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陶渊明诗文选注》商榷
            
- 1
- 
                
            
- 
                
                            作者
                                徐新杰
                
            
- 
                出处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5年第4期53-56,共4页
            
- 
                    文摘
                        陶渊明是我国历史上上承屈原下启李杜的伟大诗人。他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正逐渐为人们所正确认识。国内外研究陶渊明著作及生平者大有人在,且已出了不少成果。以作品而言,195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了王瑶编注的《陶渊明集》,1979年中华书局出了逯钦立校注的《陶渊明集》。唐满先同志的《陶渊明诗文选注》1981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选了陶诗五十五首、辞赋散文五篇,抉择是比较精的;除注释外,还有写作年代、时代背景、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方面的说明,算得上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本。但读过之后,觉得还有些地方值得商榷。
                        
                    
            
- 
                    关键词
                    
                            陶渊明诗文选注
                            陶渊明集
                            写作年代
                            陶诗
                            李杜
                            艺术特色
                            上海古籍出版社
                            逯钦立
                            人民文学
                            羲皇上人
                    
                
- 
                    分类号
                    
                            
                                
                                    I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简答关于“偏颇”的责难
            
- 2
- 
                
            
- 
                
                
            
- 
                出处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3期32-,共1页
            
- 
                    文摘
                        本学报1985年第4期发表了徐新杰同志的《〈陶渊明诗文选注〉商榷》,对唐满先同志的选注本提出了21条意见;1987年第2期发表了唐满先同志的《疑义相与析》,对徐文作了回答。唐文在谈到《咏荆轲》中“心知去不归”的解释时说: 诗中说“素骥鸣广陌”,《史记》说“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送行的人明明都“心知”荆轲此去不归,所以“心知”者是大家。从《商榷》原稿的复印件看出,原稿本来是“此‘心知’者,不独进行诸人,荆轲自己也在内”。这样解释是对的。学报发表时却把这句改为:“此‘心知’者。
                        
                    
            
- 
                    关键词
                    
                            陶渊明诗文选注
                            咏荆轲
                            白衣冠
                            徐新
                            陶诗
                            文在
                            燕丹
                            唐文
                            风萧萧
                            批评指正
                    
                
- 
                    分类号
                    
                            
                                
                                    G6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疑义相与析
            
- 3
- 
                
            
- 
                
                            作者
                                唐满先
                
            
- 
                出处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2期55-59,共5页
            
- 
                    文摘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第4期发表了徐新杰同志的《〈陶渊明诗文选注〉商榷》(以下简称《商榷》),对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拙作《陶渊明诗文选注》(以下简称《选注》)提出了一些商榷意见。这是一件值得欢迎的事,对我不无启发和帮助。一本书出版之后,或者一篇文章发表之后,能得到读者的商榷意见,总是有益处的。通过商榷,互相斟酌,互相启发,坚持真理,改正错误,必将有利于著作和文章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学术的进步和繁荣。因此,我愿意把自己读过《商榷》之后的一些看法,坦率地提出来商榷。《商榷》共二十一则,内容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有四则是关于陶渊明的故居和评价问题,有五则是对陶渊明几句诗的理解问题,其余十二则是对陶渊明诗文中一些字、词、句的解释问题。下面,我按照这三方面的次序,一则一则地进行商榷。
                        
                    
            
- 
                    关键词
                    
                            陶渊明诗文选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渊明
                            商榷意见
                            文章质量
                            桃花源诗
                            柴桑
                            《归去来兮辞》
                            羲皇上人
                            《饮酒》
                    
                
- 
                    分类号
                    
                            
                                
                                    G6
[文化科学—教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