守心态又使得这些作品无法深究矛盾的社会成因,而仍陷于半传统的小说形态。这表明文学形式的现代(化)与叙事内容的现代(性)无法割裂和分离,也对新旧文学的转化和“雅俗之辨”带来新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恨水 鸳鸯蝴蝶派小说 爱情三部曲 传统与现代性 雅俗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