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雄激素受体在三阴性乳腺癌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1
作者 黄钱 甘淋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18-321,共4页
三阴性乳腺癌是乳腺癌中最具侵袭性的亚型之一,与其他亚型的乳腺癌患者相比,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存活率和无病生存率更低。近几年,随着细胞以及基因分析的高速发展,乳腺癌的研究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研究发现在高达70%~90%的乳腺癌中均... 三阴性乳腺癌是乳腺癌中最具侵袭性的亚型之一,与其他亚型的乳腺癌患者相比,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存活率和无病生存率更低。近几年,随着细胞以及基因分析的高速发展,乳腺癌的研究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研究发现在高达70%~90%的乳腺癌中均有雄激素受体的表达,并且它的表达与乳腺癌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因此,在雄激素受体阳性的三阴性乳腺癌中,雄激素受体拮抗剂有望成为新的治疗途径。本篇综述主要介绍雄激素受体在三阴性乳腺癌中的研究以及常见雄激素受体拮抗剂对三阴性乳腺癌治疗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阴性乳腺癌 乳腺癌 雄激素受体拮抗剂 激素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雄激素受体与三阴性乳腺癌相关研究现状 被引量:4
2
作者 贾闵羽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03-310,共8页
在乳腺癌的研究中,尽管雄激素受体(AR)在三阴性乳腺癌(TNBC)中的预后价值存在争议,但已有研究表明,缺乏AR表达会加剧疾病进展。并且在TNBC亚型中,与AR(+)TNBC相比,AR(-)TNBC会因缺乏预后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更具侵袭性。随着磷脂酰肌... 在乳腺癌的研究中,尽管雄激素受体(AR)在三阴性乳腺癌(TNBC)中的预后价值存在争议,但已有研究表明,缺乏AR表达会加剧疾病进展。并且在TNBC亚型中,与AR(+)TNBC相比,AR(-)TNBC会因缺乏预后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更具侵袭性。随着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S期激酶相关蛋白2信号通路等新型治疗靶点以及新兴免疫疗法的深入研究,TNBC的治疗可选择方案也在不断增加。关于AR在TNBC中的作用机制,目前AR(-)TNBC肿瘤生物学的研究和新的生物标志物的文献仍然很少。本文总结了AR在TNBC中的研究现状,提出了TNBC未来研究的途径、潜在生物标志物和治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阴性乳腺癌 激素受体 雄激素受体拮抗剂 肿瘤生物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氟他胺诱导干眼模型大鼠角膜和泪腺组织病理变化及TNF-α、IL-1α的表达 被引量:9
3
作者 彭玲 蔡伟浩 +2 位作者 陆晓和 钟彦彦 易锐文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06-511,共6页
目的通过雄激素受体拮抗剂氟他胺溶液灌胃建立大鼠干眼模型,观察干眼大鼠角膜及泪腺组织病理变化及TNF-α、IL^(-1)α的表达。方法取32只SPF级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氟他胺高、中、低浓度组和对照组,每组8只,每天分别用浓度为16 mg... 目的通过雄激素受体拮抗剂氟他胺溶液灌胃建立大鼠干眼模型,观察干眼大鼠角膜及泪腺组织病理变化及TNF-α、IL^(-1)α的表达。方法取32只SPF级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氟他胺高、中、低浓度组和对照组,每组8只,每天分别用浓度为16 mg·kg-1、13 mg·kg-1、10 mg·kg-1氟他胺溶液和1 m L生理盐水灌胃。给药后0周、2周、4周、8周、16周、20周分别检测各组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Ⅰtest,SⅠt)值、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 time,BUT)及角膜荧光素钠染色情况。给药后0周、10周、20周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各组血清睾酮浓度。给药后20周处死大鼠取各组角膜与泪腺组织行病理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组TNF-α、IL^(-1)α的表达情况。结果给药后4周时高、中浓度组SⅠt值开始减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8周时高、中、低浓度组的SⅠt值均小于对照组(均为P<0.05),20周时高(3.23±0.31)mm、中(3.98±0.36)mm、低(4.73±0.18)mm浓度组的SⅠt值进一步减小,且均较对照组(9.60±0.60)mm下降大于50%(均为P<0.05),高、中、低浓度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给药后4周时高浓度组大鼠即出现BUT缩短,8周时,高、中、低浓度组的BUT均短于对照组(均为P<0.05),20周时高(2.40±0.61)s、中(4.32±0.68)s、低(6.10±0.81)s浓度组的BUT较对照组(9.12±0.73)s进一步缩短,各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给药后4周时高、中浓度组开始出现角膜上皮点状荧光素钠着色,16周时中、低浓度组出现小片状着色,高浓度组可见角膜上皮弥漫性大片状着色,20周时各组染色评分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给药后20周时睾酮浓度高浓度组(5.08±0.21)pg·m L^(-1)、中浓度组(4.23±0.16)pg·m L^(-1)、低浓度组(3.58±0.24)pg·m L^(-1)较对照组(2.24±0.15)pg·m L^(-1)不同程度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高、中、低浓度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HE染色显示高、中、低浓度组角膜出现不同程度鳞状上皮层次增加,基底细胞排列紊乱,基质层水肿;高、中、低浓度组泪腺上皮细胞小而密集,腺泡萎缩融合,结构紊乱,高浓度组改变最为显著。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高、中、低浓度组角膜与泪腺上皮细胞中TNF-α、IL^(-1)α阳性表达细胞数均高于对照组(均为P<0.05)。结论雄激素受体拮抗剂氟他胺溶液灌胃可以成功诱导混合型干眼模型,干眼大鼠角膜和泪腺上皮细胞发生病理学改变,炎性因子TNF-α、IL^(-1)α的表达明显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眼动物模型 雄激素受体拮抗剂 氟他胺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细胞介素-1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的治疗进展
4
作者 本刊编辑部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72-172,共1页
近年来,治疗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的新方法不断涌现,包括新型雄激素受体拮抗剂、免疫治疗、紫杉烷类化疗药物、抗血管生成药物、放射性核素、骨靶向药物以及各疗法联合应用等,改善了患者的生存期。《中国肿瘤临床》2016年第17期“国家... 近年来,治疗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的新方法不断涌现,包括新型雄激素受体拮抗剂、免疫治疗、紫杉烷类化疗药物、抗血管生成药物、放射性核素、骨靶向药物以及各疗法联合应用等,改善了患者的生存期。《中国肿瘤临床》2016年第17期“国家基金研究进展综述”刊文,从内分泌治疗、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等方面,对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治疗 前列腺癌 抵抗性 去势 抗血管生成药物 雄激素受体拮抗剂 《中国肿瘤临床》 进展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肿瘤临床》文章荐读: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的治疗进展
5
作者 本刊编辑部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4期732-732,共1页
近年来涌现出许多治疗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的新方法,包括新型雄激素受体拮抗剂、免疫治疗、紫杉烷类化疗药物、抗血管生成药物、放射性核素、骨靶向药物以及各疗法联合应用等,有效改善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 《中国肿瘤临床》 免疫治疗 前列腺癌 抵抗性 去势 雄激素受体拮抗剂 抗血管生成药物 放射性核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