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华北地台东缘早元古代隆-滑构造模式 被引量:21
1
作者 刘永江 李三忠 杨振升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569-576,共8页
研究华北地台东部边缘早元古代拉伸构造及与变质核杂岩的比较,提出了隆-滑构造模式。它一般发生在大规模收缩造山作用之前,由于区域拉伸作用,导致下地慢上隆,形成岩浆隆起或基底隆起,使上覆盖层发生重力滑脱。该模式由核部隆起、上部盖... 研究华北地台东部边缘早元古代拉伸构造及与变质核杂岩的比较,提出了隆-滑构造模式。它一般发生在大规模收缩造山作用之前,由于区域拉伸作用,导致下地慢上隆,形成岩浆隆起或基底隆起,使上覆盖层发生重力滑脱。该模式由核部隆起、上部盖层和其间的拆离韧性剪切带组成。核部隆起一般由岩浆隆起(辽吉地区)或基底隆起(胶北地区)构成;上部盖层内发育有顺层滑脱构造系,由底部主滑脱面和内部次级滑脱面及其间的流褶层、片理化带构成。靠近核部隆起的盖层表现为正向滑脱,而滑脱前缘则表现为反向滑脱,具有滑覆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地台 早元古代 隆-滑构造 韧性剪切 拉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陆造山带中的隆-滑构造──一种前造山期伸展构造形式 被引量:31
2
作者 杨振升 李三忠 刘永江 《长春地质学院学报》 CSCD 1995年第4期361-367,共7页
大陆造山带中局部隆起-分层滑脱构造系(简称隆-滑构造)是对造山带的深入研究后提出的一种新的构造形式。它是在前造山期伸展构造作用体制下形成的,其结构由内核、外壳及接合面三部分组成。由于它与后造山期形成的变质核杂岩构造有... 大陆造山带中局部隆起-分层滑脱构造系(简称隆-滑构造)是对造山带的深入研究后提出的一种新的构造形式。它是在前造山期伸展构造作用体制下形成的,其结构由内核、外壳及接合面三部分组成。由于它与后造山期形成的变质核杂岩构造有着形貌相似的特点,因而很容易误将其归属为变质核杂岩构造。由于隆-滑构造有其特定的形成时间和独特的组合样式及构造特征,在造山带构造变形演化序列中应占有重要的地位,因而,这类构造的识别和确立对造山带研究有重要意义。由于隆-滑构造形成后又受到造山期收缩作用的挤压改造,它的原始形象已不甚明确,但一般常可以在复背斜构造中首先发现前造山期隆-滑构造的存在。由于隆-滑构造的特殊性,它对于造山带的构造学、地层学、变质作用以及成矿作用等的研究都很有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 造山带 隆-滑构造 伸展构造 前造山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东早元古造山带隆滑构造初析 被引量:31
3
作者 李三忠 杨振升 刘永江 《长春地质学院学报》 CSCD 1996年第3期305-309,共5页
辽东早元古代裂谷带内的隆滑构造是在吕梁造山前期伸展体制下的第一幕变形期间形成的。本区隆滑构造的内核隆起部位大致与中南岩基空间分布一致,由同构造侵位的二长花岗岩(辽吉花岗岩)组成,在裂谷带西区和东区,辽吉花岗岩皆顺基底... 辽东早元古代裂谷带内的隆滑构造是在吕梁造山前期伸展体制下的第一幕变形期间形成的。本区隆滑构造的内核隆起部位大致与中南岩基空间分布一致,由同构造侵位的二长花岗岩(辽吉花岗岩)组成,在裂谷带西区和东区,辽吉花岗岩皆顺基底与盖层之间的接合面呈席状侵位。由于辽吉花岗岩局部隆起,引起外壳内多层滑脱型韧性剪切带(简称韧变带)及流褶层的形成,在递进变形过程中流褶层会发生尖灭。因变形分解作用,在形成韧变带及流褶层的同时,也形成一些巨型透镜体,它们为弱变形域或未变形域,其内原生构造保存完整。对流褶层内流动褶皱的倒向及拉伸线理的统计,结果进一步表明中南岩基为辽河群内隆滑构造的隆起部位。现今东区和西区的穹形构造是初始席状侵位的叠加性构造,即在吕梁运动期间收缩体制下,辽吉花岗岩仍呈塑性并向背斜部位聚集,呈底辟式重就位;第三幕构造形迹横跨叠加于第二幕构造形迹之上,从而最终使辽吉花岗岩有规律地分布于穹形构造核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元古宙 造山带 隆-滑构造 伸展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秦岭十里坪锑矿床成矿时代及成因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谢才富 熊成云 +4 位作者 胡宁 李六权 常海亮 李劲松 管魁敏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73-483,共11页
十里坪锑矿床受赵川陆缘隆_滑构造的主滑脱拆离带的控制。矿体呈脉状赋存于韧_脆性主滑脱带上部的脆性次级断层_节理中,矿石类型主要为萤石石英辉锑矿型。围岩为太古宙_元古宙变质岩系,围岩蚀变弱。成矿流体属H2O_CO2_NaCl体系,流体包... 十里坪锑矿床受赵川陆缘隆_滑构造的主滑脱拆离带的控制。矿体呈脉状赋存于韧_脆性主滑脱带上部的脆性次级断层_节理中,矿石类型主要为萤石石英辉锑矿型。围岩为太古宙_元古宙变质岩系,围岩蚀变弱。成矿流体属H2O_CO2_NaCl体系,流体包裹体盐度w(NaCleq)为3.6%~11.3%,均一温度为109~232℃,形成压力大致为800×105Pa。硫、铅同位素研究表明,矿质主要来源于变火山岩围岩;氢、氧同位素显示,成矿流体以大气降水为主,初步将该矿床定为变质岩源就地式大气降水热液矿床。矿石中萤石Sm_Nd等时线年龄为(392±24)Ma,与南秦岭北部晚古生代拗陷区热水喷流_沉积成矿时代相一致,它们都形成于秦岭微板块泥盆纪非造山裂解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锑矿床 流体包裹体 同位素 隆-滑构造 大气降水热液 十里坪 南秦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庐山运动 被引量:2
5
作者 毕华 谭克仁 张琴华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291-296,共6页
本文简述了庐山隆-滑构造的基本特征。在中元古代双桥山群底部的顺层韧变带中,把前人的断层构造砾或沉积成因的巨厚层状变质复成分砾岩,自上而下分离出三层砾:上部砾、中部砾、下部砾。其中上部砾为断层构造砾;中部砾不是砾,而是... 本文简述了庐山隆-滑构造的基本特征。在中元古代双桥山群底部的顺层韧变带中,把前人的断层构造砾或沉积成因的巨厚层状变质复成分砾岩,自上而下分离出三层砾:上部砾、中部砾、下部砾。其中上部砾为断层构造砾;中部砾不是砾,而是构造分泌物;下部砾为沉积底砾。在此基础上,同时参考研究区早元古代星子群与中元古代双桥山群构造、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方面的差异,建立了“庐山运动”,其活动时间为2200~1800Ma,这可以与华北及华南其它地区同时期的构造运动相对比,但庐山运动的强度相对较弱,表现为以垂直隆升为特色的造陆运动,它曾使研究区早元古代晚期至少遭受过长达200Ma(1800~1600Ma)的风化、剥蚀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隆-滑构造 庐山运动 造陆运动 江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