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湖南境内隐形水库与水库的集雨功能 被引量:25
1
作者 黄璜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7年第6期499-503,共5页
通过分析湖南省的自然地理景观,得出下述结论:水库面积与水田面积之比为138.82;大型水库主要分布在海拔100~300m的高度,与水田分布高程具有相似性,水田和水库的集雨功能可相互调节、转换;水田控制的流域面积大于水... 通过分析湖南省的自然地理景观,得出下述结论:水库面积与水田面积之比为138.82;大型水库主要分布在海拔100~300m的高度,与水田分布高程具有相似性,水田和水库的集雨功能可相互调节、转换;水田控制的流域面积大于水库控制的流域面积;以集雨量计算,隐形水库的潜在功能已达水库目前发挥功能的87.0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形水库 水库 集雨功能 湖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鹊界梯田原生态自流灌溉的环境因素探析 被引量:15
2
作者 许文盛 尤伟 +3 位作者 李亚龙 程冬兵 刘晓路 张平仓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69-74,共6页
紫鹊界梯田位于湖南省新化县水车镇,是一处新发现的我国古代农耕稻作文化遗存。从水流运动与循环角度对紫鹊界梯田原生态自流灌溉过程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影响该过程的因素进行系统归纳与分析。梯田自流灌溉过程是地面灌溉与地下灌... 紫鹊界梯田位于湖南省新化县水车镇,是一处新发现的我国古代农耕稻作文化遗存。从水流运动与循环角度对紫鹊界梯田原生态自流灌溉过程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影响该过程的因素进行系统归纳与分析。梯田自流灌溉过程是地面灌溉与地下灌溉的耦合过程,雨季以地面灌溉为主,旱季以地下灌溉为主。影响该过程的因素主要有植被、地质、地貌、人类活动及气候等,这些因素对实现梯田的自流灌溉缺一不可。植被拦截和接纳降水,构成地面灌溉水源,特殊地质形成地下"隐形水库",构成地下灌溉水源,两者一道对梯田区水资源进行调配,保障梯田在旱季得以灌溉。梯田区气候特征的垂直性变化,增大了灌溉过程输入性水源的补给。当地农民对梯田精耕细作,实现了对梯田灌溉水源的"开源"与"节流"。特殊地质限制地下灌溉速度,而中山地貌和相对较陡的坡度,加快地下灌溉速度,两者在相互作用中取得平衡,从而保障旱季地下灌溉的时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鹊界梯田 自流灌溉 影响因素 隐形水库 水资源调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地梯田景观的灾害防御机制与效益分析——以紫鹊界梯田为例 被引量:15
3
作者 甘德欣 龙岳林 +1 位作者 黄璜 熊兴耀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06-108,共3页
湖南新化县紫鹊界梯田于2005年12月被国务院确定为第六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梯田坡度在25~40°,共500余级,10万多丘。分析其生态与社会条件表明,紫鹊界梯田之所以可持续利用的灾害防御机制是:发挥了稻田“隐形水库”的... 湖南新化县紫鹊界梯田于2005年12月被国务院确定为第六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梯田坡度在25~40°,共500余级,10万多丘。分析其生态与社会条件表明,紫鹊界梯田之所以可持续利用的灾害防御机制是:发挥了稻田“隐形水库”的集雨功能,趋利避害;分级截流分散蓄水,实现了区域内水资源的重新分配;传统耕作维护了梯田结构。与水平双季稻田相比,该梯田提高丁截水量和光能利用率,延长了农闲蓄水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鹊界梯田 隐形水库 分级截流 分散蓄水 防灾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脊古梯田原生态水循环探析 被引量:7
4
作者 谭宁 田斌 童富果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2697-2700,2707,共5页
龙脊梯田位于广西省龙胜县,是一处我国古代农耕稻作文化遗存。研究龙脊梯田灌溉系统的功能及水循环与水补给特点,探明与总结龙脊梯田存在机制与保护的经验,对龙脊梯田稻作文化的保护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以及研究梯田规划建设标准,推广梯... 龙脊梯田位于广西省龙胜县,是一处我国古代农耕稻作文化遗存。研究龙脊梯田灌溉系统的功能及水循环与水补给特点,探明与总结龙脊梯田存在机制与保护的经验,对龙脊梯田稻作文化的保护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以及研究梯田规划建设标准,推广梯田建设技术,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脊梯田 渗流 影响因素 隐形水库 岩层聚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