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黔东南隔槽式褶皱成因分析
被引量:
32
1
作者
杨坤光
李学刚
+2 位作者
戴传固
张慧
周琦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3-60,共8页
隔槽式褶皱与隔档式褶皱构成侏罗山式褶皱。传统观点认为,侏罗山式褶皱是滑脱作用所形成,其典型实例是在刚性岩体(基底)之上有一层软弱岩层,在软弱层之上的岩层发生"台布式"滑动而形成隔档隔槽式褶皱。黔东南地区隔槽式褶皱...
隔槽式褶皱与隔档式褶皱构成侏罗山式褶皱。传统观点认为,侏罗山式褶皱是滑脱作用所形成,其典型实例是在刚性岩体(基底)之上有一层软弱岩层,在软弱层之上的岩层发生"台布式"滑动而形成隔档隔槽式褶皱。黔东南地区隔槽式褶皱实地调查发现:(1)隔槽式向斜核部的地层比两翼和背斜核部的地层厚;(2)沿隔槽式向斜核部发育多期次活动的纵向断层,断层走向与褶皱枢纽一致;(3)背斜产状平缓变形弱而向斜产状急变变形强,背斜与向斜相间出露构成典型的强弱应变域,复杂变形发生在向斜核部。在湘黔交界处的寒武系内发育了典型的露头尺度隔槽式褶皱。通过隔槽式褶皱的露头尺度解析与宏观变形分析,认为黔东南隔槽式褶皱的形成受多期活动的断层控制,早期沉积阶段的正断层,控制了隔槽式褶皱紧闭向斜的发育位置,构造反转之后,先期断层是应力集中区,正断层转为平移或逆冲断层,在隔槽式褶皱向斜核部发育复杂变形。其次,正断层对隔槽式褶皱发育与逆断层对断弯褶皱发育的控制不同,前者断层发育早,后者断层发育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隔
槽
式
褶皱
隔档式褶皱
断层相关
褶皱
成因机制
黔东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川东“侏罗山式”褶皱的数值模拟及成因探讨
被引量:
37
2
作者
张必龙
朱光
+4 位作者
JIANG Dazhi
胡召齐
向必伟
张力
陈印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701-711,共11页
本文通过采用有限差分法(FLAC)对"侏罗山式"褶皱进行数值模拟发现,层间粘聚力差异和上覆压力是控制隔档式褶皱、隔槽式褶皱样式的主要因素,即层间的能干性差异和埋深的控制。当地层在埋深较浅时,层间能干性差异对褶皱样式起...
本文通过采用有限差分法(FLAC)对"侏罗山式"褶皱进行数值模拟发现,层间粘聚力差异和上覆压力是控制隔档式褶皱、隔槽式褶皱样式的主要因素,即层间的能干性差异和埋深的控制。当地层在埋深较浅时,层间能干性差异对褶皱样式起主控作用,能干性差异小时出现隔槽式褶皱,差异大时出现隔档式褶皱。随着埋深加大,压力逐渐起主要作用,这时仅出现隔槽式褶皱。川东东带褶皱地层总体上层间能干性差异小,因而盖层的深部与浅部皆出现隔槽式褶皱,与模拟结果一致。西带褶皱地层总体层间能干性差异大,因而浅部出现隔档式褶皱。而其深部的下古生界地层主要受上覆压力控制,根据模拟推测应为隔槽式褶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隔档式褶皱
隔
槽
式
褶皱
粘聚力差异
上覆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长江中下游南部逆冲变形样式及其机制
被引量:
22
3
作者
王鹏程
赵淑娟
+5 位作者
李三忠
余珊
刘鑫
许立青
曹现志
刘博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30-244,共15页
长江中下游长江以南地区发育燕山早期(J1-J2)逆冲推覆事件,形成的断裂-褶皱构造在纵向和横向上都表现出了鲜明的特征。纵向上,逆冲变形具有分带性,本文将长江以南的中下扬子逆冲变形划分成根部带、中部带、前锋带三个次级分带,它们的运...
长江中下游长江以南地区发育燕山早期(J1-J2)逆冲推覆事件,形成的断裂-褶皱构造在纵向和横向上都表现出了鲜明的特征。纵向上,逆冲变形具有分带性,本文将长江以南的中下扬子逆冲变形划分成根部带、中部带、前锋带三个次级分带,它们的运动学特征是由南向北的逆冲,变形从根部带的厚皮构造变为中部带、前锋带的薄皮构造。野外考察和地球物理资料揭示,根部带断裂陡,叠瓦式逆断层为主,向下收敛于基底和盖层之间的深部滑脱层;中部带逆冲断裂具叠瓦式和双冲式特征,断裂产状相对较缓,深部滑脱层较根部带变浅,浅部的志留系滑脱层也十分发育,带内构造不对称性不明显,褶皱样式Ω为""和"Ω"型为主;前锋带断裂组合为叠瓦状,发育大量反冲断层及倒转褶皱,其滑脱层主要是志留系或三叠系内部的软弱层。横向上,逆冲变形具有不均一性,体现在中下扬子的差异变形上:中扬子逆冲构造在中部带、前锋带卷入变形主体地层为志留系-三叠系,而下扬子中部带和前锋带却大量出露震旦-寒武系;中扬子在前锋带主要为向北倒转的不对称褶皱,前锋带Ω到根部带都是隔槽式褶皱组合,而下扬子逆冲构造前锋带为""和"Ω"式褶皱,前锋带、中部带、根部带分别为上古生界-三叠系体现的隔档式、下古生界体现的隔档式、隔槽式褶皱组合。另外,中、下扬子深部滑脱层的深度也有显著差别。在变形的动力学上,中、下扬子燕山早期逆冲作用同古太平洋板块向东亚大陆下俯冲有关。中、下扬子逆冲变形的差异性表现可能是由于J3-K1后期赣江断裂走滑逆冲造成的不均一的隆升导致的。赣江断裂以东的下扬子逆冲抬升剥蚀严重,导致深部层次构造剥露,而中扬子保留了J1-J2时期逆冲构造的浅部构造原始样式。这种模式也符合在J3-K1东亚属于安第斯型大陆边缘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冲
隔
槽
式
褶皱
隔档式褶皱
变形样
式
机制
长江中下游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上扬子北部褶皱带的构造应力场演化规律
被引量:
12
4
作者
胡召齐
朱光
+3 位作者
张必龙
陈印
魏鑫
张力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61-379,共19页
在对大量逆冲与平移断层运动学详细分析与观测的基础上,本文利用实测断层擦痕矢量数据组进行了区域应力场反演,根据对断层叠加关系的分析及叠加褶皱的验证,划分出上扬子北部经历过3期挤压构造应力场演化,从早到晚分别为:第1期北西—南...
在对大量逆冲与平移断层运动学详细分析与观测的基础上,本文利用实测断层擦痕矢量数据组进行了区域应力场反演,根据对断层叠加关系的分析及叠加褶皱的验证,划分出上扬子北部经历过3期挤压构造应力场演化,从早到晚分别为:第1期北西—南东向挤压应力场,第2期近东西向挤压应力场和第3期北东—南西向挤压应力场。结合相关的地质现象,认为在这3期挤压应力场作用下分别形成了晚侏罗世末—早白垩世初的湘鄂西隔槽式褶皱带、早白垩世末—晚白垩世初的川东隔档式褶皱带和南大巴山弧形褶皱带。由此表明,上扬子北部褶皱带的形成顺序为湘鄂西隔槽式褶皱带→川东隔档式褶皱带→南大巴山弧形褶皱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大巴山
褶皱
带
川东
隔档式褶皱
带
湘鄂西
隔
槽
褶皱
带
构造应力场
断层擦痕矢量分析
叠加
褶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黔东南隔槽式褶皱成因分析
被引量:
32
1
作者
杨坤光
李学刚
戴传固
张慧
周琦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
贵州省地质调查研究院
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出处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3-60,共8页
基金
贵州省国土资源厅项目"贵州区域构造特征
构造演化与矿产空间分布关系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972137)
文摘
隔槽式褶皱与隔档式褶皱构成侏罗山式褶皱。传统观点认为,侏罗山式褶皱是滑脱作用所形成,其典型实例是在刚性岩体(基底)之上有一层软弱岩层,在软弱层之上的岩层发生"台布式"滑动而形成隔档隔槽式褶皱。黔东南地区隔槽式褶皱实地调查发现:(1)隔槽式向斜核部的地层比两翼和背斜核部的地层厚;(2)沿隔槽式向斜核部发育多期次活动的纵向断层,断层走向与褶皱枢纽一致;(3)背斜产状平缓变形弱而向斜产状急变变形强,背斜与向斜相间出露构成典型的强弱应变域,复杂变形发生在向斜核部。在湘黔交界处的寒武系内发育了典型的露头尺度隔槽式褶皱。通过隔槽式褶皱的露头尺度解析与宏观变形分析,认为黔东南隔槽式褶皱的形成受多期活动的断层控制,早期沉积阶段的正断层,控制了隔槽式褶皱紧闭向斜的发育位置,构造反转之后,先期断层是应力集中区,正断层转为平移或逆冲断层,在隔槽式褶皱向斜核部发育复杂变形。其次,正断层对隔槽式褶皱发育与逆断层对断弯褶皱发育的控制不同,前者断层发育早,后者断层发育晚。
关键词
隔
槽
式
褶皱
隔档式褶皱
断层相关
褶皱
成因机制
黔东南
Keywords
trough-like folds
comb-like folds
fault-related folding
genetic mechanism
southeast Guizhou
分类号
P542.2 [天文地球—构造地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川东“侏罗山式”褶皱的数值模拟及成因探讨
被引量:
37
2
作者
张必龙
朱光
JIANG Dazhi
胡召齐
向必伟
张力
陈印
机构
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地球科学系
出处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701-711,共11页
基金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资助项目的成果
文摘
本文通过采用有限差分法(FLAC)对"侏罗山式"褶皱进行数值模拟发现,层间粘聚力差异和上覆压力是控制隔档式褶皱、隔槽式褶皱样式的主要因素,即层间的能干性差异和埋深的控制。当地层在埋深较浅时,层间能干性差异对褶皱样式起主控作用,能干性差异小时出现隔槽式褶皱,差异大时出现隔档式褶皱。随着埋深加大,压力逐渐起主要作用,这时仅出现隔槽式褶皱。川东东带褶皱地层总体上层间能干性差异小,因而盖层的深部与浅部皆出现隔槽式褶皱,与模拟结果一致。西带褶皱地层总体层间能干性差异大,因而浅部出现隔档式褶皱。而其深部的下古生界地层主要受上覆压力控制,根据模拟推测应为隔槽式褶皱。
关键词
数值模拟
隔档式褶皱
隔
槽
式
褶皱
粘聚力差异
上覆压力
Keywords
Numerical modeling
comb-like fold
trough-like fold
cohesion contrast
overlying pressure
分类号
P542 [天文地球—构造地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长江中下游南部逆冲变形样式及其机制
被引量:
22
3
作者
王鹏程
赵淑娟
李三忠
余珊
刘鑫
许立青
曹现志
刘博
机构
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
出处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30-244,共15页
基金
安徽省国土资源厅科技项目(2011-K-0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325009
+1 种基金
41190072
41190070)联合资助
文摘
长江中下游长江以南地区发育燕山早期(J1-J2)逆冲推覆事件,形成的断裂-褶皱构造在纵向和横向上都表现出了鲜明的特征。纵向上,逆冲变形具有分带性,本文将长江以南的中下扬子逆冲变形划分成根部带、中部带、前锋带三个次级分带,它们的运动学特征是由南向北的逆冲,变形从根部带的厚皮构造变为中部带、前锋带的薄皮构造。野外考察和地球物理资料揭示,根部带断裂陡,叠瓦式逆断层为主,向下收敛于基底和盖层之间的深部滑脱层;中部带逆冲断裂具叠瓦式和双冲式特征,断裂产状相对较缓,深部滑脱层较根部带变浅,浅部的志留系滑脱层也十分发育,带内构造不对称性不明显,褶皱样式Ω为""和"Ω"型为主;前锋带断裂组合为叠瓦状,发育大量反冲断层及倒转褶皱,其滑脱层主要是志留系或三叠系内部的软弱层。横向上,逆冲变形具有不均一性,体现在中下扬子的差异变形上:中扬子逆冲构造在中部带、前锋带卷入变形主体地层为志留系-三叠系,而下扬子中部带和前锋带却大量出露震旦-寒武系;中扬子在前锋带主要为向北倒转的不对称褶皱,前锋带Ω到根部带都是隔槽式褶皱组合,而下扬子逆冲构造前锋带为""和"Ω"式褶皱,前锋带、中部带、根部带分别为上古生界-三叠系体现的隔档式、下古生界体现的隔档式、隔槽式褶皱组合。另外,中、下扬子深部滑脱层的深度也有显著差别。在变形的动力学上,中、下扬子燕山早期逆冲作用同古太平洋板块向东亚大陆下俯冲有关。中、下扬子逆冲变形的差异性表现可能是由于J3-K1后期赣江断裂走滑逆冲造成的不均一的隆升导致的。赣江断裂以东的下扬子逆冲抬升剥蚀严重,导致深部层次构造剥露,而中扬子保留了J1-J2时期逆冲构造的浅部构造原始样式。这种模式也符合在J3-K1东亚属于安第斯型大陆边缘的观点。
关键词
逆冲
隔
槽
式
褶皱
隔档式褶皱
变形样
式
机制
长江中下游南部
Keywords
Thrust
Chevron synclines
Chevron anticlines
Structural style
Dynamics
The south of the Middle-Lower Yangtze River area
分类号
P542 [天文地球—构造地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上扬子北部褶皱带的构造应力场演化规律
被引量:
12
4
作者
胡召齐
朱光
张必龙
陈印
魏鑫
张力
机构
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出处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61-379,共19页
基金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资助项目的成果
文摘
在对大量逆冲与平移断层运动学详细分析与观测的基础上,本文利用实测断层擦痕矢量数据组进行了区域应力场反演,根据对断层叠加关系的分析及叠加褶皱的验证,划分出上扬子北部经历过3期挤压构造应力场演化,从早到晚分别为:第1期北西—南东向挤压应力场,第2期近东西向挤压应力场和第3期北东—南西向挤压应力场。结合相关的地质现象,认为在这3期挤压应力场作用下分别形成了晚侏罗世末—早白垩世初的湘鄂西隔槽式褶皱带、早白垩世末—晚白垩世初的川东隔档式褶皱带和南大巴山弧形褶皱带。由此表明,上扬子北部褶皱带的形成顺序为湘鄂西隔槽式褶皱带→川东隔档式褶皱带→南大巴山弧形褶皱带。
关键词
南大巴山
褶皱
带
川东
隔档式褶皱
带
湘鄂西
隔
槽
褶皱
带
构造应力场
断层擦痕矢量分析
叠加
褶皱
Keywords
belt
Western Hubei and Hunan chevron syncline-box anticline belt
Tectonic stress fields
Fault-Slip vector analysis
Superposed folds
分类号
P542 [天文地球—构造地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黔东南隔槽式褶皱成因分析
杨坤光
李学刚
戴传固
张慧
周琦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
3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川东“侏罗山式”褶皱的数值模拟及成因探讨
张必龙
朱光
JIANG Dazhi
胡召齐
向必伟
张力
陈印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
3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长江中下游南部逆冲变形样式及其机制
王鹏程
赵淑娟
李三忠
余珊
刘鑫
许立青
曹现志
刘博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
2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上扬子北部褶皱带的构造应力场演化规律
胡召齐
朱光
张必龙
陈印
魏鑫
张力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
1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