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渭北旱塬苹果园集雨保墒措施对土壤水分、根系及降雨利用的影响
1
作者 倪文乐 雷舒晨 +5 位作者 郝爱妮 封嘉成 卢帅宇 赵西宁 邹养军 宋小林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04-312,共9页
[目的]渭北旱塬为典型的雨养农业区,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果树关键生育期水分供应不足,为探讨苹果园降水集蓄促渗保墒增碳措施对渭北旱塬区降水资源的利用效果。[方法]以苹果生产园区常规有机覆盖管理为对照(CK),探讨果园降水集蓄促渗保墒... [目的]渭北旱塬为典型的雨养农业区,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果树关键生育期水分供应不足,为探讨苹果园降水集蓄促渗保墒增碳措施对渭北旱塬区降水资源的利用效果。[方法]以苹果生产园区常规有机覆盖管理为对照(CK),探讨果园降水集蓄促渗保墒增碳方法(rain collection and infiltration carburizing technology,RCIC)对苹果园土壤水分及其亏缺状态、苹果树根系生长、光合特征、苹果产量与降雨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 RCIC系统通过“表层截留-深层渗透”机制显著促进土壤水分向深层渗透,有效入渗深度达80 cm,最大水分利用层由CK的20~40 cm下移至40~60 cm,2021年、2022年20~80 cm土层平均蓄水量较对照(CK)分别提升14.71%和8.57%(p<0.01);在2022年干旱期,RCIC使40~80 cm土层储水亏缺度(WD)降低3.09%,突破传统灌溉模式下果园土壤表层补水的空间限制;技术实施后,0~100 cm土层苹果树细根根长密度增加21.3%~25.8%,叶片光合水分利用效率(WUE)提升24.01%~80.49%(p<0.01),2021—2022年苹果产量与降雨利用效率(RUE)较CK显著提高14.1%~16.64%(p<0.05)。[结论] RCIC技术可实现雨季苹果园树行内降水汇聚-蓄积-浅层入渗-深层入渗-再分配,补偿深层土壤水分,促进根系延伸;进一步提高苹果叶片净光合速率、降雨利用效率与产量。研究结果可为降水资源与灌溉水资源协同高效利用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北旱塬 矮化密植苹果园 土壤水分 根系分布 降雨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20年陕西省植被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因素
2
作者 赵欣铃 华廷 于洋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6886-6898,共13页
生态修复在陆地生态系统保护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水资源有限的干旱半干旱区域,降雨成为影响生态修复成效的重要因素。利用叶面积指数(LAI)、净初级生产力(NPP)、归一化植被指数等多项植被指数卫星遥感数据,以陕西省作为研究区,... 生态修复在陆地生态系统保护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水资源有限的干旱半干旱区域,降雨成为影响生态修复成效的重要因素。利用叶面积指数(LAI)、净初级生产力(NPP)、归一化植被指数等多项植被指数卫星遥感数据,以陕西省作为研究区,采用趋势分析、序列线性回归斜率(SeRGS,Sequential linear Regression Slopes)、偏相关分析等方法,从绿度-生产力时空动态、植被-降雨利用效率(RUE)和植被降雨敏感性(VRRy)开展植被-降雨关系研究,识别生态修复的关键区域。研究发现陕西省大部分区域植被LAI和NPP均呈显著增加趋势;降雨利用效率和植被-降雨敏感性大部分区域趋势特征较为稳定,RUE呈显著增加的区域占4.34%,而显著减少的区域为2.47%;VRR有6.68%的区域显著增加,显著减少的区域有7.51%。偏相关分析得出:LAI、NPP与年降雨、气温主要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UE与温度偏相关关系较弱,VRR与年降雨、年气温主要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研究强调在大规模生态建设背景下研究植被动态和降雨关系的重要性,通过分析陕西省植被动态及可能原因,深入理解植被和降雨的相互关系,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生态恢复、水资源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变绿 植被生产力 降雨利用效率 敏感性 陕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蓄水-控灌技术初探 被引量:39
3
作者 郭相平 袁静 +1 位作者 郭枫 陈治平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0-73,共4页
该文提出了水稻"蓄水-控灌"的灌排新模式,即在保持较低灌水下限的同时,提高雨后蓄水深度,以充分利用水稻的抗旱、耐淹特性,提高降雨利用效率。以杂交水稻"K优818"为试验材料,采用小区试验,研究了蓄水-控灌模式对水... 该文提出了水稻"蓄水-控灌"的灌排新模式,即在保持较低灌水下限的同时,提高雨后蓄水深度,以充分利用水稻的抗旱、耐淹特性,提高降雨利用效率。以杂交水稻"K优818"为试验材料,采用小区试验,研究了蓄水-控灌模式对水稻耗水量、灌溉定额、排水定额、降雨利用效率以及对水稻农艺指标和产量的影响,并与淹水灌溉和控制灌溉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蓄水-控灌耗水量较淹水灌溉减少15.0%,而较控制灌溉增加20.4%;与淹水灌溉和控制灌溉技术相比,蓄水-控灌水稻本田期内灌溉定额分别减少了20.8%、46.9%,排水定额减少了83.9%、87.2%;降雨利用效率增加36.84%、48.02%。蓄水-控灌模式下水稻的株高、有效穗数均高于淹水灌溉,叶面积指数低于淹水灌溉,经济产量高于淹水灌溉和控制灌溉。上述结果表明水稻蓄水-控灌是一种节水高效的灌溉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蓄水-控灌 降雨利用效率 节水 水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