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天山隆升-剥露过程初步研究 被引量:46
1
作者 陈正乐 李丽 +10 位作者 刘健 宫红良 蒋荣宝 李胜祥 郑恩玖 韩效忠 李细根 王成 王国荣 王果 鲁克改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25-636,共12页
天山造山带是在古生代造山基础上,在新生代由于印亚碰撞的远程效应而陆内再造成山。本文主要用磷灰石裂变径迹测年分析来限定西天山的隆升-剥露过程。野外系统采集西天山山脉及其伊犁盆地钻孔中的样品,挑选磷灰石进行了裂变径迹测试分... 天山造山带是在古生代造山基础上,在新生代由于印亚碰撞的远程效应而陆内再造成山。本文主要用磷灰石裂变径迹测年分析来限定西天山的隆升-剥露过程。野外系统采集西天山山脉及其伊犁盆地钻孔中的样品,挑选磷灰石进行了裂变径迹测试分析工作,着重开展了磷灰石的温度-时间反演模拟研究。根据温度-时间模拟结果推断,西天山在中新生代期间共发生了3期次的快速冷却作用,分别为早侏罗纪(200~180Ma)、白垩纪中期(115~95Ma)和新生代期间(24Ma以来);根据样品位置分析表明,西天山的隆升-剥露作用并不均一,开始于侏罗纪早期的山脉抬升范围有限,仅局限于中天山;白垩纪中期(115~95Ma),整个西天山山脉和伊犁盆地一起发生整体的抬升和剥露;新生代24Ma以来,西天山的山体块体抬升与山间盆地的断陷同时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天山 伊犁盆地 裂变径迹 隆升-剥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天山地区中—新生代隆升-剥露过程:来自磷灰石裂变径迹的证据 被引量:33
2
作者 高洪雷 刘红旭 +2 位作者 何建国 田明明 车永飞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49-260,共12页
前人已经对西天山及邻区以及阿尔金断裂带进行了大量中—新生代隆升-剥露的研究工作,但对东天山地区的研究工作很少。天山造山带中—新生代期间的隆升-剥露过程是否具有均一性,目前仍没有确切的认识。为了获得东天山地区中生代以来的隆... 前人已经对西天山及邻区以及阿尔金断裂带进行了大量中—新生代隆升-剥露的研究工作,但对东天山地区的研究工作很少。天山造山带中—新生代期间的隆升-剥露过程是否具有均一性,目前仍没有确切的认识。为了获得东天山地区中生代以来的隆升-剥露信息,对吐哈盆地东南缘雅满苏地区磷灰石裂变径迹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在不同构造位置采集的花岗岩、砂岩、火山岩样品年龄集中分布在81~53Ma,样品年龄记录了东天山地区晚白垩世—古新世发生的冷却事件。磷灰石裂变径迹平均长度为13.60~14.36μm,接近于磷灰石初始径迹长度约14.5μm,表明径迹形成后没有发生过明显的退火作用。根据地温梯度计算得到东天山晚白垩世以来的平均隆升速率约为4.31×10-2 mm/a。进一步的热史模拟表明,晚白垩世—古新世(80~50Ma)期间东天山地区经历了一次隆升-剥露事件;始新世以后(50 Ma),东天山地区地壳处于稳定状态,东天山隆起带现在的构造面貌基本继承了中生代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灰石 裂变径迹 隆升-剥露 中—新生代 东天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造山带东段中新生代的隆升:洛南、山阳盆地碎屑颗粒磷灰石裂变径迹记录 被引量:2
3
作者 徐世钊 余尚江 +2 位作者 李玮 宁奥杰 郑成鹏 《地质科技情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0-47,共8页
前人已经对秦岭造山带西部、中部、邻区以及东大别地区进行了大量中新生代隆升-剥露的研究工作,但对东秦岭地区的研究工作很少,东秦岭中新生代期间的隆升-剥露过程是否具有均一性,目前仍没有确切的认识。为了获得东秦岭地区中生代以来... 前人已经对秦岭造山带西部、中部、邻区以及东大别地区进行了大量中新生代隆升-剥露的研究工作,但对东秦岭地区的研究工作很少,东秦岭中新生代期间的隆升-剥露过程是否具有均一性,目前仍没有确切的认识。为了获得东秦岭地区中生代以来的隆升-剥露信息,对商丹断裂带两侧的洛南、山阳盆地碎屑颗粒磷灰石进行了裂变径迹的热年代学研究。研究表明,根据地温梯度计算得到洛南盆地的物源区宽坪群、陶湾群在白垩纪(104.4~68 Ma)期间的平均剥露冷却率为4.05℃/Ma,平均剥露速率为0.18km/Ma;山阳盆地的物源区刘岭群在白垩纪到古新世(129.6~64 Ma)期间的平均剥露冷却率为2.95℃/Ma,平均剥露速率为0.12km/Ma,反映出当时南北秦岭的剥蚀-隆升具有不均一性,北秦岭剥露速率要比南秦岭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灰石 裂变径迹 东秦岭 断陷盆地 隆升-剥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对鲁西隆升过程的影响:磷灰石裂变径迹证据 被引量:25
4
作者 许立青 李三忠 +5 位作者 郭玲莉 索艳慧 曹现志 戴黎明 王鹏程 惠格格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153-1170,共18页
郯庐断裂带(TLFZ)是一条贯穿华北的NNE向巨型断裂带。新生代以来,在郯庐断裂带的两侧及其内部发生了显著的伸展构造变形,形成了泰安-莱芜-蒙阴NW向断陷盆地群,并使鲁西块体发生了急剧的陆内伸展隆升。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别在鲁... 郯庐断裂带(TLFZ)是一条贯穿华北的NNE向巨型断裂带。新生代以来,在郯庐断裂带的两侧及其内部发生了显著的伸展构造变形,形成了泰安-莱芜-蒙阴NW向断陷盆地群,并使鲁西块体发生了急剧的陆内伸展隆升。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别在鲁西沂山、徂徕山和蒙山三处进行了大量的样品采集,总计完成了25个样品的测试,获得了一系列新的磷灰石裂变径迹(AFT)年代学结果。结合前人已发表的裂变径迹结果,对鲁西地区新生代与伸展变形有关的剥露-隆升作用的时空分布特征、隆升剥露模式及隆升幅度进行分析,并揭示郯庐断裂带在鲁西新生代热隆升过程中的影响。主要认识有:1)新生代以来,鲁西主要经历了始新世-早渐新世和新近纪以来两期快速剥露-隆升阶段。2)始新世-早渐新世主要表现为幕式差异性快速剥露-隆升,鲁西南受NW向断层控制形成向北、向东的掀斜抬升作用,鲁西北受NE向断裂控制,形成向北、向西的掀斜抬升作用。新近纪以来,进入相对低速区域性剥露-隆升阶段。3)AFT模拟显示,与始新世-早渐新世的幕式快速剥露-隆升相比,中新世以来,鲁西剥露-隆升速率相对减小,但剥蚀量剥露-抬升量较大。故鲁西整体抬升于中新世以来。4)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新生代以来,鲁西宏观上受郯庐断裂带伸展活动影响,越靠近郯庐断裂带剥蚀量越大,局部受NW或NE向断裂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灰石裂变径迹 新生代 -隆升 鲁西地块 郯庐断裂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用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依连哈比尔尕山北缘盆山演化史 被引量:3
5
作者 潘澄雨 孟元库 汪新文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80-683,共4页
通过对准噶尔盆地磷灰石裂变径迹样品的表观年龄和封闭径迹长度分布特征的分析与正演模拟,定性、半定量地研究了该区相关岩石组合的地热演化史。研究结果表明,依连哈比尔尕山北缘主要经历了3个隆升-剥露阶段:第一阶段为晚侏罗世晚期... 通过对准噶尔盆地磷灰石裂变径迹样品的表观年龄和封闭径迹长度分布特征的分析与正演模拟,定性、半定量地研究了该区相关岩石组合的地热演化史。研究结果表明,依连哈比尔尕山北缘主要经历了3个隆升-剥露阶段:第一阶段为晚侏罗世晚期-早白垩世初,剥蚀量在头屯河地区最大,为1.5-2.0km,柴窝堡南缘约1.0km,托斯台南缘约1.0km;第二阶段为晚白垩世-古近纪初,剥蚀量西大东小,托斯台南缘为1.5~2.0km,头屯河地区为1~1.5km,柴窝堡南缘为0.8~1.0km;第三阶段为渐新世末以来的大幅度隆升、剥露阶段,剥蚀量西大东小,托斯台南缘为4.0~5.0km,头屯河地区约3.0km,柴窝堡南缘为2.0—2.5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依连哈比尔尕山 磷灰石 裂变径迹 隆升-剥露 蚀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