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9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临床观察 被引量:3
1
作者 殷献录 李静 +2 位作者 姚伟 王景 罗瑞 《淮海医药》 CAS 2015年第1期10-11,共2页
目的 探讨应用利妥昔单抗治疗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疗效。方法 选择诊断为难治性ITP16例,应用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每周1次(100 mg)静脉滴注,连用4周。动态检测血常规。结果 完全反应4例有效,7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68.75%。... 目的 探讨应用利妥昔单抗治疗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疗效。方法 选择诊断为难治性ITP16例,应用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每周1次(100 mg)静脉滴注,连用4周。动态检测血常规。结果 完全反应4例有效,7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68.75%。有效患者疗效持续时间5-28个月,2例复发,其余患者疗效维持较好。结论 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疗效确切,毒副作用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 难治性 利妥昔单抗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参桂益气温阳汤加减联合西药治疗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
2
作者 宿仙芝 《中国民间疗法》 2020年第15期71-73,共3页
目的:探究参桂益气温阳汤加减联合西药治疗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RITP)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82例RITP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1例。对照组给予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参桂益气温阳汤加减治疗。治疗120d后... 目的:探究参桂益气温阳汤加减联合西药治疗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RITP)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82例RITP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1例。对照组给予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参桂益气温阳汤加减治疗。治疗120d后,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血小板计数、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30、60、120d时,两组患者血小板计数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参桂益气温阳汤加减联合西药治疗RITP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可显著提高患者血小板计数,治疗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参桂益气温阳汤 醋酸泼尼松 地塞米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减三仁汤治疗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30例
3
作者 靳松 张慧 +2 位作者 吴敏 黄琳 王雪 《江西中医药》 2015年第8期42-44,共3页
目的:观察加减三仁汤治疗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RITP)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56例确诊RITP的患者,给予观察组30例口服中药加减三仁汤,与强的松组26例比较治疗后的中医症候积分、血小板计数及血小板膜糖蛋白CD41、CD61水平,并记录中... 目的:观察加减三仁汤治疗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RITP)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56例确诊RITP的患者,给予观察组30例口服中药加减三仁汤,与强的松组26例比较治疗后的中医症候积分、血小板计数及血小板膜糖蛋白CD41、CD61水平,并记录中药改善糖皮质激素副作用情况。结果:观察组在改善中医症候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均能提升血小板计数和CD41、CD61水平,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加减三仁汤在改善激素副作用方面有一定的效果。结论:加减三仁汤是治疗RITP的重要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治性血小板减少 脾虚湿困 湿热中阻 加减三仁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 被引量:4
4
作者 黄俊彬 陈纯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CAS 2018年第6期287-292,共6页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儿童常见的以单纯性血小板减少为特征(血小板计数<100×10^9/L,白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正常)的出血性疾病,约占儿童出血性疾病的25%~30%。大约80%表现为原发性ITP,此部分患儿的...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儿童常见的以单纯性血小板减少为特征(血小板计数<100×10^9/L,白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正常)的出血性疾病,约占儿童出血性疾病的25%~30%。大约80%表现为原发性ITP,此部分患儿的病因极为复杂,可由发病前的病毒感染、疫苗接种等诱发,而同时由于新病因的发现,部分患者会从原发性归入继发性ITP。继发性ITP指由潜在病因导致的免疫相关的血小板减少症,包括药物、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病毒感染(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丙型肝炎病毒、EBV、CMV、流感病毒、风疹病毒等)、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普通变异型免疫缺陷病)等[1]。ITP患儿通常可在发病3个月内自发缓解,大约20%的患儿最终进展为慢性ITP(chronic ITP,CITP)和难治性ITP[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 难治性 儿童 普通变异型免疫缺陷病 慢性ITP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系统性红斑狼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重症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应用小剂量利妥昔单抗联合大剂量地塞米松冲击治疗疗效及安全性——27例单中心数据分析 被引量:16
5
作者 龙思琪 马洁 +4 位作者 傅玲玲 张利强 马宏浩 张蕊 吴润晖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CAS 2018年第4期205-210,共6页
目的儿童重症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SRITP)急需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本文通过评价小剂量利妥昔单抗(RTX)联合大剂量地塞米松(HDDex)冲击治疗儿童SRITP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儿童SRITP开展安全有效治疗提供数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1... 目的儿童重症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SRITP)急需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本文通过评价小剂量利妥昔单抗(RTX)联合大剂量地塞米松(HDDex)冲击治疗儿童SRITP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儿童SRITP开展安全有效治疗提供数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1月-2016年11月1年于我院血液肿瘤中心接受小剂量RTX(100mg/次,每周一次,共4周)联合HDDex[0.6mg/(kg·d),连用4天为一疗程,共6个疗程]的儿童SRITP病例资料,并随访至2018年4月底经超过1年随访分析其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 (1)基线数据:27例患儿中男性17例,女性10例;中位月龄为96(20~175)个月;中位病程为8(3~144)个月;其中慢性ITP 11例(41%)、持续性16例(59%);开始治疗前中位血小板数7(1~25)×10~9/L;出血情况:Ⅱ级21例,Ⅲ级5例,Ⅳ级1例。(2)有效性:所有患儿均随访超过1年,中位随访时间19(13~29)个月,总反应率44.4%,其中完全反应(CR)58%、部分反应(PR)42%;起效时间:治疗6周内起效36%;6~12周起效46%;12~24周起效18%;1例早期治疗反应达CR及1例PR病例于治疗后30周复发,复发率为18%。治疗是否有效与性别、年龄、治疗前血小板计数、病程及RTX每公斤体重用量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3)安全性:治疗过程中15%出现发热、寒战、肢端冷、皮肤花斑等过敏反应,4%出现头痛、恶心、一过性血压增高,均于用药第一天出现,经对症处理后好转,无停药病例。观察期内无严重感染发生。结论小剂量RTX联合HDD治疗儿童SRITP达较高疗效,多于12周内起效且疗效较持续;应用过程中副作用少,患儿可耐受,可作为儿童SRITP的治疗选择,尚需随机对照大样本长期观察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 小剂量利妥昔单抗 大剂量地塞米松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伏毒”理论的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诊疗思路探赜
6
作者 范淑华 丁樱 管志伟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0-168,共9页
国医大师丁樱教授基于现代免疫学机制,运用中医取类比象法,化繁为简,将导致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发病的异常免疫反应称之为“伏毒”,认为伏毒内侵是ITP的发病基础,血损髓伤是ITP的病理本质,“毒-虚-瘀”转化是ITP的基本病机,并由此... 国医大师丁樱教授基于现代免疫学机制,运用中医取类比象法,化繁为简,将导致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发病的异常免疫反应称之为“伏毒”,认为伏毒内侵是ITP的发病基础,血损髓伤是ITP的病理本质,“毒-虚-瘀”转化是ITP的基本病机,并由此制定了“扶正、祛毒、化瘀”的治疗原则,重视藤类药物、炭类药物的应用,在临证中收获了较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 儿童 伏毒 损血伤髓 病机 丁樱 名医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和家长的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7
作者 张胜男 李卓 +3 位作者 杨颖 王菲 龚相易 肖娟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2025年第1期52-57,共6页
目的调查和评价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儿及家长的生活质量,分析其影响因素,为ITP患儿的临床决策提供依据。方法应用KIT量表对2022年8月—2023年3月期间就诊北京协和医院儿科血液专科门诊的1-18岁ITP患儿及其家长进行生活质量... 目的调查和评价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儿及家长的生活质量,分析其影响因素,为ITP患儿的临床决策提供依据。方法应用KIT量表对2022年8月—2023年3月期间就诊北京协和医院儿科血液专科门诊的1-18岁ITP患儿及其家长进行生活质量的调查,分析病程、血小板计数、治疗方式等方面对患儿及家长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结果在≥7岁患儿儿童问卷中治疗副作用得分,慢性组得分明显高于新诊断组(P<0.05);家长问卷中日常生活方面,慢性组得分明显高于持续性组(P<0.05)。使用静脉激素治疗组儿童问卷中,治疗副作用得分明显高于未使用静脉激素治疗组(P<0.05);口服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TPO-RA)超过3个月组家长问卷中情绪影响得分明显低于口服TPO-RA不足3个月组(P<0.05)。结论慢性病程、药物副作用影响患儿及家长的生活质量。较长时间TPO-RA的应用可能对ITP患儿及家庭的生活质量产生积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 生活质量 影响因素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疫苗诱导的免疫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症安全性监测系统综述
8
作者 孙一鑫 王晨 +2 位作者 于玥琳 郭鹏 聂晓璐 《中国药物警戒》 2025年第1期29-36,共8页
目的系统梳理疫苗诱导的免疫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症(VITT)发生的安全性监测研究现况。方法采用循证医学方法,制定检索策略,系统检索PubMed(含Medline)、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网与SinoMed等中英文数据库,纳... 目的系统梳理疫苗诱导的免疫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症(VITT)发生的安全性监测研究现况。方法采用循证医学方法,制定检索策略,系统检索PubMed(含Medline)、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网与SinoMed等中英文数据库,纳入各数据库建库至2024年9月30日公开发表的有关VITT安全性监测的文章。使用定性系统综述方法对文献中报告数据进行整理汇总,描述与分析VITT发生率(包括报告率)与发生风险的研究现状。结果最终纳入24篇文献,按照安全性监测的研究类型可分为:①基于自发上报系统的被动监测研究(15篇);②基于人群或医疗保健数据库的主动监测研究(9篇)。结果显示VITT主要发生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腺病毒载体疫苗接种后(尤其是第1剂次),报告率范围在0.2/100万剂次~19.9/100万剂次,发生率范围在2.11/10万人年~311/10万人年;其他类型COVID-19疫苗的报告数相对较低,但已有研究发现mRNA疫苗可能导致VITT发生风险增加。此外,麻疹-腮腺炎-风疹三联疫苗、乙型肝炎疫苗、轮状病毒疫苗、脑炎疫苗与甲型肝炎疫苗等8种疫苗也被观察到与VITT发生相关。在纳入文献中,有9项研究报告了VITT诊断标准,主要涉及5方面内容,包括近期疫苗接种史、血栓形成、并发血小板减少、特异的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及临床专家综合评估意见。结论VITT是一种需要引起广泛重视、可涉及多种疫苗类型的潜在免疫接种后不良事件,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特征尚未明确,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疫苗 免疫接种后不良事件 疫苗诱导的免疫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 伴有血小板减少的血栓综合征 安全性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验案
9
作者 万新月 王会朋 《中国民间疗法》 2025年第8期92-95,共4页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一种多种机制参与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临床主要采用西药治疗该病,但部分患者易出现药物依赖或病情复发,或不能耐受药物副作用。针对这部分患者,王会朋主任中医师紧抓核心病机,以“少阳为枢”理...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一种多种机制参与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临床主要采用西药治疗该病,但部分患者易出现药物依赖或病情复发,或不能耐受药物副作用。针对这部分患者,王会朋主任中医师紧抓核心病机,以“少阳为枢”理论为指导,从肝胆论治,运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效如桴鼓。该文介绍小柴胡汤加减治疗ITP验案2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柴胡汤加减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 紫癜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抗核抗体阳性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特征及转归
10
作者 李卓 肖娟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232-235,共4页
近年来伴抗核抗体(ANA)阳性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逐渐引起大家的关注,有报道认为其具有浓重的风湿免疫性疾病色彩,但目前尚存在争议。本文对儿童ANA+ITP的患病率、临床特征、治疗反应、疾病转归等进行总结,以提高对儿童ANA+ITP... 近年来伴抗核抗体(ANA)阳性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逐渐引起大家的关注,有报道认为其具有浓重的风湿免疫性疾病色彩,但目前尚存在争议。本文对儿童ANA+ITP的患病率、临床特征、治疗反应、疾病转归等进行总结,以提高对儿童ANA+ITP的认识和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 抗核抗体 儿童 系统性红斑狼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回顾性临床分析
11
作者 王兆辉 王绪栋 +5 位作者 罗荣华 孙燕 常光妮 孙俊霞 刘亚蒙 高婷婷 《中国医药科学》 2024年第16期76-79,共4页
目的提高对儿童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临床特点及预后的再认识,为儿童ITP诊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泰安市中心医院2019年10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150例初诊为ITP的患儿,并随访至发病后6个月。根据血小板计数分为两组:非重型IT... 目的提高对儿童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临床特点及预后的再认识,为儿童ITP诊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泰安市中心医院2019年10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150例初诊为ITP的患儿,并随访至发病后6个月。根据血小板计数分为两组:非重型ITP为单用糖皮质激素(GCs)组,重型ITP为GCs联合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组。对年龄、性别、初诊血小板膜蛋白特异性抗体、初诊骨髓巨核细胞数目、治疗反应、预后等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50例初诊ITP患儿发病年龄为[4.50(0.25,13.00)]岁,其中男82例(54.67%),女68例(45.33%)。血小板膜蛋白特异性抗GPⅠb抗体阳性32例(21.33%),抗GPⅨ抗体阳性15例(10.00%),抗GPⅡb抗体阳性86例(57.33%),抗GPⅢa抗体阳性76例(50.67%),抗GMP-140抗体阳性23例(15.33%),血小板膜蛋白特异性抗体阴性42例(28.00%);完全反应(CR)+反应(R)组初诊巨核细胞数为[476.00(259.00,684.00)]个/骨髓片,无效(NR)组初诊巨核细胞数为[58.00(47.00,89.00)]个/骨髓片。住院时间为[5.00(4.00,12.00)]d;单用GCs组反应时间为[4.00(3.00,10.00)]d,GCs联合IVIG组反应时间为[3.00(2.00,8.00)]d。随访至6个月,CR 86例(57.33%),R 58例(38.67%),NR 6例(4.00%)。单用GCs组及GCs联合IVIG组比较,GCs联合IVIG组反应时间明显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至6个月,两组患儿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巨核细胞数较多者,预后较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TP患儿以学龄前儿童更为常见,男孩多于女孩。GCs联合IVIG比单用GCs治疗反应时间短,预后无明显差异。初诊时骨髓巨核细胞数目低,提示预后不良。不同血小板膜蛋白特异性抗体阳性预后有差异,其中GPⅡb/GPⅢa阳性预后较好,GPⅠb/GPⅨ阳性预后欠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膜蛋白特异性抗体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程纬民教授基于壮医“毒虚致病”理论辨治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经验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春燕 程纬民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6期147-150,共4页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是以血小板减少为主要特征的疾病,现代医学针对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治疗是在不良反应最小化基础上提升患者血小板数量至安全水平,减少出血事件,但大多数患者常伴有乏力、焦虑等临床表现,影响患者的生活质...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是以血小板减少为主要特征的疾病,现代医学针对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治疗是在不良反应最小化基础上提升患者血小板数量至安全水平,减少出血事件,但大多数患者常伴有乏力、焦虑等临床表现,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毒虚致病”源于壮医毒虚学说,毒与虚共同导致疾病发生,影响疾病的发展与转归。程纬民教授从壮医毒虚理论出发,认为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致病因素关键在于风、湿、火、热毒邪,气血阴阳虚损可加快疾病进展,治疗原则上主张祛毒邪兼以扶正,把握致病关键因素,加强利于阻断致病因素中药,防病传变。最后附验案两则,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新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 壮医 毒虚致病 治疗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地区儿童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临床特征分析—来自12家中心的队列研究
13
作者 武奇 王向文 +13 位作者 侯慧 张称心 萨初然贵 王艳军 宁立华 萨日娜 经鑫爱 陈强 朱君 李朝晖 荣灵瑜 刘领灵 肖娟 张躲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240-248,共9页
目的探讨儿童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临床特征,为进一步揭示其发病机制和更精准的分层诊疗提供依据,同时带动提升内蒙古地区ITP规范诊疗。方法通过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等内蒙古地区12家医院近6年收... 目的探讨儿童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临床特征,为进一步揭示其发病机制和更精准的分层诊疗提供依据,同时带动提升内蒙古地区ITP规范诊疗。方法通过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等内蒙古地区12家医院近6年收治的632例ITP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年龄分组,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得出不同年龄段患儿的临床特点。结果纳入研究的316例患儿中,不同年龄段的患儿在性别、ICR出血分级、黏膜出血、发病诱因、初诊PLT计数、MPV、ANA、A-ENA、免疫球蛋白、骨髓巨核细胞总数、骨髓粒系比例、不同的治疗方式及治疗后1、3、6、12个月的治疗效果、ITP的分型中具有统计学意义;发病季节、补体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内蒙古地区儿童ITP发病高峰在4~18岁段,随年龄的增长女性逐渐多于男性;鼻黏膜出血占比、初诊PLT计数及MPV升高、ANA+、A-ENA+、免疫球蛋白水平升高、骨髓巨核细胞总数增高、骨髓粒系比例升高、GC+IVIG治疗、进展为慢性比率较高多分布在4~18岁组;<1岁组有起病诱因占比高于另外两组,且在第1、3、6、12个月的完全缓解率均高于另外2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 临床特征 内蒙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RNA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参与调节免疫细胞的研究进展
14
作者 刘小兰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4期54-57,共4页
微RNA是一类具有基因表达和调控功能的非编码RNA,参与多种生理过程,其异常表达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密切相关。微RNA主要通过调节适应性和特异性免疫细胞来调控基因表达,进而影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的免疫应答反应。本文就微RN... 微RNA是一类具有基因表达和调控功能的非编码RNA,参与多种生理过程,其异常表达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密切相关。微RNA主要通过调节适应性和特异性免疫细胞来调控基因表达,进而影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的免疫应答反应。本文就微RNA通过调节单核细胞、巨噬细胞、调节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17、B细胞、调节性B细胞的表达影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病情变化的研究现状和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未来治疗该病提供新思路、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 微RNA 固有免疫 特异性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曲泊帕联合泼尼松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芮明忠 黄义军 《天津药学》 2024年第4期45-49,共5页
目的:观察分析海曲泊帕联合泼尼松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临床疗效。方法:从2021年8月-2023年8月在本医院就诊的ITP患者中选取8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电脑随机数法随机分为泼尼松组和联用组。治疗期间对两组患者的出血情况进... 目的:观察分析海曲泊帕联合泼尼松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临床疗效。方法:从2021年8月-2023年8月在本医院就诊的ITP患者中选取8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电脑随机数法随机分为泼尼松组和联用组。治疗期间对两组患者的出血情况进行严密监测,并对出血严重患者给予止血药物、输注血小板等治疗。在此基础上,泼尼松组41例按10 mg/次,60 mg/d的剂量给予醋酸泼尼松片口服治疗,监测患者血小板(PLT)恢复、接近正常值或在用药4周后每隔2周剂量减少一半,最后维持5 mg/d的最小剂量至3个月后停药。联用组41例服用醋酸泼尼松片的方式与泼尼松组相同,并在泼尼松开始减量后按2.5 mg/次,1次/d的方式给予海曲泊帕乙醇胺片空腹口服联合治疗,若患者连续2周PLT<50×109/L则需增量至5~7.5 mg/d;若患者连续2周PLT>150×109/L则需酌情减量或减少给药次数,使PLT计数维持在(50~150)×10^(9)/L。评估两组ITP患者治疗3个月的临床效果,评估治疗前后两组ITP患者的血清学指标[血小板(PLT)计数、血小板生成素(TPO)、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水平,观察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和辅助性T细胞17(Th17细胞)计数情况,测量血清白细胞介素水平[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17(IL-17)],并对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统计。结果:治疗3个月后,治疗总有效率联用组较泼尼松组明显更高(P<0.05)。治疗前,两组血清学指标水平、Treg细胞和Th17细胞计数、血清白细胞介素水平组间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PLT计数、Treg细胞计数和IL-10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TPO、PAF、Th17细胞计数和IL-17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PLT和Treg细胞计数、IL-10水平的升高幅度,TPO、PAF、Th17细胞计数和IL-17水平的降低幅度联用组均较泼尼松组更显著(P<0.05)。联用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4.64%,较泼尼松组(7.32%)高,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海曲泊帕联合泼尼松治疗ITP能够有效恢复ITP患者的PLT计数、调节人体体液与细胞免疫平衡,获得的临床疗效较为理想且药物方案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曲泊帕 泼尼松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慢性病程预测分析
16
作者 史美龄 周敏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61-65,共5页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儿童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大多数预后良好,但约有20%~30%患儿病程演变为慢性。该病预后目前仍然难以预测,在疾病初期寻找可以预测疾病慢性化的相关因素和指标,对于早期识别病程发展、避免过度治疗、优化...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儿童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大多数预后良好,但约有20%~30%患儿病程演变为慢性。该病预后目前仍然难以预测,在疾病初期寻找可以预测疾病慢性化的相关因素和指标,对于早期识别病程发展、避免过度治疗、优化管理、提高患儿及家属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儿童ITP慢性化的相关影响和预测指标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 儿童 慢性 预后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塞米松联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和安全性
17
作者 杜金环 《中国实用医药》 2024年第22期125-128,共4页
目的 分析地塞米松联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60例ITP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患者给予地塞米松联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对照组患者给... 目的 分析地塞米松联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60例ITP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患者给予地塞米松联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地塞米松单独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血小板计数、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为73.33%,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分别为(7.52±2.14)×109/L、(123.11±25.82)×109/L,对照组分别为(7.51±2.04)×109/L、(75.43±15.77)×109/L;治疗后,两组血小板计数均高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血小板计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0.00%和16.67%,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地塞米松联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ITP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塞米松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细胞多参数指标联合检测在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病情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18
作者 李丽君 乔志华 高毅 《淮海医药》 CAS 2024年第1期5-8,共4页
目的:分析血细胞多参数指标联合检测在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病情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2月—2022年12月某院95例ITP患儿作为研究组,另选95例同期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受试者入组时血细胞参数指标[血... 目的:分析血细胞多参数指标联合检测在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病情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2月—2022年12月某院95例ITP患儿作为研究组,另选95例同期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受试者入组时血细胞参数指标[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平均宽度(PDW)、血小板计数(PLT)、大血小板比例(P-LCR)],比较研究组不同预后ITP患儿入组时病情程度、治疗方案,以及治疗前后血细胞参数指标的差异,分析治疗后血细胞参数指标与疾病转归的相关性及预测ITP患儿疾病转归的价值。结果:入组时,研究组MPV、PDW、P-LCR[(11.45±1.75)fL、(17.15±2.38)%、(42.45±6.74)%]水平高于对照组[(9.49±1.55)fL、(14.37±2.09)%、(23.10±4.57)%],PLT[(45.62±8.83)×10^(9)/L]低于对照组[(228.97±48.20)×10^(9)/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个月后,研究组预后良好患儿MPV、PDW、P-LCR低于预后不良患儿,PLT高于预后不良患儿(P<0.05);治疗1、2个月后,MPV、PDW、P-LCR与疾病转归呈负相关(1个月r=-0.481、-0.550、-0.579;2个月r=-0.541、-0.583、-0.645,P均<0.05),PLT与疾病转归呈正相关(1个月r=0.530;2个月r=0.582,P均<0.05);治疗1、2个月后,MPV、PLT、PDW、P-LCR联合预测患儿疾病转归的AUC分别为0.830、0.871,敏感度分别为77.78%、83.33%,特异度分别为88.31%、90.91%,均高于单一指标预测(P<0.05)。结论:联合检测MPV、PLT、PDW、P-LCR可辅助评估ITP病情,且在预测患儿疾病转归方面具有较高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 血细胞多参数 动态监测 病情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曲泊帕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效果分析
19
作者 张慧 《中国社区医师》 2024年第26期49-51,共3页
目的:探讨海曲泊帕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邳州市人民医院血液内科收治的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40例作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n=20)与对照组(n=20)。... 目的:探讨海曲泊帕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邳州市人民医院血液内科收治的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40例作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n=20)与对照组(n=20)。对照组患者接受地塞米松治疗,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海曲泊帕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试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小板计数升高,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计数峰值更高,血小板计数达峰时间更短(P<0.05)。治疗后,两组CD3^(+)、CD4^(+)水平及CD4^(+)/CD8^(+)均升高,CD8^(+)水平降低,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CD3^(+)、CD4^(+)水平及CD4^(+)/CD8^(+)更高,CD8^(+)水平更低(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海曲泊帕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效果较好,可有效调节机体免疫功能、血小板功能,促使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且治疗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 海曲泊帕 地塞米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慢性化危险因素研究--单中心5年研究
20
作者 史美龄 徐倩 周敏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2024年第6期412-417,438,共7页
目的分析儿童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慢性化相关的危险因素,为判断疾病预后及制定治疗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选取自2018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在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初诊ITP儿童为研究对象,规律随访时间至少1年。收集患者临床... 目的分析儿童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慢性化相关的危险因素,为判断疾病预后及制定治疗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选取自2018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在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初诊ITP儿童为研究对象,规律随访时间至少1年。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检验结果、治疗方式、转归等内容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662例ITP儿童,其中550例初诊后1年内缓解,112例未缓解,慢性发生率16.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初诊年龄、隐匿病程、出血分级、初诊血小板计数大于10×10^(9)/L、淋巴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减少、甲状腺功能异常、血清免疫球蛋白IgM、IgG和IgA、血清血小板生成素水平在慢性组与非慢性组存在显著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初诊年龄和隐匿病程与儿童ITP慢性化发生显著相关,初诊时中性粒细胞计数小于1.5×10^(9)/L可能是保护因素;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结果显示:病程持续大于12个月后自发缓解率降低。结论初诊年龄较大、起病隐匿是影响儿童ITP慢性化的危险因素。初诊是否治疗对疾病预后无显著影响,对于ITP患儿应根据具体情况个体化管理;病程迁延者自发缓解率降低,需长期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 儿童 慢性化 危险因素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