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27篇文章
< 1 2 4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被引量:1
1
作者 赵德芳 孙虎 延军平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23-127,共5页
从生态经济学的角度出发,以生态重建与环境恢复为目的,引用生态经济系统原理和生态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提出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生态经济发展基本思路、生态经济类型划分的初步框架和区域生态经济发展模式,从而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 从生态经济学的角度出发,以生态重建与环境恢复为目的,引用生态经济系统原理和生态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提出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生态经济发展基本思路、生态经济类型划分的初步框架和区域生态经济发展模式,从而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最终目的,使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生态环境与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 生态经济 生态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植被覆盖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响应 被引量:26
2
作者 李登科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007-1015,共9页
利用1982~2007年GIMMS、SPOTVEGETATION两种NDVI数据集和气候资料对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植被覆盖变化趋势及其与气候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近26年来该区的植被覆盖总体上处于上升趋势,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1982~1998年植被... 利用1982~2007年GIMMS、SPOTVEGETATION两种NDVI数据集和气候资料对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植被覆盖变化趋势及其与气候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近26年来该区的植被覆盖总体上处于上升趋势,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1982~1998年植被覆盖在波动中缓慢增加,1999~2001年植被覆盖处于一个相对的低谷,2003~2007年植被覆盖快速增加.(2)四季植被活动增强,以秋季NDVI增加最为显著;NDVI的年平均标准差在波动中逐年减小,高覆盖植被面积所占的比例在增加,植被覆盖状况趋于转好.(3)研究区内14个县(区)年平均NDVI线性倾向值都为正值,说明植被覆盖都在增加,但增加的显著性和幅度不同.(4)近26年来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年平均温度呈极显著(P<0.001)的上升趋势,年降水量具有减少的趋势;春季NDVI与温度之间存在着明显(P<0.10)正相关关系,夏季NDVI与温度之间存在着显著(P<0.05)负相关关系;夏季NDVI与降水量之间存在着极显著(P<0.01)正相关关系,同时夏季NDVI与春季降水量之间存在着显著(P<0.05)正相关关系,且夏季各月降水量对植被覆盖的影响具有滞后效应.研究表明,春季升温和退耕还林(草)生态建设工程是植被增加的主要原因,夏季水分状况是该区植被生长的制约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 NDVI 气候变化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植被恢复中的障碍分析与应对策略——以子长县为例 被引量:5
3
作者 南红梅 强世军 +1 位作者 南红红 海江波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7-50,55,共5页
通过对子长县退耕还林、植被恢复重建中出现的具体问题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并结合研究区自然环境条件和前人有关人工植被建设中的研究结果进行分析,以探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植被恢复重建的技术体系。结果表明,在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 通过对子长县退耕还林、植被恢复重建中出现的具体问题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并结合研究区自然环境条件和前人有关人工植被建设中的研究结果进行分析,以探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植被恢复重建的技术体系。结果表明,在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退耕还林植被恢复建设中,应充分考虑当地降水条件并结合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注意:(1)依据当地原生态植被结构合理配置乔、灌、草,在以刺槐为主的乔木林内应适当搭配当地适生树种(杨、柳、山杏、榆、杜梨等);(2)在沟谷及部分阴坡水分条件较好的地方种植耐旱乔木树种,在墚峁坡顶种植灌木和草本植物,半灌木和灌木种植在沟坡上部,坡度大的地方尽量不要人为干扰,自然封育恢复;(3)秋季植树,初植乔木林密度不要超过2300株/hm2,成林密度应控制在1100株/hm2左右;(4)建立苗圃,提高种苗质量,造林种苗尽量在本地解决,以提高植树成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丘陵沟壑区 植被恢复 树种 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聚落适宜空间模式研究——以米脂县东沟为例 被引量:5
4
作者 田达睿 唐皓 谭静斌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63-276,共14页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是我国西部新型城镇化实践的克难攻坚地,在未厘清地域性特征的情况下,现代城乡规划设计的介入对当地环境和文化产生了较大冲击。以陕北米脂县东沟为例,基于卫星遥感影像、数字高程模型(DEM)等数据,利用格网法揭示东...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是我国西部新型城镇化实践的克难攻坚地,在未厘清地域性特征的情况下,现代城乡规划设计的介入对当地环境和文化产生了较大冲击。以陕北米脂县东沟为例,基于卫星遥感影像、数字高程模型(DEM)等数据,利用格网法揭示东沟地形变化与聚落规模的空间分布特征,借助四象限散点图法和立体网格分维模型测度并评价东沟地形复杂性与聚落集聚性的耦合协调关系及聚落空间分布效率,总结适宜于沟壑区的聚落空间营建模式。结果表明:(1)东沟聚落从沟口至沟内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如聚落逐步偏离河岸,其建筑密度和容积率呈现从高到低、再升高降低的变化等。(2)根据东沟地形复杂度与聚落集聚度的叠加分析,平缓地形中的集聚聚落与复杂地形中的分散聚落属于人地关系协调的聚落类型,这两类聚落约占所有聚落总规模的70.5%。(3)东沟聚落的立体网格分维数分段特征明显,其中台地行列式和自由行列式聚落的立体分维数最高,为2.35~2.55。(4)在5种东沟典型人居空间模式中,台地行列式、自由行列式及密集斑块式聚落具有人地协调、空间利用高效的双重特征,可作为丘陵沟壑区聚落空间营建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 聚落空间模式 人地协调 立体网格分维 米脂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降雨侵蚀力的时空分布与变化趋势
5
作者 杨淋 张建国 +1 位作者 张建军 张勇勇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3-231,347,共10页
[目的]探究黄土丘陵沟壑区长时间序列降雨侵蚀力(1970—2020年)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揭示该区域土壤侵蚀的主要驱动力及其动态变化规律,为制定区域水土流失防治策略、修复脆弱的黄土高原生态系统提供有益参考。[方法]基于1970—2020... [目的]探究黄土丘陵沟壑区长时间序列降雨侵蚀力(1970—2020年)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揭示该区域土壤侵蚀的主要驱动力及其动态变化规律,为制定区域水土流失防治策略、修复脆弱的黄土高原生态系统提供有益参考。[方法]基于1970—2020年该区域67个气象站的降雨数据,采用基于日降雨量的简易算法模型,Machisplin插值法,Mann-Kendall法和小波分析法研究了黄河中游黄土丘陵沟壑区降雨侵蚀力的时间序列的突变点、趋势变化、周期性及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该区域多年平均降雨侵蚀力范围为739.97~1749.03(MJ·mm)/(hm^(2)·h),空间上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年际变化上,降雨侵蚀力整体呈小幅度增长趋势,最高年值为2013年的1915.09(MJ·mm)/(hm^(2)·h),最低年值为1974年的741.18(MJ·mm)/(hm^(2)·h)。年内分布中暖季降雨侵蚀力强度明显强于冷季,暖季的多年平均降雨侵蚀力达到599.01~1742.95(MJ·mm)/(hm^(2)·h),而冷季仅有27.61~171.11(MJ·mm)/(hm^(2)·h)。[结论]该区降雨侵蚀力呈现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年平均降雨侵蚀力呈现上升趋势,且年际间的波动较大,上升的黄土丘陵沟壑区的降雨侵蚀力在改善当地气候条件的同时,对当地的水土保持措施的功能稳定发挥和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提出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侵蚀力 时空变化 黄土丘陵沟壑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人工造林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以陕北地区子长市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孙姝博 《中国农业综合开发》 2024年第12期48-53,共6页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气候干旱,水土流失严重,植被覆盖率低。为缓解日益严重的水土流失,大面积的人工造林出现。本文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典型地区子长市为研究区,选取不同年龄、不同深度的人工刺槐林地和同样立地条件的闲置土地土壤进行土...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气候干旱,水土流失严重,植被覆盖率低。为缓解日益严重的水土流失,大面积的人工造林出现。本文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典型地区子长市为研究区,选取不同年龄、不同深度的人工刺槐林地和同样立地条件的闲置土地土壤进行土壤含水率对比。结果表明:闲置土地的土壤含水率比人工刺槐林地高,且深度越大,两种植被土壤含水率差距越大;土壤含水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总体呈“拱形”下降趋势;闲置土地的土壤含水率下降速率比人工刺槐林地慢。因此大面积单一栽种人工刺槐林会导致区域土壤含水降低。在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选择植被树种时,要充分考虑植物生长过程中对土壤水分的吸收,选择适宜当地生态环境的植被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 水土流失 土壤含水量 人工造林 刺槐 实验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含水量季节动态
7
作者 霍海霞 鞠孟辰 +1 位作者 霍军文 崔乐乐 《陕西农业科学》 2025年第2期56-62,共7页
探究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含水量季节动态,为区域土地利用和生态系统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对该区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0~200 cm土层的含水量进行了动态监测和分析。(1)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含水量呈显著的季节动... 探究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含水量季节动态,为区域土地利用和生态系统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对该区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0~200 cm土层的含水量进行了动态监测和分析。(1)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含水量呈显著的季节动态和空间异质性,不同季节依次表现为夏季>秋季>冬季>春季;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由高到低依次为:耕地(7.87%)>灌木林地(6.75%)>乔木林地(6.55%)>草地(6.53%)>撂荒地(6.12%)。(2)土壤含水量变异程度呈现明显的垂直分布特征,表层(0~5 cm)变异系数最大,随深度增加呈先降低后缓慢增加趋势。(3)土壤含水量垂直分布表现出季节性差异,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夏秋季节先降低后增加,冬季先增加后降低,春季呈波动性增加趋势。(4)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与耕地呈显著正相关,与撂荒地、砂粒含量和电导率呈显著负相关(p<0.05)。总之,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壤含水量呈明显的季节性动态变化,且显著受到土地利用方式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陵沟壑区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含水量 季节动态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玉米新品种引种比较综合评价 被引量:4
8
作者 王文奎 张海强 +1 位作者 焦智辉 王雯 《寒旱农业科学》 2024年第5期429-433,共5页
通过研究不同玉米品种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稳产性及丰产性,以期为该区玉米新品种的筛选及推广提供科学依据。以引进10个玉米品种为试材,对参试各玉米品种的农艺性状、产量及产量特征等指标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强盛399、伊丹... 通过研究不同玉米品种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稳产性及丰产性,以期为该区玉米新品种的筛选及推广提供科学依据。以引进10个玉米品种为试材,对参试各玉米品种的农艺性状、产量及产量特征等指标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强盛399、伊丹131、金穗1915折合产量高,分别为11850.1、11605.0、11411.9 kg/hm2,较对照品种金穗702分别增产14.54%、12.17%、10.30%;并单39、丰田101、敦玉9号折合产量较低,分别较对照品种金穗702减产3.76%、10.86%、30.76%。利用综合评价法对参试玉米品种进行综合评价并结合产量结果表明,强盛399、金穗306、伊丹131、金穗702表现出良好的丰产性与稳产性,同时表现出静态稳定性高、品质优异、生态适应性强的特点,是适用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种植的玉米新品种,建议予以推广。金穗1915、FT806、强盛388综合评价居中,建议继续引种观察。敦玉9号、丰田101、并单39号综合评价较差,建议淘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新品种 引种比较 生育期 植株性状 产量性状 综合评价指数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类型对土壤团聚体及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陈泽清 杨光 +4 位作者 吴际 王子萌 任鸣 任喜珍 闫哲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7-88,共12页
土壤团聚体及有机碳质量分数对土壤结构稳定性至关重要。目前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植被恢复类型下二者的变化特征及相关性尚不清晰。以内蒙古黄土丘陵沟壑区圪坨店流域的成熟人工油松林、人工柠条林、人工紫花苜蓿草地土壤为研究对象,以... 土壤团聚体及有机碳质量分数对土壤结构稳定性至关重要。目前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植被恢复类型下二者的变化特征及相关性尚不清晰。以内蒙古黄土丘陵沟壑区圪坨店流域的成熟人工油松林、人工柠条林、人工紫花苜蓿草地土壤为研究对象,以裸地为对照,对0~20、20~40和40~60 cm 3层土壤团聚体进行物理分级,测定土壤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分形维数(D)及土壤有机碳等指标,用Pearson法对各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植被下各土层团聚体均以<0.250 mm团聚体为主,3种植被恢复措施下的≥2.000和<2.000~0.250 mm团聚体质量分数均显著高于裸地(P<0.05),人工油松林下土壤≥0.250 mm团聚体质量分数R>0.25最高;2)相较于裸地,3种植被恢复下土壤的R>0.25,MWD和GMD分别提高44.9%~121.36%,63.11%~171.23%和31.21%~194.95%,D值降低0.18%~3.29%,人工油松林土壤稳定性提升最佳;3)土壤团聚体有机碳质量分数经人工植被恢复提高了3.06%~53.36%,人工油松林下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提升最高;4)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与≥0.250 mm粒级团聚体有机碳质量分数显著相关(P<0.05),0.250 mm粒级团聚体为影响土壤团聚化的关键阈值。人工油松林对于提升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固碳能力具有显著优势,可有效抵抗土壤侵蚀,适宜在该地区植被恢复工作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团聚体 人工植被恢复 团聚体稳定性 有机碳 黄土丘陵沟壑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最小数据集的黄土丘陵沟壑区耕地质量评价及地形梯度特征分析
10
作者 梁钰 李祥 +1 位作者 贺炳彦 宋小青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50-866,共17页
全面科学地评价黄土丘陵沟壑区耕地质量状况对实现区域耕地“三位一体”保护、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以陕西省子长市为例,从多个维度构建黄土丘陵沟壑区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建立最小数据集(MDS)指标体系,综... 全面科学地评价黄土丘陵沟壑区耕地质量状况对实现区域耕地“三位一体”保护、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以陕西省子长市为例,从多个维度构建黄土丘陵沟壑区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建立最小数据集(MDS)指标体系,综合运用主客观方法赋权进行实证,分析耕地质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并根据区域地形的特点,引入地形梯度分析法,探究了耕地质量的地形梯度特征。结果表明:①子长市耕地质量指数(IFI)分布在0.15~0.90之间,均值为0.30,不同乡镇的耕地质量状况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其中,瓦窑堡街道办、余家坪镇、安定镇的耕地质量指数总体水平较高;②子长市耕地质量以劣等为主,面积占比高达41.57%,耕地质量等级呈现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低等与劣等地主要分布在县域北部,优等与高等地主要分布在县域西南部,从乡镇的角度看,各乡镇劣等地面积占比范围为31.15%~49.20%,而优等地仅为0.71%~6.23%;③耕地质量呈现显著的地形梯度变化特征,劣等和低等地的分布指数随地形梯度的增加逐渐上升,而高等、优等和中等地随地形梯度的增加逐渐下降,以3级地形梯度为分界线,地形梯度越靠近1或6级,各耕地质量等级的分布指数差异越大,地形因素对耕地质量的分布格局具有重要作用,在开展耕地保护相关工作时,应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地形因素的影响。该研究完善了黄土丘陵沟壑区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揭示了耕地质量的地形梯度变化特征,更真实客观地刻画地形特征与耕地质量之间的关系,为该地区耕地质量提升与保护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质量 空间分布 地形梯度 黄土丘陵沟壑区 子长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施用有机肥对黄土丘陵沟壑区马铃薯产量及其水分利用效率和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11
作者 焦子健 张平良 +2 位作者 刘晓伟 付强 谭雪莲 《中国土壤与肥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4-90,共7页
以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国家土壤质量安定观测实验站黄绵土区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平台,研究长期施用有机肥对西北半干旱区旱地马铃薯产量及其水分利用效率和土壤团聚体结构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连续8年的肥料定位试验,施肥显著影响马... 以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国家土壤质量安定观测实验站黄绵土区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平台,研究长期施用有机肥对西北半干旱区旱地马铃薯产量及其水分利用效率和土壤团聚体结构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连续8年的肥料定位试验,施肥显著影响马铃薯产量及其水分利用效率,以有机肥与化肥配施(NPKM)效果最好,单施有机肥(OM)处理次之;与单施化肥(NPK)处理相比,长期施用有机肥(NPKM、OM)处理马铃薯产量分别增加了24.4%和17.5%,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32.2%和22.0%。黄土丘陵沟壑区耕层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组成随着粒径减小呈阶梯式递增的态势,以<0.25 mm的微团聚体占据优势级别,其比例达41.9%~75.8%。与不施肥对照(CK)处理相比,不同施肥处理耕层0~20 cm土壤团聚化程度增加明显,其中以NPKM处理效果最好,>2、1~2、0.5~1和0.25~0.5 mm粒径土壤水稳性团聚体较NPK处理分别增加了169.4%、49.5%、206.4%、28.8%,<0.25 mm粒径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减少了31%。与NPK处理相比,NPKM和OM处理显著增加了>0.25 mm团聚体含量(R_(0.25))、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NPK较CK处理显著增加了0.25~0.5 mm粒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综上所述,在西北黄土丘陵沟壑区黄绵土条件下,极度干旱年份长期施用有机肥显著影响马铃薯产量及其水分利用效率,以NPKM处理增加效果最明显,较NPK处理显著提高了水稳性大团聚体(0.25~2 mm)粒径含量和团聚体MWD和GMD,促进了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增强了团聚体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团聚体稳定性 黄土丘陵沟壑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沟壑区粉砂壤土崩解性能变化及其影响因子试验研究——以王茂沟小流域为例
12
作者 张思靖 马建业 +5 位作者 李占斌 李鹏 陈亚军 吕小永 李海波 代启安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1-102,共12页
土壤崩解是土壤可蚀性的重要表征指标,在阐明土壤侵蚀机理和构建侵蚀模型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尽管目前有关植物根系对土壤崩解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土壤崩解受到根系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双重影响,而有关根系和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崩... 土壤崩解是土壤可蚀性的重要表征指标,在阐明土壤侵蚀机理和构建侵蚀模型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尽管目前有关植物根系对土壤崩解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土壤崩解受到根系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双重影响,而有关根系和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崩解的协同作用仍缺乏深入量化研究。以王茂沟小流域5个土地利用下的原状土样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崩解试验测定土壤崩解参数,并分析其与根系和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及主控因子,量化土壤崩解的变化机制,得到如下结论:(1)综合崩解速率、崩解比速率和崩解量三个崩解指标,不同土地利用下,土壤的崩解性均呈现出草地<坡耕地<梯田<果园<坝地;(2)利用VPA分析和偏最小二乘路径分析,解释了土壤理化性质和根系特征及其协同作用对土壤崩解性的贡献并分析其量化关系。结果表明,含根土体中,根系对土壤崩解的直接效应强于间接效应,其直接贡献为16%,较土壤理化性质(16.4%)偏低,但较两者的协同效应偏高62.5%。不同土地利用下,土壤崩解性能的变化主要以土壤理化性质直接影响为主;(3)Spearman相关分析和RDA分析表明,与土壤崩解相关性最高的根系因子为RLD,土壤因子为粉粒,所有环境因子中以RLD的效应最强。不同土地利用下,影响土壤崩解性能的主控因子也存在差异。研究结果可为黄土丘陵沟壑区生态建设条件下的土壤崩解研究和侵蚀机理的解析提供参考,对于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的生态修复和生态功能的维持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沟壑区 不同土地利用 植物根系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崩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壤大孔隙特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13
作者 张睿惇 马宏红 +2 位作者 高鹏 艾旭城 温永福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9-67,共9页
[目的]探究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恢复下土壤大孔隙的特征变化,为进一步了解土壤大孔隙对水分入渗的影响机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纸坊沟小流域选择长期耕作的农地与不同恢复年限的草地、灌木地和林地作为研究样地,利用CT扫描技术,量化... [目的]探究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恢复下土壤大孔隙的特征变化,为进一步了解土壤大孔隙对水分入渗的影响机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纸坊沟小流域选择长期耕作的农地与不同恢复年限的草地、灌木地和林地作为研究样地,利用CT扫描技术,量化土壤大孔隙的特征参数,分析影响大孔隙发育的主要因素。[结果]草地、灌木地和林地的土壤大孔隙参数优于农地;林地土壤大孔隙度和当量直径均显著大于其他植被类型(p<0.05),大孔隙结构优于草地和灌木地;草地和林地的土壤大孔隙结构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逐渐优化,灌木地的优化相对不明显;大孔隙度与根系平均直径、根系体积密度都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土壤大孔隙数量与有机质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植被恢复有利于改善土壤大孔隙结构,有机质和植物根系特征对土壤大孔隙的发育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沟壑区 植被恢复 土壤大孔隙 CT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约束与增长双向引导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县城“三生”空间优化--以米脂县城中心城区为例
14
作者 贾若楠 吴左宾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33-344,共12页
在黄土丘陵沟壑区生态本底强约束及城镇发展需求日益增长的背景下,探讨“三生”空间优化为促进该地区资源合理配置提供参考。基于黄土丘陵沟壑区生态约束与城镇增长的双向引导,提出生态基底辨识与城镇增长模拟相结合的集成性研究方法。... 在黄土丘陵沟壑区生态本底强约束及城镇发展需求日益增长的背景下,探讨“三生”空间优化为促进该地区资源合理配置提供参考。基于黄土丘陵沟壑区生态约束与城镇增长的双向引导,提出生态基底辨识与城镇增长模拟相结合的集成性研究方法。以米脂县城中心城区为例,采用MCR模型评价中心城区生态基底条件,利用FLUS-Markov模型模拟2035年中心城区“三生”空间分布,基于此识别生态基底条件与2035年“三生”空间分布的冲突激烈区、冲突中度区与冲突微弱区,并对各冲突区域提出优化策略。结果表明:(1)米脂县城中心城区生态基底条件划分为3个等级:生态保护区、生态控制区和一般生态区,其中生态保护区面积最大,一般生态区面积最小。(2)2035年自然发展情景下米脂县城中心城区生态空间面积减少803.33 hm^(2),生产与生活空间面积均呈增长态势,增长面积分别为612.03 hm^(2)、191.30 hm^(2)。(3)米脂县城中心城区有40.80%的用地在未来存在冲突风险,冲突激烈区面积1606.54 hm^(2),约占城区的23.29%,冲突中度区面积968.19 hm^(2),约占城区的14.04%,冲突微弱区面积239.32 hm^(2),约占城区的3.47%,针对各冲突分区特点,提出生态优先、适度融合和兼容发展的“三生”空间优化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沟壑区 “三生”空间 生态约束 城镇增长 冲突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生态恢复模式下生态系统服务及其驱动因素
15
作者 陈乐 卫伟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7373-7385,共13页
黄土丘陵沟壑区是全国重要的水土流失区和生态恢复核心区,探讨其不同生态恢复模式下的小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生态系统服务及其驱动因素,有助于制定更具针对性的精细化管理策略,实现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聚焦梯田与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生... 黄土丘陵沟壑区是全国重要的水土流失区和生态恢复核心区,探讨其不同生态恢复模式下的小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生态系统服务及其驱动因素,有助于制定更具针对性的精细化管理策略,实现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聚焦梯田与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生态效益,以黄河二级支流-关川河流域为例,选取草地主导型、梯田主导型、林地主导型和林梯草复合型四种典型流域,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气象、地形、土壤和人口数据,结合CASA、InVEST及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了2010-2020年间各流域的土地利用变化、生态系统服务(包括土壤保持(SC)、产水(WY)和固碳服务(NPP))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各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呈现"破碎化加剧-多样性提升"的耦合特征。水域、水浇地及建设用地普遍扩张,草地缩减驱动了梯田垦殖,疏林地转化显著促进了乔木扩增。(2)四种流域生态系统服务整体呈增长趋势,其中林地主导型流域SC增速最快(14.01t hm^(-2) a^(-1)),林梯草复合型流域WY和NPP增速最高(2.73mm/a和22.63g C m^(-2) a^(-1))。(3)单因子分析显示,NPP在草地主导型和林梯草复合型流域主要受植被覆盖度驱动,在梯田主导型和林地主导型流域则受土地利用影响;SC在草地主导型流域主要受海拔影响,在梯田主导型和林地主导型流域受坡度影响,林梯草复合型流域则由太阳辐射和降水量驱动;WY在梯田主导型流域受土地利用影响,其他流域则主要由降水量主导。(4)双因子交互驱动表明,土地利用、植被覆盖度、气象及地形要素间的协同作用增强了对生态系统服务空间分异的解释力。综上,研究揭示了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生态恢复模式下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系统服务的复杂性和异质性,强调了多因子在塑造下垫面特征及生态系统服务中的关键作用,为脆弱生态区生态恢复与多目标土地可持续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沟壑区 梯田 退耕还林 生态系统服务 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油松容器苗造林技术要点
16
作者 辛雨 《南方农业》 2024年第24期196-199,共4页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因其特殊的地形和气候条件,对生态恢复技术提出了独特的挑战。油松容器苗造林技术因应这一需求,展现出显著的生态恢复和植被稳定效益。为提高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油松苗木的成活率,加速当地的植被恢复,同时为相似地区...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因其特殊的地形和气候条件,对生态恢复技术提出了独特的挑战。油松容器苗造林技术因应这一需求,展现出显著的生态恢复和植被稳定效益。为提高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油松苗木的成活率,加速当地的植被恢复,同时为相似地区的生态修复提供参考,详细分析油松容器苗的生长特性及其在黄土高原的适应性,探讨了针对该地区的育苗技术改进、造林方法创新及有效的管理与维护技术。特别是在种子处理、基质选择、灌溉施肥及病虫害管理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技术指导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松 容器苗 造林技术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肥方式对陇东黄土丘陵沟壑区玉米田土壤团聚体分布及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文文 王工作 +3 位作者 韩芬 何倩 段义字 刘家溪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5年第5期50-58,66,共10页
为提高陇东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壤肥力,促进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基于甘肃平凉窑店镇玉米种养基地,设4个氮水平(N0、N1、N2、N3),施氮量分别为0,100,200,300 kg·hm^(-2);有机肥为副处理,设配施(N0+M、N1+M、N2+M、N3+M)和不配施2个水平(N... 为提高陇东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壤肥力,促进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基于甘肃平凉窑店镇玉米种养基地,设4个氮水平(N0、N1、N2、N3),施氮量分别为0,100,200,300 kg·hm^(-2);有机肥为副处理,设配施(N0+M、N1+M、N2+M、N3+M)和不配施2个水平(N0、N1、N2、N3),探究不同施肥方式对该地区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土壤碳汇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0~60 cm土层各施肥处理下土壤团聚体均以2~5 mm粒级含量最高,60~80 cm土层以<0.25 mm粒级含量占比最高。(2)化肥有机肥配施能够显著增加0~40 cm土层土壤平均质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和大团聚体含量(R_(m0.25)),降低分形锥数D和可侵蚀因子K,在施氮量200 kg·hm^(-2)配施化肥时土壤MWD、GMD、R_(m0.25)均达到最大,分形锥数D和可侵蚀因子K达到最低。(3)在0~60 cm土层有机碳含量均在粒级<0.25 mm达到最大,土壤各粒级土壤有机碳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而逐渐减少。在0~40 cm土层各处理均以2.00~5.00 mm粒级团聚体对有机碳贡献率最大,化肥有机肥配施显著增加了土壤各粒级有机碳含量及大团聚体对有机碳贡献率。(4)在不同土层单施化肥施氮量对GMD、MWD、土壤可侵蚀因子K、土壤各粒径有机碳含量无显著影响。综上,在陇东黄土丘陵沟壑区,化肥有机肥配施可显著改善0~40 cm土层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稳定性、提升土壤肥力,增强土壤碳汇能力,且施氮量在200 kg·hm^(-2)时配施化肥提升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 陇东黄土丘陵沟壑区 土壤团聚体 稳定性 有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雨强下坡面侵蚀空间异质性及其机理
18
作者 李朋飞 曹凯 +4 位作者 胡晋飞 高健键 郝铭揆 党恬敏 高晨迪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2,共12页
[目的]明晰野外坡面侵蚀沉积精细时空分布特征及水动力学参数间的联系,以深入坡面侵蚀产沙过程的认识。[方法]以黄土丘陵沟壑区辛店沟流域自然坡面的3个径流小区(5 m×1.5 m)为研究对象,分别在90,120,150 mm/h雨强下进行连续10场降... [目的]明晰野外坡面侵蚀沉积精细时空分布特征及水动力学参数间的联系,以深入坡面侵蚀产沙过程的认识。[方法]以黄土丘陵沟壑区辛店沟流域自然坡面的3个径流小区(5 m×1.5 m)为研究对象,分别在90,120,150 mm/h雨强下进行连续10场降雨试验,同时结合地基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研究坡面侵蚀沉积时空特征,探讨不同坡段水力学参数变化特征及其与坡面侵蚀率、产沙率的关系。[结果](1)随着雨强的增大,坡面侵蚀加重,以D,E坡段较为严重,沉积减小且分散,以E坡段最为明显;侵蚀面积而言:90,150 mm/h下,B坡段最大,C坡段次之,D坡段最小;120 mm/h雨强下,B坡段最大,D坡段次之,C坡段最小。(2)连续降雨作用下,水力学参数影响坡面粗糙度变化,坡面粗糙度又反作用于水力学参数,致使水动力学参数出现波动变化,当土体逐渐饱和达到稳定的入渗,水动力学参数逐渐趋于稳定;同一雨强下,距离坡顶长度与雷诺数、弗劳德数、单位径流功率成正比,与径流剪切力、Darcy-Weisbach阻力系数成反比。(3)90,120 mm/h雨强下,径流功率是侵蚀过程中重要的水动力学参数,Darcy-Weisbach阻力系数和单位径流功率认为是坡面产沙过程重要的水动力学参数,皆为线性函数关系;150 mm/h雨强下,水动力学与侵蚀率、产沙率无关。[结论]在不同雨强下,坡面侵蚀与水动力学参数之间的关系存在差异,其中径流功率、Darcy-Weisbach阻力系数和单位径流功率是自然坡面产沙过程的重要参数,且二者呈线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蚀 沉积 水动力学 模拟降雨 三维激光扫描仪 黄土丘陵沟壑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沟壑区切沟形态特征对放水流量的响应
19
作者 杨扬 陈薪伊 +2 位作者 黄烨 王健衡 刘瑛娜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3-41,共9页
切沟侵蚀是黄土丘陵沟壑区的主要泥沙来源。系统研究不同放水流量条件下的切沟形态特征,对于理解切沟侵蚀机理、构建和完善切沟侵蚀预报模型,以及制定水土保持措施和政策具有重要意义。在黄土丘陵沟壑区选取典型坡面开展野外原位冲刷试... 切沟侵蚀是黄土丘陵沟壑区的主要泥沙来源。系统研究不同放水流量条件下的切沟形态特征,对于理解切沟侵蚀机理、构建和完善切沟侵蚀预报模型,以及制定水土保持措施和政策具有重要意义。在黄土丘陵沟壑区选取典型坡面开展野外原位冲刷试验,设计5个放水流量水平(0.25、0.50、0.75、1.00和1.50 L/s),利用运动恢复结构(structure from motion,SfM)摄影测量法测量不同放水流量条件下的切沟形态,分析各形态参数与流量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1)切沟形态趋于稳定所需冲刷时长为69~168 min,且该时长随放水流量总体缩短;2)切沟整体形状因放水流量而异,当流量≤0.50 L/s时,小区上坡发育的多条支沟在下坡合并形成1或2条切沟;当流量≥0.75 L/s时,切沟呈简单、连贯的长条状;3)不同流量处理发育的切沟平均表面宽度为0.16~0.29 m,面积为1.30~2.49 m^(2),均随流量呈幂函数增大,幂指数分别为0.406和0.416;切沟周长-面积比为8.42~26.22,随流量呈对数函数减小。研究结果可为当地的切沟侵蚀.预报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沟侵蚀 切沟形态特征 野外原位冲刷试验 SfM摄影测量法 黄土丘陵沟壑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壤潜蚀发生机制探究
20
作者 陈峰峰 马多荣 《中国水土保持》 2025年第5期86-90,共5页
为探究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壤潜蚀发生机制,以甘肃省庆阳市庆城县野狐沟流域为研究区,实地调查典型潜蚀区土壤潜蚀状况,并采集原状土,测定其土壤理化性质,进行室内土壤潜蚀模拟试验,观测土壤潜蚀发生状况。结果表明:(1)土壤潜蚀主要发生在... 为探究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壤潜蚀发生机制,以甘肃省庆阳市庆城县野狐沟流域为研究区,实地调查典型潜蚀区土壤潜蚀状况,并采集原状土,测定其土壤理化性质,进行室内土壤潜蚀模拟试验,观测土壤潜蚀发生状况。结果表明:(1)土壤潜蚀主要发生在有集中来水的陡峭裸露坡面,产生的落水洞与潜蚀桥多为长条形或矩形,平均长度、宽度、深度分别为3.40、0.31、0.40 m,单个潜蚀微地貌平均体积为0.44 m^(3);(2)潜蚀区土壤多在60 min左右完成30 cm土层入渗,部分潜蚀试验管的土壤出现入渗速率持续下降至稳定后又迅速增大的潜蚀现象;(3)潜蚀区域的土壤颗粒主要由中粉粒和粗粉粒组成,二者占比之和达到60%以上,粗砂粒和石砾较少。土壤潜蚀发生需要具备的条件包括暴雨条件下径流集中冲刷、裸露的陡坡、土壤颗粒主要由中粉粒和粗粉粒组成、适中的土壤密度与土壤含水率、存在可打开的优势渗流通道。因此,在黄土丘陵沟壑区可通过分散径流、增加植被覆盖、改变土壤颗粒组成、增加土壤密度等方式抑制土壤潜蚀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潜蚀 微地貌 土壤入渗 土壤性质 黄土丘陵沟壑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