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隐身党员”社区参与研究——基于“共生论”的视角
被引量:2
- 1
-
-
作者
张洋阳
黄建洪
-
机构
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苏州大学新型城镇化与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
-
出处
《党政研究》
2016年第2期67-74,共8页
-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经济特区治理改革与地方政府管理体制创新研究"(10CZZ023)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政治学
+1 种基金
新型城镇化与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
2014年度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的资助项目
-
文摘
当前的社区治理并不是所有人的社区自治,而是部分人的社区治理。作为有着较高政治参与能力与素养的党员群体,并未在社区建设中起到先锋带头的作用,大量的社区在职党员选择以"隐身"的方式来回应社区治理,长期"脱嵌"于社区政治生活之外。其"经济人"、"单位人"等多重身份标签是其"嵌入"社区政治生活的重要阻碍。他们个人的愿景并未上升为社区的愿景,在缺乏制度的刚性约束下,"隐身党员"很难将自身的资源自发地付诸于持续的社区建设行动。多重的身份标识使其对于社区建设的责任模糊化。从共生角度,挖掘出"隐身党员"这一潜在的社区资源,并使之在社区自治中发挥主体性的作用,是提升社区营造质量的重要路径。
-
关键词
隐身党员
社区参与
共生
党的建设
-
分类号
D267.7
[政治法律—中共党史]
-
-
题名以基层党建创新消除党员“隐身”盲区
被引量:1
- 2
-
-
作者
蔡志强
-
机构
中国纪检监察学院
中共中央党校党建部
-
出处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0期108-110,共3页
-
文摘
党员"隐身"不是新事物,其发生机理和表现形式较为复杂多样。党员"隐身"现象的存在,极有可能造成党组织的功能受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削弱。要破解党员"隐身"现象,就必须加强党性修养,接受人民群众监督,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并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
-
关键词
党员基层党建“隐身”
党员
-
分类号
D267
[政治法律—中共党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