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电子受体除磷污泥相似性与菌群结构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吕小梅 李继 +3 位作者 李朝林 刘洞阳 邵明非 夏雪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935-941,共7页
分别以硝酸盐、亚硝酸盐、氧气为电子受体,采用3组SBR反应器培养除磷污泥,连续126d的稳定运行表明:以硝酸盐、亚硝酸盐、氧气为电子受体除磷污泥对TP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4.8%,78.7%,87.4%,出水TP平均浓度分别为0.758,0.931,0.632mg/L.采... 分别以硝酸盐、亚硝酸盐、氧气为电子受体,采用3组SBR反应器培养除磷污泥,连续126d的稳定运行表明:以硝酸盐、亚硝酸盐、氧气为电子受体除磷污泥对TP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4.8%,78.7%,87.4%,出水TP平均浓度分别为0.758,0.931,0.632mg/L.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不同电子受体除磷污泥的相似性与菌群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以硝酸盐,亚硝酸盐为电子受体的反硝化除磷污泥具有近似的菌群结构,与好氧除磷污泥菌群结构差异较大.基于各样品主导OTUs序列的系统发育关系及其比例的分布,主导微生物主要可以分为5个簇.通过序列比对,在97%的序列相似度条件下,种泥中聚磷菌与聚糖菌序列比例为0.716%与0.368%,以硝酸盐、亚硝酸盐、氧气为电子受体除磷污泥中聚磷菌与聚糖菌序列比例分别为1.78%,2.53%,4.80%与1.44%,1.32%,30.9%,厌氧-缺氧条件有利于抑制聚糖菌.亚硝酸盐为反硝化除磷污泥电子受体时潜在公共卫生安全隐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除磷污泥 电子受体 相似性 菌群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SS反应器中反硝化除磷污泥的微生物群落结构 被引量:3
2
作者 王峥嵘 李建民 +1 位作者 薛念涛 董志英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9年第14期71-74,146,共5页
为深入了解CASS系统内的反硝化除磷污泥微生物群落结构,对反应器内初始接种污泥和驯化成功的污泥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测序结果显示CASS系统反硝化除磷污泥中富集了一定比例的、具有脱氮除磷能力的菌群,优势菌群主要有变形菌门(Proteobac... 为深入了解CASS系统内的反硝化除磷污泥微生物群落结构,对反应器内初始接种污泥和驯化成功的污泥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测序结果显示CASS系统反硝化除磷污泥中富集了一定比例的、具有脱氮除磷能力的菌群,优势菌群主要有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目水平上鞘脂杆菌目(Sphingobacteriales)和红环菌目(Rhodocyclales)丰度增长较大,科水平上红环菌科(Rhodocyclaceae)的丰度增长最大,可能包含具有反硝化功能的菌群。此分析结果也显示出CASS系统具有一定的脱氮除磷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硝化除磷污泥 CASS反应器 高通量测序 微生物菌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投加Na2S对化学强化除磷污泥厌氧发酵释磷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张强 李咏梅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219-1227,共9页
以在污水处理过程中采用化学强化除磷而产生的剩余污泥为研究对象,考察了硫化钠(Na_(2)S)投加量对污泥释磷以及厌氧发酵的影响.结果表明,在S/Fe物质的量比为0.3~1的范围内,投加的Na_(2)S越多,污泥厌氧释放的磷越多,当S/Fe物质的量比为1:... 以在污水处理过程中采用化学强化除磷而产生的剩余污泥为研究对象,考察了硫化钠(Na_(2)S)投加量对污泥释磷以及厌氧发酵的影响.结果表明,在S/Fe物质的量比为0.3~1的范围内,投加的Na_(2)S越多,污泥厌氧释放的磷越多,当S/Fe物质的量比为1:1时,污泥S1和S2上清液中磷浓度分别达到了170和150mg/L(污泥释磷率分别为22.2%和27.23%);投加Na_(2)S会导致pH值升高,碱性条件会促进有机物的释放以及产酸微生物的生长,并因此促进VFAs的产生;VSS/TSS越高的污泥,对pH值的缓冲能力越强,释放的NH_(4)^(+)-N也越多;此外,投加Na_(2)S后会导致污泥上清液中Fe(Fe^(2+)与Fe^(3+)之和)和Al^(3+)的浓度上升,而生成的FeS_(x)会使沉淀沉降性能变差.S/Fe物质的量比为0.3和0.5时,对生物多样性影响不大,但大于1:1后Shannon指数下降.综合考虑释磷与后续厌氧发酵以及污泥沉降性能,推荐按S/Fe物质的量比为0.3:1~0.5:1投加Na_(2)S,既可以保证上清液磷浓度大于50mg/L,又将上清液中Fe和Al^(3+)等杂质金属离子的浓度控制在较低的水平(<10mg/L),利于后续用鸟粪石法回收磷,同时促进产酸(VFAs为对照组的8.3倍),且污泥沉降性能受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强化除磷污泥 厌氧发酵 Na2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因素对CASS反应器内反硝化除磷污泥脱氮除磷性能的影响
4
作者 王峥嵘 李建民 +1 位作者 薛念涛 董志英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02期327-331,共5页
以CASS反应系统中的反硝化除磷污泥为研究对象,考察温度、COD、硝酸盐浓度、N/P比对污泥脱氮除磷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ASS系统中反硝化除磷污泥最佳反应温度为30℃,COD浓度为400 mg/L时污泥释磷效率最高。硝酸盐浓度高于15 mg/L时,释... 以CASS反应系统中的反硝化除磷污泥为研究对象,考察温度、COD、硝酸盐浓度、N/P比对污泥脱氮除磷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ASS系统中反硝化除磷污泥最佳反应温度为30℃,COD浓度为400 mg/L时污泥释磷效率最高。硝酸盐浓度高于15 mg/L时,释磷作用受到明显抑制。N/P为2时,可获得较好的脱氮除磷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硝化除磷污泥 脱氮除磷 温度 COD 硝酸盐 酸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温度下反硝化除磷污泥特性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宋武昌 温成林 刘建广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22-25,共4页
在低温(15℃)与常温(25℃)条件下,用SBR反应器对反硝化除磷污泥特性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在常温与低温条件下反硝化除磷菌(DPB)污泥均具有较好的沉降性能;总磷质量分数分别为2.3%~3.7%和1.6%~2.1%;DPB占总PAOs的质量分数(RDPB)... 在低温(15℃)与常温(25℃)条件下,用SBR反应器对反硝化除磷污泥特性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在常温与低温条件下反硝化除磷菌(DPB)污泥均具有较好的沉降性能;总磷质量分数分别为2.3%~3.7%和1.6%~2.1%;DPB占总PAOs的质量分数(RDPB)分别约为77%和51%;VSS/SS分别为76%~88.6%和74%~85.3%。低温下DPB污泥中存在钟虫和少量轮虫等原生动物。低温下DPB污泥系统运行正常,可通过增加污泥浓度和延长反应时间以提高除磷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硝化除磷污泥 污泥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除磷颗粒污泥对Zn2+的去除特性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李硕 王然登 彭永臻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2-28,共7页
采用生物除磷颗粒污泥来去除Zn^(2+),考察了Zn^(2+)初始含量、污泥含量、p H、温度、反应时间和共存离子对Zn^(2+)去除效果的影响,并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去除Zn^(2+)的主要官能团。结果表明,生物除磷颗粒污泥对质量浓度100 mg/L... 采用生物除磷颗粒污泥来去除Zn^(2+),考察了Zn^(2+)初始含量、污泥含量、p H、温度、反应时间和共存离子对Zn^(2+)去除效果的影响,并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去除Zn^(2+)的主要官能团。结果表明,生物除磷颗粒污泥对质量浓度100 mg/L的Zn^(2+)的最大吸附量为29.55 mg/g,平衡吸附量为17.54 mg/g,优化p H为5、温度为25~35℃、污泥的质量浓度为1.0 g/L。Zn^(2+)的去除过程分为快速吸附、慢速吸附和吸附平衡3个过程,符合准2级动力学方程。Ca^(2+)、K^+、Mg^(2+)通过离子交换参与了Zn^(2+)的去除,去除Zn^(2+)的行为主要是依赖聚磷菌的作用来完成的,Zn^(2+)在细胞内的比例为33.52%;去除Zn^(2+)的主要官能团为脂碳链、羧基、伯醇、多聚糖、磷酸基和硫酸基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除磷颗粒污泥 含锌废水 傅里叶变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氧环境对颗粒污泥强化除磷系统释磷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吴蕾 彭永臻 +2 位作者 王淑莹 刘旭 李凌云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2608-2614,共7页
以除磷颗粒污泥为研究对象,采用批次试验,以混合丙酸和乙酸(2∶1)为外加碳源,在厌氧起始阶段投加不同浓度的NO3--N(0,20,30,50和75mg.L-1,pH=8.0)和NO2--N(10,20,40和60mg.L-1,pH=7.0,7.5和8.0),研究缺氧环境对颗粒污泥强化除磷系统释... 以除磷颗粒污泥为研究对象,采用批次试验,以混合丙酸和乙酸(2∶1)为外加碳源,在厌氧起始阶段投加不同浓度的NO3--N(0,20,30,50和75mg.L-1,pH=8.0)和NO2--N(10,20,40和60mg.L-1,pH=7.0,7.5和8.0),研究缺氧环境对颗粒污泥强化除磷系统释磷的影响。结果表明,硝态氮的投加对聚磷菌释磷无明显抑制,系统中VFA的吸收、磷的释放和硝态氮的反硝化同时发生,挥发性脂肪酸(VFA)吸收速率增大但比释磷速率降低,主要原因是反硝化菌与聚磷菌竞争碳源。不同pH和不同浓度的NO2--N批次试验表明,游离亚硝酸(FNA)对磷的释放有明显刺激作用。当FNA增加到0.004mg HNO2-N.L-1,比磷释放速率增加了4倍。另外,FNA对VFA的吸收和PHA的合成均有明显抑制,分别减少了53%和70%。从聚磷菌的产能代谢和对细胞的毒害作用的角度分析,FNA刺激磷释放的机理是在游离亚硝酸存在的情况下,聚磷菌需要释放更多的能量来保持足够的质子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酸盐 亚硝酸盐 游离亚硝酸 除磷颗粒污泥 强化生物除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除磷颗粒污泥中磷的形态及其含量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郭超 刘怀英 +3 位作者 王琪 刘思琪 罗玉龙 刘小英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2015年第2期44-48,共5页
以实验室培养的4种除磷颗粒污泥为研究对象,利用X衍射法和SMT法对除磷颗粒污泥中磷(P)的形态和含量进行了分析测定,同时利用加热法和超声法将除磷颗粒污泥中胞内物质和胞外物质分离,提取胞外聚合物(EPS),分析其中总磷(TP)的含量,... 以实验室培养的4种除磷颗粒污泥为研究对象,利用X衍射法和SMT法对除磷颗粒污泥中磷(P)的形态和含量进行了分析测定,同时利用加热法和超声法将除磷颗粒污泥中胞内物质和胞外物质分离,提取胞外聚合物(EPS),分析其中总磷(TP)的含量,并进一步研究除磷颗粒污泥的除磷机理。结果表明:除磷颗粒污泥中的磷与Ca、Fe、Al、Na、K、Mg等结合形成磷酸盐化合物,其中无机磷(IP)含量达97%以上,且IP中钙结合磷(Ca-P)含量在53.50%-82.73%之间;EPS的TP含量在34.87%-56.91%之间,说明除磷颗粒污泥中EPS对磷的去除具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除磷颗粒污泥 的形态 的含量 胞外聚合物(EPS) 不同碳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污泥反硝化除磷系统中氨氮容积负荷的优化 被引量:2
9
作者 刘青松 彭永臻 +3 位作者 侯锋 张为堂 刘晔 王淑莹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1期194-200,共7页
农村生活污水具有处理量小,分散,日变化系数大等特点,分散处理成为农村污水处理的首要选择。该研究采用AAO工艺与BAF组成的双污泥反硝化除磷系统(anaerobic anoxic oxic-biological aerated filter,AAO-BAF)处理农村生活污水,探讨了... 农村生活污水具有处理量小,分散,日变化系数大等特点,分散处理成为农村污水处理的首要选择。该研究采用AAO工艺与BAF组成的双污泥反硝化除磷系统(anaerobic anoxic oxic-biological aerated filter,AAO-BAF)处理农村生活污水,探讨了氨氮容积负荷对该系统BAF单元硝化性能及出水悬浮物(SS)的影响。通过改变水力负荷和有效滤料容积(即方式1和方式)2种方式,氨氮容积负荷在0.43-1.21 kg/(m3·d)之间变化。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氨氮容积负荷的增加,氨氮去除率呈现先缓慢降低后急剧减小的趋势,不同的是,出水SS对方式1(即水力负荷的变化)更敏感。当氨氮容积负荷在0.43-1.12 kg/(m3·d)时,氨氮去除率大于81%;当氨氮容积负荷大于1.12 kg/(m3·d),氨氮去除率急剧降低,氨氮容积负荷为1.21 kg/(m3·d),2种运行方式的氨氮去除率分别为65%和68%。当氨氮容积负荷小于0.74 kg/(m3·d)时,出水SS小于10 mg/L;当氨氮容积负荷大于0.74 kg/(m3·d)时,出水SS急剧增加,但方式1增加得更快,氨氮容积负荷增加到1.21 kg/(m3·d)时,方式1和方式2的出水SS分别为21.8和14.2 mg/L。所以,为保证BAF出水水质达到国家一级A排放标准,其氨氮容积负荷应小于0.74 kg/(m3·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地区 污水处理 污泥反硝化除磷系统 容积负荷 水力负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除磷颗粒污泥去除Pb^(2+)的效能机制 被引量:6
10
作者 李晓佳 王然登 +2 位作者 荣宏伟 曹勇锋 李翠翠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663-1669,共7页
以好氧颗粒污泥的吸附作用和磷酸盐对重金属的螯合作用为基础,采用富含磷酸盐的生物除磷颗粒污泥作为吸附剂来处理含铅废水,考察了不同吸附条件(pH、Pb^(2+)的初始浓度、吸附反应时间)下,颗粒污泥对Pb^(2+)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除磷颗... 以好氧颗粒污泥的吸附作用和磷酸盐对重金属的螯合作用为基础,采用富含磷酸盐的生物除磷颗粒污泥作为吸附剂来处理含铅废水,考察了不同吸附条件(pH、Pb^(2+)的初始浓度、吸附反应时间)下,颗粒污泥对Pb^(2+)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除磷颗粒污泥在pH为4,初始Pb^(2+)浓度为150 mg·L^(-1)时,对铅的去除率最高(为99.9%);在吸附反应20 min时即可达到吸附平衡。生物除磷颗粒污泥对Pb^(2+)的吸附可以用Langmuir模型拟合(R^2=0.993),最大吸附量为49.5 mg·g^(-1)。其中离子交换和磷酸盐与Pb^(2+)的螯合作用对除磷颗粒污泥去除Pb^(2+)起到重要作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测定表明—COOH、—OH、磷酰基等多种官能团也参与了除磷颗粒污泥除Pb^(2+)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除磷颗粒污泥 PB2+ 离子交换 螯合作用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