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0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在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合并隐匿性脉络膜新生血管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5
1
作者 刘畅 赵玥 +1 位作者 姚牧笛 曹国凡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95-599,共5页
目的:研究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ence tomographic angiography,OCTA)在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hronic 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CSCR)合并隐匿性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 目的:研究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ence tomographic angiography,OCTA)在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hronic 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CSCR)合并隐匿性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中的诊断价值,并总结其OCTA眼,所有患者均行视力、眼底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ICGA)、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pticai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及OCTA料。结果:FFA表现为中浆特征性的高荧光渗漏,但结合ICGA和频域OCT的影像学特征并未发现明显的CNV形态及荧光渗漏表现。其中,OCTA在21只患眼中显示脉络膜血液循环正常,未见明显CNV形成;剩余9只患眼在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发现异常血管,B-scan扫描的定性分析显示视网膜色素上皮层(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下方血流信号丰富,证实了其血管化性质。结论:OCTA可以分层观察视网膜和脉络膜,了解CCSCR黄斑区微血管异常,提高CCSCR合并隐匿性CNV的诊断率;在无法行眼底血管造影检查或眼底血管造影检查不能明确隐匿性CNV的存在时,OCTA SCR合并隐匿性CNV的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隐匿性脉络膜新生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的药物治疗新进展
2
作者 张宁晖 解孝锋 +1 位作者 田庆梅 毕宏生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6-70,共5页
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PM-CNV)是导致病理性近视患者视力丧失的常见并发症,其发病机制涉及机械牵拉、缺氧和炎症等诸多因素。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疗法是治疗PM-CNV的有效方法,雷珠单抗、阿柏西普和康柏西普等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 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PM-CNV)是导致病理性近视患者视力丧失的常见并发症,其发病机制涉及机械牵拉、缺氧和炎症等诸多因素。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疗法是治疗PM-CNV的有效方法,雷珠单抗、阿柏西普和康柏西普等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经临床试验证实均能改善PM-CNV患者视力,但各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本文综述了PM-CNV药物治疗的最新进展,以期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膜新生血管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疗效比较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靶向抑制生长分化因子3减轻内皮细胞炎症反应并抑制脉络膜新生血管
3
作者 唐榕穗 田壹 +1 位作者 熊振 李旭日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07-618,共12页
【目的】揭示靶向抑制生长分化因子3(GDF3)对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形成及内皮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构建激光诱导的小鼠CNV模型,通过RNA测序(RNA-seq)筛选差异基因。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和Western blot验证GDF3表达水平。通... 【目的】揭示靶向抑制生长分化因子3(GDF3)对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形成及内皮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构建激光诱导的小鼠CNV模型,通过RNA测序(RNA-seq)筛选差异基因。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和Western blot验证GDF3表达水平。通过siRNA及中和抗体拮抗内皮细胞GDF3,采用CCK8实验、划痕实验及成管实验评估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和血管生成能力。检测炎症/黏附分子表达变化,分析免疫细胞黏附和跨内皮迁移实验变化。在CNV模型中,通过玻璃体腔注射shRNA靶向抑制GDF3,结合免疫荧光染色观察CNV面积及免疫细胞浸润情况。【结果】GDF3在CNV组织中表达显著上调(P<0.001)。体外干预GDF3显著抑制内皮细胞增殖(P<0.001)、迁移(P<0.001)及血管生成能力(P<0.01),同时下调炎症/黏附分子表达(P<0.001),并显著减少免疫细胞黏附(P<0.001)和跨内皮迁移(P<0.001)。体内实验证实靶向抑制GDF3可显著抑制CNV的形成(P<0.001)并降低免疫细胞浸润(P<0.001)。【结论】靶向抑制GDF3可协同抑制内皮炎症反应和病理性血管生成,其作用可能与调控炎症微环境相关,为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AMD)治疗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脉络膜新生血管 靶向抑制生长分化因子3 血管内皮细胞 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SC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孙承阳(综述) 李彤 孙晓东(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63-767,共5页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是一类以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浆液性脱离为特征的自限性疾病。CSC可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CNV),造成视力预后不良。近年来研究表明,病程是CSC继发CNV主要的危险因素,其发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可能涉...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是一类以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浆液性脱离为特征的自限性疾病。CSC可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CNV),造成视力预后不良。近年来研究表明,病程是CSC继发CNV主要的危险因素,其发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可能涉及脉络膜局部缺血缺氧及视网膜屏障功能受损等多种病理机制。多模态影像技术有助于诊断CSC继发的CNV,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示高反射扁平不规则色素上皮脱离需要高度警惕继发CNV的可能。虽然尚未有统一标准的治疗方案,大量研究提示光动力疗法和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可改善此类患者视力预后。本文综述了CSC继发CNV的危险因素、发病机制、多模态影像诊断模式、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脉络膜新生血管 诊断 治疗 多模态影像 光学相干视网膜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肥厚型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抗VEGF治疗长期随访1例
5
作者 徐小琼 毛剑波 沈丽君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147-1148,共2页
患者女,29岁,2013年3月因右眼视力下降2周就诊。眼部检查: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右眼-3.50 DS-1.00 DC×160°=0.30,左眼-4.75 DS-0.75 DC×180°=1.0。眼压右眼16.6 mmHg(1 mmHg=0.133 kPa)... 患者女,29岁,2013年3月因右眼视力下降2周就诊。眼部检查: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右眼-3.50 DS-1.00 DC×160°=0.30,左眼-4.75 DS-0.75 DC×180°=1.0。眼压右眼16.6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13.8 mmH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眼视力 眼部检查 最佳矫正视力 长期随访 脉络膜新生血管 抗VEGF治疗 MMH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TRA3基因对脉络膜新生血管和M2型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
6
作者 肇莉莉 王萍 +3 位作者 孙连义 马为梅 张乐 喻磊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75-281,共7页
目的 探讨HtrA丝氨酸肽酶3(HTRA3)基因对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和M2型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方法 收集30例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AMD)患者(wAMD组)和3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健康组)的空腹静脉血,通过qRT-PCR检测血清HTRA3 mRNA水平。将RF/6... 目的 探讨HtrA丝氨酸肽酶3(HTRA3)基因对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和M2型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方法 收集30例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AMD)患者(wAMD组)和3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健康组)的空腹静脉血,通过qRT-PCR检测血清HTRA3 mRNA水平。将RF/6A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NC-sh组和HTRA3-sh组,使用Lipofectamine2000将NC-shRNA和HTRA3-shRNA慢病毒载体分别转染到NC-sh组和HTRA3-sh组RF/6A细胞中,通过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HTRA3的转染情况。将RF/6A细胞随机分为N组、H组、H+NC-sh组和H+HTRA3-sh组,细胞转染后,N组RF/6A细胞在完全RPMI 1640培养基中进行常氧培养,其他组细胞在添加200 mmol·L^(-1)氯化钴(CoCl_(2))的RPMI 1640培养基中进行低氧培养,使用Matrigel测定小管形成。将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NV组、CNV+NC-sh组和CNV+HTRA3-sh组,每组12只。对照组为未建模的小鼠,其他组为激光诱导的CNV模型小鼠。向CNV+NC-sh组和CNV+HTRA3-sh组小鼠玻璃体内分别注射1μL滴度为1×10^(11)TU·mL^(-1)的NC-shRNA和HTRA3-shRNA慢病毒载体。对照组和CNV组小鼠注射PBS。注射后7 d,对小鼠进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测和眼球苏木精伊红(HE)染色。通过qRT-PCR检测RF/6A细胞或各组小鼠脉络膜组织中HTRA3、类几丁质酶3样蛋白3(Ym-1)、精氨酸酶1(Arg-1)、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环氧化酶-2(COX-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mRNA水平。通过Western blot检测RF/6A细胞或脉络膜组织中HTRA3、VEGF和细胞核核因子κB(NF-κB) p65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健康组比较,wAMD组患者的血清HTRA3 mRNA水平升高(t=11.804,P<0.001)。与对照组和NC-sh组比较,HTRA3-sh组RF/6A细胞的HTRA3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与N组比较,H组RF/6A细胞的闭合管腔数量、HTRA3和VEGF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增加(均为P<0.05)。与H+NC-sh组比较,H+HTRA3-sh组RF/6A细胞的闭合管腔数量、HTRA3和VEGF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减少(均为P<0.05)。与对照组比较,CNV组小鼠的HTRA3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增加,CNV相对荧光强度升高,Ym-1和Arg-1 mRNA水平升高,iNOS和COX-2 mRNA水平降低,细胞核NF-κB p65蛋白表达水平升高(均为P<0.05)。与CNV+NC-sh组比较,CNV+HTRA3-sh组小鼠的HTRA3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减少,CNV相对荧光强度降低,Ym-1和Arg-1 mRNA水平降低,iNOS和COX-2 mRNA水平升高,细胞核NF-κB p65蛋白表达水平降低(均为P<0.05)。结论 下调HTRA3可抑制CNV形成和M2型巨噬细胞极化,HTRA3可能是防治wAMD的重要潜在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脉络膜新生血管 HtrA丝氨酸肽酶3 M2型巨噬细胞极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诱导有色大鼠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形态学观察 被引量:19
7
作者 杨秀梅 王雨生 +1 位作者 徐建峰 张鹏 《眼科新进展》 CAS 2006年第3期161-166,共6页
目的观察激光诱导有色大鼠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的形态学变化,为CNV机制及治疗的研究提供科学的平台和有效客观的评价方法。方法雄性BN大鼠52只(104眼),每只鼠一只眼作为实验眼,另一只眼为对照眼。... 目的观察激光诱导有色大鼠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的形态学变化,为CNV机制及治疗的研究提供科学的平台和有效客观的评价方法。方法雄性BN大鼠52只(104眼),每只鼠一只眼作为实验眼,另一只眼为对照眼。532nm倍频激光光凝,激光功率、光斑直径和曝光时间分别为140mW、75μm和100ms,每眼光凝8-10点。光凝后1d、3d、7d、14d、21d、28d、56d及110d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检查后处死动物,摘除眼球制作标本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并于光凝后3d、7d和56d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光凝后3d光斑处有内皮细胞的增生,CNV于7d开始形成,14d达高峰,造模成功率为75%.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显示,造影早期可清晰判断CNV形态,晚期典型圆盘状荧光素渗漏。吲哚青绿血管造影检查可见CNV充盈。光镜和电镜下均可见口Ⅳ形成。CNV厚度自光凝后7~14d逐渐增加,之后变化不显著。Ⅷ因子标记的CNV血管密度7~14d逐渐增加,之后变化不显著,56d后逐渐减低。结论激光诱导有色大鼠CNV模型,成模时间短,成模率高,观察时间长,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实验模型。【眼科新进展2006;2613):161—16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 532nm 脉络膜新生血管 动物 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生成和抑制 被引量:48
8
作者 朱洁 王雨生 惠延年 《眼科新进展》 CAS 2004年第1期57-60,共4页
脉络膜新生血管 (choroidalnoevascularization ,CNV)与眼部许多疾病有关 ,是引起视力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近来关于CNV的研究已成为热点 ,但其形成机制尚未阐明。目前已证实 ,CNV是由多种可以产生细胞因子的细胞组成。许多CNV的刺激剂... 脉络膜新生血管 (choroidalnoevascularization ,CNV)与眼部许多疾病有关 ,是引起视力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近来关于CNV的研究已成为热点 ,但其形成机制尚未阐明。目前已证实 ,CNV是由多种可以产生细胞因子的细胞组成。许多CNV的刺激剂和抑制剂已被发现 ,其中血管生长因子和血管抑制因子之间的不平衡是CNV生成的关键启动因素。另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膜新生血管 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 巨噬细胞 血管内皮细胞 血管生成刺激剂 血管生成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和病理性近视合并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比较 被引量:8
9
作者 黎蕾 王文吉 +2 位作者 袁非 赵耐青 袁源智 《眼科新进展》 CAS 2005年第1期49-51,共3页
目的 比较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age relatedmacu lardegeneration ,AMD)和病理性近视合并黄斑区典型性脉络膜新生血管 (choroidalneovascularization ,CNV)的临床特点、自然病程和视力预后。方法 对未接受过激光或手术治疗的AMD组 4 1... 目的 比较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age relatedmacu lardegeneration ,AMD)和病理性近视合并黄斑区典型性脉络膜新生血管 (choroidalneovascularization ,CNV)的临床特点、自然病程和视力预后。方法 对未接受过激光或手术治疗的AMD组 4 1例 5 4眼和近视组 4 0例 4 3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AMD组 2 4例 32眼随访 12~ 72月 (中位数36月 ) ;近视组 2 4例 2 7眼随访 13~ 72月 (中位数 5 4月 )。结果 初诊时 2组视力差异无统计意义 (P =0 .5 37) ;均以中心凹下CNV为主 (P =0 .92 5 ) ;AMD组CNV较大 (0 .90±0 5 3)DD ,近视组较小 (0 .5 4± 0 .31)DD(P =0 .0 0 0 1)。末诊时近视组视力较AMD组为好 (P =0 .0 19)。 2组比较 :AMD组以纤维瘢痕为主 (P =0 .0 0 1) ,近视组以色素增殖和萎缩为主 (P =0 .0 0 0 1)。结论 AMD合并黄斑区典型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直径较大 ,晚期以纤维瘢痕为主 ,自然视力预后差。病理性近视合并黄斑区典型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直径较小 ,晚期以色素增殖和脉络膜视网膜萎缩为主 ,病程相对自限 ,但自然视力预后也是差的。两者都需要有效的治疗措施。而在治疗病理性近视合并黄斑区典型性脉络膜新生血管时更应强调治疗方法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膜新生血管 黄斑变性 近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膜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1
10
作者 齐慧君 黎晓新 +2 位作者 尹虹 梁健宏 钱彤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94-498,共5页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单中心非随机对照临床回顾性研究,对经间接检眼镜、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以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确诊的特发性CNV患者共43例(45眼),病程5d...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单中心非随机对照临床回顾性研究,对经间接检眼镜、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以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确诊的特发性CNV患者共43例(45眼),病程5d~3年,均为中心凹下CNV和旁中心凹下CNV。行bevacizumab玻璃体腔注射1.25mg(0.05mL),注射次数为1~5次,间隔6周,治疗后随访3~12个月,对比分析术前术后的视力、眼底、FFA及OCT表现。结果平均logMAR视力,术前为0.66±0.35,术后为0.29±0.27,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视力平均提高(3.5±2.4)行。OCT显示平均中央视网膜厚度(CFT),术前为(358±103)μm,术后为(229±114)μm,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FT平均下降(129±116)μm。FFA显示渗漏消失者24眼,减少者17眼,渗漏持续者4眼。眼局部除3例有小片结膜下出血外,未出现其他并发症。结论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治疗特发性CNV安全有效,但其长期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尚需进行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vacizumnab 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病理性近视黄斑部脉络膜新生血管 被引量:6
11
作者 刘李平 宋徽 +3 位作者 冀垒兵 肖云 李明 陈珍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667-670,共4页
目的评估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病理性近视黄斑部脉络膜新生血管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门诊于2012年11月至2015年5月明确诊断为高度近视性黄斑部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56例56眼,视治疗情况给予玻璃体内注射单次或多次雷珠单... 目的评估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病理性近视黄斑部脉络膜新生血管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门诊于2012年11月至2015年5月明确诊断为高度近视性黄斑部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56例56眼,视治疗情况给予玻璃体内注射单次或多次雷珠单抗,注射后随访6个月,记录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结果。结果治疗过程中,行一次注射者17例17眼,两次者32例32眼,三次者7例7眼,平均注射1.82次。治疗后BCVA为0.31±0.36,较治疗前的0.08±0.26明显提高(P<0.05),视力提高及稳定者占87.3%。年龄≥50岁者16例16眼,治疗前BCVA为0.04±0.38,治疗后为0.25±0.31(t=2.238,P<0.05);年龄<50岁者40例40眼,治疗前BCVA为0.18±0.32,治疗后为0.54±0.33(t=3.341,P<0.05);脉络膜新生血管位于中心凹下者19例19眼,治疗前BCVA为0.05±0.26,治疗后为0.29±0.37(t=2.319,P<0.05),位于中心凹旁者37例37眼,治疗前BCVA为0.21±0.27,治疗后为0.56±0.31(t=2.981,P<0.05)。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示黄斑部视网膜厚度治疗前为(365.13±98.77)μm,治疗后为(254.24±54.86)μm(t=3.164,P<0.05)。FFA检查黄斑部CNV荧光渗漏消失者49例49眼;黄斑部脉络膜新生血管渗漏持续存在,但较治疗前渗漏面积明显减弱者7例7眼。结论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病理性近视黄斑部脉络膜新生血管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膜新生血管 病理性近视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雷珠单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整合素αvβ3、组织因子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在实验性脉络膜新生血管中的表达 被引量:8
12
作者 唐仁泓 龙剑锋 陈百华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762-767,共6页
目的:探讨整合素αvβ3、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激光诱导的大鼠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组织中的表达。方法:随机选取成年雄性棕色... 目的:探讨整合素αvβ3、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激光诱导的大鼠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组织中的表达。方法:随机选取成年雄性棕色挪威大鼠25只,一眼为实验组,经氩激光(波长532 nm)光凝诱导CNV形成,另一眼为正常对照。分别于光凝后第3,7,14,21及28天随机取5只大鼠,行眼底照相、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luorescence fundus angiography,FFA)检查,并取出视网膜,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整合素αvβ3,TF及VEGF在CNV中的表达及相互关系。结果:正常对照组无新生血管生成,无整合素αvβ3和TF的表达,但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内核层、色素上皮层、视网膜及脉络膜血管内皮细胞中均有少量VEGF的表达。光凝7 d后,FFA检查发现实验眼光凝区有圆盘状荧光渗漏,表明有新生血管生成。光凝后3 d,光凝区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内核层、外核层缺损区、视网膜及脉络膜血管内皮细胞均表达少量的VEGF、整合素αvβ3及TF,随着时间的延长,CNV逐渐形成,VEGF、整合素αvβ3及TF表达水平也逐渐增加(P<0.01),其中整合素αvβ3的表达于第7天达高峰;VEGF的表达于第14天达高峰;TF的表达于第21天达高峰。结论:整合素αvβ3,VEGF及TF分别表达于实验性大鼠CNV形成初期、中期及晚期,其在CNV中表达的顺序对临床选择抗新生血管药物的治疗时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合素 组织因子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脉络膜新生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NA在脉络膜新生血管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13
作者 吕洋 侯慧媛 王雨生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83-286,共4页
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见于多种眼部疾病,是引起视力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近期多项研究表明,miRNA在CNV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miRNA可参与新生血管形成的多个步骤,通过特异性调控多种靶蛋白的水平,与... 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见于多种眼部疾病,是引起视力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近期多项研究表明,miRNA在CNV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miRNA可参与新生血管形成的多个步骤,通过特异性调控多种靶蛋白的水平,与多种细胞、细胞因子及信号通路发生交互作用。因此,揭示miRNA在CNV发病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是未来CNV发病机制研究的重要方向,并可为CNV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可发生于多种眼部疾病,如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高度近视、外伤性脉络膜破裂等,是引起视力损害的重要原因之一[1-2]。CNV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但众多研究已证实多种细胞、生长因子和细胞外基质共同构成CNV局部的微环境,通过细胞、因子及信号通路之间的交互作用对CNV的生成进行调控[3]。大量研究表明,miRNA也参与调控CNV的发生。深入研究miRNA在CNV中的作用,有助于理解CNV的发病机制,为CNV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膜新生血管 MIRNA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病理性近视合并脉络膜新生血管疗效观察 被引量:16
14
作者 修立恒 李佳林 +1 位作者 李常栋 沈志斌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067-1070,共4页
目的观察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病理性近视合并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18眼病理性近视患者的临床资料。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0.5 mg(0.05 mL),术后每个月随访时行... 目的观察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病理性近视合并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18眼病理性近视患者的临床资料。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0.5 mg(0.05 mL),术后每个月随访时行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眼底彩照、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查,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随访时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luorescence fundus angiography,FFA)检查。随访过程中发现CNV部分闭合或持续渗漏者则再次予以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比较治疗前后BCVA、OCT、眼底彩照及FFA检查结果 ,观察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随访时,BCVA均较术前明显提高(F=11.354,P<0.05);黄斑中心凹厚度均较术前明显降低(F=4.242,P<0.05)。术后6个月随访时,16眼视力提高2行以上,2眼视力稳定;眼底彩照示所有患眼黄斑区出血吸收,FFA检查示14眼CNV完全闭合,4眼大部分闭合。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平均次数为2.56次,其中3眼行1次,8眼行2次,5眼行3次,2眼行4次。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眼部及全身并发症。结论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病理性近视合并CNV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珠单抗 病理性近视 脉络膜新生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度近视并发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变化 被引量:10
15
作者 王媛 张金嵩 李秀娟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949-951,共3页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并发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的变化,同时比较与其年龄、性别、眼轴长度和屈光度均相匹配的高度近视未伴发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的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方法本研究收集2013年9月至2014年8月在我院...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并发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的变化,同时比较与其年龄、性别、眼轴长度和屈光度均相匹配的高度近视未伴发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的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方法本研究收集2013年9月至2014年8月在我院眼科门诊确诊的高度近视患者72例(72眼),分为未发生脉络膜新生血管组36例(36眼)和伴发脉络膜新生血管组36例(36眼),2组患者均行眼轴长度、屈光度、眼底和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结果高度近视未发生脉络膜新生血管组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为(102.38±39.05)μm,高度近视伴发脉络膜新生血管组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为(61.72±22.28)μm,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6,P<0.05)。两组内脉络膜厚度与眼轴长度均呈负相关。结论高度近视的发展可能与脉络膜的血流灌注状态有关,脉络膜血流灌注减少所致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变薄可能在脉络膜新生血管发生方面起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 脉络膜新生血管 高度近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诱导的实验性脉络膜新生血管模型的定量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何花 张虹 +2 位作者 赵春明 王志涛 杨红 《眼科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8-21,共4页
目的 评价半导体倍频激光诱导棕色挪威(BN)大鼠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模型的可行性。方法 32只BN大鼠行半导体倍频激光(波长532nm)眼底光凝,6只作为正常对照。激光功率、光凝斑直径和曝光时间分别为525mw、50μm及0.05s。分别在... 目的 评价半导体倍频激光诱导棕色挪威(BN)大鼠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模型的可行性。方法 32只BN大鼠行半导体倍频激光(波长532nm)眼底光凝,6只作为正常对照。激光功率、光凝斑直径和曝光时间分别为525mw、50μm及0.05s。分别在光凝后7、21、35、63d随机各选取8只大鼠行眼底照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吲哚青绿眼底血管造影(ICGA)检查。眼球标本行脉络膜巩膜铺片新生血管定量分析和组织病理切片光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结果 FFA和ICGA检查发现光凝后7dCNV形成,21~35d形成高峰期,63d后生成减少。脉络膜巩膜铺片新生血管定量分析和组织病理学检查,均见光凝后21、35dCNV的形成与7、63d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脉络膜巩膜铺片新生血管分析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是实验性CNV定量研究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导体 激光 脉络膜新生血管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槲皮素通过整合素信号通路调控视网膜脉络膜新生血管生成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岳岩坤 王海伟 +3 位作者 邓禹 田沫 王寅琳 张恩魁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602-607,共6页
目的探讨槲皮素体外、体内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及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生成及发展的作用机制。方法体外研究采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体内研究采用氧诱导视网膜病变(OIR)动物模型及激光诱导的CNV动物模型。细胞学研究中分为... 目的探讨槲皮素体外、体内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及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生成及发展的作用机制。方法体外研究采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体内研究采用氧诱导视网膜病变(OIR)动物模型及激光诱导的CNV动物模型。细胞学研究中分为正常对照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VEGF-165)处理组和VEGF-165+槲皮素处理组。利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及Transwell法检测HUVECs的增生及迁移能力,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整合素α5及整合素β3蛋白的表达。体内研究中利用OIR动物模型及激光诱导的CNV动物模型评估腹腔内注射槲皮素在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及CNV中的效果,C57乳母鼠和6~8周龄C57小鼠各18只,均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和槲皮素处理组,每组6只,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视网膜中整合素α5和整合素β3蛋白的表达。结果在体外研究中,20 ng/ml VEGF-165可以促进HUVECs的增生及迁移,而50 μmol/L槲皮素可以抑制HUVECs的增生及迁移,正常对照组、VEGF-165处理组以及VEGF-165+槲皮素处理组细胞增生值和穿过Boyden小室的细胞数量整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分组=18.51,P=0.00;F=85.74,P=0.00)。在体内研究中,槲皮素连续腹腔内注射20 mg/(kg·d)可以减少OIR模型视网膜无血管灌注区面积,并减少激光诱导的CNV面积,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02,P=0.00;t=5.79,P=0.00)。Western blot检测显示,VEGF-165+槲皮素处理24 h组整合素α5和整合素β3蛋白表达量均较VEGF-165处理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46,P〈0.05;t=5.18,P〈0.01)。VEGF-165+槲皮素处理48 h组整合素α5和整合素β3蛋白的表达量较VEGF-165+槲皮素处理24 h组有所升高,但与VEGF-165处理组相比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54,P〈0.05;t=7.17,P〈0.01)。在OIR及CNV模型中,槲皮素可以抑制模型对照组中整合素α5及整合素β3的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44、13.52,均P=0.00)。结论槲皮素可以通过调控整合素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成,为新生血管的治疗提供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槲皮素 视网膜新生血管 脉络膜新生血管 脐静脉内皮细胞 整合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柚皮素β-环糊精包合物对大鼠实验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5
18
作者 徐新荣 于海涛 +3 位作者 杭丽 邵雁 丁淑华 杨学文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083-1088,共6页
背景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是导致多种眼底疾病致盲的主要原因,目前仍无有效的治疗方法。研究表明柚皮素能够抑制CNV的发生和发展,但由于其水溶性差而影响其生物利用度。β-环糊精(β-CD)可提高药物的水溶解度,但其与柚皮素包合后... 背景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是导致多种眼底疾病致盲的主要原因,目前仍无有效的治疗方法。研究表明柚皮素能够抑制CNV的发生和发展,但由于其水溶性差而影响其生物利用度。β-环糊精(β-CD)可提高药物的水溶解度,但其与柚皮素包合后是否能改善柚皮素抑制CNV的作用尚不清楚。目的制备柚皮素β-CD包合物,比较其与柚皮素对大鼠CNV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饱和溶液法制备柚皮素β-CD包合物,依据标准曲线法测定包合物中柚皮素的水溶解度。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2只SPF级健康雄性Brown—Norway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柚皮素组和柚皮素β-CD组,每组8只。采用氪激光法在模型对照组、柚皮素组及柚皮素β-CD组大鼠右眼制作CNV模型。于视网膜光凝当天起柚皮素组和柚皮素β-CD组大鼠腹腔内分别注射20mg/kg柚皮素和相同质量浓度柚皮素的β-CD包合物,每日1次,连续4周,模型对照组大鼠腹腔注射等容积的DMSO。给药后第4周经大鼠食下静脉注射荧光素异硫氰酸酯葡聚糖(FITC—D),制备脉络膜铺片,测量大鼠CNV面积;从各组大鼠实验眼分离出视网膜色素上皮(RPE)-脉络膜-巩膜复合体组织标本,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 blot法检测标本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环氧化酶-2(COX-2)、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磷酸化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 mRNA及其蛋白的相对表达量。结果柚皮素经β-CD包合后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原药提高了11.8倍。模型对照组、柚皮素组和柚皮素β-CD组CNV面积分别为(34.56±1.67)、(20.90±1.47)和(13.20±1.38)×10^3μm^2,柚皮素组、柚皮素β-CD组大鼠CNV面积明显小于模型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973,P〈0.05;t=5.532,P〈0.01),柚皮素β-CD组大鼠CNV面积小于柚皮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05,P〈0.05)。正常对照组、柚皮素组和柚皮素β—CD组标本织中VEGF、COX-2、PI3K、p38MAPK、MMP-2、MMP-9 mRNA及其蛋白的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柚皮素β-CD组标本组织中VEGF和COX-2 mRNA及其蛋白的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柚皮素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柚皮素经β-CD包合后水溶性显著增加,其对大鼠CNV的抑制作用较原药显著增强,柚皮素对CNV的抑制可能是通过其对炎症信号通路的抑制作用来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柚皮素 Β-环糊精包合物 脉络膜新生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脉络膜新生血管模型大鼠视网膜核转录因子-κB p65、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表达的变化 被引量:7
19
作者 曹明芳 江蕊 +2 位作者 张文贤 李婧 吴爽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615-617,625,共4页
目的观察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模型大鼠视网膜核转录因子-κB p65(nuclear transcription factor kappa-B p65,NF-κB p65)、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 目的观察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模型大鼠视网膜核转录因子-κB p65(nuclear transcription factor kappa-B p65,NF-κB p65)、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 FGF)表达的变化。方法取BN大鼠12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每组各6只。正常组不做任何处理,模型组以100 g·L^(-1)水合氯醛腹腔注射麻醉,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双眼散瞳,倍诺喜行眼表麻醉,在全视网膜镜下用532 nm激光于视盘周围做视网膜光凝建立CNV模型。每周行FFA、OCT检查眼底,观察CNV生成情况。5周后处死大鼠,取大鼠视网膜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视网膜内NF-κB p65、VEGF、b FGF阳性表达积分光密度。结果造模5周后FFA及OCT检查可见模型组CNV形成。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结果:正常组大鼠视网膜上NF-κB p65阳性表达的积分光密度为9264.33±1479.49,模型组的积分光密度为34 815.83±3873.6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095,P<0.01);正常组大鼠视网膜上VEGF阳性表达的积分光密度为1994.93±309.00,模型组为13 318.54±1958.1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992,P<0.01);正常组大鼠视网膜上b FGF阳性表达的积分光密度为1608.74±235.55,模型组为15 963.14±2034.1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171,P<0.01)。结论 532 nm激光光凝可诱导大鼠视网膜上NF-κB p65的表达,NF-κB p65在CNV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32 nm激光 脉络膜新生血管 核转录因子-ΚB P65 动物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氧化酶-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激光诱导的大鼠脉络膜新生血管中表达的相关性 被引量:7
20
作者 蔡岩 王雨生 +3 位作者 徐建锋 杨秀梅 石圆圆 张朝霞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41-245,共5页
目的探讨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生成过程中环氧化酶-2(cyclooxygenase-2,COX-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532nm激光诱导棕色挪威(Brown-Norway,BN... 目的探讨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生成过程中环氧化酶-2(cyclooxygenase-2,COX-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532nm激光诱导棕色挪威(Brown-Norway,BN)大鼠实验性CNV。光凝后7d,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OX-2和VEGF在CNV中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ting和RT-PCR方法检测光凝后1d、3d、7d和14d CNV中COX-2和VEGF蛋白与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CNV区域的血管内皮细胞和基质细胞均有COX-2和VEGF蛋白的表达,主要表达于胞浆中。COX-2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在光凝后3d时达高峰,VEGF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在光凝后7d时达高峰。COX-2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早于VEGF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结论COX-2在CNV生成早期表达上调,且其表达先于VEGF的表达,提示COX-2可能通过调控VEGF的表达在CNV生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膜新生血管 环氧化酶-2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