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隧道墙开孔率及分布对天然气转化炉的影响
1
作者 陈向平 赵如政 曾传刚 《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3-66,共4页
格尔木炼油厂30万t/a甲醇装置的天然气转化炉为负压式顶部烧嘴供热转化炉,运行中存在电耗高,转化炉燃烧状况差和辐射室温度场分布不均等问题。通过改造,增加辐射室隧道墙的开孔率,优化孔分布,以极低的投入,成功解决了该困扰装置运行的... 格尔木炼油厂30万t/a甲醇装置的天然气转化炉为负压式顶部烧嘴供热转化炉,运行中存在电耗高,转化炉燃烧状况差和辐射室温度场分布不均等问题。通过改造,增加辐射室隧道墙的开孔率,优化孔分布,以极低的投入,成功解决了该困扰装置运行的难题。对隧道墙开孔率和孔分布对转化炉运行所带来的多方面影响进行了技术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转化炉 隧道墙 开孔率 孔分布 负压 辐射室 温度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隐式中墙连拱隧道平行中隔壁工法设计与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李海军 张万斌 王明年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18-121,共4页
分析连拱隧道工法研究现状和趋势,结合隐式中墙复合式连拱隧道[1-2]结构形式,提出一种新的连拱隧道施工方法—平行中隔壁法,其无需中墙临时支护,预留岩体保护中墙,减小对环境的影响,大幅提高连拱隧道的施工效率,实现连拱隧道的快捷施工... 分析连拱隧道工法研究现状和趋势,结合隐式中墙复合式连拱隧道[1-2]结构形式,提出一种新的连拱隧道施工方法—平行中隔壁法,其无需中墙临时支护,预留岩体保护中墙,减小对环境的影响,大幅提高连拱隧道的施工效率,实现连拱隧道的快捷施工。对平行中隔壁法进行详细设计与分析,并对其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平行中隔壁法可保证隐式中墙复合式连拱隧道施工安全,各上台阶步序开挖和拆撑为控制竖向变形的关键工序,左洞拱腰与中墙连接处和左洞仰拱与中墙连接处是初期支护的安全控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式中连拱隧道 施工方法 平行中隔壁法 设计 安全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端墙隧道门在京沪高速铁路上的应用 被引量:4
3
作者 高树峰 《铁道工程学报》 EI 2000年第2期62-64,共3页
洞门是一座隧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构形式多样。选用时应根据洞口地形、地质条件以及工程特点而定。本文结合京沪高速铁路隧道门设计的要求及特点 ,详细介绍了一种新颖的洞门结构形式——无端墙隧道门的结构特点、适用条件、排水系统... 洞门是一座隧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构形式多样。选用时应根据洞口地形、地质条件以及工程特点而定。本文结合京沪高速铁路隧道门设计的要求及特点 ,详细介绍了一种新颖的洞门结构形式——无端墙隧道门的结构特点、适用条件、排水系统及结构检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 京沪高速铁路 无端隧道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路隧道内置隔墙的空气动力学分析及设计方法 被引量:1
4
作者 贾永兴 梅元贵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1期32-35,共4页
通过对铁路隧道内内置开孔隔墙结构的研究,进一步揭示此种隧道设计新方法对高速列车空气动力学性能的影响。采用一维流动模型及理论对内置开孔隔墙隧道内压力波问题进行了数值模拟及分析。在对其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基于一维可压缩... 通过对铁路隧道内内置开孔隔墙结构的研究,进一步揭示此种隧道设计新方法对高速列车空气动力学性能的影响。采用一维流动模型及理论对内置开孔隔墙隧道内压力波问题进行了数值模拟及分析。在对其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基于一维可压缩非定常不等熵紊流流动模型建模和广义黎曼变量特征线法的预测方法进行了介绍。该方法可快速准确地预测单列车及两列车对向通过设置开孔隔墙时引起的隧道压力波。由此进一步分析了车内压力舒适度。该程序可为内置开孔隔墙隧道的横断面设计提供空气动力学方面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隧道 压力波 内置开孔隔隧道 高速列车 压力舒适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某直墙隧道抗震性能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王星尔 徐秀丽 +1 位作者 李枝军 李雪红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4-80,共7页
为了研究南京某公路直墙隧道的地震反应,综合其土体条件差异较大或结构断面形式不同等特性,选取3个典型断面,利用ABAQUS软件进行地震反应分析,分析了结构断面在不同地震强度下的相对水平位移极值、应力水平,结果表明:该隧道软土区结构... 为了研究南京某公路直墙隧道的地震反应,综合其土体条件差异较大或结构断面形式不同等特性,选取3个典型断面,利用ABAQUS软件进行地震反应分析,分析了结构断面在不同地震强度下的相对水平位移极值、应力水平,结果表明:该隧道软土区结构地震位移反应明显大于硬土区,且地震波动力特性对软土区隧道地震反应影响较大;硬土区隧道在各指定强度地震下墙体均处于弹性变形状态,软土区隧道在E2地震下墙体轻微塑性变形,E3地震下塑性变形较大;不同结构形式共同的应力集中区域为箱涵拱肩和中墙端部,当存在附属结构时,其附属结构周围应力集中区域明显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 地震反应 抗震性能 有限元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中墙连拱隧道先行洞爆破振动响应特性与隔振方案比选研究 被引量:12
6
作者 江伟 高启栋 +3 位作者 王亚琼 杨御博 范勇 冷振东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367-2377,共11页
无中墙连拱隧道取消中墙结构,先行洞与后行洞净距减小,如何在后行洞爆破开挖过程中保证先行洞的爆破振动安全极其重要。依托某高速公路隧道,通过现场爆破振动跟踪监测,分析了后行洞开挖过程中先行洞边墙二衬的爆破振动响应特性;基于二维... 无中墙连拱隧道取消中墙结构,先行洞与后行洞净距减小,如何在后行洞爆破开挖过程中保证先行洞的爆破振动安全极其重要。依托某高速公路隧道,通过现场爆破振动跟踪监测,分析了后行洞开挖过程中先行洞边墙二衬的爆破振动响应特性;基于二维(2D)-三维(3D)联合模拟方法,研究了先行洞纵、横断面质点峰值振速(PPV)分布规律,并回归分析了先行洞二衬PPV与拉应力的关系;比较分析了不同隔振方案下的振动控制效果,并从施作可行性、效率及成本等方面,推荐了适宜的隔振方案。结果表明:无中墙连拱隧道后行洞开挖时,先行洞迎爆侧拱肩至拱腰区域振动强度最大,且以水平径向振动为主,振速在已开挖方向衰减更快,计算所得先行洞二衬的爆破振动控制标准为24.54 cm/s;布设隔振层可有效保障先行洞的爆破振动安全,隔振材料推荐为板材式L-600聚乙烯闭孔泡沫,厚度和高度分别建议为5 cm,5 m,先行洞拱肩及拱腰减振幅度可达54.8%,63.5%;现场监测数据表明,采用推荐隔振方案后,先行洞二衬再无裂缝出现,且PPV均未超过安全允许振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中连拱隧道 先行洞 爆破振动 隔振方案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隧道检测中运动式激光扫描数据的处理和应用方法 被引量:5
7
作者 李新民 周民立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1-15,共5页
结合上海轨道交通1号线上海南站隧道的现场扫描试验,总结了采集数据的处理和应用方法。回顾了数据采集系统的构成及工作流程,详细分析了采集的数据在移动轨迹分析、Y轴数据重建、数据质量检查、数字特征分析以及空间点云重建等方面的处... 结合上海轨道交通1号线上海南站隧道的现场扫描试验,总结了采集数据的处理和应用方法。回顾了数据采集系统的构成及工作流程,详细分析了采集的数据在移动轨迹分析、Y轴数据重建、数据质量检查、数字特征分析以及空间点云重建等方面的处理方法。最后,总结了3D云数据应用于隧道截面形状分析和墙面湿渍检测与湿渍计算方面的试验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激光扫描 隧道建筑空间 空间数据处理 隧道截面形状 隧道墙面湿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岩体等级和隧道跨度耦合影响的卸荷拱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李大鹏 崔传安 +2 位作者 甄树新 董鑫 姜万春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74-82,共9页
以直墙拱顶隧道为模型,取隧道顶部至地表路径为分析对象,通过路径上最大主应力曲线判定出卸荷拱内、外边界点,从而可以确定岩体中卸荷拱的范围;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隧道拱顶矢高对卸荷拱的影响情况,研究了岩体等级及隧道跨度对卸荷拱内、... 以直墙拱顶隧道为模型,取隧道顶部至地表路径为分析对象,通过路径上最大主应力曲线判定出卸荷拱内、外边界点,从而可以确定岩体中卸荷拱的范围;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隧道拱顶矢高对卸荷拱的影响情况,研究了岩体等级及隧道跨度对卸荷拱内、外边界点及临界成拱埋深的耦合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对于直墙拱顶隧道,当隧道拱顶高跨比小于0.5时,拱顶矢高的变化对卸荷拱基本无影响;卸荷拱内边界点至隧道顶部距离随岩体等级的提高、隧道跨度的增大而增大;外边界点至隧道顶部距离随岩体等级的提高而减小,随隧道跨度的增大而增大;临界成拱埋深基本不受岩体等级的影响,但随隧道跨度的增大而增大;拟合得到了内、外边界点及临界成拱埋深的计算公式;通过该计算公式可以判断出隧道上部岩体中卸荷拱的范围,卸荷拱拱体厚度为卸荷拱区域岩体厚度的1/3,且随岩体等级的提高而减小,随隧道跨度的增大而增大。所得结论可为岩体地下工程的设计施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拱顶隧道 岩体等级 隧道跨度 耦合影响 卸荷拱 成拱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线隧道密贴下穿既有车站施工参数优化分析 被引量:9
9
作者 高太平 闫建龙 +3 位作者 申健昊 李刚 李昊炎 沈宇鹏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95-102,共8页
为确保既有结构在隧道下穿施工中的安全,以北京地铁19号线四线隧道密贴下穿既有4号线新宫站工程为背景,通过现场监测和数值模拟,分析既有结构在不同导洞开挖顺序、开挖进尺、掌子面错距、临时支护拆除长度等工况下的沉降变形特征。研究... 为确保既有结构在隧道下穿施工中的安全,以北京地铁19号线四线隧道密贴下穿既有4号线新宫站工程为背景,通过现场监测和数值模拟,分析既有结构在不同导洞开挖顺序、开挖进尺、掌子面错距、临时支护拆除长度等工况下的沉降变形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导洞开挖顺序为“先上后下、先边后中”引起的既有结构沉降变形最小;(2)其他条件一定时,既有结构沉降随着开挖进尺的增大而增大,本项目开挖进尺取2 m为宜;(3)其他条件一定时,既有结构沉降随着掌子面错距的增大而减小并最终趋于稳定,本项目掌子面错距取6 m为宜;(4)其他条件一定时,既有结构沉降随着临时支护单次拆除长度的增大而增大,本项目临时支护单次拆除长度取6 m为宜;(5)既有站东西两侧布设围护桩可以有效控制既有结构沉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穿工程 平顶直隧道 地铁车站 仿真计算 沉降控制 参数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