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野皂荚多糖胶的微波辅助降黏技术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张卫明 张敏 +3 位作者 史劲松 孙达峰 朱昌玲 顾龚平 《食品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6-90,共5页
本实验用微波法对野皂荚胶进行阶段性降解。通过微波与强氧化剂、KOH的耦合以及微波法与酶法的耦合对黏度较高的野皂荚胶进行高浓度降解,经过微波处理用于酶解的浓度已达10%。微波处理后水解24h,半乳甘露低聚糖的纯度提高到73.8%,单糖... 本实验用微波法对野皂荚胶进行阶段性降解。通过微波与强氧化剂、KOH的耦合以及微波法与酶法的耦合对黏度较高的野皂荚胶进行高浓度降解,经过微波处理用于酶解的浓度已达10%。微波处理后水解24h,半乳甘露低聚糖的纯度提高到73.8%,单糖含量为26.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皂荚胶 微波 耦合 降黏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稠油自乳化降黏技术在临盘油田的应用 被引量:6
2
作者 董元军 张子玉 +3 位作者 韩炜 董双平 王在华 肖贤明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0-93,共4页
针对目前临盘油田稠油油藏开发中存在的采出液含水率高、产油量低、普通水驱采收率低等问题,开展了稠油自乳化降黏吞吐技术研究。通过室内实验优选了最佳配方,然后进行了温度、质量分数、矿化度和反应时间等因素对驱油效果影响的评价及... 针对目前临盘油田稠油油藏开发中存在的采出液含水率高、产油量低、普通水驱采收率低等问题,开展了稠油自乳化降黏吞吐技术研究。通过室内实验优选了最佳配方,然后进行了温度、质量分数、矿化度和反应时间等因素对驱油效果影响的评价及物模驱替评价,得出了适合临盘油田稠油低温高矿化度地层条件的降黏剂的使用条件。现场小型试验表明,NB-5034A降黏剂能有效提高临盘稠油井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盘油田 稠油乳化 降黏技术 现场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井下电加热降黏技术在埕岛油田的应用 被引量:11
3
作者 刘红兰 王富 陈俊 《中国海上油气(工程)》 2005年第1期48-51,共4页
埕岛油田新建产能区块原油为稠油,原油黏度最高达6 000 mPa·s、平均为3 000 mPa·s,且该油田定向井造斜点较浅,平均400 m左右,因此常规电潜泵和螺杆泵采油技术均不适用。在对国内外稠油冷采技术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 埕岛油田新建产能区块原油为稠油,原油黏度最高达6 000 mPa·s、平均为3 000 mPa·s,且该油田定向井造斜点较浅,平均400 m左右,因此常规电潜泵和螺杆泵采油技术均不适用。在对国内外稠油冷采技术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型井下电加热降黏技术,并在埕岛油田CB 243区块进行了应用试验。结果表明:该技术提高了泵下原油的温度,降低了原油黏度,解决了稠油入泵和举升困难的问题,提高了电潜泵采油技术对稠油开采的适用性。文中对该项技术的工作原理、主要设备的技术特征和技术参数、电运行参数的计算方法,以及在埕岛油田的应用情况作了较为全面的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下电加热降黏技术 埕岛油田 电潜泵 稠油 安全阀 单流阀 扶正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稠油降黏开采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70
4
作者 包木太 范晓宁 +2 位作者 曹秋芳 马爱青 郭省学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84-288,292,共6页
综述了稠油降黏开采技术的近期进展,重点是乳化降黏法和微生物法中生物表面活性剂的作用,论题如下。前言:国外、国内稠油油藏及其开采。①稠油组成及其高黏实质。②物理法降黏,包括掺稀油法和蒸汽、电加热法,新疆塔河油田一口井用掺稀... 综述了稠油降黏开采技术的近期进展,重点是乳化降黏法和微生物法中生物表面活性剂的作用,论题如下。前言:国外、国内稠油油藏及其开采。①稠油组成及其高黏实质。②物理法降黏,包括掺稀油法和蒸汽、电加热法,新疆塔河油田一口井用掺稀油法试油开采。③化学法降黏,包括催化水热裂解、乳化、破乳及油溶性降黏剂,简述了降黏机理,介绍了国内乳化降黏剂研制和应用方面的成果。④微生物法降黏:包括微生物采油机理、生物表面活性剂性质、生物表面活性剂用于EOR、国内产表面活性剂菌种筛选。参4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开采 稠油降黏技术 机理 乳化 微生物采油 生物表面活性剂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稠油降黏新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9
5
作者 朱静 李传宪 +1 位作者 杨飞 辛培刚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4-70,121,共7页
稠油中含有大量胶质、沥青质,造成其黏度高、密度大、流动性差,给稠油的开采和输送造成了很大困难.常规降黏方法,包括加热降黏、稀释降黏及乳化降黏,都有其不可克服的缺点.介绍了5种新型降黏技术的作用机理及其在国内的研究应用情况,包... 稠油中含有大量胶质、沥青质,造成其黏度高、密度大、流动性差,给稠油的开采和输送造成了很大困难.常规降黏方法,包括加热降黏、稀释降黏及乳化降黏,都有其不可克服的缺点.介绍了5种新型降黏技术的作用机理及其在国内的研究应用情况,包括油溶性降黏剂降黏、水热催化裂解降黏、微生物降黏、超声波降黏、磁处理降黏.指出目前单一降黏方法难以解决稠油的开采和输送问题,采用合理的复配技术是解决稠油降黏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新型降黏技术 机理 应用现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