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隋书·经籍志》在文学目录学史上的成就和影响 被引量:4
1
作者 何新文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3期61-66,共6页
《隋志》正式确定“集部”集中著录文学文献,同时又以部、类序论形式界说类别性质,阐述文学源流,既成为研究先唐文学的重要参考资料。
关键词 隋书·经籍志 集部 文学目录 成就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隋书·经籍志》看中国唐朝以前的农学著作 被引量:2
2
作者 王向辉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93-394,共2页
叙述了何谓《隋书·经籍志》及其内容、体例,对《隋书·经籍志》中的农业著作进行了研究,进一步探讨了中国唐朝以前农学著作的概况及特点。
关键词 经籍 隋书·经籍志 农学著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隋书·经籍志》史学思想初探 被引量:1
3
作者 何晓涛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2002年第3期81-85,共5页
关键词 经史关系 史学批评 史部分类思想 历官 史官 记注 撰述 隋书·经籍志 史学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隋书·律志》中的古佚乐书辑录 被引量:1
4
作者 孙晓晖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2-28,42,共8页
本文从史源学的角度考察了《隋书·律志》的主要内容和重要引书 。
关键词 隋书· 辑佚 隋书·经籍志 梁武帝《钟律纬》 沈重《钟律议》 信都芳《乐书》 毛爽《律谱》 萧吉《乐谱》 苏夔《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志怪”语义源流考论 被引量:2
5
作者 李军均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3-82,共10页
"志怪"是现存文献中最早出现的小说文体术语之一,考释"志怪"及其相关语词之内涵有助于梳理中国古代小说观念、类型及文体的演化轨迹。志怪语出《庄子·逍遥游》,与"齐谐""记异"等相近语词... "志怪"是现存文献中最早出现的小说文体术语之一,考释"志怪"及其相关语词之内涵有助于梳理中国古代小说观念、类型及文体的演化轨迹。志怪语出《庄子·逍遥游》,与"齐谐""记异"等相近语词共同奠定了小说学中"志怪"载记怪异之现象的基本内涵;魏晋时,"志怪"被广泛用作书名,成为史部"记异"的"杂传"类型;唐宋时,"志怪"逐步阑入"小说"范畴,其题材类型和娱情审美趣味得到进一步的探究;明清时,"志怪"作为一种小说类型的文体性质也得以揭示。"志怪"的小说史价值为鲁迅所确立,其"志怪"是"序鬼物奇怪之事",是相对于对历史人物清言简行的记载的"志人"而言的,两者仅有题材差异,并无文体的差异,皆属"笔记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逍遥游》 隋书·经籍志 文体观鲁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让县自明本志令》看裴松之《三国志注》的史料价值 被引量:1
6
作者 布仁图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52-55,共4页
从《让县自明本志令》看裴松之《三国志注》的史料价值布仁图裴松之(公元372──451年),南朝刘宋时人,乃是著名的史学家,尤以注释陈寿《三国志》而闻名。《宋书》中说他“年八岁,学通<论语>,<毛诗>。博览故籍。”①他... 从《让县自明本志令》看裴松之《三国志注》的史料价值布仁图裴松之(公元372──451年),南朝刘宋时人,乃是著名的史学家,尤以注释陈寿《三国志》而闻名。《宋书》中说他“年八岁,学通<论语>,<毛诗>。博览故籍。”①他同《后汉书》的作者范晔为同一时代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让县自明本令》 《三国注》 裴松之 《三国 史料价值 《资治通鉴》 曹操 《三国演义》 隋书·经籍志 内蒙古师范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隋志》“并目录”考证 被引量:3
7
作者 李大明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4期108-114,共7页
《隋书·经籍志》著录文献典籍,有“某某书若干卷、并目录”的著录体例。所谓“并目录”,指“目录”包括在该书卷数之内,且为该书最后一卷。古来对此或有误解,本文因此作了考证,以明《隋志》
关键词 隋书·经籍志 著录体例 “并目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隋志》与魏晋南北朝赋学
8
作者 范增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65-71,共7页
据《隋书·经籍志·集部》的著录及有关资料 ,在魏晋南北朝文化学术发展的历史进程中 ,由于文体辨析的发达 ,“赋”的内涵和外延渐趋明晰 ,故而逐渐与骚、七、颂等文体区别开来 ,成为一独立文体 ,且为目录书单独著录。赋文献的... 据《隋书·经籍志·集部》的著录及有关资料 ,在魏晋南北朝文化学术发展的历史进程中 ,由于文体辨析的发达 ,“赋”的内涵和外延渐趋明晰 ,故而逐渐与骚、七、颂等文体区别开来 ,成为一独立文体 ,且为目录书单独著录。赋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在这一时期也具有了相当规模。理论探讨方面 ,与汉代相较 ,六朝不唯赋论材料明显增多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隋书·经籍志 赋体 魏晋南北朝 赋学 集部赋 文献整理 理论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古代小说叙事的文体获得与理论确认:从殷芸到欧阳修 被引量:5
9
作者 郝敬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67-179,共13页
中国古代小说经历了由说理向叙事的转变,由此确立了小说的叙事性文体特性并得到理论确认。在这个过程中,殷芸和欧阳修是两个标志性的节点。殷芸《小说》并非学界通常认为的“志人”或“轶事”类小说,其价值也不仅局限于作为现存第一部... 中国古代小说经历了由说理向叙事的转变,由此确立了小说的叙事性文体特性并得到理论确认。在这个过程中,殷芸和欧阳修是两个标志性的节点。殷芸《小说》并非学界通常认为的“志人”或“轶事”类小说,其价值也不仅局限于作为现存第一部以“小说”命名、汇集各类题材的小说通选集。殷芸《小说》大量征引史部、子部与集部各类作品,以记言类作品为多,符合“以言说理、以事说理”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小说观念在北宋之前的实际发展情况;同时,殷芸《小说》大量采用以“杂传”为主要代表的史部作品,揭开了欧阳修对小说观念“退史入子”重大理论突破的序幕。欧阳修吸收唐宋以来史家对“采小说入史”的思辨成果,在编修《崇文总目》与《新唐书·艺文志》时,将原属史部杂传类的一些作品及作品集退入子部小说类,将“虚诞怪妄”之说清除出史学书写,同时为小说观念在宋代的嬗变引入了积极因素,不仅增添了虚构和叙事的特征,更为小说取得了以叙事为主要表现体式的独立文体特性,初步完成了叙事性小说体系的理论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传 殷芸《小说》 欧阳修 刘知几 隋书·经籍志 《新唐书·艺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世说新语》新探 被引量:4
10
作者 范子烨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118-124,共7页
《世说新语》新探范子烨刘宋时代的古典名著《世说新语》(简称《世说》)的许多基本问题至今仍然悬而未决。笔者近年来研治《世说》,略有所得,兹考论如下,以就正于海内方家。一、《世说》成书的时间和地点《世说》成书的具体时间,... 《世说新语》新探范子烨刘宋时代的古典名著《世说新语》(简称《世说》)的许多基本问题至今仍然悬而未决。笔者近年来研治《世说》,略有所得,兹考论如下,以就正于海内方家。一、《世说》成书的时间和地点《世说》成书的具体时间,学术界迄今尚无定论,多数学者认为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说新语》 刘义庆 《世说新语注》 《说苑》 “世路艰难” 刘孝标 《宋书》 隋书·经籍志 《风俗通义》 宋文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四部分类法的确立 被引量:1
11
作者 何发甦 蒿凤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33-136,共4页
四部分类法的最终确立以《隋书.经籍志》为标志。其对荀勖、李充之分类学成果,主要从大类目上加以总结、继承与发展,对刘歆、阮孝绪之分类学成果,则主要从小类目上加以继承与发展。《隋志》四部分类的最终形成,是大量目录实践的必然结果... 四部分类法的最终确立以《隋书.经籍志》为标志。其对荀勖、李充之分类学成果,主要从大类目上加以总结、继承与发展,对刘歆、阮孝绪之分类学成果,则主要从小类目上加以继承与发展。《隋志》四部分类的最终形成,是大量目录实践的必然结果,是对以往目录实践的总结,代表了当时的学术水平;唐代文化高度繁荣,目录分类学之成就应是其文化园中奇葩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录学 四部分类法 隋书·经籍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韬》二题 被引量:3
12
作者 邵鸿 《求是学刊》 CSSCI 1998年第3期89-93,共5页
《六韬》二题邵鸿《六韬》是我国古代著名兵书,但关于此书尚有许多问题未能解决,众说不一。彻底解决这些问题还有待于新的考古发掘材料和对文献的进一步梳理,这里就二个问题试做讨论。一、《汉书·艺文志》儒家类《周史六》与... 《六韬》二题邵鸿《六韬》是我国古代著名兵书,但关于此书尚有许多问题未能解决,众说不一。彻底解决这些问题还有待于新的考古发掘材料和对文献的进一步梳理,这里就二个问题试做讨论。一、《汉书·艺文志》儒家类《周史六》与太公《六韬》《六韬》是托名太公之作,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韬》 太公 《汉书·艺文 《太平御览》 《管子》 隋书·经籍志 《武经七书》 银雀山汉墓竹简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群书治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主要图书分类法的比较 被引量:2
13
作者 伍昭泉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25-27,共3页
中国古代主要图书分类法的比较伍昭泉图书分类法是在有了图书以后,并随着图书文献的日益增多,人们为了系统地组织和有效地利用图书,才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公元前7世纪,孔子把当时的史册定为六艺,也就是将图书分为六大类,即诗... 中国古代主要图书分类法的比较伍昭泉图书分类法是在有了图书以后,并随着图书文献的日益增多,人们为了系统地组织和有效地利用图书,才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公元前7世纪,孔子把当时的史册定为六艺,也就是将图书分为六大类,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艺”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略》 图书分类法 《汉 中国古代 分类体系 《七 隋书·经籍志 《七录》 《汉书·艺文 图书分类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杨隋政权与道教的关系 被引量:1
14
作者 段塔丽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90-93,共4页
关键词 道教 隋文帝 道士 隋书·经籍志 统治者 宗教政策 政权 杨坚 舆论宣传 长生不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选》所载诸篇史辞类序考证 被引量:1
15
作者 唐普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60-64,共5页
萧统所编《文选》载诸篇序共 70篇 ,其中以史辞为序者 10篇。这类序言 ,盖皆源于史书 ,作者别集编纂者或一些总集编纂者在编集时一并录入 ,可惜这些集子现已亡佚。从《文选》所载诸篇史辞类序 。
关键词 《文选》 史辞 隋书·经籍志 总集 别集 序言 考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代书目中选本、评论的位置变迁与总集观念演进 被引量:1
16
作者 翟新明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61-70,共10页
分析了唐代书目中选本、评论的位置变迁情况,考察了唐代古典目录学中总集观念的演进,认为唐代处于转折时期。《隋书·经籍志》将《七录》总集、杂文二部合并为总集类,同时著录多体与分体选本、解释评论之作以及单篇、一人作品,总集... 分析了唐代书目中选本、评论的位置变迁情况,考察了唐代古典目录学中总集观念的演进,认为唐代处于转折时期。《隋书·经籍志》将《七录》总集、杂文二部合并为总集类,同时著录多体与分体选本、解释评论之作以及单篇、一人作品,总集范围得以扩大。毋煚《古今书录》延续总集类名,但对所著录文献多有增删,评论著作也被有意识地移置总集类之末。从《隋书·经籍志》到《古今书录》,选本、评论著作的位置发生迁移,呈现出从选、评文章到选、评分列的总集观念动态演进,进一步为宋代总集观念的定型奠定了理论与实践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隋书·经籍志 《古今书录》 总集观念 选本 评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嵇康曾官中散大夫考
17
作者 穆克宏 《东南学术》 CSSCI 1995年第1期53-54,共2页
关键词 中散大夫 《晋书》 《世说新语》 嵇康 《世说新语注》 隋书·经籍志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太平御览》 《宋书·百官 《通·艺文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三部传统目录学著作看古代《庄子》的传播与接受
18
作者 刘红红 《图书馆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75-178,共4页
《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和《四库全书总目》作为我国官修史志目录学著作中的三座里程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包括道家在内的诸子百家的学术流变。通过考察三部目录学著作对道家文献尤其是《庄子》相关文献的收录情况,我们可以... 《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和《四库全书总目》作为我国官修史志目录学著作中的三座里程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包括道家在内的诸子百家的学术流变。通过考察三部目录学著作对道家文献尤其是《庄子》相关文献的收录情况,我们可以对《庄子》在古代较为复杂的传播与接受历程有一个大体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书·艺文 隋书·经籍志 《四库全书总目》 《庄子》的传播与接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汉籍与唐诗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蔡毅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7-60,共4页
唐代文学源远流长 ,对亚洲特别是韩日两国影响深远。随着现代化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国际间的学术接轨和学术交流已日益得到广大学者的重视 ,成为学术界的强烈呼声。韩日两国学者对唐代文学研究有其独特的方法和特点 ,并取得了一些引人... 唐代文学源远流长 ,对亚洲特别是韩日两国影响深远。随着现代化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国际间的学术接轨和学术交流已日益得到广大学者的重视 ,成为学术界的强烈呼声。韩日两国学者对唐代文学研究有其独特的方法和特点 ,并取得了一些引人注目的成就。关注他们的研究现状、借鉴他们的研究成果、推进中外文化交流已成为唐代文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2 0 0 4年 1 1月 3 -8日 ,“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我校隆重举行 ,本刊特辑发此组“韩日唐代文学研究”文章 ,以期对促进中外学术的交流与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诗研究 成书 禅僧 平安时代 隋书·经籍志 比照 书目 中日文化交流 文献典籍 日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贞观年间史评探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赵俊 《社会科学家》 1987年第4期85-92,共8页
中国古代史学在世界史学之林中是有着特出的辉煌地位的,举凡历史记载的悠久,修史制度的完备,史籍体裁的多样,秉笔直书的精神,联系现实的传统,忘我献身的史家……等等,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史学杰出的品格和特征。中国不但是世界四大文明发... 中国古代史学在世界史学之林中是有着特出的辉煌地位的,举凡历史记载的悠久,修史制度的完备,史籍体裁的多样,秉笔直书的精神,联系现实的传统,忘我献身的史家……等等,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史学杰出的品格和特征。中国不但是世界四大文明发源地之一,又是唯一拥有延续不断史籍的国度。应该说,在世界上独步一时的中国古代史学,对于中华民族文明和世界文明的发展,是有独特贡献的。中国古代史学的发达,是离不开史学评论这面镜子的鉴定、督导作用的。为了继承优秀的史学遗产,为了使历史研究进一步推陈出新,我们要了解前人是如何通过史学评论来总结史学研究经验,如何在批评切磋中不断改进史学方法、不断完善史书编纂,以更深刻地认识把握史学发展的内在规律。由此可见,开展史学评论史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太宗 贞观政要 史学价值观 中国古代史学 史评 史官 国史 史学评论 魏徵 隋书·经籍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