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句法组合松紧和“的”的隐现 被引量:3
1
作者 王远杰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9-34,共6页
"他爸爸战友儿子(的杯子)"和"新大瓷杯子"里"的"的隐现表现出镜像关系,"本周周一上午九点"和"重庆市北碚区天生路西南大学"里的"的"可自由隐现,"我的碗"不能省... "他爸爸战友儿子(的杯子)"和"新大瓷杯子"里"的"的隐现表现出镜像关系,"本周周一上午九点"和"重庆市北碚区天生路西南大学"里的"的"可自由隐现,"我的碗"不能省去"的"而"我的碗里"能省,所有这些"的"的隐现情况都可以从句法组合松紧得到统一解释:句法组合越松越易带"的",句法组合越紧越不易带"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句法组合松紧 “的”的镜像隐现 “的”的自由隐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形容词定语后“的”字隐现习得研究 被引量:11
2
作者 王利峰 肖奚强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83-90,共8页
形容词充当定语时“的”字的隐现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汉语语法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本文选取了140个常用双音形容词,在受限的本族语者语料和中介语语料中分别考察这些形容词在充当定语时带“的”和不带“的”的具体使用频率,分析了中介语中... 形容词充当定语时“的”字的隐现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汉语语法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本文选取了140个常用双音形容词,在受限的本族语者语料和中介语语料中分别考察这些形容词在充当定语时带“的”和不带“的”的具体使用频率,分析了中介语中的正确用例和偏误用例,据此提出双音形容词充当定语时“的”字隐现的教学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音形容词 定语 “的” 隐现 偏误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形名组合的出现率:词长搭配和“的”字隐现 被引量:7
3
作者 薛亚红 端木三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79-495,共17页
形名组合指形容词直接修饰名词的定中结构。词长搭配主要指2+2、2+1、1+2、1+1这四种形式。"的"字隐现指"的"字可有可无且基本同义的情况,如"特殊(的)问题"、"正确(的)方向"等。关于形名组合... 形名组合指形容词直接修饰名词的定中结构。词长搭配主要指2+2、2+1、1+2、1+1这四种形式。"的"字隐现指"的"字可有可无且基本同义的情况,如"特殊(的)问题"、"正确(的)方向"等。关于形名组合出现率的量化研究不多。祁峰和端木三(2015)对四种形名词长搭配进行了量化考察,但是没有考虑"的"字隐现问题,结果不够精确。文章以"兰卡斯特汉语语料库"为语料来源,通过"的"字隐现的语感实验,对"的"字隐现情况进行了明确定义。然后,排除"的"字隐现情况,重新进行了统计。研究发现,在真正无"的"的四种词长搭配中,2+1的出现率(类频)不到5%,与前人看法相似,而2+2的出现率不到2%,大大低于前人估计。研究表明,和2+1一样,真正无"的"的2+2形名组合在汉语中不是能产的结构,而是受限制的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名组合 词长搭配 “的”字隐现 小分枝结构 韵律词 音步屏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了”的隐现规律及其成因考察 被引量:22
4
作者 陈忠 《汉语学习》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22-27,共6页
“了”的隐现与“完整体”意义不完全对应 ,与“有界 -无界”的对立平行对应。从认知角度看 ,“了”的“完整体”意义是“界限”意义的转喻 ,“实现”、“变化”是在不同分布环境中的语境变体。
关键词 隐现 有界 无界 对应 显著度 转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后置“因为”的隐现及功能差异 被引量:14
5
作者 高再兰 《汉语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57-65,96,共9页
前、后置"因为"具有不同的隐现规律。前置"因为"可以出现也可以省略,其隐现受时间顺序原则的制约。后置"因为"中有一类可以省略,有一类不能省略。根据后置"因为"在隐现上表现出的不同特点,本... 前、后置"因为"具有不同的隐现规律。前置"因为"可以出现也可以省略,其隐现受时间顺序原则的制约。后置"因为"中有一类可以省略,有一类不能省略。根据后置"因为"在隐现上表现出的不同特点,本文把后置"因为"分为两个,一个表因果逻辑关系,一个表"表态-说明"关系。表因果逻辑关系的后置"因为"与前置"因为"等同。因此,"因为"实际上已经分化为两个。本文进一步论述了表"表态-说明"关系的"因为"的特点,最后指出已有研究认为汉语因果复句的优势语序是前果后因,这一结论值得商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因为”小句标记 前置 后置 隐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在老舍新中国时期文学创作中的隐现 被引量:3
6
作者 孙洁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45-150,共6页
北平/北京和老舍创作的血肉关联已不必再证。暂不论老舍写的那些北京城的三教九流、男女老少、风物流转、市井沧桑,他一生写作的成败也往往与能否终于“求救于北平/北京”相关联。
关键词 文学创作 北京城 新中国时期 老舍 隐现 三教九流 关联 北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个”前“一”的隐现在现代汉语中的发展 被引量:2
7
作者 任永军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4-59,共6页
本文通过比较近代汉语(以《醒世姻缘传》为例,以下简称《醒》)和现代汉语中"个"前"一"的隐现的异同,探讨了这种语法现象从近代汉语到现代汉语的发展变化:一是在《醒》中,"一个"或"一个+NP"没... 本文通过比较近代汉语(以《醒世姻缘传》为例,以下简称《醒》)和现代汉语中"个"前"一"的隐现的异同,探讨了这种语法现象从近代汉语到现代汉语的发展变化:一是在《醒》中,"一个"或"一个+NP"没有支配性或限制性前加成分时,"一"必须显现,到了现代汉语也是如此。二是在《醒》中,"一个"或"一个+NP"有支配性或限制性前加成分时,"一"可以隐省,到了现代汉语发展为只有支配性前加成分时,"一"才能隐省。与《醒》相比,现代汉语中支配性成分后面"一"的隐省也大为减少。这是汉语句法精密化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前“一” 隐现 句法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语框式介词“在+NP+L”中方位词的隐现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杨朝军 《外文研究》 2019年第3期1-10,105,共11页
框式介词“在+NP+L”是汉语空间关系的一种概念化方式,关于其后置方位词L的隐现问题研究较少,且说服力不强。本文以认知语言学关于空间关系的理论为指导,以CCL语料库中的具体实例为基础,以定量加定性的方式对该框式介词的用法进行了分析... 框式介词“在+NP+L”是汉语空间关系的一种概念化方式,关于其后置方位词L的隐现问题研究较少,且说服力不强。本文以认知语言学关于空间关系的理论为指导,以CCL语料库中的具体实例为基础,以定量加定性的方式对该框式介词的用法进行了分析,并借此提出了地图空间认知图式和实体空间认知图式的概念。研究结果表明,方位词L的隐现与框式介词中NP题元的性质有关:NP的体量越大,越可能采用远距视角并以地图空间认知的方式来编码,此时方位词L多属隐性;NP的体量越小,越可能采用近距视角并以实体空间认知的方式来编码,此时方位词L多属显性。体量居中的情况取决于观察者的意向或认知偏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NP+L 方位词 隐现 认知图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列举代词“等”的语义等级、隐现规律及其主观化特点——兼议列举助词“等”的虚化历程 被引量:11
9
作者 朱军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58-65,共8页
列举代词“等”有“列举未尽”、“列举未定”和“列举已尽”三个语义等级,它们之间构成逐步虚化的过程,逐步虚化的过程伴随着主观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同时形式上它们自由隐现的能力也逐步增强。
关键词 列举代词 语义等级 隐现规律 虚化 主观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穆旦西南联大时期佚文及《隐现》的最初版本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鹏程 鲁惠显 《现代中文学刊》 2014年第1期72-79,86,共9页
本文钩沉了穆旦1942年发表在《教育杂志》的《抗战以来的西南联大》一文,使我们清楚了西南联大抗战初期的迁移、上课、日军轰炸以及为何迁往四川未果等情况。《隐现》1943年版本的发现。使我们了解这首穆旦早期最为重要的长诗的最初结... 本文钩沉了穆旦1942年发表在《教育杂志》的《抗战以来的西南联大》一文,使我们清楚了西南联大抗战初期的迁移、上课、日军轰炸以及为何迁往四川未果等情况。《隐现》1943年版本的发现。使我们了解这首穆旦早期最为重要的长诗的最初结构、旨意,以及其同1947年改定本的巨大差异,进而进行比较研究,探察作者如何穿透语言和逻辑之网,呈现一个时代的"内心世界"及苦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查良铮 《抗战以来的西南联大》 《华声》 隐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量隐现光示踪剂在聚合物驱动态监测中的应用
11
作者 白周凌 沈和平 +1 位作者 刘振涛 赵记斌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276-279,共4页
针对注聚区块注聚井与对应油井地下连通情况不明确.注入的聚合物溶液主要沿着大孔道推进,聚窜方向不易判断等问题,开展了微量隐现光示踪剂监测技术的应用研究。介绍了微量隐现光示踪剂监测原理及特点,以河南油田G2305井组为例,对... 针对注聚区块注聚井与对应油井地下连通情况不明确.注入的聚合物溶液主要沿着大孔道推进,聚窜方向不易判断等问题,开展了微量隐现光示踪剂监测技术的应用研究。介绍了微量隐现光示踪剂监测原理及特点,以河南油田G2305井组为例,对该技术在动态监测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驱 动态监测 微量隐现光示踪剂 矿场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语隐现度跨语言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施兵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 2010年第8期8-12,共5页
主语按照隐现程度的不同可以分为凸显、省略、虚位、缺失四种认知状态。相应地,按照主语的隐现程度,特定语言的句子呈现梯度发展趋势,形成以下等级序列:有主句〉省主句〉假主句〉无主句。这个序列不仅汉语中存在,英语中也存在,表... 主语按照隐现程度的不同可以分为凸显、省略、虚位、缺失四种认知状态。相应地,按照主语的隐现程度,特定语言的句子呈现梯度发展趋势,形成以下等级序列:有主句〉省主句〉假主句〉无主句。这个序列不仅汉语中存在,英语中也存在,表现出跨语言的普遍特征。这个发现既有理论语言学意义,同时对汉英互译、汉语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也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语 隐现度等级 凸显 省略 虚位 缺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被字句中“被”字的隐现规律及其动因考察 被引量:2
13
作者 陈晓燕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 2009年第6期32-34,共3页
现代汉语“被”字句的研究一直是语言学界的一个热点问题,学界对于“被”字句中“被”隐现规律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总结“被”字的隐现规律,通过分析发现,“被”字句中“被”字的隐现与“... 现代汉语“被”字句的研究一直是语言学界的一个热点问题,学界对于“被”字句中“被”隐现规律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总结“被”字的隐现规律,通过分析发现,“被”字句中“被”字的隐现与“被”字句所表示的句法功能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字句 句法功能 “被” 隐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旁指代词后面“的”字隐现的考察
14
作者 彭爽 金晓艳 《语言与翻译》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0-42,共3页
本文对旁指代词后面“的”字隐现的情况进行了详细的描写 ,并由此总结出了规律。此外 。
关键词 旁指代词 “的” 隐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外汉语教学定语形式标志“的”的隐现情况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孙冬惠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 2012年第8期115-117,共3页
定语问题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热点问题,而定语形式标志“的”的使用情况一直是教学的重点和留学生习得汉语的难点。本文针对“的”的隐现问题进行阐述:一是归纳结构助词“的”的隐现情况,包括什么时候用“的”、什么时候不用“的... 定语问题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热点问题,而定语形式标志“的”的使用情况一直是教学的重点和留学生习得汉语的难点。本文针对“的”的隐现问题进行阐述:一是归纳结构助词“的”的隐现情况,包括什么时候用“的”、什么时候不用“的”;二是分析留学生习得“的”的偏误现象,指出产生偏误的类型和原因;最后结合教学实际,明确初级阶段留学生可遵循的三条“的”的隐现使用规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外汉语 定语 隐现 偏误 规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气词“了_2”的隐现与语法转喻
16
作者 王巍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1-77,共7页
句尾语气词"了"(简称"了_2")的隐现问题历来都是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的难点。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转喻理论"出发,重新考察"了_2"的隐现规律。结果发现,致使其隐匿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语... 句尾语气词"了"(简称"了_2")的隐现问题历来都是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的难点。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转喻理论"出发,重新考察"了_2"的隐现规律。结果发现,致使其隐匿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语法转喻"规则制约下"了_2"已被其他相关语法成分有效转指。通过语料统计分析,证明"了_2"的隐现频率与转指成分的显著度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因果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了” 隐现 认知 转喻 转指 显著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语篇章中前时连接成分的隐现
17
作者 金晓艳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8-25,共8页
前时连接成分的隐现与篇章中前后事件的语义关系以及与其他时间成分的联合共现有直接影响和必然联系。前时连接成分可隐可现的条件:过去义词语+转折、过去背景、"以为"词语引领事件、时间关系对照等。前时连接成分必现的条件... 前时连接成分的隐现与篇章中前后事件的语义关系以及与其他时间成分的联合共现有直接影响和必然联系。前时连接成分可隐可现的条件:过去义词语+转折、过去背景、"以为"词语引领事件、时间关系对照等。前时连接成分必现的条件:前时在前,其他时在后;其他时在前,前时在后;前时居中,当前时前后延续;其他时隐性对照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时连接成分 篇章 隐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语母语者方位词“上/里”隐现使用习得研究
18
作者 徐富平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2-102,共11页
方位词“上/里”受参照物名词语义制约,句法上分必隐、必现、隐现两可三种情况。本文采用书面译写任务,调查英语母语者习得“上/里”隐现使用以及“在……上/里”同框使用的中介语特征。研究发现,二语环境下学习者能习得前置介词“在”... 方位词“上/里”受参照物名词语义制约,句法上分必隐、必现、隐现两可三种情况。本文采用书面译写任务,调查英语母语者习得“上/里”隐现使用以及“在……上/里”同框使用的中介语特征。研究发现,二语环境下学习者能习得前置介词“在”的用法,但倾向于隐去后置方位词“上/里”,母语中空间标记位置对“上/里”隐现使用产生负迁移。“上/里”典型空间义的习得显著好于非典型空间义。汉语水平和频率因素影响了学习者的二语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里” 隐现规则 “在……上/里” 词义典型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韵律制约下的PP前后分置及介词隐现问题--以双音节动宾式[VO]+PP结构为例
19
作者 朱赛萍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9-66,共8页
本文区分汉语两类不同的介词结构:动前附加语PP、动后补述语PP。汉语韵律结构的要求(核心重音原则)导致双音节动宾式[VO]+PP结构发生介词并入动词的运作。同时,[VO]+NP结构的合法性也受制于核心重音原则,即[VO]必须是一个最小词。最后,... 本文区分汉语两类不同的介词结构:动前附加语PP、动后补述语PP。汉语韵律结构的要求(核心重音原则)导致双音节动宾式[VO]+PP结构发生介词并入动词的运作。同时,[VO]+NP结构的合法性也受制于核心重音原则,即[VO]必须是一个最小词。最后,本文提出可以用[V·VO]这一动词重叠式来预测非法的[VO]+N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前附加语PP 动后补述语PP 介词隐现 韵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语隐现句的结构特征及其组合变式的认知分析
20
作者 李成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 2015年第3期36-38,共3页
重点研究汉语隐现句B段动词的分类和及物性特征。发现B段动词及物性特征对隐现句的句法和语义存在较复杂的影响,B段动词及物性越小,隐现句在及物句式和不及物句式间的转换度就越低,转换后的句子在逻辑和语义表达上越难成立。另外,通过... 重点研究汉语隐现句B段动词的分类和及物性特征。发现B段动词及物性特征对隐现句的句法和语义存在较复杂的影响,B段动词及物性越小,隐现句在及物句式和不及物句式间的转换度就越低,转换后的句子在逻辑和语义表达上越难成立。另外,通过对隐现句四种组合变式的认知分析,发现组合变式的结构会限制句子语义的发挥,使其呈现不同的语义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现 隐现动词 组合变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