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甘蓝型油菜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双低杂交种皖油14的选育 被引量:17
1
作者 陈凤祥 胡宝成 +5 位作者 李强生 侯树敏 吴新杰 费维新 李成 陈维生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63-65,68,共4页
皖油 14(原C0 2 2 )是利用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育成的甘蓝型油菜杂交种 ,具有丰产、稳产、优质 (高含油、低芥酸、低硫甙 )、抗 (耐 )病等特性。安徽省区试平均产量 2 6 6 1kg/hm2 ,比对照秦油 2号增产 7.2 % ,比对照中油82 1增产 2 2 .9... 皖油 14(原C0 2 2 )是利用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育成的甘蓝型油菜杂交种 ,具有丰产、稳产、优质 (高含油、低芥酸、低硫甙 )、抗 (耐 )病等特性。安徽省区试平均产量 2 6 6 1kg/hm2 ,比对照秦油 2号增产 7.2 % ,比对照中油82 1增产 2 2 .9%。全国 (长江下游区 )区试平均产量 2 149kg/hm2 ,比对照中油 82 1增产 12 .6 %。抗 (耐 )病性优于秦油 2号和中油 82 1。芥酸含量为 0 .36 % ,硫甙含量为 31.2 μmol/g ,含油量达 44 .3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双低 杂交种 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 皖油1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双低杂交种“皖油18”的选育 被引量:14
2
作者 陈凤祥 胡宝成 +3 位作者 李强生 侯树敏 吴新杰 费维新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02年第4期535-537,共3页
皖油 18 (原代号 7C2 4)是利用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育成的第 3个强优势甘蓝型油菜杂交种 ,2 0 0 2年通过全国品种审定。该组合一般较秦油 2号 (对照 ,双高杂交种 )增产 8%~ 10 %左右 ,较中油 82 1(对照 ,双高常规种 )增产 15 %左右 ;抗... 皖油 18 (原代号 7C2 4)是利用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育成的第 3个强优势甘蓝型油菜杂交种 ,2 0 0 2年通过全国品种审定。该组合一般较秦油 2号 (对照 ,双高杂交种 )增产 8%~ 10 %左右 ,较中油 82 1(对照 ,双高常规种 )增产 15 %左右 ;抗寒抗倒耐肥 ,抗 (耐 )病性优于秦油 2号和中油 82 1,全生育期 2 2 5d左右 ,较秦油 2号早 3~ 4d ,较中油 82 1迟 1~ 2d ;1999~ 2 0 0 0年度全国区试抽测皖油 18含油量为 43 .0 4% ,芥酸含量为 4.92 % ,硫甙含量为 2 8.5 4μmol/g ;皖油 18丰产稳产性好 ,地区适应性广 ,株型合理 ,经济系数高 ,是一个综合性状突出的双低杂交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 皖油18品种 特征特性 栽培要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对甘蓝型油菜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吴新杰 陈凤祥 +4 位作者 胡宝成 李强生 江莹芬 荣松柏 黄晓荣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34-538,共5页
为深入了解生产中出现的微粉现象,研究了人工高温和分期播种情况下甘蓝型油菜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纯合型不育系9012A和杂合型不育系12-204A的不育稳定性。结果表明,两种类型不育系在一定高温胁迫下,均出现育性转换现象,但对高温的敏感性... 为深入了解生产中出现的微粉现象,研究了人工高温和分期播种情况下甘蓝型油菜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纯合型不育系9012A和杂合型不育系12-204A的不育稳定性。结果表明,两种类型不育系在一定高温胁迫下,均出现育性转换现象,但对高温的敏感性有明显差异。对于9012A系,育性转换临界温度介于30-35℃之间;40℃持续处理16-32h,或者间歇处理3h/d×6d、6h/d×5d、9h/d×4d、12h/d×3d、15h/d×2^-4d(累计40℃处理18-60h),或35℃间歇处理15h/d×2^-4d(即35℃累计30-60h)均发生育性转换,其中35℃时15h/d×3d(即35℃累计45h)处理育性转换最为明显,说明高温对9012A育性转换具有累加效应。自然条件下6个播期(从2014年10月16日到2015年2月9日,即秋冬播种,避开30℃以上持续高温)的不育性彻底稳定。对于12-204A系,育性转换临界温度为29℃,不低于29℃时育性发生转换,其中35℃15h连续处理育性转换效果最为明显;自然条件下6个播期均发生育性转换。当高温胁迫下育性发生转换时,9012A和12-204A均可自交结实,但是结实性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 高温胁迫 自交结实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同型临保系选育新策略 被引量:1
4
作者 吴新杰 陈凤祥 +4 位作者 胡宝成 李强生 江莹芬 荣松柏 黄晓荣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37-741,共5页
已有研究表明经一定高温处理后,甘蓝型油菜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9012A系统中纯合型不育株稳定彻底,而杂合型不育株发生育性转换,并具有一定的自交结实性。利用这一特性,本研究提出了纯合两用系9012AB的同型临保系选育新策略。以9012AB中... 已有研究表明经一定高温处理后,甘蓝型油菜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9012A系统中纯合型不育株稳定彻底,而杂合型不育株发生育性转换,并具有一定的自交结实性。利用这一特性,本研究提出了纯合两用系9012AB的同型临保系选育新策略。以9012AB中不育株为轮回亲本,临保系204TAM为供体亲本进行回交转育。F_1、BC_(1-2)均为不育株群体,从中选择与9012AB相似的不育单株经35℃光照持续处理15h后,用其中育性转换株与9012AB中不育株进行回交转育。在BC3群体中选择与9012AB同型的不育单株,经同样高温胁迫处理后,从育性转换株自交后代的可育株群体中选育出9012AB的同型临保系9012TA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 临保系 纯合两用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材料1665花药败育的细胞学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张雪梅 董振生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3-48,共6页
采用石蜡切片方法,对甘蓝型油菜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材料1665的可育株与不育株花药进行细胞学观察。结果显示:(1)不育株花药在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时期出现异常,部分花粉母细胞细胞分裂相不均等分裂或分裂异常,导致部分四分体形状异常。(2... 采用石蜡切片方法,对甘蓝型油菜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材料1665的可育株与不育株花药进行细胞学观察。结果显示:(1)不育株花药在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时期出现异常,部分花粉母细胞细胞分裂相不均等分裂或分裂异常,导致部分四分体形状异常。(2)不育株绒毡层细胞在四分体时期开始生长膨大,单核花粉时期出现液泡化和巨型化,侵占药室,使得小孢子不能正常释放或无法继续发育;部分释放出的小孢子未及时形成花粉壁,阻碍花粉继续发育,不能发育形成二核期和三核期花粉,导致花药败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 花药 细胞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隐性核不育系ZWAB的遗传差异分析
6
作者 李德文 王瑞 +2 位作者 张太平 魏忠芬 王军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3-18,共6页
利用50对多态性位点丰富的SSR引物对甘蓝型油菜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系ZWAB与21份不同来源的甘蓝型油菜隐性核不育两系材料进行遗传差异分析。50对引物在22份材料间共检测到139个多态性位点,每对引物检测到1~6个多态性位点,平均2.8个,多... 利用50对多态性位点丰富的SSR引物对甘蓝型油菜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系ZWAB与21份不同来源的甘蓝型油菜隐性核不育两系材料进行遗传差异分析。50对引物在22份材料间共检测到139个多态性位点,每对引物检测到1~6个多态性位点,平均2.8个,多态性比率为51.3%。聚类分析表明ZWAB与国内来源于S45 AB、117 AB的隐性核不育两系材料间的遗传差异较大,遗传背景来源于国外的甘蓝型油菜,属一种新型的甘蓝型油菜隐性核不育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 SSR分子标记 遗传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隐性核不育双低高油杂交种核优46及高产栽培技术
7
作者 陈凤祥 胡宝成 +5 位作者 吴新杰 李强生 侯树敏 费维新 范志雄 江莹芬 《农业科技通讯》 2011年第1期135-137,共3页
核优46系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利用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系Y204A作母本,与自交系049003组配育成的高油抗逆强优势杂交油菜新品种。该品种属半冬性双低甘蓝型油菜,2009年通过安徽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安徽省油菜区试两年平均亩产19... 核优46系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利用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系Y204A作母本,与自交系049003组配育成的高油抗逆强优势杂交油菜新品种。该品种属半冬性双低甘蓝型油菜,2009年通过安徽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安徽省油菜区试两年平均亩产191.42 kg,较对照皖油14增产7.0%。全生育期平均230.1 d,比皖油14号早0.4 d。株高平均171.6 cm,有效分枝部位适中,平均43.6 cm,结角密,平均1.25个/cm,主花序长平均69.5 cm,有效分枝较多,一次分枝平均9.7个,二次分枝平均6.9个,全株有效角果数多,平均482个,平均每角粒数20粒,千粒重4 g,种皮褐黑色。省区试平均芥酸含量为0.45%,硫甙含量为20.38μmol/g饼,含油量为43.75%。抗病性、抗寒性强,明显优于对照;抗倒性中等。该品种地区适应性广,适宜安徽省油菜产区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双低 杂交种 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 优4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攻克杂交油菜制种世界性难题 记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油菜育种专家陈凤祥研究员 被引量:1
8
作者 本刊编辑部 《农业科技通讯》 2008年第3期1-1,共1页
2008年1月8日,200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所油菜科研人员的高新技术成果“甘蓝型油菜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三系选育及制种方法”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这项成果被国家科技部高度评... 2008年1月8日,200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所油菜科研人员的高新技术成果“甘蓝型油菜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三系选育及制种方法”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这项成果被国家科技部高度评价为“解决了杂交油菜选育和制种技术中世界性难题”。作为该项目的主要完成人,安徽省农科院陈凤祥研究员出席了表彰大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杂交油菜 制种方法 研究员 世界性 种专家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乳白花突变体的发现 被引量:5
9
作者 吴新杰 胡宝成 +5 位作者 陈凤祥 李强生 侯树敏 费维新 黄晓荣 江莹芬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03-204,共2页
在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临时保持系12-148TAM中发现了乳白花自然突变体,经4~5代自交,同时测定其保持率,选育出乳白花临保系WF12-148TAM。经初步遗传分析,该乳白花性状由单隐性核基因控制。其对油菜生长没有明显的负效应,是一个优良的新... 在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临时保持系12-148TAM中发现了乳白花自然突变体,经4~5代自交,同时测定其保持率,选育出乳白花临保系WF12-148TAM。经初步遗传分析,该乳白花性状由单隐性核基因控制。其对油菜生长没有明显的负效应,是一个优良的新型形态标记性状,在杂种优势利用中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乳白花 形态标记性状 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 临保系 杂种优势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叶性状在油菜杂交种纯度控制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0
作者 倪西源 黄吉祥 +2 位作者 柳寒 潘兵 赵坚义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070-1075,共6页
为了将花叶性状转入到甘蓝型油菜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系统中用于控制杂交种的纯度,在油菜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纯合不育株与花叶型油菜品系羽叶87的杂交后代中,利用2个与育性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辅助筛选两型系和临保系基因型单株,获得具有... 为了将花叶性状转入到甘蓝型油菜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系统中用于控制杂交种的纯度,在油菜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纯合不育株与花叶型油菜品系羽叶87的杂交后代中,利用2个与育性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辅助筛选两型系和临保系基因型单株,获得具有花叶性状的两型系和临保系。结果表明,可通过F_2世代选育法、系谱法和回交法3种途径选育花叶两型系和花叶临保系;在花叶两型系和花叶临保系的繁殖以及花叶全不育系的配制过程中,可通过去除非花叶杂株来确保纯度。因此,花叶性状作为一个理想的形态标记,可以应用于油菜的杂种生产来控制种子的纯度。本研究结果为杂交种的纯度控制提供了一条简捷且有效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形态标记 花叶 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 杂种纯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推出杂交油菜新品种
11
《农家致富》 2009年第3期19-19,共1页
安徽省“十一五”科技攻关重大项目“兼用型杂交油菜新品种选育与开发”取得重要进展,获得了多项科研成果。 该项目通过现代生物技术与传统育种手段相结合,利用甘蓝型油菜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分子标记选择技术体系为平台,筛选出隐性... 安徽省“十一五”科技攻关重大项目“兼用型杂交油菜新品种选育与开发”取得重要进展,获得了多项科研成果。 该项目通过现代生物技术与传统育种手段相结合,利用甘蓝型油菜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分子标记选择技术体系为平台,筛选出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基因分子标记8个,研究完成了甘蓝型油菜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三系选育及制种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品种选 杂交油菜 安徽省 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 现代生物技术 甘蓝型油菜 分子标记选择 基因分子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