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白枪杆幼苗C、N、P化学计量特征与生物量对降雨变化的响应
1
作者 赵启泽 茶晓飞 +3 位作者 郑绍傑 王元友 韦兴兰 董琼 《植物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95-706,共12页
探讨不同降雨变化对白枪杆(Fraxinus malacophylla)幼苗生长及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可为白枪杆幼苗在喀斯特植被恢复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该研究以2年生白枪杆实生苗为对象,通过设置增雨40%、减雨40%、自然降雨3种雨量梯度,以及... 探讨不同降雨变化对白枪杆(Fraxinus malacophylla)幼苗生长及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可为白枪杆幼苗在喀斯特植被恢复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该研究以2年生白枪杆实生苗为对象,通过设置增雨40%、减雨40%、自然降雨3种雨量梯度,以及5 d和10 d 2种降雨时间间隔处理,探究白枪杆幼苗生物量及C、N、P化学计量特征对降雨格局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延长降雨间隔及减雨处理对白枪杆幼苗、根、茎、叶生物量积累均有抑制作用,而增雨处理则相反;(2)增雨处理下白枪杆幼苗叶C和P含量显著上升(P<0.05),而叶N含量显著下降(P<0.05);减雨处理下,降雨时间间隔为5 d时,根C、N、P,茎C、P和叶C、N含量显著减少(P<0.05);延长降雨间隔,白枪杆幼苗根、茎和叶C、N、P含量均显著下降(P<0.05);(3)减雨和自然降雨下,白枪杆幼苗叶N∶P(质量比)>16,表明生长受P限制;增雨处理下,幼苗叶N∶P为14~16,表明生长受N和P共同限制。白枪杆通过调节各器官生物量积累及C、N、P化学计量特征应对降雨变化。上述结果可为喀斯特地区植被恢复及白枪杆栽培管理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 降雨时间间隔 生态化学计量 生物量 白枪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模拟降雨格局变化对红砂种子萌发的影响 被引量:17
2
作者 单立山 李毅 +3 位作者 张正中 白蕾 段桂芳 种培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6期5382-5390,共9页
气候变化改变降雨格局,会影响到种子出苗及幼苗生长,进而影响幼苗的更新动态。为探讨降雨格局变化对典型荒漠植物红砂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利用环境控制生长箱开展了降雨量和降雨间隔时间的双因素控制实验。结果表明:(1)总降雨量增加30%... 气候变化改变降雨格局,会影响到种子出苗及幼苗生长,进而影响幼苗的更新动态。为探讨降雨格局变化对典型荒漠植物红砂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利用环境控制生长箱开展了降雨量和降雨间隔时间的双因素控制实验。结果表明:(1)总降雨量增加30%,红砂种子出苗率和发芽势分别平均提高45.69%、39.86%(P<0.05),延长降雨间隔时间单次降雨量达到6mm其效果更明显,出苗率和发芽势达到最大值,分别为68.33%、63.33%,表明6mm降水量是促使红砂萌发的最小降雨阈量。(2)总降雨量增加30%显著提高了种子萌发指数和活力指数(P<0.05),与自然总降雨量相比,分别平均提高57.67%、121%。总降雨量减少30%虽降低了萌发指数和活力指数,但与自然总降雨量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3)降雨量增加30%延长降雨间隔时间处理加快了红砂的萌发进程,缩短了种子的萌发持续时间,其萌发曲线较陡峭。降雨量减少30%对其种子萌发进程影响不大。该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红砂种子萌发主要受到降雨量的影响,但降雨量效应依赖降雨间隔时间,总降雨量一定降雨间隔延长所形成的单次降雨量增加均提高萌发率,增加了红砂繁殖成功率,对其幼苗更新起促进效应;2)在自然状态及降雨减少的情况下红砂种子具有推迟萌发的特性,使其幼苗在更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出现和生长的机会增多,从而提高植物对环境的长期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间隔时间 降雨 种子萌发 幼苗更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降雨变化对两种荒漠植物幼苗生长及生物量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25
3
作者 单立山 李毅 +3 位作者 段桂芳 张正中 张荣 种培芳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267-1274,共8页
为了探讨西北干旱区两种典型荒漠植物1 a生幼苗生长和生物量分配对降雨格局变化的响应,在野外设置了双因素总降雨量和降雨间隔时间控制试验,测定了不同生长季节幼苗的生长及生物量分配情况。结果表明:(1)总降雨量增加30%对两种荒漠植物... 为了探讨西北干旱区两种典型荒漠植物1 a生幼苗生长和生物量分配对降雨格局变化的响应,在野外设置了双因素总降雨量和降雨间隔时间控制试验,测定了不同生长季节幼苗的生长及生物量分配情况。结果表明:(1)总降雨量增加30%对两种荒漠植物地下根系生长无显著影响(P>0.05),但促进了地上部分的生长,其中红砂株高、基径分别增加了25%、29%,白刺分别增加了10%、48%,在降雨间隔时间延长的情况下其效果更显著(P<0.05);总降雨量减少30%虽对两种荒漠植物株高和基径无显著影响(P>0.05),但促进了两种荒漠植物地下垂直根系的生长,红砂和白刺主根垂直深度平均分别增加了21%、40%,且降雨间隔延长其效果更显著(P<0.05)。(2)在总降雨量增加30%和降雨间隔时间延长的情况下,两种荒漠植物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达到最大值;而总降雨量减少30%,降雨间隔时间较短的情况下,两种荒漠植物倾向于将更多的生物量分配到地下,根冠比达到最大值,分别为0.64、0.78。(3)总降雨量增加降雨间隔时间延长的大降雨事件将有利于两种荒漠植物幼苗生长,然而这种促进效应依赖降雨间隔时间;降雨量适当减少虽抑制了两种荒漠植物幼苗地上生长,但增大了根冠比,改变生物量分配模式是其适应干旱胁迫的重要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 降雨间隔时间 生物量 根冠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降雨条件下非渗透地表径流TOC、TP输出规律和成因分析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赵树旗 卢兴超 +4 位作者 周玉文 张萍 刘原 吴献平 娄富豪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66-571,共6页
研究城市非渗透地表径流TOC和TP的污染特性具有重要意义。以北京工业大学西校区和西大望路为研究对象,选取2015年的4场典型降雨场次(6月26日、7月18日、7月27日和8月31日),对该区域的非渗透地表径流中TOC和TP的输出规律及成因进行研究... 研究城市非渗透地表径流TOC和TP的污染特性具有重要意义。以北京工业大学西校区和西大望路为研究对象,选取2015年的4场典型降雨场次(6月26日、7月18日、7月27日和8月31日),对该区域的非渗透地表径流中TOC和TP的输出规律及成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径流中TOC在各非渗透地表之间的变化差异性比TP大;非渗透屋面、道路和广场的地表径流污染初期冲刷效应显著,其中西大望路TP、TOC的初期径流浓度总体最高;地表径流污染物浓度受到下垫面空隙率、清扫频率和降雨间隔时间的影响,降雨间隔时间越长时TOC和TP的累积量越大,形成的径流浓度就越高,当下垫面空隙率越大时,TOC和TP越易蓄积,形成的径流浓度也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非渗透地表径流 降雨间隔时间 污染物累积 初期冲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