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我国现有立法背景下隐匿身份侦查的理性运用
被引量:6
- 1
-
-
作者
蔡艺生
-
机构
西南政法大学
-
出处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66-73,共8页
-
基金
西南政法大学2013年资助项目成果
-
文摘
隐匿身份侦查指的是侦查人员或受委托侦查的人员隐匿其真实身份实施的侦查。我国刑事诉讼法对于隐匿身份侦查的具体程序规定极度缺乏。不过,刑事程序原则可以作为解释与适用现行程序法的指导原则,对于刑事程序法所未规定的程序,则可以依据刑事程序原则的内涵与精神而类推适用最相似的程序。同时,也可以从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当中类推使用最相似和最合理的实体或程序规范。隐匿身份侦查的基本程序包括主体、对象、启动、监督和责任承担。隐匿身份侦查的行为限度包括实体法基础和程序法依据。隐匿身份侦查的相关证据问题则保护其基本的证据能力定位和证据的具体使用方式。
-
关键词
隐匿身份侦查
基本程序
行为限度
证据问题
-
分类号
D918
[政治法律—法学]
-
-
题名隐匿身份侦查相关证据问题的域外考察
被引量:3
- 2
-
-
作者
蔡艺生
-
机构
西南政法大学情态证据研究所
西南政法大学刑事侦查学院
-
出处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85-90,共6页
-
文摘
隐匿身份侦查指的是侦查人员或受委托侦查的人员隐匿其真实身份实施的侦查。各国立法与实践,都概括性地认可了隐匿身份侦查所获取的证据的证据能力。但是,没有经过授权的隐匿身份侦查,其所获得证据,形同违法取得的证据,没有证据能力,这是绝对证据排除法则。对恣意授权、逾越授权和口头授权则必须区分对待。隐匿身份侦查秘密性与其他诉讼规则存在冲突与调和。隐匿身份侦查的侦查人员或受委托人员一般具有证人资格。国外司法对隐匿身份侦查所获得的物证、书证等证据都持较为宽松的态度。隐匿身份侦查人员获取的被害人陈述一般不应具有证据资格。隐匿身份侦查人员获取的犯罪嫌疑人口供的证据能力主要考虑两个因素:身份伪装是否对自由意志具有强制性;隐匿身份侦查的具体手段是否对自由意志具有强制性。
-
关键词
隐匿身份侦查
证据能力
瑕疵授权
自由意志
-
分类号
D918
[政治法律—法学]
-
-
题名隐匿身份侦查的道德原则
被引量:3
- 3
-
-
作者
刘黎明
邓瑶
-
机构
四川警察学院
成都海关
-
出处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7-54,共8页
-
文摘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新增了技术侦查措施,这标志着隐匿身份侦查措施有了法律依据。对于隐匿身份侦查活动中的有悖"诚信"而具有典型"欺骗"性质的问题自然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然而,如何让这种带"欺骗"性质的侦查措施为大众所接受,以不超出人们道德容忍底线为原则,这有待进一步探讨与完善。通过探索隐匿身份侦查措施的价值,考察国内外的使用情况,隐匿身份侦查措施应当遵循以下道德原则:禁止化装成律师进行侦查,禁止利用近亲属进行侦查,慎用异性侦查。这三条道德原则应当写入法律。
-
关键词
刑事诉讼法
技术侦查
隐匿身份侦查
欺骗
道德原则
-
分类号
D918
[政治法律—法学]
-
-
题名程序保障视域下的隐匿身份侦查启动及其限制
被引量:1
- 4
-
-
作者
蔡艺生
-
机构
西南政法大学博士后流动站
西南政法大学刑事侦察学院
-
出处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83-88,共6页
-
基金
重庆市教委软科学技术研究项目"证据分析的认知机制与偏差控制研究"(KJ1500108)
中国博士后第57批面上资助项目"刑事诉讼中‘情况说明’实证研究"(2015M572441)
重庆市博士后特别资助项目"刑事诉讼中‘情况说明’功能偏差与法律控制研究"(XM015041)
-
文摘
为了防止对毫无犯罪嫌疑的公民进行隐匿身份侦查,一个可行的途径就是要求隐匿身份侦查的启动必须具备一定的事实和证据条件。隐匿身份侦查的启动一般要考虑事实要件、审批主体和审查内容。对此,我国的相关规范较为松散,甚至缺失。在启动上,世界各国都权衡隐匿身份侦查所可能带来的效益和造成的风险,进行区分应对。在目前立法背景下,我国对隐匿身份侦查必须有所区分,并进行合理的功能定位。我国隐匿身份侦查启动的事实要件应该为"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发生"。应当将隐匿身份侦查的授权,和实施非法行为的授权区分开来,区分情况,分类审批。隐匿身份侦查启动的审查不仅需要对事实要件进行审查,还需要把握启动的必要性与合理性。
-
关键词
隐匿身份侦查
程序控制
最后的侦查手段
秘密侦查委员会
-
分类号
D918
[政治法律—法学]
-
-
题名隐匿身份侦查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 5
-
-
作者
马克
-
机构
铁道警察学院侦查系
-
出处
《学习论坛》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8-80,共3页
-
基金
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法治视野下铁道警务运行体制改革研究"(2014BFX027)的阶段性成果
-
文摘
隐匿身份侦查的特点使得该措施在适用上对人权的侵害倾向较为明显,因此,在实施隐匿身份侦查的过程中,对来源非法和取证非法的证据不得作为诉讼中定案的依据,应该予以剔除。隐匿身份侦查中非法证据主要来源于授权和取证方法两个方面,对于授权过程中关于授权主体、授权范围和期限的证据排除,要注意立法与秘密侦查实务需求的统一;对于以暴力、威胁或者欺骗等方式获取的言辞证据应绝对排除;而对于实物证据的排除,应遵循实体真实的价值取向,慎用排除规则。
-
关键词
隐匿身份侦查
非法证据排除
言辞证据
实物证据
-
分类号
D925.113
[政治法律—诉讼法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