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刺桫椤DNA的简便快速提取方法 被引量:9
1
作者 王经源 黄儒珠 《福建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76-379,共4页
采用 SDS高盐提取介质简便快速提取刺桫椤 ( Alsophila spinulosa)叶片 DNA,整个提取过程可在 1 0 0 min内完成 ,且对鲜叶或用硅胶快速干燥的干叶均适用 .提取的 DNA相对分子量为48kb,OD2 60 /OD2 80 =1 .84± 0 .0 3;DNA 得率分别... 采用 SDS高盐提取介质简便快速提取刺桫椤 ( Alsophila spinulosa)叶片 DNA,整个提取过程可在 1 0 0 min内完成 ,且对鲜叶或用硅胶快速干燥的干叶均适用 .提取的 DNA相对分子量为48kb,OD2 60 /OD2 80 =1 .84± 0 .0 3;DNA 得率分别为 :60 0~ 1 2 0 0 μg/( g·鲜叶 ) ,35 0~ 5 5 0 μg/( g·干叶 ) ;提取的 DNA无需经 RNase消化等后处理 ,即可用于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桫椤 DNA提取 限制性内切酶消化 RAPD SDS高盐提取介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白红杉总DNA的快速提取方法 被引量:1
2
作者 任耀辉 胡雅琴 肖娅萍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84-86,共3页
对太白红杉总DNA提取方法进行了探讨,并对其不同部位和器官、不同处理方式材料进行了提取实验研究.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限制性内切酶处理等方法对所提取的DNA样品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改良后的CTAB法,对于太白红杉总DNA的提取是一种良好... 对太白红杉总DNA提取方法进行了探讨,并对其不同部位和器官、不同处理方式材料进行了提取实验研究.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限制性内切酶处理等方法对所提取的DNA样品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改良后的CTAB法,对于太白红杉总DNA的提取是一种良好的简单易行的方法,无论是烘干后的材料还是新鲜材料提取的总DNA中基本没有蛋白质及酚类污染.该方法可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DNA样品,并可根据需要对样品进行适当操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白红杉 总DNA提取 限制性内切酶消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NA甲基化测序技术及其在哺乳动物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
3
作者 段昕妤 肖蘅 陈善元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9-82,86,共5页
DNA甲基化在很多真核生物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表观遗传学标记,结合新一代测序技术(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对哺乳动物的DNA甲基化水平进行定量测定已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具有高通量、高覆盖率、高分辨率等优点,能较为精准地检... DNA甲基化在很多真核生物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表观遗传学标记,结合新一代测序技术(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对哺乳动物的DNA甲基化水平进行定量测定已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具有高通量、高覆盖率、高分辨率等优点,能较为精准地检测全基因组范围内的甲基化位点。对限制性内切酶消化法、亲和富集法及重亚硫酸盐转化法进行归纳比较,以期为DNA甲基化测序技术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并对测序技术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哺乳动物 DNA甲基化 限制性内切酶消化 亲和富集法 重亚硫酸盐转化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龙虾(Procambarus clarkii)加工前后优势腐败菌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12
4
作者 邓灵 赵康 +3 位作者 夏开 圣莎丽 解华东 毕旺来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8期100-104,共5页
以原料小龙虾和卤制加工后的即食小龙虾为对象研究其优势腐败菌种类,为后续研发适宜的杀菌工艺提供理论依据。采用传统平板分离法,从原料小龙虾与开始腐败的即食小龙虾中分别分离出优势腐败菌,通过菌落形态观察、革兰氏染色镜检对微生... 以原料小龙虾和卤制加工后的即食小龙虾为对象研究其优势腐败菌种类,为后续研发适宜的杀菌工艺提供理论依据。采用传统平板分离法,从原料小龙虾与开始腐败的即食小龙虾中分别分离出优势腐败菌,通过菌落形态观察、革兰氏染色镜检对微生物种类进行初步分类。采用16S rDNA PCR扩增、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分析以及测序的方法,进行了菌种鉴定试验。结果表明,原料小龙虾优势腐败菌为阴沟肠杆菌(Enterobacter cloacae)、溶酪巨球菌(Macrococcus caseolyticus)、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ia)、微小杆菌(Exiguobacterium indicum)和芽胞杆菌属(Bacillus spp.);即食小龙虾优势腐败菌仅检测到以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与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为代表的芽孢杆菌,而其他类型的细菌在卤制加工过程中已被灭活。小龙虾加工前后优势腐败菌鉴定结果对比分析可知,高温卤制工艺难以除灭原料小龙虾中的芽孢杆菌,芽孢杆菌仍存活导致即食小龙虾腐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龙虾 优势腐败菌 菌种鉴定 16S rDNA测序 限制性内切酶消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