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38篇文章
< 1 2 5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平流层辐射SP_3谷子雄性细胞发育的研究
1
作者 初庆刚 曹玉芳 +1 位作者 辛华 张秀芬 《核农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1期1-6,共6页
对平流层辐射处理SP3谷子和对照CK3谷子雄性细胞发育的研究表明,雄性细胞正常发育过程从孢原细胞开始,经初生造孢细胞、次生造孢细胞、小孢子母细胞、二分体、四分体和单核小孢子中央期、单核小孢子液泡期(单核靠边期)、单核... 对平流层辐射处理SP3谷子和对照CK3谷子雄性细胞发育的研究表明,雄性细胞正常发育过程从孢原细胞开始,经初生造孢细胞、次生造孢细胞、小孢子母细胞、二分体、四分体和单核小孢子中央期、单核小孢子液泡期(单核靠边期)、单核小孢子成熟期直到二细胞花粉、三细胞成熟花粉结束。其中四分体形成属连续型。雄性细胞异常发育有几种情况:小孢子母细胞强烈液泡化,细胞质收缩解体,不能进入减数分裂;小孢子母细胞液泡化,虽能进入减数分裂,但不能形成正常二分体而中途退化;二分体、四分体细胞液泡化,不能进行正常发育;单核小孢子中央期,细胞质收缩包围核,小孢子形状扭曲呈月牙形或不规则形,最终细胞质和核解体而呈月牙形的空壳小孢子;单核液泡期的小孢子不能积聚营养物质,细胞质解体而成为大的空壳花粉粒。平流层辐射SP3谷子雄性细胞异常发育的比率达50%左右,这可能与平流层辐射引起的染色体畸变以及SP1、SP2谷子染色体分离、重组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子 平流层辐射 小孢子发生 雄性细胞 异常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AL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与同型保持系穗花发育时期代谢物变化比较研究
2
作者 孔德真 桑伟 +5 位作者 聂迎彬 李伟 徐红军 李江博 刘鹏鹏 田笑明 《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454-2466,共13页
研究小麦AL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与同型保持系穗花发育不同时期代谢组物质变化的关系,为外源激素诱导细胞质雄性不育育性转换提供应用理论依据。本研究选用不育系AL-22A和同型保持系AL-22B为试验材料,用国际法测定不育系套袋自交结实率。... 研究小麦AL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与同型保持系穗花发育不同时期代谢组物质变化的关系,为外源激素诱导细胞质雄性不育育性转换提供应用理论依据。本研究选用不育系AL-22A和同型保持系AL-22B为试验材料,用国际法测定不育系套袋自交结实率。在穗发育二棱期、小花原基分化期、雌雄蕊原基分化期、药隔期、四分体期、单核中位期、单核靠边期、二核期、三核期等9个时期取穗样检测。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测定5种植物内源激素含量、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活性氧(ROS)含量、ATP含量及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代谢物变化。不育系套袋自交结实率为0,达到全不育水平;在穗分化多个发育时期不育系与保持系比较,ABA含量高于保持系,IAA、ZR、GA3含量低于保持系,MeJA含量在穗分化二棱期至四分体期低于保持系,单核期以后高于保持系;在激素平衡关系中,IAA/ABA比值在不育系穗发育各期表现低于保持系,不育系激素比值异常增高或降低均可能引发细胞质雄性不育,其中ABA和MeJA含量增高对激素比值变化的影响最大;生理代谢物ATP和ROS在不育系和保持系穗发育各期表现差异不显著,在穗分化二棱期至四分体期保持系POD活性均显著高于不育系,二核期和三核期不育系POD活性高于保持系;非靶向代谢组研究发现,雌雄蕊原基分化期和单核中位期不育系代谢物下调数目多于保持系,其他时期不育系上调代谢物数目多于下调数目,并且达到差异显著。对不育系和保持系穗发育各时期非靶向代谢物表达数目进行聚类分析,可将其分为早期(Ⅰ~Ⅲ)、中期(Ⅳ~Ⅵ)、晚期(Ⅶ~Ⅸ)3大类群,穗发育不同时期代谢物数目的差异导致了小麦的育性变化;代谢通路富集分析发现,代谢物差异主要集中在小花分化期、药隔期、四分体期、单核靠边期、三核期,代谢物主要以羧酸代谢、次级代谢为主。对小麦育性发育影响较大的时期为早中期(Ⅱ~Ⅳ)和中后期(Ⅵ~Ⅷ),不同内源激素之间的平衡关系和代谢差异物数量异常可能是导致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的主要原因。本研究为进一步揭示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穗花发育的生理代谢机制以及探索AL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从不育转变为生理性可育提供了理论和应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AL型 细胞雄性不育 内源激素 代谢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的细胞学观察及不育胞质类型鉴定
3
作者 翟利佳 杨馥睿 +4 位作者 刘自刚 魏家萍 崔俊美 武泽峰 方彦 《江苏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27,共7页
为明确22N317A、22N195R_(2)A和22LJ56A-22N286R_(1)A 3个细胞质雄性不育(CMS)系甘蓝型冬油菜花粉败育机理及不育胞质类型,本研究以3组甘蓝型冬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保持系为材料,通过观察花器形态和细胞特征,并根据油菜育性相关基因o... 为明确22N317A、22N195R_(2)A和22LJ56A-22N286R_(1)A 3个细胞质雄性不育(CMS)系甘蓝型冬油菜花粉败育机理及不育胞质类型,本研究以3组甘蓝型冬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保持系为材料,通过观察花器形态和细胞特征,并根据油菜育性相关基因orf138、orf222、orf224设计引物对3份甘蓝型冬油菜不育胞质类型进行多重PCR分子鉴定。结果表明:3个不育材料花瓣平展、花药不可正常散粉、花丝短小、柱头较长。不育系花粉的发育受阻于四分体至单核小孢子期间;不育系常规压片细胞学观察结果显示四分体之后未观察到小孢子或者花粉粒;不育系石蜡切片显微镜观察显示花粉四分体时期绒毡层异常膨大,挤压药室里的四分体,使药室变形,最终导致雄性不育。3个不育系的不育胞质类型均是Ogu NWSUAF C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细胞雄性不育 花器形态 细胞学观察 育性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闭蕾性状的遗传研究
4
作者 杨亚星 于海波 +1 位作者 张东锁 胡胜武 《西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09-1218,共10页
细胞质雄性不育系(CMS)是油菜杂种优势利用的重要途经之一,不育系制种产量高低是影响杂交种制种效益及推广潜力的关键因素。本研究旨在揭示油菜CMS闭蕾现象的细胞学及遗传机制,为提高油菜CMS杂交种育种效率及推广效益提供参考。以甘蓝... 细胞质雄性不育系(CMS)是油菜杂种优势利用的重要途经之一,不育系制种产量高低是影响杂交种制种效益及推广潜力的关键因素。本研究旨在揭示油菜CMS闭蕾现象的细胞学及遗传机制,为提高油菜CMS杂交种育种效率及推广效益提供参考。以甘蓝型油菜闭蕾CMS系2012A1、开蕾CMS系ZS09A、对应的保持系及其杂交后代为材料,对供试CMS系开花前后花器官的形态学及细胞学特征进行观察比较,根据不育系与保持系及其杂交后代的测交F_(1)的闭蕾表现及天然结实率,对闭蕾性状进行遗传研究。结果表明,与开蕾CMS系不同,闭蕾CMS系的花瓣、萼片保持近似花蕾时期的细胞形态,发育生长缓慢、近乎停滞,闭蕾CMS系花柱细胞数目多、面积小。基于开闭蕾表型,CMS闭蕾性状受不育细胞质和1对核基因控制,开蕾对闭蕾为显性;基于天然结实率,CMS系结实率至少受3对基因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细胞雄性不育 闭蕾 细胞 遗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系C01农艺性状及不育生理机制分析
5
作者 刘欣怡 廖志杰 +3 位作者 吕丹 莫佳梅 贾魏 罗红兵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27,共7页
为揭示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的生理机制,以细胞质雄性不育系C01和保持系T01为试验材料,调查其农艺性状和花粉形态,并在苗期(V1)、拔节期(V6)、十一叶期(V11)、抽雄期(VT)、散粉期(R1)和籽粒建成期(R2)分别测定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为揭示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的生理机制,以细胞质雄性不育系C01和保持系T01为试验材料,调查其农艺性状和花粉形态,并在苗期(V1)、拔节期(V6)、十一叶期(V11)、抽雄期(VT)、散粉期(R1)和籽粒建成期(R2)分别测定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丙二醛(MDA)、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游离脯氨酸含量。结果表明,不育系C01与保持系T01农艺性状无显著差异,但花药形态存在明显差异,T01花药饱满且能够正常开裂,呈浅黄色,有花粉;C01花药干瘪、不开裂,呈嫩绿色,花药长度和横截面直径均显著低于T01,且内无花粉。V1—VT,C01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均显著低于T01;除VT外,C01叶片中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显著低于T01;C01叶片中游离脯氨酸含量在VT和R1均显著低于T01;在所有生育时期,C01叶片中SOD活性均显著低于T01,POD活性无显著差异,CAT活性在V11和VT均显著低于T01;MDA含量无显著差异。由此推断,C01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游离脯氨酸合成运输途径可能受阻,能量供给不足致使CAT和SOD活性低,进而导致C01发生雄性不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细胞雄性不育 农艺性状 花粉 生理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质雄性不育表型及不育机制研究进展
6
作者 王雪松 邹益 +2 位作者 王杰 聂丽云 武志强 《广西植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83-499,共17页
植物线粒体基因组内特殊的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导致植物不产生雄配子或产生的雄配子无法正常受精,这种现象被称为细胞质雄性不育(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CMS)。CMS材料雄配子稳定败育的特性使其在杂交种商业化生产... 植物线粒体基因组内特殊的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导致植物不产生雄配子或产生的雄配子无法正常受精,这种现象被称为细胞质雄性不育(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CMS)。CMS材料雄配子稳定败育的特性使其在杂交种商业化生产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有效降低了制种成本,提高了杂交种纯度。随着对CMS现象研究的深入,新的CMS材料通过各种手段被不断创制出来,相关的不育基因也逐渐被定位和克隆。该文首先概述了目前对CMS基因进化的研究和常用CMS材料及其相关CMS基因的挖掘情况,随后总结了CMS材料在物质能量代谢、激素水平等方面的表型特点。同时整合了当前对CMS分子机制的几种假说,并结合实验证据提出对CMS分子机制的观点。以期在总结当前细胞质雄性不育研究的基础上对未来更加深入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雄性不育 线粒体基因组 活性氧(ROS) 开放阅读框(ORF) CMS分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遗传基础与育种应用 被引量:6
7
作者 张春宝 孙妍妍 赵丽梅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57-869,共13页
杂种优势利用是显著提高作物产量的主要途径,有助于解决日益增长的人口数量与有限耕地之间的矛盾。大豆作为世界上重要的粮油饲兼用作物,其开展杂种优势利用已有30余年。其中,基于细胞质雄性不育的三系法杂交育种系统是大豆杂种优势利... 杂种优势利用是显著提高作物产量的主要途径,有助于解决日益增长的人口数量与有限耕地之间的矛盾。大豆作为世界上重要的粮油饲兼用作物,其开展杂种优势利用已有30余年。其中,基于细胞质雄性不育的三系法杂交育种系统是大豆杂种优势利用的主要途径。目前,已有40余个杂交大豆品种通过审定并在生产上推广应用,杂交大豆正处于由中试向产业化推进阶段。本文对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遗传基础与育种应用进行了综述,系统阐述了各类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发现及利用、不育性状的遗传和分子机制、育性恢复基因和恢复抑制基因的定位和克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基于大豆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现状论述和分析,提出了三系法杂交大豆育种中存在的问题、挑战及解决路径,并对三系法杂交大豆育种技术的创新进行了展望,旨在为大豆杂种优势分子基础和应用研究提供新方法、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杂交种 细胞雄性不育 遗传基础 分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其恢复系的比较转录组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高萌萌 赵天宇 +5 位作者 焦馨悦 林春晶 关哲允 丁孝羊 孙妍妍 张春宝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37-149,共13页
【目的】“三系”法是选育杂交大豆的主要途径,但恢复系中仅有少数大豆恢复基因被克隆,为挖掘更多新恢复基因,从而促进多基因聚合的强恢复系选育,提高杂种F1的育性稳定性。【方法】以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JLCMS5A和其恢复系JLR2为材料,... 【目的】“三系”法是选育杂交大豆的主要途径,但恢复系中仅有少数大豆恢复基因被克隆,为挖掘更多新恢复基因,从而促进多基因聚合的强恢复系选育,提高杂种F1的育性稳定性。【方法】以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JLCMS5A和其恢复系JLR2为材料,采用转录组测序技术分析JLCMS5A和JLR2花蕾不同时期的转录水平变化,挖掘调控育性恢复和花蕾发育进程的相关基因和通路。进一步对具有恢复基因特征编码PPR(pentatricopeptide repeat)蛋白的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进行基因注释、序列差异分析、RT-qPCR验证、系统进化分析及蛋白结构预测,挖掘育性恢复相关基因。【结果】转录组测序鉴定到17181个DEGs,其中有3856个DEGs与发育时期相关,2808个DEGs与育性相关。GO(geneontology)功能注释表明,与育性相关的DEGs主要富集在ADP结合、核酸结合转录因子活性和蛋白激酶活性等功能类别,与发育时期相关的DEGs主要富集在蛋白质异源二聚化活性、DNA复制和DNA结合等功能类别。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富集分析表明,育性相关DEGs主要参与内质网蛋白质加工、葡萄糖苷酸生物合成和植物激素信号转导等与蛋白质、糖类和信号转导密切相关的代谢通路,发育时期相关DEGs主要参与DNA复制、错配修复、淀粉和蔗糖代谢等与细胞分裂和能量物质降解密切相关的代谢通路。育性恢复候选基因分析发现,JLR2中的Glyma.09G176400可能在调控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育性恢复过程中起到一定作用。【结论】共鉴定到3856个与发育时期相关的DEGs,2808个与育性相关的DEGs;鉴定出具有恢复基因特征编码PPR蛋白的DEGs15个;挖掘了1个育性恢复相关基因Glyma.09G1764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细胞雄性不育 育性恢复基因 转录组测序 差异表达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弱恢复型杂种F1育性转变的转录组分析
9
作者 白志元 徐菲 +4 位作者 杨午 王明贵 杨玉花 张海平 张瑞军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4-142,共9页
【目的】探索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弱恢复型杂种F1育性转变在RNA水平上的分子机制,以期从育性转变的角度为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分子机理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方法】以弱恢复型杂种F1(H3A×SXTH3)为研究对象,设置苗期短光照(植株育性... 【目的】探索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弱恢复型杂种F1育性转变在RNA水平上的分子机制,以期从育性转变的角度为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分子机理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方法】以弱恢复型杂种F1(H3A×SXTH3)为研究对象,设置苗期短光照(植株育性不育)和正常光照(植株育性可育)处理,在盛花期分别采集不同大小的混合花芽进行转录组测序和RT-qPCR分析。【结果】筛选出3917个差异表达基因,苗期短光照处理后,2134个基因下调表达,1783个基因上调表达。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GO显著富集分析表明,碳水化合物代谢过程、跨膜转运活性和细胞外围等功能在育性转变中行使着主要生物学功能;KEGG通路显著富集分析表明,戊糖葡萄糖醛酸的相互转化、淀粉蔗糖代谢和植物昼夜节律等通路为育性转变的主要代谢通路。11个基因的RT-qPCR分析发现,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相关基因和PPR基因参与了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弱恢复型杂种F1育性转变过程。【结论】推测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弱恢复型杂种F1育性转变与植物昼夜节律、PPR和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相关的线粒体、花粉壁发育、碳水化合物代谢、糖转运和活性氧代谢等基因的异常表达相关,当昼夜节律通路的关键基因变化,引起PPR基因和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变化,将会发生育性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细胞雄性不育 杂种F1 育性 转录组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结球白菜细胞质雄性不育材料的筛选及其保持系选育
10
作者 田俊卓 李奇 +7 位作者 崔群香 周亮 魏百川 王云昭 蒋炎 孙荣欢 马沐然 赵增南 《中南农业科技》 2024年第4期14-18,22,共6页
用多种不同基因型的可育不结球白菜(Brassica campestris ssp. chinensis Makino)材料对2个不结球白菜雄性不育株进行授粉,根据F1代群体的育性表现,筛选出细胞质雄性不育株;对16个自交品系的纯度进行调查,各品系筛选出5个或10个典型植... 用多种不同基因型的可育不结球白菜(Brassica campestris ssp. chinensis Makino)材料对2个不结球白菜雄性不育株进行授粉,根据F1代群体的育性表现,筛选出细胞质雄性不育株;对16个自交品系的纯度进行调查,各品系筛选出5个或10个典型植株对其株高、开展度、叶长、叶宽、叶柄长、色泽等性状进行测试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6个品系的纯度均不低于50%;1-5、3-31、2-16、2-61、1-79、华冠4的开展度、株高均较大;聚类结果显示,3-31、1-9、2-61、2-16和华冠4聚在第三类,品系间性状差异较小。1-5、1-79、3-31、2-61、1-26、2-11、2-25和1-98各性状的变异系数均低于30%,一致性好;16个自交品系叶色空间分布较叶柄色集中,说明品系间叶色差异较小;3-31、1-79、1-34-17、2-11、2-16、1-5和华冠4的叶色亮丽。综合分析,1-5、1-79、3-31和2-11色泽好,变异系数小,且纯度高,是选育保持系的优良品系;而华冠4和墩子黄既可以作保持系又可以作父本。3-31和华冠4的植株高大,分别适宜作为保持系和父本,用于选配高产的不结球白菜杂交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结球白菜(Brassica campestris ssp.chinensis Makino) 细胞雄性不育 DH系 保持系 提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材料WBMs的胞质分类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李小琴 万邦惠 +3 位作者 刘纪麟 李建生 徐尚忠 郑用琏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04-307,共4页
利用雄花育性恢复专效性测定、mtDNA的RFLP分析、类质粒鉴定等 3种玉米不育细胞质分类的方法 ,对华中农业大学从人工混合群体WBM中发现的玉米新细胞质雄性不育材料“WBMs”进行了胞质分类的研究 ,3种分析鉴定的结果一致表明 ,WBMs的不... 利用雄花育性恢复专效性测定、mtDNA的RFLP分析、类质粒鉴定等 3种玉米不育细胞质分类的方法 ,对华中农业大学从人工混合群体WBM中发现的玉米新细胞质雄性不育材料“WBMs”进行了胞质分类的研究 ,3种分析鉴定的结果一致表明 ,WBMs的不育胞质属于S组雄性不育细胞质 ,研究结果为拓展我国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种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细胞雄性不育 WBMS 胞质分类 S组雄性不育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gura雄性不育细胞质导入紫菜薹及杂种优势利用初报 被引量:14
12
作者 黄邦全 李薇 +1 位作者 居超民 周勇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57-57,共1页
通过种间杂交将Ogura萝卜雄性不育细胞质导入了紫菜薹,通过连续回交获得了叶色正常、蜜腺正常的紫菜薹Ogura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将雄性不育的紫菜薹成都品种与雄性可育的武汉紫菜薹品种进行杂交,所配的四个杂交组合都比亲本表现了较强... 通过种间杂交将Ogura萝卜雄性不育细胞质导入了紫菜薹,通过连续回交获得了叶色正常、蜜腺正常的紫菜薹Ogura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将雄性不育的紫菜薹成都品种与雄性可育的武汉紫菜薹品种进行杂交,所配的四个杂交组合都比亲本表现了较强的营养生长优势,其中二早子×九月鲜不但营养体长势较好,而且抽薹较早;阴花红油菜×十月红营养生长势最强,但抽薹较晚。这两个组合都有可能在生产上得到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雄性不育细胞 杂交 紫菜薹 杂种优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花药败育过程中内源激素的变化 被引量:25
13
作者 解海岩 蒋培东 +3 位作者 王晓玲 张昭伟 朱伟 王学德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1094-1096,共3页
利用酶联免疫检测(ELISA)技术,研究了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和杂种一代花药在造孢细胞增殖期、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四分体至小孢子释放期、花粉发育期和花粉成熟期内源吲哚乙酸(IAA)、赤霉素(GA3)、玉米素核苷(ZR)和... 利用酶联免疫检测(ELISA)技术,研究了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和杂种一代花药在造孢细胞增殖期、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四分体至小孢子释放期、花粉发育期和花粉成熟期内源吲哚乙酸(IAA)、赤霉素(GA3)、玉米素核苷(ZR)和脱落酸(ABA)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保持系、恢复系和杂种一代可育花药间内源激素含量差异不明显,但在可育与不育花药间差异显著。在IAA、GA3和ZR含量上,不育花药低于可育花药,但在ABA含量上,不育花药高于可育花药,这种差异在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时期达最大值。根据内源激素的功能推测,不育花药IAA含量过低使花药淀粉积累受阻,GA3含量不足影响花粉母细胞和绒毡层细胞的膨大,过低的ZR含量使花粉母细胞不能分裂形成四分体,过高的ABA含量促进花粉母细胞退化和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细胞雄性不育 植物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洋葱细胞质雄性不育基因RAPD及SCAR分子标记研究 被引量:13
14
作者 陈沁滨 侯喜林 +2 位作者 陈晓峰 张静宜 薛萍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6-19,共4页
对洋葱雄性不育系101A及其保持系101B基因组DNA进行RAPD分析,共使用了200条随机引物,其中有188条引物在两系之间都得到了扩增产物,68条引物扩增结果在两系之间表现出了遗传多态性。在其不育系中获得了1条稳定扩增的片段AK151400,序列测... 对洋葱雄性不育系101A及其保持系101B基因组DNA进行RAPD分析,共使用了200条随机引物,其中有188条引物在两系之间都得到了扩增产物,68条引物扩增结果在两系之间表现出了遗传多态性。在其不育系中获得了1条稳定扩增的片段AK151400,序列测定结果表明,AK151400序列全长为1 360 bp,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水稻(O ryza sativaL.)的GA3(AP005256.3,G I:50508703)序列有59%的同源性和75%的相似性。根据序列测定结果设计了1对特异引物,将AK151400转化为更稳定的SCAR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葱 细胞雄性不育 RAPD SCA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莲型细胞质雄性不育水稻线粒体DNA的RFLP分析 被引量:25
15
作者 李小明 郑用琏 +1 位作者 张方东 朱英国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201-204,共4页
应用RFLP技术 ,研究了红莲型不育系、保持系、杂种一代及野败型、马协型不育系的线粒体基因组。结果表明 ,红莲型不育系与保持系线粒体基因组之间在多个基因区域存在明显差异 ,为红莲型细胞质雄性不育分子机理研究提供了线索 ;红莲型不... 应用RFLP技术 ,研究了红莲型不育系、保持系、杂种一代及野败型、马协型不育系的线粒体基因组。结果表明 ,红莲型不育系与保持系线粒体基因组之间在多个基因区域存在明显差异 ,为红莲型细胞质雄性不育分子机理研究提供了线索 ;红莲型不育系与野败型不育系的线粒体基因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马协型不育系与野败型不育系的线粒体基因组之间存在一定差异 ,在分子水平揭示了不育胞质的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FLP 细胞雄性不育 水稻 线粒体D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黏类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线粒体atp6基因转录本编辑位点 被引量:19
16
作者 韩艳芬 张龙雨 +6 位作者 胡俊敏 张改生 李亚鑫 盛英 位芳 牛娜 马守才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2179-2184,共6页
以黏类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系ms(Kots)-90-110(A)及其近等可育基因系BC5F2为材料,采用克隆测序与PCR产物直接测序方法,对黏类小麦线粒体atp6基因在花药发育各阶段的RNA编辑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小麦atp6基因保守区DNA序列在供试材料不... 以黏类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系ms(Kots)-90-110(A)及其近等可育基因系BC5F2为材料,采用克隆测序与PCR产物直接测序方法,对黏类小麦线粒体atp6基因在花药发育各阶段的RNA编辑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小麦atp6基因保守区DNA序列在供试材料不育系及其近等可育基因系中完全一致,且与普通小麦和提莫菲维小麦atp6基因序列同源性为99%。两种方法测序分析atp6基因转录本保守区RNA编辑的结果规律相似。atp6基因共有15个编辑位点,其中13个发生在密码子的第一和第二位点上,这些位点的编辑都使氨基酸种类发生了变化;有2个发生在密码子的第三位点上,不引起氨基酸种类的变化;其中第6和第7位点是共转录的。随着花药发育时期的推移,各位点的编辑频率逐渐增高。不育系与其近等可育基因系相比,在引入核恢复基因后,各位点的编辑频率明显提高。编辑不充分的转录产物可能会影响线粒体功能的正常发挥,表明黏类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与线粒体atp6基因转录本保守区的编辑有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细胞雄性不育 ATP6 RNA编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莲型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花药蛋白质组学初步分析 被引量:41
17
作者 文李 刘盖 +4 位作者 张再君 陶钧 万翠香 李绍清 朱英国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11-316,共6页
采用固相pH梯度-SDS PAGE双向电泳对红莲型细胞质雄性不育水稻的不育系(YTA)和保持系(YTB)单核期花粉总蛋白质进行了分离,通过银染显色,获得了分辨率和重复性较好的双向电泳图谱。Image Master 2DV5.0软件可识别约1800个蛋白质点,其中... 采用固相pH梯度-SDS PAGE双向电泳对红莲型细胞质雄性不育水稻的不育系(YTA)和保持系(YTB)单核期花粉总蛋白质进行了分离,通过银染显色,获得了分辨率和重复性较好的双向电泳图谱。Image Master 2DV5.0软件可识别约1800个蛋白质点,其中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点数为85。将其中16个差异点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trix 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on 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ry,MALDI-TOF-MS)进行了肽质指纹图分析,通过采用Mascot软件对MSDB数据库查询,其中9个蛋白质点得到了鉴定。YTA相对于YTB有部分参与碳代谢和淀粉合成的酶缺失或表达量降低,这些蛋白质分别是ADP-葡萄糖磷酸转移酶(AGPase),UDP-葡萄糖醛酸脱羧酶,乙酰辅酶A合成酶和二氢硫辛酸脱氢酶等。其中AGPase是参与淀粉合成的蛋白,与花粉发育密切相关。乙酰辅酶A合成酶和二氢硫辛酸脱氢酶是细胞内合成乙酰辅酶A的重要酶,而乙酰辅酶A是进入TCA循环的重要底物,乙酰辅酶A的缺乏可以导致TCA循环不能顺利进行,从而不能提供小孢子发育所需要的大量能量。YTA相对于YTB部分参与碳水化合物代谢的重要酶缺失或表达量降低,有可能导致因线粒体提供的能量不足,淀粉合成受阻,因而花粉不能正常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花药 细胞雄性不育 蛋白质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烯与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关系 被引量:13
18
作者 田长恩 梁承邺 +1 位作者 黄毓文 刘鸿先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16-119,共4页
从幼穗发育的Ⅳ到Ⅶ期,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珍汕97A)幼穗和叶片的ACC含量和乙烯释放速率均高于其保持系(珍汕97B)。外施乙烯释放剂乙烯利使保持系花粉可育度明显下降;外施ACC合成酶抑制剂AVG引起两系幼穗ACC含量和乙烯释放速率下降,... 从幼穗发育的Ⅳ到Ⅶ期,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珍汕97A)幼穗和叶片的ACC含量和乙烯释放速率均高于其保持系(珍汕97B)。外施乙烯释放剂乙烯利使保持系花粉可育度明显下降;外施ACC合成酶抑制剂AVG引起两系幼穗ACC含量和乙烯释放速率下降,并使不育系花粉育性得以部分恢复;而在外施AVG的同时再施以乙烯利则AVG的恢复作用消失。以上结果说明乙烯的过度释放是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产生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 ACC 细胞雄性不育 水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矮败型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的定位 被引量:16
19
作者 谢建坤 庄杰云 +3 位作者 樊叶杨 屠国庆 夏英武 郑康乐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61-164,共4页
在由 2 10个测交组合组成的协青早 A/(协青早 B/密阳 46 ) F6群体中 ,应用 RFL P和 SSL P标记 ,在第 10染色体RZ811~RG5 6 1区间 ,定位了 1个控制水稻矮败型细胞质雄性不育育性恢复的主效基因 ,与 RZ811相距 4.0 c M,对群体变异的贡献... 在由 2 10个测交组合组成的协青早 A/(协青早 B/密阳 46 ) F6群体中 ,应用 RFL P和 SSL P标记 ,在第 10染色体RZ811~RG5 6 1区间 ,定位了 1个控制水稻矮败型细胞质雄性不育育性恢复的主效基因 ,与 RZ811相距 4.0 c M,对群体变异的贡献率为 43.2 %。应用极端群体分析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雄性不育 恢复基因 基因定位 水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的SSR标记 被引量:23
20
作者 赵丽梅 王玉民 +6 位作者 孙寰 赵洪锟 程延喜 彭宝 王曙明 张伟龙 董英山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35-839,共5页
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获得,为大豆杂种优势利用奠定了基础。在确认RN型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属单基因配子体不育,恢复性是由显性单基因控制的遗传模式的基础上,开展恢复基因的分子标记研究,旨在找到与恢复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为... 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获得,为大豆杂种优势利用奠定了基础。在确认RN型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属单基因配子体不育,恢复性是由显性单基因控制的遗传模式的基础上,开展恢复基因的分子标记研究,旨在找到与恢复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为进一步克隆恢复基因及恢复系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奠定基础。研究选用412对SSR引物,利用RN型不育系YA与恢复系167杂交的F2分离群体,获得了与恢复基因连锁的两个标记Satt414和Satt596,遗传距离分别为16.4和14.6cM。为了找到更近的分子标记,分析了Satt414和Satt596附近的所有SSR引物,并利用两个遗传差异较大的亲本重新构建了分离群体,从而获得了与恢复基因连锁比较紧密的标记Satt547,遗传距离为7.56cM。根据Cregan等构建的大豆分子遗传连锁图,将恢复基因定位于J连锁群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细胞雄性不育 恢复基因 分子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