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美国对华经济报道的历时批评隐喻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宋益名 王德亮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21,43,共9页
经济话语中存在大量有助于理解抽象概念的隐喻。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历时批评隐喻分析模型,自建从1979年到2021年、规模为43万字的历时语料库,通过研究隐喻的使用模式、话语功能和历时变化,分析美国对华经济报道背后的意识形... 经济话语中存在大量有助于理解抽象概念的隐喻。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历时批评隐喻分析模型,自建从1979年到2021年、规模为43万字的历时语料库,通过研究隐喻的使用模式、话语功能和历时变化,分析美国对华经济报道背后的意识形态。研究发现,在冷战思维主导下,美媒不断建构中国的负面政治形象,体现贯穿历时语料库的歧视性的政治意识形态;在现实利益驱动下,美媒经济意识形态呈现由合作转向对抗的历时变化;美对华政治与经济意识形态由分歧走向整合的过程与历史现实相呼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时批评隐喻分析 概念隐喻 经济新闻报道 意识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一带一路”新闻话语的批评隐喻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孙成志 晋鑫哲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3-146,共14页
日本政府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态度经历了“质疑”“观望”“区域性合作”3个阶段。本文基于自建的《朝日新闻》“一带一路”倡议专题新闻语料库,将批评隐喻分析框架应用于日语新闻语篇,分析新闻话语如何借助隐喻策略来表征日本政府对... 日本政府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态度经历了“质疑”“观望”“区域性合作”3个阶段。本文基于自建的《朝日新闻》“一带一路”倡议专题新闻语料库,将批评隐喻分析框架应用于日语新闻语篇,分析新闻话语如何借助隐喻策略来表征日本政府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模式转变。研究发现,在3个阶段中,新闻话语的隐喻策略经历了由冲突类隐喻、旅程类隐喻到建筑类隐喻的阶段性调整,隐隐地再现了由冲突、竞争向局部合作的历时性态度转变。本研究表明,基于新闻话语的批评隐喻分析是客观再现社会行动者主体现实态度、意向和价值判断的有效话语识解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倡议 批评隐喻分析 语料库 朝日新闻 日本媒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批评话语分析的新方法:批评隐喻分析 被引量:108
3
作者 纪玉华 陈燕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42-48,共7页
"批评隐喻分析"是批评话语分析的一种新方法,它综合运用语料库分析、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分析隐喻的语言、语用和认知特征,揭示话语群体的信仰、态度和感情。它用语料库方法识别隐喻,从语用和认知角度阐释隐喻,通过... "批评隐喻分析"是批评话语分析的一种新方法,它综合运用语料库分析、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分析隐喻的语言、语用和认知特征,揭示话语群体的信仰、态度和感情。它用语料库方法识别隐喻,从语用和认知角度阐释隐喻,通过对隐喻的话语功能进行分析确定其意识形态和修辞基础。批评隐喻分析是深入研究语言、思维和社会之间关系的一种崭新而有效的补充方法。用此方法对英美政治人物在跨文化语境中的演讲进行分析,就能对其隐喻的使用动机有更深层的阐释和说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批评话语分析 批评隐喻分析 隐喻 识别 阐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批评隐喻分析视阈下外交话语与国家身份构建——以中国国家领导人在2007—2018年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为例 被引量:12
4
作者 范武邱 邹付容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1年第3期60-72,115,共14页
在经济全球化与逆全球化博弈的过程中,经济外交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而外交话语作为外交活动的重要实现工具,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因此,本文对中国国家领导人在2007—2018年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致辞中的隐喻类别、使用频次进行了量化研究... 在经济全球化与逆全球化博弈的过程中,经济外交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而外交话语作为外交活动的重要实现工具,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因此,本文对中国国家领导人在2007—2018年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致辞中的隐喻类别、使用频次进行了量化研究,旨在探究我国国家领导人对国家身份的构建情况。为此,研究者收集了这些致辞,自建成51 767字的小型语料库,识别统计致辞中的隐喻使用情况,并对典型例证作定性分析。研究发现,在这些致辞中,建筑、旅程及拟人3类高频主导隐喻的使用帮助中国构建起建设者、旅行者和成长者的国家身份,彰显了中国经济的建设性、进取性和发展性特征。此外,与第一阶段(2007—2012)相比,中国国家领导人在第二阶段(2013—2018)的开幕致辞中使用的隐喻种类和频次均有显著增加,并且出现了中国特色隐喻,话语修辞潜能不断增强。这表明我国在外交话语中发出了更加响亮的中国声音,展现出中国日益增强的文化自信,更好地型塑了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国家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批评隐喻分析 外交话语 国家身份 夏季达沃斯论坛 语料库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蝼蚁与生命——《醉·生梦死》的表现主义人物隐喻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向曙曦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4期34-36,共3页
2015年台湾电影金马奖,导演张作骥的《醉·生梦死》受到重点关注,最终获得10项提名并赢得最佳女配角、最佳新演员、最佳剪辑、最佳原创音乐4项大奖,此片参展德国柏林电影节,也获得广泛好评。电影涉及到了很深的伦理讨论,对母... 2015年台湾电影金马奖,导演张作骥的《醉·生梦死》受到重点关注,最终获得10项提名并赢得最佳女配角、最佳新演员、最佳剪辑、最佳原创音乐4项大奖,此片参展德国柏林电影节,也获得广泛好评。电影涉及到了很深的伦理讨论,对母子、兄弟、情人、同性恋等复杂的情感进行展现,触及到台湾底层、边缘人物徘徊无奈、被生活压迫的细微情感,整体的梦幻、沉沦是台湾文艺片中少见的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喻分析 表现主义 人物 台湾电影 生命 柏林电影节 原创音乐 金马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概念整合理论下的《了不起的盖茨比》隐喻分析
6
作者 王景洁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Z期30-31,共2页
《了不起的盖茨比》电影的热映,掀起了人们对同名文学佳作的新一轮解读热潮。小说以极富质感的笔触呈现了一个社会的风貌,读者可以从中生动地感受到主人公所在时代的特征,其生动的背景描绘与作者菲茨杰拉德运用的大量隐喻密不可分。
关键词 《了不起的盖茨比》 眼睛 埃克尔 爵士时代 盖茨比 菲茨杰拉德 隐喻分析 概念整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常春藤大学毕业典礼致辞的批评隐喻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李立 孙安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37-144,共8页
在批评隐喻分析的理论框架下,分析了过去3年美国常春藤大学毕业典礼致辞中隐喻的传递方式和运作模式。毕业典礼致辞中主要使用了旅程类隐喻、火光类隐喻、商业类隐喻、植物类隐喻四种隐喻类型,反映出美国常春藤名校的终身教育理念、成... 在批评隐喻分析的理论框架下,分析了过去3年美国常春藤大学毕业典礼致辞中隐喻的传递方式和运作模式。毕业典礼致辞中主要使用了旅程类隐喻、火光类隐喻、商业类隐喻、植物类隐喻四种隐喻类型,反映出美国常春藤名校的终身教育理念、成果导向理念、创新精神的培养、谋取教育回报的功利性思想以及个性化培养理念。美国常春藤名校的人才培养理念对于新时代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常春藤大学 毕业典礼致辞 批评隐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闻语篇中隐喻的建构作用研究——美媒“美国退出TPP”报道的批评隐喻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汪徽 辛斌 程儒雅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2年第6期68-90,共23页
20世纪80年代末,在建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影响下,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研究开始出现语言转向。作为一种强大的话语策略,隐喻在政治新闻话语中的建构作用也逐渐引起学界的重视。本文以Charteris-Black(2004)的批评隐喻分析理论为框架,分... 20世纪80年代末,在建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影响下,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研究开始出现语言转向。作为一种强大的话语策略,隐喻在政治新闻话语中的建构作用也逐渐引起学界的重视。本文以Charteris-Black(2004)的批评隐喻分析理论为框架,分析了美国主流媒体在“美国退出TPP”报道中以“TPP”和“美国退出TPP”为目标域的隐喻,揭示了其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意义和偏见,并分析了它们对社会认知的建构作用。研究显示,美国退出TPP对中国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而美媒运用隐喻,大肆炒作该事件对中国的有利影响,屏蔽了其对中国的不利影响,并宣扬中国威胁论。通过运用这些隐喻,美媒试图引导和劝说读者建构出特定的关于该事件的心理模型,并通过这些隐喻的反复使用,使读者的心理模型不断得到加强和固化,从而促成社会语境模型的建构,实现影响大众观点、建构政治现实的目的。鉴于此,国内媒体应该有效运用媒体资源,主导议程设置,在国际社会上建立自己的话语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新闻话语 批评隐喻分析 建构主义 美国主流媒体 美国退出TP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俄罗斯民族文化概念“истина”的概念隐喻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彭玉海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53-61,共9页
作为一个本体性的文化意象单位,俄罗斯民族文化概念"истина"(真理)是文化主体哲学心智和民族文化心智的思想逻辑自然展现,同该民族的人生观、世界观乃至自然观、哲学观密切关联。俄罗斯民族中"истина"... 作为一个本体性的文化意象单位,俄罗斯民族文化概念"истина"(真理)是文化主体哲学心智和民族文化心智的思想逻辑自然展现,同该民族的人生观、世界观乃至自然观、哲学观密切关联。俄罗斯民族中"истина"这一文化概念的鲜明特点是,一方面它既有显著的客观实在性,另一方面在由事实性判断转进为事实性评价过程中,又会通过隐喻映射在民族认知中被概念化为丰富多样的主观意念事物,并借此概念隐喻形式塑造出各种不同的民族文化意象、传递出丰富的俄罗斯民族文化信息。本文首先对这一文化概念特有的客观实在性加以分析,进而重点从格式塔解读和联动隐喻两个方面着手,对该文化概念的概念隐喻问题展开讨论,借此深入考察和揭示包蕴于该文化概念的人文道统、道德伦理和社会精神理想等俄罗斯民族文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概念 “истина”(真理) 客观实在性 隐喻格式塔 联动隐喻 概念隐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婚姻故事》叙事空间的隐喻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曼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28-130,共3页
电影《婚姻故事》中巧妙地运用了空间话语的隐喻表达,展现出别样的个体叙事风格,增强了话语表意力度,让整部影片的叙事过程既流畅又清晰,同时也增加了电影艺术的审美效果。结合电影叙事理论,从心灵空间、社会空间、心理空间和物质空间... 电影《婚姻故事》中巧妙地运用了空间话语的隐喻表达,展现出别样的个体叙事风格,增强了话语表意力度,让整部影片的叙事过程既流畅又清晰,同时也增加了电影艺术的审美效果。结合电影叙事理论,从心灵空间、社会空间、心理空间和物质空间四类叙事空间分析电影中的空间隐喻,揭示空间隐喻在电影中所呈现的艺术表现形式,解读空间所表征的含义,对电影个体叙事特征从空间隐喻的角度进行深层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喻分析 叙事空间 空间话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暴风雨》叙述语言隐喻分析
11
作者 闫柯菲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X期35-36,共2页
《暴风雨》作为莎士比亚生命终结最后一部完成著作,其中描写的纯真爱意,和谐友谊成为当时社会发展标杆,但资本主义社会利益熏黑,将著作中所描述的社会成为任用永恒的向往。正如莎士比亚对于风暴的描写一般,社会发展中勾心斗角与阴暗勾... 《暴风雨》作为莎士比亚生命终结最后一部完成著作,其中描写的纯真爱意,和谐友谊成为当时社会发展标杆,但资本主义社会利益熏黑,将著作中所描述的社会成为任用永恒的向往。正如莎士比亚对于风暴的描写一般,社会发展中勾心斗角与阴暗勾结永远不可避免的将会存在,但正义与勇气,和谐与亲善将会成为社会发展的主题,借由风暴表达对当时社会发展的唾弃,并代表着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际上,任何一部文学著作其主题中皆蕴含着一定的文学艺术,不同的文字表达方式,代表的寓意也不尽相同,语言与文字相同,是人类精神社会的直观表达方式,自古文人墨客皆运用语言与文字,向人们展示着其精神世界的真实感受,借由语言与文字探索人类内心之中的阴暗,用文学力量照亮人们前行道路。基于此本文主要探索《暴风雨》中的叙述语言隐喻,分析其语言中深刻感受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风雨》 语言叙述 分析隐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能源危机政治漫画中蓄意隐喻的批评分析——以“健康与疾病”多模态隐喻场景为例 被引量:8
12
作者 赵秀凤 吴雨昕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112,共7页
本文基于蓄意隐喻理论,构建批评隐喻场景分析框架,以能源危机漫画中的“健康与疾病”隐喻场景为例,考察多模态转喻、隐喻及叙事如何通过互动,建构危机中相关行为体的角色及相互关系,蓄意传达其社会交际功能。语料分析表明,该类漫画主要... 本文基于蓄意隐喻理论,构建批评隐喻场景分析框架,以能源危机漫画中的“健康与疾病”隐喻场景为例,考察多模态转喻、隐喻及叙事如何通过互动,建构危机中相关行为体的角色及相互关系,蓄意传达其社会交际功能。语料分析表明,该类漫画主要构建了三类蓄意隐喻场景:吸毒场景、治疗场景和伤亡场景,分别对应于危机话语修辞策略中的归因策略、应对策略和趋近化策略,讽刺批评欧盟在能源问题上的错误定位、荒唐应对和灾难后果。在认知机制上,该类漫画充分调动隐喻和转喻,借助场景中的角色关系、行为、后果等叙事要素,把危机置于个体生命框架进行反讽式建构,形象抨击危机相关行为体。但该类漫画仍囿于西方中心立场,对欧洲能源供应方相关国家进行妖魔化建构,体现了西方定势思维对隐喻选择和场景设置的操控。本文的批评蓄意隐喻分析,有助于进一步推动多模态认知研究与批评话语分析的融合,也可为新兴的能源话语研究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蓄意隐喻 多模态隐喻 隐喻场景 批评隐喻分析 政治漫画 能源话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美气候变化新闻报道的批评隐喻对比研究
13
作者 邱晋 王庆堂 《外语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3-60,共8页
气候变化不仅是环境科学议题,也是渗透到社会多个领域的全球性公共议题。本研究基于扩展的批评隐喻分析框架,对中美气候变化新闻报道中的概念隐喻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中美气候变化新闻报道中隐喻类型、隐喻表征和隐喻密度的异同及其使用... 气候变化不仅是环境科学议题,也是渗透到社会多个领域的全球性公共议题。本研究基于扩展的批评隐喻分析框架,对中美气候变化新闻报道中的概念隐喻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中美气候变化新闻报道中隐喻类型、隐喻表征和隐喻密度的异同及其使用动因。研究发现,中美气候变化新闻报道均使用威胁隐喻、战争隐喻、力量隐喻和运动/方向隐喻,但在威胁隐喻和战争隐喻的表征及密度上存在显著差异,且中美气候变化新闻报道分别独有旅途隐喻和商业隐喻。中美概念隐喻使用的差异反映了两国在气候立场、政策主张和意识形态上的不同;而概念隐喻使用的趋同则体现了气候变化问题的本质和人类认知的普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美新闻报道 气候变化 概念隐喻 批评隐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秩序与象征的双重奏:《向阳·花》的时间叙事逻辑与隐喻解码
14
作者 沈恒娟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153-157,共5页
电影《向阳·花》运用传统的时间线性叙事,并借助丰富的象征系统,刻画了一群善良又不失锋芒的监狱女子群像。影片中的她们曾违反法律受到制裁,但她们知错愿改向阳重生。影片通过沉重而不失诙谐的故事情节展现了对当代社会底层女性... 电影《向阳·花》运用传统的时间线性叙事,并借助丰富的象征系统,刻画了一群善良又不失锋芒的监狱女子群像。影片中的她们曾违反法律受到制裁,但她们知错愿改向阳重生。影片通过沉重而不失诙谐的故事情节展现了对当代社会底层女性的关注,凸显出现实主义影片独特的艺术魅力。其传统的线性叙事结构,易于观众理解和接受,为影片赢得良好的口碑与票房提供了有力保障,丰富的隐喻将影片的内涵和表现力推至更高层次。以叙事学理论与隐喻分析探讨影片如何在线性时间的秩序框架中,从人物成长、生活日常和环境变化角度叙事,编织多层次的意象网络,从而实现叙事逻辑与隐喻表达的双重共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向阳·花》 线性叙事 隐喻分析 刑释人员 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读“教育即生长”——基于隐喻视角的分析 被引量:11
15
作者 王晓芳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2011年第1期68-70,共3页
"教育即生长"是杜威的重要教育观,解读其深刻涵义,能够全面把握杜威的教育思想,了解其独特的哲学和教育思想。试图从教育隐喻的视角分析杜威"教育即生长"的内涵,探究准确分析教育隐喻的路径,重视对教育中隐喻概念... "教育即生长"是杜威的重要教育观,解读其深刻涵义,能够全面把握杜威的教育思想,了解其独特的哲学和教育思想。试图从教育隐喻的视角分析杜威"教育即生长"的内涵,探究准确分析教育隐喻的路径,重视对教育中隐喻概念的认识和分析,有助于从多视角认识和把握教育现象和主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 经验 教育隐喻 隐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课程的隐喻认知及其涉身性分析
16
作者 刘宗南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6-29,共4页
课程是语言的,语言是隐喻的,隐喻是课程语言"无所不在的原理"。随着认知科学、人工智能与系统科学的发展,作为语言学领域的隐喻研究不再局限于修辞学的范围,而是延伸并深入到认识论与本体论研究。本文讨论了课程的语言性质及... 课程是语言的,语言是隐喻的,隐喻是课程语言"无所不在的原理"。随着认知科学、人工智能与系统科学的发展,作为语言学领域的隐喻研究不再局限于修辞学的范围,而是延伸并深入到认识论与本体论研究。本文讨论了课程的语言性质及其隐喻作为课程认知的原理、方法与功能,分析了课程隐喻认知涉身性的相关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 隐喻分析 认知手段 涉身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政治漫画中的多模态隐喻构建与批评分析--以中美贸易冲突为例 被引量:42
17
作者 马廷辉 高原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5-32,共8页
多模态隐喻研究扩宽了隐喻研究思路。本研究取材自备受关注的中美贸易冲突,首先从认知维度上根据Forceville的理论框架将100幅美国媒体刊登的贸易战漫画中的多模态隐喻构建机制分为四类。在此基础上,从社会维度上进行批评隐喻分析,揭示... 多模态隐喻研究扩宽了隐喻研究思路。本研究取材自备受关注的中美贸易冲突,首先从认知维度上根据Forceville的理论框架将100幅美国媒体刊登的贸易战漫画中的多模态隐喻构建机制分为四类。在此基础上,从社会维度上进行批评隐喻分析,揭示隐喻背后的意识形态和政治立场。结果发现,美国社会对贸易冲突持坚决反对和抵制态度。本研究采用社会和认知双重视角使多模态隐喻研究更加立体化,并尝试根据政治漫画的语类特点和隐喻的认知理据创建政治漫画多模态隐喻构建与分析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模态隐喻 批评隐喻分析 政治漫画 图像隐喻 视觉模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治隐喻与隐喻政治——基于特朗普总统就职演讲的隐喻图景分析 被引量:20
18
作者 孙毅 李全 《山东外语教学》 2019年第5期35-47,共13页
隐喻有助于理解抽象而复杂的政治,是充分揭示和阐述政治主题的核心机制。隐喻与政治须臾难离。本文通过分析特朗普总统就职演讲的典型个案,利用具有突破性的隐喻图景分析路径将隐喻的总体分布格局切分为若干单独且连贯的图景序列,将整... 隐喻有助于理解抽象而复杂的政治,是充分揭示和阐述政治主题的核心机制。隐喻与政治须臾难离。本文通过分析特朗普总统就职演讲的典型个案,利用具有突破性的隐喻图景分析路径将隐喻的总体分布格局切分为若干单独且连贯的图景序列,将整个演讲串联起来,形成一幅政治事件的全景画面,明晰地展现特朗普总统就职演讲这一政治话语中隐喻的适切性与劝谏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隐喻分析 概念隐喻理论 批评话语分析 图景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隐喻的工作机制及其恰当性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胡浩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86-90,共5页
该文受戴维森的启发,并基于唯特根斯坦对“把…看作…”的分析,尝试提出隐喻创造相似性的工作机制以及这一机制运作如何可能的恰当件条件,并将笔者的这一理论与哈雷等提出的语义学—本体论分析进行了比较。
关键词 把……看作…… 隐喻分析 类型层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音乐民族志的“组合、聚合、隐喻”三维结构分析系统--《音乐民族志方法导论:以中国传统音乐为实例》教学与辅导之十一 被引量:4
20
作者 杨民康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04-210,共7页
民族音乐学/音乐民族志方法论可分为观念—思维—策略层、学统—制度—规范层与方法—体验—应用层三个层面,可大体归属并对应于“学术、学科、话语”三大体系。其中,观念层带有跨学科特点和超文化视野,为深隐范式层面;学统层和方法层... 民族音乐学/音乐民族志方法论可分为观念—思维—策略层、学统—制度—规范层与方法—体验—应用层三个层面,可大体归属并对应于“学术、学科、话语”三大体系。其中,观念层带有跨学科特点和超文化视野,为深隐范式层面;学统层和方法层更带有本学科视角和个体文化视野,为显表范式层面。在音乐民族志方法层,通过“学科实践”或“中国实践”产生、形成的“学科经验”“中国经验”乃至“中国范式”,无不获益于“观念—思维—策略层”学科方法论的引领和指导。21世纪以来,音乐民族志的研究思路产生了如下两方面明显的拓展:其一,在研究策略上,出现了由侧重定点个案课题研究转向关注多点比较研究以及同时兼顾共时与历时、空间与时间等时空交互关系和专注空间内部关系等不同的发展趋向;其二,在研究方法上更加重视去观察音乐文化施加于社会个体的内化、外化与客体化的社会化过程以及对象性(或实践性、演绎性)视角层面与归属性(或归纳性、理论性)视角层面的互动与交合。在此模式分析系统中,包含了“历时、共时、隐喻”(音乐学)、“时间、空间、隐喻”(民族音乐学)、“文化、社会、隐喻”(音乐民族志)和“模式、变体、隐喻”(音乐文化本位模式分析法)四个梯状次级分析方法层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民族志 “组合、聚合、隐喻”三维结构分析系统 文化空间与社会空间 音乐文化本位模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