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用能权交易制度与低碳城市双试点协同的降碳减污效应
1
作者
孙慧
张学峰
+2 位作者
夏学超
杨泽东
祝树森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5-35,共11页
“双碳”背景下,如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成为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该研究基于2006—2020年中国27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衡面板数据,以中国用能权交易制度与低碳城市双试点的逐步实施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运用事件研究法考察作为源头控制的用...
“双碳”背景下,如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成为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该研究基于2006—2020年中国27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衡面板数据,以中国用能权交易制度与低碳城市双试点的逐步实施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运用事件研究法考察作为源头控制的用能权交易制度和末端治理的低碳城市试点双环境规制政策对降碳减污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表明:①与非双试点城市相比,双试点城市显著提升降碳减污协同治理,且与单试点城市相比较,双试点城市协同降碳减污效果更为明显。②机制分析发现,双试点政策通过技术创新来实现降碳减污协同治理,但产业结构高级化并未呈现良好中介效果。③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与资源型城市相比,双试点城市对非资源型城市的降碳减污效应的促进效果更为显著,表现为“荷兰病效应”;与中西部城市相比,双试点城市对东部地区降碳减污效应的促进效果更为明显,表现为“马太效应”;双试点城市在低环境规制强度城市存在“掣肘效应”,降碳减污效果与高规制城市相比更为凸显。④拓展性分析表明,先成为低碳城市试点再成为用能权交易试点更能有效地促进降碳减污。基于此提出:①政府应合理规划源头和末端环境规制政策实施顺序,有序扩大试点范围,发挥双试点城市促进降碳减污的协同效应。②重视双试点在技术创新、产业结构高级化方面发挥的作用,充分释放城市科技创新活力,为实现降碳减污提供动力。③因地制宜差别化实施双政策以此提升降碳减污治理水平。该研究拓展了降碳减污协同治理的相关研究,为通过源头和末端环境规制政策组合实现降碳减污提供了经验证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用能权交易制度
低
碳
城市试点
降碳减污效应
双试点协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空间关联关系及驱动因素研究
被引量:
6
2
作者
段冶
韩楠
+1 位作者
孙才志
李迪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413-2422,共10页
剖析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空间关联特征及成因是引导区域协同共治的前提,对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耦合协调模型测度2011-2021年环渤海地区43个城市的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和二次指派程序探究其空间关联网...
剖析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空间关联特征及成因是引导区域协同共治的前提,对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耦合协调模型测度2011-2021年环渤海地区43个城市的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和二次指派程序探究其空间关联网络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①研究期间,环渤海地区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最高值为0.43,尚未进入高质量协调发展阶段,超过80%的城市处于降碳滞后型失调阶段。②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空间关联网络呈以天津市为主核心的“局部集聚”和“全局关联”并存特征,个体中心性差异突出,网络结构稳定性亟待提升。③各板块内部成员相对较为稳定,板块间存在更为显著的溢出效应。④地理邻近、产业结构合理化、能源利用、经济发展、节能环保、技术水平的差异对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空间关联关系的形成发挥促进作用,而通风系数的差异起抑制作用。研究显示,环渤海地区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空间关联程度较低,建议通过强化核心主体的稳定作用、实施社团差异化的减排措施、拓展区域合作等路径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
污
降
碳
协同
效应
空间关联网络
驱动因素
二次指派程序
夜间灯光数据
环渤海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能源优化配置促进高质量发展与减污降碳协同研究
被引量:
7
3
作者
许光清
张文丹
陈晓玉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220-3230,共11页
为研究能源要素市场化配置对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指标TFP的影响及其减污降碳效应,以探讨高质量发展与减污降碳协同的可能,本文使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估算我国2010~2020年期间工业TFP的变化及其分解,并以完全竞争市场下的最优配置为基准估算...
为研究能源要素市场化配置对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指标TFP的影响及其减污降碳效应,以探讨高质量发展与减污降碳协同的可能,本文使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估算我国2010~2020年期间工业TFP的变化及其分解,并以完全竞争市场下的最优配置为基准估算对TFP变动的影响和其节能潜力,在此基础上估算减污降碳潜力和效应.研究发现:我国工业TFP增长乏力,但能源要素的市场化配置可促进TFP增长;能源要素市场化配置可带来显著的减污降碳效果,年均减污降碳约占实际排放的15%~20%.我国工业可通过持续推进能源要素市场化进程,以完善的制度体系和合理的能源价格体系,促进高质量发展与减污降碳协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质量发展
TFP
要素配置
效应
减
污
降
碳
潜力
减
污
降
碳
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绿色技术创新对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影响
4
作者
赵喜仓
蒋美
洪逗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年第16期24-36,共13页
协同推进减污降碳是实现“双碳”目标和绿色低碳发展的重点任务,也是达到中国式现代化内在要求的关键。使用2006-2022年中国内地282个城市面板数据,构建系统耦合协调模型,量化评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采用双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检验模...
协同推进减污降碳是实现“双碳”目标和绿色低碳发展的重点任务,也是达到中国式现代化内在要求的关键。使用2006-2022年中国内地282个城市面板数据,构建系统耦合协调模型,量化评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采用双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检验模型和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实证检验绿色技术创新对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①绿色技术创新能显著促进减污降碳协同效应提升,且在西部地区、低碳试点城市和非资源型城市作用效应更明显;②绿色技术创新通过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增加外商直接投资等路径提升减污降碳协同效应;③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具有显著空间相关性,且绿色技术创新对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影响存在空间异质性,作用效果自南向北逐渐减弱。研究结论对于各城市推动绿色技术创新、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
污
降
碳
协同
效应
绿色技术创新
耦合协调模型
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用能权交易制度与低碳城市双试点协同的降碳减污效应
1
作者
孙慧
张学峰
夏学超
杨泽东
祝树森
机构
新疆大学新疆创新管理研究中心
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出处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5-35,共11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基金项目“新疆资源型产业污染集聚、损益偏离与包容性绿色增长”(批准号:71963030)
科技部重大科技项目暨第三次新疆综合科学考察项目“吐哈盆地国家能源基地建设调查与碳减排潜力评估”(批准号:SQ2021xjkk01800-5)。
文摘
“双碳”背景下,如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成为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该研究基于2006—2020年中国27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衡面板数据,以中国用能权交易制度与低碳城市双试点的逐步实施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运用事件研究法考察作为源头控制的用能权交易制度和末端治理的低碳城市试点双环境规制政策对降碳减污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表明:①与非双试点城市相比,双试点城市显著提升降碳减污协同治理,且与单试点城市相比较,双试点城市协同降碳减污效果更为明显。②机制分析发现,双试点政策通过技术创新来实现降碳减污协同治理,但产业结构高级化并未呈现良好中介效果。③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与资源型城市相比,双试点城市对非资源型城市的降碳减污效应的促进效果更为显著,表现为“荷兰病效应”;与中西部城市相比,双试点城市对东部地区降碳减污效应的促进效果更为明显,表现为“马太效应”;双试点城市在低环境规制强度城市存在“掣肘效应”,降碳减污效果与高规制城市相比更为凸显。④拓展性分析表明,先成为低碳城市试点再成为用能权交易试点更能有效地促进降碳减污。基于此提出:①政府应合理规划源头和末端环境规制政策实施顺序,有序扩大试点范围,发挥双试点城市促进降碳减污的协同效应。②重视双试点在技术创新、产业结构高级化方面发挥的作用,充分释放城市科技创新活力,为实现降碳减污提供动力。③因地制宜差别化实施双政策以此提升降碳减污治理水平。该研究拓展了降碳减污协同治理的相关研究,为通过源头和末端环境规制政策组合实现降碳减污提供了经验证据支持。
关键词
用能权交易制度
低
碳
城市试点
降碳减污效应
双试点协同
Keywords
energy⁃consuming right transaction system
low⁃carbon city pilot
carbon reduction and pollution control effects
dual⁃pi⁃lot synergy
分类号
F205 [经济管理—国民经济]
X22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空间关联关系及驱动因素研究
被引量:
6
2
作者
段冶
韩楠
孙才志
李迪
机构
辽宁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辽宁师范大学海洋可持续发展研究院
出处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413-2422,共10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No.19AJY010)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No.2020M670789)
辽宁省教育厅基本科研项目(No.JYTMS20231064)。
文摘
剖析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空间关联特征及成因是引导区域协同共治的前提,对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耦合协调模型测度2011-2021年环渤海地区43个城市的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和二次指派程序探究其空间关联网络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①研究期间,环渤海地区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最高值为0.43,尚未进入高质量协调发展阶段,超过80%的城市处于降碳滞后型失调阶段。②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空间关联网络呈以天津市为主核心的“局部集聚”和“全局关联”并存特征,个体中心性差异突出,网络结构稳定性亟待提升。③各板块内部成员相对较为稳定,板块间存在更为显著的溢出效应。④地理邻近、产业结构合理化、能源利用、经济发展、节能环保、技术水平的差异对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空间关联关系的形成发挥促进作用,而通风系数的差异起抑制作用。研究显示,环渤海地区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空间关联程度较低,建议通过强化核心主体的稳定作用、实施社团差异化的减排措施、拓展区域合作等路径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关键词
减
污
降
碳
协同
效应
空间关联网络
驱动因素
二次指派程序
夜间灯光数据
环渤海地区
Keywords
synergistic effect of pollution reduction and carbon emission mitigation
spatial correlation networks
driving factors
quadratic assignment procedure
nighttime lighting data
Bohai Rim region
分类号
X321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能源优化配置促进高质量发展与减污降碳协同研究
被引量:
7
3
作者
许光清
张文丹
陈晓玉
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
上海金山资本管理集团有限公司
出处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220-3230,共11页
基金
国家电网公司总部管理科技项目(1400-202224242A-1-1-ZN)。
文摘
为研究能源要素市场化配置对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指标TFP的影响及其减污降碳效应,以探讨高质量发展与减污降碳协同的可能,本文使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估算我国2010~2020年期间工业TFP的变化及其分解,并以完全竞争市场下的最优配置为基准估算对TFP变动的影响和其节能潜力,在此基础上估算减污降碳潜力和效应.研究发现:我国工业TFP增长乏力,但能源要素的市场化配置可促进TFP增长;能源要素市场化配置可带来显著的减污降碳效果,年均减污降碳约占实际排放的15%~20%.我国工业可通过持续推进能源要素市场化进程,以完善的制度体系和合理的能源价格体系,促进高质量发展与减污降碳协同.
关键词
高质量发展
TFP
要素配置
效应
减
污
降
碳
潜力
减
污
降
碳
效应
Keywords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factor allocation effect
pollutant abatement and CO_(2)reduction potential
pollution abatement and CO_(2)reduction effect
分类号
X196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
F062.1 [经济管理—政治经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绿色技术创新对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影响
4
作者
赵喜仓
蒋美
洪逗
机构
江苏大学财经学院
出处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年第16期24-36,共13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21FTJB004)
江苏省研究生科研实践创新立项(KYCX22_3577)。
文摘
协同推进减污降碳是实现“双碳”目标和绿色低碳发展的重点任务,也是达到中国式现代化内在要求的关键。使用2006-2022年中国内地282个城市面板数据,构建系统耦合协调模型,量化评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采用双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检验模型和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实证检验绿色技术创新对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①绿色技术创新能显著促进减污降碳协同效应提升,且在西部地区、低碳试点城市和非资源型城市作用效应更明显;②绿色技术创新通过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增加外商直接投资等路径提升减污降碳协同效应;③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具有显著空间相关性,且绿色技术创新对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影响存在空间异质性,作用效果自南向北逐渐减弱。研究结论对于各城市推动绿色技术创新、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关键词
减
污
降
碳
协同
效应
绿色技术创新
耦合协调模型
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Keywords
Pollution and Carbon Reduction Synergy
Green Technology Innovation
Coupled Coordination Model
Multiscale Geographically-weighted Regression Modeling
分类号
F273.1 [经济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用能权交易制度与低碳城市双试点协同的降碳减污效应
孙慧
张学峰
夏学超
杨泽东
祝树森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北大核心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空间关联关系及驱动因素研究
段冶
韩楠
孙才志
李迪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
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能源优化配置促进高质量发展与减污降碳协同研究
许光清
张文丹
陈晓玉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
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绿色技术创新对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影响
赵喜仓
蒋美
洪逗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