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昆仑中生代隆升剥露历史 被引量:6
1
作者 杨莉 袁万明 +4 位作者 朱传宝 洪树炯 李世昱 冯子睿 张爱奎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3781-3796,共16页
位于中央造山带西段的东昆仑造山带因多期次造山和复杂演化历史而备受关注,约束其中生代隆升剥露历史,对于理解青藏高原大规模隆升在东昆仑地区的扩展及影响颇具意义。东昆仑造山带内中生代侏罗系-白垩系地层缺失严重,体现中生代以来强... 位于中央造山带西段的东昆仑造山带因多期次造山和复杂演化历史而备受关注,约束其中生代隆升剥露历史,对于理解青藏高原大规模隆升在东昆仑地区的扩展及影响颇具意义。东昆仑造山带内中生代侏罗系-白垩系地层缺失严重,体现中生代以来强烈的隆升剥露过程,也是该区热演化的研究难点。本文通过对东昆仑造山带样品的磷灰石、锆石裂变径迹分析和热演化史研究,并结合东昆仑及周缘地区现有低温热年代学研究,识别出东昆仑造山带所经历的五次隆升冷却事件,即201~193Ma(早侏罗世)、172~152Ma(中-晚侏罗世)、120~98Ma(早白垩世末-早白垩世初)、98~20Ma(晚白垩世-中新世)及20~0Ma(中新世至今)。所获5个年龄组响应东昆仑地区所经历的构造热事件,其中201~193Ma年龄组响应南部羌塘地块与昆仑地块的碰撞事件;172~152Ma年龄组为中-晚侏罗世古特提斯洋闭合后,造山后伸展的构造事件的记录;120~98Ma热事件吻合拉萨地块和羌塘地块碰撞事件;98~20Ma年龄组为东昆仑地区长期缓慢剥蚀去顶过程的印证;20~0Ma的快速隆升剥露事件则为东昆仑周缘断裂系活化相伴,多期隆升剥蚀事件均得到地层不整合及沉积记录等研究成果的证实。区内剥蚀起始时间从由南到北逐渐变老,体现东昆仑地区隆升剥蚀的不均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演化 隆升剥蚀 热演化史 隆升冷却 裂变径迹热年代学 东昆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蒙古-中蒙边界地区晚中生代花岗岩伸展穹隆的构造-热演化史:来自低温热年代学的约束
2
作者 苏霖 郭磊 +3 位作者 童英 张颖慧 黄河 Tserendash Narantsetseg 《西北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70-290,共21页
南蒙古-中蒙边界地区是东北亚伸展构造发育的重要区域,晚中生代花岗岩穹隆的形成和热演化对于理解区域伸展机制和动力学具有重要意义。笔者采用磷灰石裂变径迹和锆石(U-Th)/He等低温热年代学方法,结合^(40)Ar-^(39)Ar热年代学数据对南... 南蒙古-中蒙边界地区是东北亚伸展构造发育的重要区域,晚中生代花岗岩穹隆的形成和热演化对于理解区域伸展机制和动力学具有重要意义。笔者采用磷灰石裂变径迹和锆石(U-Th)/He等低温热年代学方法,结合^(40)Ar-^(39)Ar热年代学数据对南蒙古及邻区的罕乌拉、Nartyn和Al-tanshiree等3个花岗岩穹隆的构造热演化过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3个穹隆韧性剪切带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为(104.9±5.8)Ma、(101.3±5.5)Ma、(110.7±6.2)Ma、(110.1±7.4)Ma,锆石(U-Th)/He年龄为(123.4±7.4)Ma、(123.7±7.4)Ma,黑云母^(40)Ar-^(39)Ar年龄为(123.9±0.9)Ma、(121.3±1.4)Ma,钾长石^(40)Ar-^(39)Ar年龄为(122.2±1.2)Ma、(122.3±0.8)Ma。热史模拟结果表明,晚中生代3个穹隆均经历了明显的隆升,根据隆升速率的差异可分为3个阶段:①133~125Ma为中等速度隆升。②125~123 Ma为快速隆升。③123~100 Ma为缓慢隆升。穹隆隆升过程与区域性岩浆作用及伸展构造活动紧密相关:早期岩浆开始侵入并加热地壳,导致地壳岩石圈强度降低,诱导穹隆隆升,后期区域性拉张背景促使穹隆快速隆升,此外,隆升活动与东北亚早白垩世其他典型变质核杂岩伸展事件具有一致性。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后垮塌引发的岩石圈伸展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后回撤可能共同驱动了穹隆的隆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穹隆 低温热年代学 冷却历史与隆升过程 南蒙古 东北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