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2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追寻与复归:论当代中国电影中隐逸情怀的表达
1
作者 白一惟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9-63,共5页
本文采用电影文本分析法,通过深入剖析当代中国电影中隐逸情怀的表达,旨在探讨隐逸文化在当代华语电影中的精神建构、结构与意境及精神复归。首先,隐逸情怀的精神基础包括“以退为进”的儒家思想与“清净无为”的道家思想;其次,在隐逸... 本文采用电影文本分析法,通过深入剖析当代中国电影中隐逸情怀的表达,旨在探讨隐逸文化在当代华语电影中的精神建构、结构与意境及精神复归。首先,隐逸情怀的精神基础包括“以退为进”的儒家思想与“清净无为”的道家思想;其次,在隐逸情怀的书写中,通过退隐的叙事结构与虚实相生的审美意境,展现了电影悲剧性中的美好希冀;最后,隐逸情怀最终指向的是人的精神。隐逸情怀在当代华语电影中的书写,不仅复兴了传统美学概念,也展现了华语电影人在面对现代性挑战时,对传统美学精神的坚守与创新。这种隐逸情怀的彰显,为观众提供了逃避现实的精神空间,也促使社会反思现代生活的价值观与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逸情怀 当代华语电影 书写 复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康德的隐逸观
2
作者 杨梦园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25年第1期29-32,共4页
康德从哲学角度审视隐逸,认为个体选择隐逸生活主要基于两种动机:一是超越感官享乐和感性需求,追求精神层面的独立自主;二是由于社会疏离感或恐惧感,导致个体产生避世倾向。康德认为隐逸具有崇高的美学价值,在第一种情况下,个体通过超... 康德从哲学角度审视隐逸,认为个体选择隐逸生活主要基于两种动机:一是超越感官享乐和感性需求,追求精神层面的独立自主;二是由于社会疏离感或恐惧感,导致个体产生避世倾向。康德认为隐逸具有崇高的美学价值,在第一种情况下,个体通过超脱世俗的功名利禄,实现精神自由,达到一种不为外物所累、不为感官所役的崇高境界。在第二种情况下,即使源于厌世或恐惧,个体通过自我牺牲和反思,实现了对现实困境的超越,因而也是崇高的。康德的隐逸思想深植于对人类自由本质的探讨中,他认为真正的自由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在自我约束与超越中实现的。隐逸是个体在追求自由过程中的一种表现,是对自我与世界关系的深刻反思和积极调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隐逸 崇高 自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隐喻”母题到“隐逸”主题——以《二十四史·隐逸列传》为分析路径
3
作者 赫云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7-114,共8页
《二十四史·隐逸列传》是分析中国传统山水画“隐逸”主题的重要文献。尽管山水画的形态、风格固然众多,但图像的母题却是解读和阐释山水画主题的重要依据。如渔父、樵夫、蓧杖人等核心母题,具有隐喻性的文化特征,指向了隐逸主题... 《二十四史·隐逸列传》是分析中国传统山水画“隐逸”主题的重要文献。尽管山水画的形态、风格固然众多,但图像的母题却是解读和阐释山水画主题的重要依据。如渔父、樵夫、蓧杖人等核心母题,具有隐喻性的文化特征,指向了隐逸主题。不同的母题(母题意象)组合,可能显现不一样的隐逸主题。母题的在场以及主题的出场,在不同时空的认知场域中有不同的结构与方式。有些母题可能是原隐喻的转喻,既是隐逸叙事的主题表达的依据,也是认定隐士身份的辅助性母题,如渔船、岩穴、茅舍、枯松、童子等母题。因而,核心母题与辅助性母题的配置与逻辑结构,构成山水画的隐逸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母题 主题 隐逸 山水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缥缃掩映——《萝轩变古笺谱》隐逸主题探析
4
作者 李翔 《歌海》 2024年第3期72-81,共10页
《萝轩变古笺谱》利用典故围绕尚古与变古来展开话题,其用典多与隐逸存在关联。从类目到画题,皆营造了与隐逸相关的主题与语境,表现隐居生活的不同层面与内容。笺谱的趣味、格调及其中的隐逸内涵,受晚明社会风气及编撰者吴发祥的特质与... 《萝轩变古笺谱》利用典故围绕尚古与变古来展开话题,其用典多与隐逸存在关联。从类目到画题,皆营造了与隐逸相关的主题与语境,表现隐居生活的不同层面与内容。笺谱的趣味、格调及其中的隐逸内涵,受晚明社会风气及编撰者吴发祥的特质与思想影响,反映了晚明特定时期的文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萝轩变古笺谱》 隐逸主题 吴发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末隐逸书风及其对当代书家的影响
5
作者 赵明辉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中)》 2024年第6期112-115,共4页
元末隐逸书风根植于古代文人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反映了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文人墨客寻求心灵寄托的强烈渴望。元朝末期,战乱频发,文人仕途坎坷,这种时代背景为隐逸书风的兴起提供了适宜的土壤。元末隐逸书风以自然流畅、情感真挚... 元末隐逸书风根植于古代文人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反映了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文人墨客寻求心灵寄托的强烈渴望。元朝末期,战乱频发,文人仕途坎坷,这种时代背景为隐逸书风的兴起提供了适宜的土壤。元末隐逸书风以自然流畅、情感真挚为特色,充分展现了文人墨客超脱世俗、追求自然与和谐的精神风貌。此外,隐逸美学对当代书法家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他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积极汲取隐逸美学的精髓,将其巧妙地融入创作实践中,通过书法这一艺术形式表达内心的情感与追求。全面探讨元末隐逸书风的美学溯源、形成原因及时代背景、具体表现以及其对当代书法家的深远影响,旨在引导学书者对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审视与思考,推动书法艺术不断创新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末书法 隐逸美学 当代书法 文化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吴门画派隐逸山水主题探究
6
作者 邓白雪 《美术教育研究》 2024年第13期24-26,共3页
隐逸思想是中国古代山水画中经久不衰的表现主题,也是吴门画派山水画流行的主旨。吴门画派画家借山水画中的自然之景抒发人生妙悟,在画作中穿插各式的人物活动和自然景致作山水点景。这些内容的出现既丰富了山水画的叙事情节,又有着深... 隐逸思想是中国古代山水画中经久不衰的表现主题,也是吴门画派山水画流行的主旨。吴门画派画家借山水画中的自然之景抒发人生妙悟,在画作中穿插各式的人物活动和自然景致作山水点景。这些内容的出现既丰富了山水画的叙事情节,又有着深刻的传承根源。该文以明代吴门画派画家为中心,围绕耕隐、渔隐两个经典主题展开探究,考察相关图式的往代流转与在吴门画群的不同表现,解读隐逸山水画在吴门画派中的传承与新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门画派 隐逸 山水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东庄图册》看沈周的园林逸趣与隐逸情怀
7
作者 孟星苡 《美术教育研究》 2024年第24期19-21,共3页
明清时期,大多画家坚守传统,山水画多有摹古之风,强调笔墨意趣。而沈周的《东庄图册》有独到之处。沈周巧妙地以挚友吴宽的庄园为蓝本,不仅利用写实的手法精准地捕捉了东庄的自然风貌,而且在画作中营造了一种独特、宁静的艺术氛围,彰显... 明清时期,大多画家坚守传统,山水画多有摹古之风,强调笔墨意趣。而沈周的《东庄图册》有独到之处。沈周巧妙地以挚友吴宽的庄园为蓝本,不仅利用写实的手法精准地捕捉了东庄的自然风貌,而且在画作中营造了一种独特、宁静的艺术氛围,彰显出悠闲且高雅的艺术品位,成功地将东庄的景致与文人雅士的审美情趣相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周 东庄图册 文人园林 隐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隐逸文化在中韩古代山水园林营造中的空间表达比较——以蓝田辋川别业和甫吉岛芙蓉洞别墅为例
8
作者 闵歆乐 李亚妮 安辉 《室内设计与装修》 2024年第6期120-121,共2页
本文从点景题名、园林相地、空间意境层面,系统性地识别和比较了中韩两国古代代表性山水隐居园林——“辋川别业”和“芙蓉洞别墅”的隐逸文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两座园林分别体现了禅宗“半官半隐”与儒家“隐居求志”的隐逸哲学。辋... 本文从点景题名、园林相地、空间意境层面,系统性地识别和比较了中韩两国古代代表性山水隐居园林——“辋川别业”和“芙蓉洞别墅”的隐逸文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两座园林分别体现了禅宗“半官半隐”与儒家“隐居求志”的隐逸哲学。辋川别业选址在风景优美但便于来往于官府的地方,园林营建融合自然美学和禅宗思想,创造出超然尘世的隐逸意境;相反,芙蓉洞别墅地处风光旖旎、与世隔绝的孤岛上,呈现桃花源般的隐逸意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园林 隐逸文化 中韩对比 点景题名 选址相地 意境营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倪瓒山水画中的“隐逸”思想
9
作者 刘馨 《书画世界》 2024年第7期85-86,共2页
在元代,受到民族歧视、科举制取消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南方地区的文人士大夫进取无门,彻底放弃了入仕的理想,隐遁之风由此盛行。随着隐居不仕思想的流行,倪瓒的绘画逐渐呈现出苍茫幽僻的风格,传达出一种超脱于现实的思想,形成了不拘一格... 在元代,受到民族歧视、科举制取消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南方地区的文人士大夫进取无门,彻底放弃了入仕的理想,隐遁之风由此盛行。随着隐居不仕思想的流行,倪瓒的绘画逐渐呈现出苍茫幽僻的风格,传达出一种超脱于现实的思想,形成了不拘一格的文人山水画样式。倪瓒寄情山林,抒胸中逸气,是文人士大夫中“隐逸”的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逸”思想 倪瓒 山水画 元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林外史》中隐逸情怀的文学书写
10
作者 姚瑶 《文学艺术周刊》 2024年第8期18-20,共3页
《儒林外史》作为中国古代讽刺文学的代表作品,呈现了一幅18世纪的中国社会风俗画。吴敬梓在具有较强遁世倾向的道家和流露隐逸思想的儒家文化的影响下,通过描写世相百态表达了对世道人心的深切关怀,塑造了一批具有隐逸思想倾向的人物... 《儒林外史》作为中国古代讽刺文学的代表作品,呈现了一幅18世纪的中国社会风俗画。吴敬梓在具有较强遁世倾向的道家和流露隐逸思想的儒家文化的影响下,通过描写世相百态表达了对世道人心的深切关怀,塑造了一批具有隐逸思想倾向的人物形象。《儒林外史》流露的隐逸理想可以被看作是与餐腥啄腐的社会风气的一种较量,与儒学中“邦无道则隐”有共通之处。吴敬梓笔下现实的山水田园风光正是自己追寻“乌托邦”式理想生活的真切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林外史》 吴敬梓 世道人心 隐逸情怀 文学书写 讽刺文学 世相 田园风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晚唐五代湖湘诗人的隐逸情怀
11
作者 杨小佳 张灵妮 《今古文创》 2024年第10期37-39,共3页
湖湘诗派与楚地传统精神一脉相承,湖湘诗风的形成可追溯至晚唐五代。晚唐五代时期,李群玉、齐己、刘昭禹等湖湘地区本土诗人崛起,首次形成了本土文学与流寓文学笙磬同音、更唱迭合的局面,这些带有明显湖湘地域特色的诗歌创作中,表露出... 湖湘诗派与楚地传统精神一脉相承,湖湘诗风的形成可追溯至晚唐五代。晚唐五代时期,李群玉、齐己、刘昭禹等湖湘地区本土诗人崛起,首次形成了本土文学与流寓文学笙磬同音、更唱迭合的局面,这些带有明显湖湘地域特色的诗歌创作中,表露出了大时代背景下相当一部分仕人在乱世之中辞官归隐的普遍心态,以及对逍遥物外隐居生活的追求向往,而这种隐逸情怀的来源,也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湘诗人 隐逸情怀 晚唐五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孟浩然诗歌隐逸情怀之文化背景追索 被引量:2
12
作者 周建军 《中国韵文学刊》 2003年第2期45-49,共5页
孟浩然诗歌中表现出来的独特的隐逸情怀,除了受到盛唐时期的时代风尚以及个人仕途上的不遇遭际等因素影响之外,还与荆楚地域的隐逸文学传统、盛唐时期的文化交融及襄阳秀美宜人的自然、人文环境等地域因素密切相关。我们不妨从这些角度... 孟浩然诗歌中表现出来的独特的隐逸情怀,除了受到盛唐时期的时代风尚以及个人仕途上的不遇遭际等因素影响之外,还与荆楚地域的隐逸文学传统、盛唐时期的文化交融及襄阳秀美宜人的自然、人文环境等地域因素密切相关。我们不妨从这些角度来重新领会和解读孟浩然之隐逸精神及其山水田园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浩然 隐逸情怀 荆楚 隐逸传统 文化 乡关 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日隐逸文学的异同——以吉田兼好与嵇康和陶渊明的比较为中心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晓希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4年第1期70-74,共5页
隐逸文学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态和思潮在中日两国文学史上均占有重要地位。由于日本古代文学是在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的影响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日两国的隐逸文学之间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日本也有自己的独特历史与文化,隐逸文... 隐逸文学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态和思潮在中日两国文学史上均占有重要地位。由于日本古代文学是在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的影响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日两国的隐逸文学之间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日本也有自己的独特历史与文化,隐逸文学又深深地打上其本土文化的烙印。试图通过日本中世隐逸文学的代表作家吉田兼好与中国魏晋时代著名隐逸文学家嵇康和陶渊明的比较,探讨中日隐逸文学的异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日隐逸文学 隐逸思想 老庄思想 吉田兼好 嵇康 陶渊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十四史•隐逸列传》与中国传统文人艺术隐逸主题
14
作者 赫云 李倍雷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3-50,共8页
《二十四史•隐逸列传》是研究、索考中国传统文人艺术隐逸主题的重要正史文献。李唐的《采薇图》是典型的隐逸主题绘画作品,《后汉书•逸民列传》所提到的“终全孤竹之洁”是其作品主角;宗炳所著《画山水序》提到的“伯夷”“叔齐”亦是... 《二十四史•隐逸列传》是研究、索考中国传统文人艺术隐逸主题的重要正史文献。李唐的《采薇图》是典型的隐逸主题绘画作品,《后汉书•逸民列传》所提到的“终全孤竹之洁”是其作品主角;宗炳所著《画山水序》提到的“伯夷”“叔齐”亦是如此。宗炳本人被列入《宋书·隐逸列传》,其《画山水序》是一篇界定中国传统山水画和框定山水观念路径的经典画论文献,提出的“坐究四荒”“独应无人之野”等论断深远影响了后世。山水画系统中的“渔父”“樵夫”等母题无疑是“隐士”的隐喻,正如《林泉高致》所言:“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渔樵隐逸,所常适也。”古琴音乐和诗歌中的“渔樵”亦然。“隐逸列传”所说的“穷极天地,始为超远哉”,某种意义上是文人艺术的终极目标和隐逸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逸列传 艺术史 文人艺术 隐逸主题 艺术学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汉魏六朝隐逸赋
15
作者 霍建波 《安康学院学报》 2012年第5期1-4,共4页
从辞赋主题学角度来说,隐逸赋就是描写有关隐逸文化内容的赋作。本文以隐逸文化原型为理论依据,将汉魏六朝隐逸赋分为五种类型,即儒家隐逸赋、道家隐逸赋、佛家隐逸赋、墨家隐逸赋和法家隐逸赋。汉魏六朝隐逸赋绝大多数是抒情小赋,不仅... 从辞赋主题学角度来说,隐逸赋就是描写有关隐逸文化内容的赋作。本文以隐逸文化原型为理论依据,将汉魏六朝隐逸赋分为五种类型,即儒家隐逸赋、道家隐逸赋、佛家隐逸赋、墨家隐逸赋和法家隐逸赋。汉魏六朝隐逸赋绝大多数是抒情小赋,不仅题材内容丰富多彩,而且在表现手法、艺术形象以及结构和语言特色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艺术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魏六朝 隐逸 隐逸文化原型 主题分类 艺术成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代饮茶生活的文化身份——隐逸 被引量:7
16
作者 关剑平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05-110,共6页
文化身份是指带有民族印迹的文化本质特征,永远处在塑造过程中。茶叶被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各阶层普遍接受,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茶文化。从茶文化史上看,唐代是中国茶文化的成熟发展时期。"唐代"既是主体的中华民族的界定,也是对客... 文化身份是指带有民族印迹的文化本质特征,永远处在塑造过程中。茶叶被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各阶层普遍接受,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茶文化。从茶文化史上看,唐代是中国茶文化的成熟发展时期。"唐代"既是主体的中华民族的界定,也是对客观推移中的时间的限定。本文以中国传统茶学的缔造者陆羽为时间区划标志,通过梳理相关史料,论证了唐代饮茶生活隐逸的文化身份,不仅对唐代茶文化做了定性分析,而且为研究陆羽与茶的内在关系打下了基础。通过文化身份理论的应用,把茶文化研究纳入文化研究的语境,以加强茶文化研究的学术性、专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饮茶生活 隐逸 文化身份 陆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隐逸传》视角的艺术母题“在场”与主题“出场”的意义 被引量:1
17
作者 赫云 李倍雷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22年第4期14-23,共10页
《隐逸传》是印证图像隐逸主题最有价值的史料文献,同时还可以看到隐逸的各种类型主题。主题学理论以艺术中的历时性与共时性母题与主题为研究对象,阐释艺术母题“在场”与主题“出场”的含义及其隐喻,同时还可以通过对纵横绵延的艺术... 《隐逸传》是印证图像隐逸主题最有价值的史料文献,同时还可以看到隐逸的各种类型主题。主题学理论以艺术中的历时性与共时性母题与主题为研究对象,阐释艺术母题“在场”与主题“出场”的含义及其隐喻,同时还可以通过对纵横绵延的艺术母题与主题的爬梳,探寻历时性与共时性中艺术母题“在场”与主题“出场”演变脉络对艺术史的流变所产生的影响,把握其艺术母题“在场”与主题“出场”的横向传播与纵向传承,揭示艺术变迁的历史渊源与历史流变的关联因果。这些现象在《隐逸传》中皆可得到印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逸传》 母题在场 主题出场 历时性 共时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汉魏晋隐逸之风的消长及其意味 被引量:1
18
作者 吴云 董志广 《北方论丛》 CSSCI 1991年第6期54-60,共7页
隐逸现象虽存在于中国封建社会全部历史中,但其形成为一种风气或时尚却只有在特定历史阶段才可见到,即,它始终处于一个消长与变化的过程。而支配或影响其消长变化过程的除一些外在的社会原因和偶然的历史事件外,
关键词 消长 隐逸 意味 魏晋 两汉 中国封建社会 历史阶段 历史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隐逸与逸品 被引量:3
19
作者 施建中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44-146,共3页
作为中国书画传统品评中最高等的逸品,其实是对一类非正统的艺术创作的肯定,而且这种肯定往往并不局限于艺术作品本身,逸品之“不拘常法”、“出于意表”等等特质是跟其作者的隐士身份或受隐逸思想影响而有极大关联。隐逸与逸品的互动,... 作为中国书画传统品评中最高等的逸品,其实是对一类非正统的艺术创作的肯定,而且这种肯定往往并不局限于艺术作品本身,逸品之“不拘常法”、“出于意表”等等特质是跟其作者的隐士身份或受隐逸思想影响而有极大关联。隐逸与逸品的互动,也促使了书(画)品与人品不可分割之特有品评程式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画 隐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隐逸之风与魏晋南北朝琴人 被引量:4
20
作者 田可文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28-35,共8页
对于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说来,琴(即七弦琴)是相当重要的,它是一个人有涵养体现的"琴、棋、书、画"的首要组成部分,成为不可缺少的精神依托。《礼记·曲礼》称:"士无故不彻琴瑟。"也有"视琴瑟如寻常日用之... 对于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说来,琴(即七弦琴)是相当重要的,它是一个人有涵养体现的"琴、棋、书、画"的首要组成部分,成为不可缺少的精神依托。《礼记·曲礼》称:"士无故不彻琴瑟。"也有"视琴瑟如寻常日用之具"①之说。古代文人认为:"琴为书室中雅乐,不可一日不对,清音居士谈古,若无古琴,新者亦须壁悬一床,无论能操,纵不能操,亦当有琴"②,可见中国古代文人对琴是何等重视。正是由于文人的喜好,所以历代都流传许多古琴曲。当我们审视这些琴曲,不难发现其中蕴涵有许多清高孤介、洁身自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隐逸思想 琴人 下层文人 陶渊明 阮籍 隐逸情怀 中国古代文人 流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