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0篇文章
< 1 2 3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临界水环境下稠油改质降黏特性实验
1
作者 黄中伟 沈亚洲 +5 位作者 武晓光 李根生 龙腾达 邹文超 孙唯真 沈昊旸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1-160,共10页
通过室内实验和测试分析,系统阐述超临界水环境下稠油改质降黏的宏观及微观特征,并分析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油水比3种反应参数对产物及降黏效果的影响。研究表明:经超临界水处理后,稠油流动状态显著改善,平均降黏率达99.4%。反应温度过... 通过室内实验和测试分析,系统阐述超临界水环境下稠油改质降黏的宏观及微观特征,并分析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油水比3种反应参数对产物及降黏效果的影响。研究表明:经超临界水处理后,稠油流动状态显著改善,平均降黏率达99.4%。反应温度过高,将导致胶质和沥青质含量增加,焦炭产量显著提升,最佳温度为380~420℃;反应时间过长,稀油产量持续增加,但胶质与沥青质含量也有所提升,最佳反应时间约为150 min;减小油水比有助于改善反应体系内的扩散环境,降低胶质与沥青质含量,但稠油处理成本增加,油水比为1∶2时可兼顾改质降黏效果与经济性。3种反应参数与油样黏度的相关性由高到低排序为温度、时间、油水比;稠油四组分含量中,黏度受沥青质含量影响最大,芳香烃次之,受胶质和饱和烃含量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超临界水 原位改质 降黏特性 影响因素 稠油热采 降黏集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化型降黏剂性能与驱油效果研究
2
作者 魏超平 束宁凯 +3 位作者 李伟 吴光焕 赵红雨 钟立国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4-203,共10页
为解决稠油化学降黏开发中降黏剂对比优选方法不明确的问题,利用室内实验与数理分析方法,建立了降黏剂性能与降黏剂驱油效果的定量关系。采用线性回归法进行单因素分析,确定了降黏剂的各项性能与驱油效率之间的定量关系;根据回归中的相... 为解决稠油化学降黏开发中降黏剂对比优选方法不明确的问题,利用室内实验与数理分析方法,建立了降黏剂性能与降黏剂驱油效果的定量关系。采用线性回归法进行单因素分析,确定了降黏剂的各项性能与驱油效率之间的定量关系;根据回归中的相关系数,明晰了影响驱油效率的主要性能;提出驱油程度和驱油指数2项指标,利用归一化处理方法,形成了反映驱油效率的驱油指数计算方法。研究结果表明:最小乳化转速、降黏率、乳状液粒径和吸附损失是影响驱油效率的主要性能,脱水率和洗油效率对驱油效率具有一定影响,在低界面张力范围内,界面张力影响不明显;最小乳化转速、乳状液粒径、吸附损失、脱水率与驱油效率呈负相关,降黏率、洗油效率与驱油效率呈正相关;具有易乳化、乳化后油滴可通过性高、降黏剂抗吸附能力强、乳化后原油流动性强、对原油的剥离作用强的降黏剂更容易获得较高的驱油效率;驱油指数与驱油效率明显呈线性正相关,驱油指数大小可以评判驱油效率高低。矿场降黏吞吐与降黏驱试验验证了评价方法的合理性及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黏 化学降黏开发 驱油效率 乳化性能 评价与优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稠油化学降黏剂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被引量:6
3
作者 张阳 安高峰 +3 位作者 蒋琪 王鼎立 毛金成 蒋冠辰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19,共11页
在双碳背景下,以热采为主的稠油开采技术如何经济、高效、绿色地提高稠油采收率是研究者关注的重点问题。实现稠油油藏的商业开采,其本质是降低稠油黏度,提高流动能力。文章系统分析了稠油的致黏机理以及各类降黏剂的降黏机理,总结了乳... 在双碳背景下,以热采为主的稠油开采技术如何经济、高效、绿色地提高稠油采收率是研究者关注的重点问题。实现稠油油藏的商业开采,其本质是降低稠油黏度,提高流动能力。文章系统分析了稠油的致黏机理以及各类降黏剂的降黏机理,总结了乳化降黏剂、油溶性降黏剂、纳米降黏剂的合成工艺,评价了不同降黏剂的优势与不足。并对降黏剂发展趋势进行讨论与展望。对现有化学降黏剂的梳理有助于新型降黏剂体系的开发,提高稠油油藏开采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降黏 机理 降黏机理 乳化降黏 双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220℃高温两性离子聚合物降黏剂的制备与性能 被引量:1
4
作者 潘丽娟 程仲富 +3 位作者 方俊伟 方裕燕 温建泰 吕军贤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1-199,206,共10页
针对当前高温高密度水基钻井液流变性调控难题,基于分子结构优化设计和单体优选,制备了新型抗高温两性离子聚合物降黏剂HP-THIN。通过正交实验与单因素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HP-THIN的制备条件进行了优化。采用红外光谱仪、乌氏黏度计和... 针对当前高温高密度水基钻井液流变性调控难题,基于分子结构优化设计和单体优选,制备了新型抗高温两性离子聚合物降黏剂HP-THIN。通过正交实验与单因素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HP-THIN的制备条件进行了优化。采用红外光谱仪、乌氏黏度计和热重分析仪等分别对HP-THIN的分子结构、热稳定性以及相对分子质量进行表征和测定,研究了HP-THIN在220℃超高温条件下对淡水浆、盐水浆、含钙浆和高密度复合盐水浆等不同类型钻井液基浆的降黏性能。在室温下,测试了HP-THIN对基浆黏土颗粒吸附能力、Zeta电位和粒径的影响,并与国内外同类产品(Polythin和xy-27)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合成降黏剂HP-THIN的反应温度为60℃,反应时间为3 h,引发剂用量和链转移剂用量均为反应单体总量的1%,单体总质量分数为30%;单体AM、AA、AMPS、PTM物质的量比为1.9∶7.5∶2.1∶1。该聚合物的分子结构中含有设计官能团,其黏均相对分子质量约为8211,且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220℃老化后,HP-THIN在最优加量(0.3%)下对淡水基浆、盐水基浆、含钙基浆和高密度复合盐水基浆的降黏率分别达86%、72%、73%和51%,HP-THIN对不同类型钻井液基浆的高温降黏效果均优于国内外同类产品,相对于xy-27和Polythin,降黏剂HP-THIN对基浆黏土吸附能力强、Zeta电位绝对值大、黏土颗粒尺寸小,可以更好地消除黏土颗粒间网状结构,降低钻井液黏度,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温 耐温抗盐 聚合物降黏 降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稠油油藏降黏泡沫驱驱油特征及机理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党法强 李松岩 +2 位作者 李明鹤 何晓琳 李兆敏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8-137,共10页
降黏泡沫驱结合了降黏剂乳化降黏和泡沫选择性封堵的优势,可进一步提高开发后期深层稠油油藏的采收率。通过室内实验,根据降黏泡沫剂的降黏效果、起泡性能、泡沫稳定性,优选出合适的降黏泡沫剂浓度;通过单岩心驱替实验对比不同驱替方式... 降黏泡沫驱结合了降黏剂乳化降黏和泡沫选择性封堵的优势,可进一步提高开发后期深层稠油油藏的采收率。通过室内实验,根据降黏泡沫剂的降黏效果、起泡性能、泡沫稳定性,优选出合适的降黏泡沫剂浓度;通过单岩心驱替实验对比不同驱替方式下降黏泡沫驱驱油特征以及开采效果,通过并联岩心实验研究不同渗透率级差下降黏泡沫的分流能力,明确降黏泡沫驱提高采收率机理。结果表明:降黏泡沫驱过程中,降黏剂可以促进稠油乳化降黏,泡沫可以有效封堵大孔喉,同时抑制氮气窜流。二者结合有效提高波及系数和洗油效率,提高驱替压差,降低含水率。降黏泡沫驱可以在降黏泡沫剂驱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13%的采收率。非均质条件下,降黏泡沫驱可以有效降低高渗透岩心窜流,迫使流体转向进入低渗透岩心发挥乳化降黏作用,扩大波及范围的同时提高了洗油效率。降黏泡沫驱技术能显著提高深层低渗透稠油油藏的采收率,其优化了油流分布,增强乳化与减少稠油黏度,为深层稠油高效开发提供了有效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稠油油藏 降黏剂驱 泡沫驱 降黏泡沫驱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离多环芳烃用于超稠油掺稀降黏的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唐晓东 李小雨 +1 位作者 杨谨 郑存川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5-60,共6页
针对炼油厂催化裂化柴油大量过剩和芳烃含量过高等问题,结合稠油掺稀降黏开采掺稀比高、稀油资源紧缺的现状,从催化裂化柴油中萃取分离多环芳烃,用于超稠油掺稀降黏研究。对多环芳烃萃取进行正交试验,在筛选出的最佳操作条件(萃取温度... 针对炼油厂催化裂化柴油大量过剩和芳烃含量过高等问题,结合稠油掺稀降黏开采掺稀比高、稀油资源紧缺的现状,从催化裂化柴油中萃取分离多环芳烃,用于超稠油掺稀降黏研究。对多环芳烃萃取进行正交试验,在筛选出的最佳操作条件(萃取温度为45℃、萃取时间为5 min、相分离时间为5.5 min和剂油体积比为1.4)下,多环芳烃产品收率为29.87%、芳烃质量分数高达99.07%。在掺稀比均为0.10时,多环芳烃和塔河稀油的掺稀降黏量率分别为94.20%和68.58%。拟合计算结果表明,多环芳烃用量仅为塔河稀油的16.32%时,即可达到塔河油田稠油掺稀降黏要求。以塔河油田稠油自喷井为例,当稠油含水率分别为0,30%和50%时,掺入多环芳烃相对掺入稀油的单井日产油增长率分别达到115.90%,84.57%,62.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河超稠油 催化裂化柴油 多环芳烃 塔河稀油 掺稀降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场核磁共振用于原位原油组成分析及降黏剂评价
7
作者 涂东 周晓冬 +5 位作者 袁成东 丁磊 AL-MUNTASER Ameen A 赵忠文 吴文明 VARFOLOMEEV Mikhail A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14-717,737,共5页
采用低场核磁共振(LF-NMR)技术分析了塔河超稠油的组成,并基于塔河超稠油的组成设计了4种油溶性降黏剂(脂肪族,芳香族,芳香族+脂肪族,极性化合物);综合采用LF-NMR方法、黏度分析、和浸泡稀释法评价了4种降黏剂对塔河超稠油的降黏效果。... 采用低场核磁共振(LF-NMR)技术分析了塔河超稠油的组成,并基于塔河超稠油的组成设计了4种油溶性降黏剂(脂肪族,芳香族,芳香族+脂肪族,极性化合物);综合采用LF-NMR方法、黏度分析、和浸泡稀释法评价了4种降黏剂对塔河超稠油的降黏效果。原油族组分(SARA)分析结果验证了LF-NMR技术可以用于精确分析原油组成。除极性化合物降黏剂外,其余3种降黏剂均可使超稠油的黏度降低90%以上,降黏剂的降黏性能排序为:芳香族>脂肪族+芳香族混合物>脂肪族>极性化合物。芳香族降黏剂降黏效果最好,可将稠油黏度从61000 Pa·s(50℃)降低至14.897 Pa·s;具有溶解沥青质和防止沥青质聚集的能力。实验结果证明了LF-NMR不仅可以作为一种快速方便的方法分析原油组成,同时可以用于评价降黏剂效果,并且帮助分析降黏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磁场核磁共振(LF-NMR) 超稠油 降黏 原油组成 降黏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裂降黏剂对硅粉抗冲磨混凝土性能提升研究
8
作者 张丰 李伟 +2 位作者 陈刚 祝烨然 白银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86-196,共11页
【目的】高强度硅粉混凝土普遍存在黏度高,施工难度大,开裂风险高等问题,严重影响泄水建筑物抗冲磨混凝土使用性能,因此抗冲磨混凝土设计要同时兼顾抗冲磨性能、施工性能和抗裂性能。【方法】前期通过复配膨胀组分、降黏组分和其他助剂... 【目的】高强度硅粉混凝土普遍存在黏度高,施工难度大,开裂风险高等问题,严重影响泄水建筑物抗冲磨混凝土使用性能,因此抗冲磨混凝土设计要同时兼顾抗冲磨性能、施工性能和抗裂性能。【方法】前期通过复配膨胀组分、降黏组分和其他助剂研制了新型的混凝土抗裂降黏剂,以新疆某水利枢纽工程为对象,研究了抗裂降黏剂对不同强度等级硅粉抗冲磨混凝土的工作性、力学、变形、抗裂、抗冲磨等性能的影响,以综合评价其对硅粉抗冲磨混凝土性能改善效果。【结论】结果表明:抗裂降黏剂可用于配制C_(90)55、C_(90)50、C_(28)40不同强度等级的抗冲磨混凝土,且可显著改善硅粉抗冲磨混凝土的施工性能和抗裂性能。【结果】7%抗裂降黏剂的掺入,对混凝土坍落度、含气量、凝结时间影响不大,但可使C_(90)55、C_(90)50、C_(28)40硅粉混凝土拌合物塑性黏度减小64%~76%、屈服剪切应力减小26%~36%。相比于“硅粉”混凝土,“硅粉+抗裂降黏剂”混凝土收缩变形减小,至110 d龄期自生体积变形自始至终表现为“膨胀”,平板试验中单位面积上总开裂面积减小63%~83%,混凝土抗裂性能明显改善。此外,抗裂降黏剂的掺入,有利于提高混凝土内部密实度,可使混凝土抗压、抗拉强度略有提高,水下钢球法抗冲磨强度提高14%~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裂降黏 硅粉混凝土 抗冲磨性能 抗裂性能 变形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N-A降黏剂的制备及性能评价
9
作者 宋宏志 王少华 +3 位作者 孙玉豹 汪成 龚页境 李岗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45-552,共8页
针对普通纳米降黏剂对特稠油降黏效果差、洗油效率低等问题,制备了纳米N-A降黏剂,采用FTIR,TEM等方法表征了降黏剂的微观结构,考察了降黏剂的降黏效果、界面张力以及洗油效率。实验结果表明,纳米N-A降黏剂组成为:50%(w)纳米二氧化硅溶胶... 针对普通纳米降黏剂对特稠油降黏效果差、洗油效率低等问题,制备了纳米N-A降黏剂,采用FTIR,TEM等方法表征了降黏剂的微观结构,考察了降黏剂的降黏效果、界面张力以及洗油效率。实验结果表明,纳米N-A降黏剂组成为:50%(w)纳米二氧化硅溶胶+40%(w)分散剂EB-1+4.2%(w)表面修饰剂+5.8%(w)增效剂。该降黏剂分散性能良好,粒径分布在20~60 nm之间,在降黏剂含量为1%(w)、油水质量比为7∶3、200℃,矿化度为0,8829.26 mg/L条件下老化48 h,特稠油降黏后黏度分别为6280,7213 mPa·s,降黏率分别达到83.77%,81.36%,降黏性能保持率分别为96.80%,95.39%。50℃下静置90 d后降黏性能保持率大于90%,可降低油水界面张力至0.076 mN/m,乳化液滴最大粒径9.5μm,洗油效率为30.9%,相对普通降黏剂,驱油效率提高22.3百分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材料 特稠油 降黏 表面活性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纳米SiO_(2)复合降黏剂的合成与研究
10
作者 程云龙 孙宁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824-2834,共11页
稠油做为潜力巨大的油气资源,其高黏度,流动性差一直是稠油开采和运输中面临的难题。为降低稠油开采中的黏度,改善其流动性,以丙烯酰胺、甲基丙烯酸十八酯、4-乙烯基吡啶、马来酰亚胺和苯乙烯单体合成了一种油溶性聚合物,与改性后的纳米... 稠油做为潜力巨大的油气资源,其高黏度,流动性差一直是稠油开采和运输中面临的难题。为降低稠油开采中的黏度,改善其流动性,以丙烯酰胺、甲基丙烯酸十八酯、4-乙烯基吡啶、马来酰亚胺和苯乙烯单体合成了一种油溶性聚合物,与改性后的纳米SiO_(2)按比例复配,最终合成了一种改性纳米SiO_(2)复合降黏剂,并利用红外光谱分析、热重分析和扫描电镜对改性纳米SiO_(2)复合降黏剂进行了表征,对其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改性纳米SiO_(2)复合降黏剂具有较好的降黏性能和耐温耐剪切性能。当油溶性聚合物合成条件为质量比:丙烯酰胺:甲基丙烯酸十八酯:4-乙烯基吡啶:马来酰亚胺:苯乙烯=5:12.5:7.5:5:12.5、反应温度70℃、反应时间7h、引发剂用量1.0wt%、单体含量30wt%、与改性纳米SiO_(2)的复合比例为8:2,降黏剂用量1000mg·L^(-1)时可达到93.4%的降黏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开采 聚合反应 油溶性降黏 改性纳米SiO_(2) 降黏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扶余油田外围区块生物胶降黏压裂技术试验
11
作者 何增军 宋成立 +3 位作者 马胜军 王凤宇 王永忠 陈存玉 《中外能源》 CAS 2024年第3期57-61,共5页
扶余油田外围区块原油密度大、黏度高、凝固点高、含蜡量高,采用常规胍胶携砂压裂技术无法有效开采,压裂投产后初期产量较低,达不到效益产能,外围区块基本处于未开发动用状态。为此,研发了生物胶降黏剂体系与压裂工程技术相配套的降黏... 扶余油田外围区块原油密度大、黏度高、凝固点高、含蜡量高,采用常规胍胶携砂压裂技术无法有效开采,压裂投产后初期产量较低,达不到效益产能,外围区块基本处于未开发动用状态。为此,研发了生物胶降黏剂体系与压裂工程技术相配套的降黏压裂技术,并进行了实验评价。评价结果显示,该生物胶具有降凝、降黏、防蜡、乳化、驱油等性能,可显著提高原油流动性。现场试验分为生物胶降黏加砂压裂和生物胶降黏不加砂压裂两种技术方式,共在扶余外围及稠油区块累计实施45口井。前置液胍胶造主裂缝+支撑剂+生物胶降黏剂+支撑剂+后置液降黏剂的技术方法应用在新投产的外围及稠油区块,对比老区内部,在储层物性变差的条件下,投产后产油量超设计产能1.6倍,是老区内部的1.4倍。生物胶降黏不加砂压裂技术主要应用在老井二次压裂或多轮次压裂稠油区块或黏度上升井层,同等条件下对比,黏度由压裂前的70mPa·s下降到25mPa·s,增产量是同区块常规压裂的1.3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胶 降黏压裂 原油流动性 防蜡 外围区块 稠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抗超高温配位键合型低聚物降黏剂
12
作者 贺垠博 梁浩 +2 位作者 敬玉娟 杜明亮 李小庆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18-324,共7页
针对高密度水基钻井液高温增稠引发的滤失量大、ECD与内耗高、流动性下降甚至完全丧失难题,在AAAMPS聚有机酸降黏剂分子中引入富含大量邻苯二酚基团的单宁酸,采用自由基聚合法研制了一种抗超高温配位键合型低聚物降黏剂AA-AMPS-TA,并通... 针对高密度水基钻井液高温增稠引发的滤失量大、ECD与内耗高、流动性下降甚至完全丧失难题,在AAAMPS聚有机酸降黏剂分子中引入富含大量邻苯二酚基团的单宁酸,采用自由基聚合法研制了一种抗超高温配位键合型低聚物降黏剂AA-AMPS-TA,并通过正交实验明确了PAAT的最优合成条件。表征并评价了PAAT的降黏性能,结果表明:引入TA后,PAAT的红外光谱出现了源于酚羟基的分子内氢键吸收峰,且因其分子结构中引入了大量苯酚基团,显著提升了热稳定性,分解温度接近500℃;PAAT可降低低浓度膨润土浆和7%膨润土+8%高岭土的高浓度混合黏土浆黏度,在高密度水基钻井液体系中降黏率达26.5%,240℃热滚后降黏率达44.4%。采用Zeta电位与粒径分析验证了PAAT的吸附降黏机理,并在蓬深101井中现场应用,控制了井浆高温下黏度、切力增涨,降黏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温 水基钻井液 聚合物降黏 配位键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水溶性降黏剂的制备与性能评价——以内蒙古稠油为例
13
作者 王绘鹏 杨昌华 +1 位作者 张永伟 王辰 《中外能源》 CAS 2024年第9期56-64,共9页
为解决内蒙古两干地区稠油难以进行蒸汽吞吐开发的问题,以烷基苯酚为主材料,通过催化,使羰基、亚胺基官能团与取代苯发生缩聚反应,构建低聚型表面活性剂分子骨架结构,利用加入双反应位点的丁二醛形成支化型结构,然后以苯环上的反应位点... 为解决内蒙古两干地区稠油难以进行蒸汽吞吐开发的问题,以烷基苯酚为主材料,通过催化,使羰基、亚胺基官能团与取代苯发生缩聚反应,构建低聚型表面活性剂分子骨架结构,利用加入双反应位点的丁二醛形成支化型结构,然后以苯环上的反应位点引入亲水基团,制备了一种新型的水溶性降黏剂M1-VRJ。以毛1区块的两种稠油为例,研究评价其降黏性能。结果表明,单一的M1-VRJ体系和不同浓度聚丙烯酰胺的复配体系降黏率都高达96%以上;降黏剂的最佳反应温度为40℃,最佳反应时间为6h,最优使用浓度为0.7%(质量分数);在酸性和中性条件下进行测试,在中性条件下的降黏效果更好。M1-VRJ降黏剂可以实现稠油的乳化分散,稠油黏度大幅度降低。室内驱油实验表明,M1-VRJ/聚丙烯酰胺复合驱对毛1区块稠油的室内模拟驱油提高采收率约12个百分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溶性降黏 低聚表面活性剂 降黏 复合驱 采收率 稠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稠油降黏开采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70
14
作者 包木太 范晓宁 +2 位作者 曹秋芳 马爱青 郭省学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84-288,292,共6页
综述了稠油降黏开采技术的近期进展,重点是乳化降黏法和微生物法中生物表面活性剂的作用,论题如下。前言:国外、国内稠油油藏及其开采。①稠油组成及其高黏实质。②物理法降黏,包括掺稀油法和蒸汽、电加热法,新疆塔河油田一口井用掺稀... 综述了稠油降黏开采技术的近期进展,重点是乳化降黏法和微生物法中生物表面活性剂的作用,论题如下。前言:国外、国内稠油油藏及其开采。①稠油组成及其高黏实质。②物理法降黏,包括掺稀油法和蒸汽、电加热法,新疆塔河油田一口井用掺稀油法试油开采。③化学法降黏,包括催化水热裂解、乳化、破乳及油溶性降黏剂,简述了降黏机理,介绍了国内乳化降黏剂研制和应用方面的成果。④微生物法降黏:包括微生物采油机理、生物表面活性剂性质、生物表面活性剂用于EOR、国内产表面活性剂菌种筛选。参4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开采 稠油降黏技术 降黏机理 乳化降黏 微生物采油 生物表面活性剂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扶余油田稠油乳化降黏实验研究 被引量:10
15
作者 姜康 侯吉瑞 +3 位作者 刘必心 袁颖婕 张建忠 刘慧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59-262,共4页
针对典型油样进行组分分析,找出原油中影响黏度的主要因素。采用A型水溶性降黏剂进行乳化降黏实验,通过静态评价试验,研究了水溶性A型降黏剂与原油之间形成乳状液的稳定性和粒径分布、油水界面张力、降黏率及洗油率,考察了该降黏剂降黏... 针对典型油样进行组分分析,找出原油中影响黏度的主要因素。采用A型水溶性降黏剂进行乳化降黏实验,通过静态评价试验,研究了水溶性A型降黏剂与原油之间形成乳状液的稳定性和粒径分布、油水界面张力、降黏率及洗油率,考察了该降黏剂降黏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原油中蜡含量迭14.7%,高含蜡是影响原油黏度的主要因素;降黏剂浓度越大,乳状液分水率越低,乳状液粒径分布越集中,油水界面张力越低,乳状液越稳定;油水比越大,分水率随降黏剂浓度变化越显著;随降黏剂浓度增大和油水比降低,降黏率逐渐升高,降黏率最高可达91.5%;该降黏剂有较好的洗油效果,洗油率为6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水溶性降黏 乳化降黏 降黏 洗油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河超稠油掺重整重芳烃降黏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小雨 唐晓东 +1 位作者 郑存川 李晶晶 《炼油与化工》 CAS 2024年第2期15-19,共5页
针对炼油厂重整重芳烃大量过剩、加工难度大的问题,结合稠油掺稀降黏开采掺稀比高、稀油资源紧缺的现状,将重整重芳烃用于超稠油掺稀降黏研究。在相同掺稀比0.10时,塔河稀油、重整重芳烃的降黏率分别为68.45%和92.00%;拟合计算表明,重... 针对炼油厂重整重芳烃大量过剩、加工难度大的问题,结合稠油掺稀降黏开采掺稀比高、稀油资源紧缺的现状,将重整重芳烃用于超稠油掺稀降黏研究。在相同掺稀比0.10时,塔河稀油、重整重芳烃的降黏率分别为68.45%和92.00%;拟合计算表明,重整重芳烃的用量仅为稀油的36.20%时,即可达到塔河油田稠油掺稀降黏要求。以塔河油田稠油自喷井为例,在稠油含水率为0%~50%时,以塔河油田掺稀油产油总量200×10^(4)t/a为基准,取平均掺稀比为1,年增油率可达49.79%~71.09%。在稠油含水率30%的情况下,油田的净增销售额由47.34×10^(8)元/a显著提高至105.91×10^(8)元/a。此项研究为重整重芳烃的利用和稠油掺稀降黏开采提供了新的技术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河超稠油 重整重芳烃 塔河稀油 掺稀降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轮古稠油乳化降黏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高岩 黄启玉 +2 位作者 马桂霞 尉敏 顾琳婕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3期45-47,52,共4页
轮古稠油黏度高、流动性差,主要采用掺稀油的方式进行开采,在实际生产中,这种方式逐渐暴露出稀油需求量大、价值被拉低、运输和处理成本偏高等问题。在模拟自喷井举升的条件下,选取合适的水基降黏剂对轮古稠油乳化降黏进行了实验研究。... 轮古稠油黏度高、流动性差,主要采用掺稀油的方式进行开采,在实际生产中,这种方式逐渐暴露出稀油需求量大、价值被拉低、运输和处理成本偏高等问题。在模拟自喷井举升的条件下,选取合适的水基降黏剂对轮古稠油乳化降黏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水基降黏剂将黏度31 600mPa·s的掺稀稠油转变成黏度不超过400mPa·s的稠油拟乳状液,降黏率达到98.7%,降黏后的稠油拟乳状液具有良好的动态稳定性,易于脱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古稠油 乳化降黏 井筒降黏 拟乳状液 降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接枝改性EVA稠油降黏剂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德新 赵修太 +1 位作者 邱广敏 战俊花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66-268,276,共4页
在甲苯中以BPO引发,使马来酸酐MAH接枝于EVA上,生成接枝产物EVA.g-MAH,再分别与十八醇、N-(2-羟乙基)乙二胺、十二胺反应,生成接枝改性物EVA—g-MHA—O、EVA—g-MAH--N、EVA-g-MAH-D,用甲醇沉淀、干燥,得到油溶性稠油降黏刺。... 在甲苯中以BPO引发,使马来酸酐MAH接枝于EVA上,生成接枝产物EVA.g-MAH,再分别与十八醇、N-(2-羟乙基)乙二胺、十二胺反应,生成接枝改性物EVA—g-MHA—O、EVA—g-MAH--N、EVA-g-MAH-D,用甲醇沉淀、干燥,得到油溶性稠油降黏刺。所用EVA含VA链节4.5%,VA链节、MAH、改性剂摩尔比为1:2:2。将降黏剂的煤油溶液0.4mL加入20g稠油中,在60℃测量黏度,以加等量煤油的稠油黏度为基准计算降黏率。对于分别舍沥青质19.20%和23.74%,含胶质2.34%和2.83%,舍蜡5.51%和4.31%、60℃黏度1.895和3、367Pa·s的1号和2号孤东稠油,3种接枝改性EVA在加量大于100mg/kg时的降黏率比EVA高~25%和~30%;对于1号稠油,加量200-600mg/kg时降黏率维持不变或略有上升,对于2号稠油,加量大于300或400mg/kg后降黏率下降,其中EVA和EVA—g-MAH-D下降明显。3种接枝改性EVA对1号稠油的降黏率,0剂〉N剂〉D剂,对于2号稠油则N剂≈O剂〉D剂。讨论了降黏机理。图2表1参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降黏 油溶性 接枝改性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EVA) 降黏 降黏机理 适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抗高温梳型两性离子聚合物降黏剂
19
作者 邓正强 张涛 +4 位作者 黄平 罗宇峰 王国帅 贺垠博 蒋官澄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8-183,共6页
针对深井超深井钻井中高密度水基钻井液黏度高、易高温增稠等流变性调控难题,以对苯乙烯磺酸钠盐、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2-烯丙基-2-甲基氯化铵、烯丙基聚氧乙烯醚为单体,合成了一种抗高温梳型两性离子聚合物降黏剂ZT-1。采用红... 针对深井超深井钻井中高密度水基钻井液黏度高、易高温增稠等流变性调控难题,以对苯乙烯磺酸钠盐、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2-烯丙基-2-甲基氯化铵、烯丙基聚氧乙烯醚为单体,合成了一种抗高温梳型两性离子聚合物降黏剂ZT-1。采用红外光谱表征了降黏剂的分子结构,验证梳型两性离子聚合物合成的成功,采用热重分析表征了降黏剂的热稳定性,其分解温度达250℃。ZT-1具有良好的抗高温耐盐钙降黏分散性能,抗温240℃,可抗饱和盐,抗2%氯化钙;ZT-1加量为0.3%时,老化温度为200℃,在评价浆中的降黏率可达77.7%,在高密度(2.4 g/cm^(3))水基钻井液体系中表观黏度的降低率达33%,塑性黏度的降低率达14%,动切力降低率达67%。ZT-1性能优于阴离子降黏剂磺化丹宁以及常规线性两性离子聚合物降黏剂XY-27和ADS共聚物,这种梳型两性离子聚合物降黏剂在超高温超高密度钻井液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黏 抗高温 水基钻井液 梳型聚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稠油降黏/泡沫复合驱提高稠油采收率 被引量:1
20
作者 江建林 秦冰 +1 位作者 曹凤仪 乔富林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3-279,共7页
针对普通稠油注水开发效果差、化学降黏驱不能有效提高驱替过程中的波及效率的问题,以N,N-二甲基胺、3-氯-2-羟基-丙磺酸钠、烷基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铵盐为原料,研制了具有降黏和起泡功能的复合驱油体系。研究了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对稠油... 针对普通稠油注水开发效果差、化学降黏驱不能有效提高驱替过程中的波及效率的问题,以N,N-二甲基胺、3-氯-2-羟基-丙磺酸钠、烷基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铵盐为原料,研制了具有降黏和起泡功能的复合驱油体系。研究了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对稠油乳化降黏效果的影响,以及聚合物、油藏压力和稠油对驱油体系起泡能力与稳定性的影响;对比了聚合物/降黏复合驱、聚合物/降黏/泡沫复合驱提高稠油采收率的效果。结果表明,在质量分数为0.3%、温度30~80℃、油水体积比为7∶3的条件下,复合驱油体系可使稠油黏度从1607 mPa·s降至35.0~60.3mPa·s,降黏率达到96%以上;加入聚合物能提高复合驱油体系在更低浓度下的降黏能力。复合驱油体系具有良好的起泡性能。随着油藏压力增加、稠油含量提高,泡沫稳定性明显增强。在70℃下,压力由1MPa升至13MPa时,泡沫的半衰期由8min提高至120min。稠油稳定泡沫的作用明显。聚合物主要通过提高黏度、降低泡沫液膜的排液速度、增强膜的强度来提高稳定性。在物理模拟驱油实验中,聚合物/降黏复合驱体系可在水驱基础上提高稠油采收率10.05百分点。在注入聚合物/降黏复合驱油体系后再注入氮气,复合驱效果得到大幅提高。注入气体后生成的泡沫有效提高了驱替过程中的波及效率,聚合物/降黏/泡沫复合驱提高采收率达到22.0百分点。降黏/泡沫复合驱技术能实现降黏与剖面调整一体化,对水驱稠油提高采收率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降黏 泡沫 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 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