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对肺癌预后影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王洲 刘凡英 +2 位作者 刘相燕 张林 陈景寒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10-213,共4页
目的:诊断肺癌纵隔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并评价其预后意义。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T-PCR),对58例非小细胞肺癌手术后病理检查阴性(pN0)的242组纵隔淋巴结进行检测,检测淋巴结中MUC1基因mRNA表达,诊断纵隔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 目的:诊断肺癌纵隔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并评价其预后意义。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T-PCR),对58例非小细胞肺癌手术后病理检查阴性(pN0)的242组纵隔淋巴结进行检测,检测淋巴结中MUC1基因mRNA表达,诊断纵隔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对患者进行随访,应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检验比较生存差别。结果:16例患者的23组纵隔淋巴结中检测到MUC1基因mRNA表达,诊断为纵隔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常规病理检查的漏诊率为27.6%。患者的TNM分期由Ⅰa~Ⅱb期上调为ⅢA期。纵隔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组3年生存7例,生存率为43.7%,无转移组3年生存31例,生存率为73.8%。两组的生存相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应用RT-PCR法检测纵隔淋巴结中MUC1基因mRNA的表达,可以诊断纵隔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提高肺癌TNM分期的准确性;纵隔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与pN0患者预后不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隐匿性微转移 纵隔淋巴结 MUCl基因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EGF-C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相关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李军 王洲 +2 位作者 刘相燕 邹学森 黄传生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582-584,共3页
目的:探讨VEGF-C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的相关性。方法:应用RT-PCR法检测55例肺癌组织及癌旁正常肺组织VEGF-C mRNA的表达,并通过检测病理诊断无转移淋巴结中MUC 1mRNA表达诊断纵隔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结果:癌旁肺... 目的:探讨VEGF-C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的相关性。方法:应用RT-PCR法检测55例肺癌组织及癌旁正常肺组织VEGF-C mRNA的表达,并通过检测病理诊断无转移淋巴结中MUC 1mRNA表达诊断纵隔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结果:癌旁肺组织、非小细胞肺癌组织VEGF-C mRNA表达分别占14.55%、54.55%,肺癌组织VEGF-C mRNA表达显著高于癌旁正常肺组织(P=0.005);pN_0、pN_(1-2)组肺癌组织VEGF-CmRNA表达分别为40.91%、72.73%,pN_(1-2)组肺癌组织中VEGF-CmRNA表达显著高于pN_0组(P=0.026);22例pN_0病例基因诊断发现8例纵隔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基因诊断阳性组肺癌组织VEGF-C表达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肺癌组织表达(P=0.022)。结论:VEGF-C可能参与了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的启动过程,VEGF-C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存在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VEGF—C 纵隔淋巴结 隐匿性微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