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增温和降水量减少对冬小麦和大豆生物量和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6
1
作者 孔瑞 胡正华 +3 位作者 陈书涛 柯浩楠 王亚萍 吴杨周 《江苏农业科学》 2019年第23期110-110,111-115,共6页
通过田间控制试验,设置对照(CK)、增温约2℃(T)、降水量减少30%(P)、增温约2℃+降水量减少30%(TP)4种不同处理,研究增温和降水减少对作物生物量以及叶片硝酸还原酶(nitratereductase,简称NR)、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冬小麦生长... 通过田间控制试验,设置对照(CK)、增温约2℃(T)、降水量减少30%(P)、增温约2℃+降水量减少30%(TP)4种不同处理,研究增温和降水减少对作物生物量以及叶片硝酸还原酶(nitratereductase,简称NR)、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冬小麦生长季,与CK相比,T处理在抽穗扬花期显著增加地上生物量46.01%(P=0.000)、总生物量34.07%(P=0.001),在灌浆成熟期显著增加地上生物量30.47%(P=0.028);TP处理在拔节孕穗期显著增加地上生物量53.45%(P=0.024),在抽穗扬花期显著增加地上生物量19.82%(P=0.014),在收获期显著增加地上生物量34.60%(P=0.004)、总生物量29.08%(P=0.011)。在大豆生长季,与CK相比,T处理在三叶期显著增加地下生物量48.89%(P=0.035)、总生物量38.23%(P=0.041),在开花期显著增加地上生物量82.61%(P=0.035)、总生物量74.05%(P=0.040);TP处理在三叶期显著增加地上生物量43.56%(P=0.030)、总生物量4254%(P=0.027);P处理对冬小麦和大豆的生物量影响未达到显著水平。增温、降水量减少处理对冬小麦和大豆叶片NR活性没有显著影响,但TP处理在大豆开花期显著增加NR活性,增幅为42.84%(P=0.023)。增温和降水量减少对冬小麦和大豆土壤酶活性的影响规律基本一致,相比于CK,T处理增加土壤转化酶和脲酶活性、降低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P处理降低扬花期土壤脲酶活性,TP处理增加成熟期土壤转化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温 降水量减少 冬小麦 大豆 生物量 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水分布受地形影响的分析 被引量:18
2
作者 文迁 谭国良 罗嗣林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S1期64-66,共3页
降水分布受地形影响的分析文迁谭国良罗嗣林(江西省水文局)地形对于降水的作用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地形的起伏可作为水汽对流活动的触发机制,在大范围的天气背景下,当低层水汽比较充沛时,地形起到暴雨中心的定位以及维持强烈持续上... 降水分布受地形影响的分析文迁谭国良罗嗣林(江西省水文局)地形对于降水的作用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地形的起伏可作为水汽对流活动的触发机制,在大范围的天气背景下,当低层水汽比较充沛时,地形起到暴雨中心的定位以及维持强烈持续上升运动的作用,形成可观的降水。虽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影响 降水分布 降水量减少 相对高程 垂直梯度 平均降水量 降水量 海拔高程 水的影响 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警惕!极端干热气候正在增加岩溶石漠化区生态风险
3
作者 牛勇 刘绍华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43-1143,共1页
据自然资源报11月21日消息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事件的频发,我国南方岩溶区正面临着两大困境:一是暖干气候特征愈发明显,2022年气候公报显示本年度南方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偏少1~3成,其中西南地区降水量减少15%,全国极端高温事件站... 据自然资源报11月21日消息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事件的频发,我国南方岩溶区正面临着两大困境:一是暖干气候特征愈发明显,2022年气候公报显示本年度南方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偏少1~3成,其中西南地区降水量减少15%,全国极端高温事件站次比为1.51;二是降雨时空分布极度不均,2022年南方大部分地区降水日数偏少10~20天,雨季多集中于5月至8月,9月至次年3月持续干旱无降雨,南方春秋旱灾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时空分布 极端天气事件 降水量减少 降水日数 生态风险 自然资源 持续干旱 干热气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芝地区耕作制度初探
4
作者 胡书银 田秀山 《西藏农业科技》 1990年第Z1期41-45,共5页
林芝地区位于西藏的东南部.地处雅鲁藏布江中下游,该地区下属七个县,总人口近13万人,总耕地面积约26.02万亩。其中水浇地约17万亩,人均耕地2.7亩。耕地分布沿河谷呈带状连片分布,年均温度8.6℃,降水量600毫米,各类牲畜存栏58.56万头(只)... 林芝地区位于西藏的东南部.地处雅鲁藏布江中下游,该地区下属七个县,总人口近13万人,总耕地面积约26.02万亩。其中水浇地约17万亩,人均耕地2.7亩。耕地分布沿河谷呈带状连片分布,年均温度8.6℃,降水量600毫米,各类牲畜存栏58.56万头(只),其中大牲畜30.29万头(只),本地区森林资源丰富,森林面积为260万公顷.覆盖率34.3%;水利资源丰富,境内有雅鲁藏布江、帕龙藏布、易贡藏布、尼洋河、察隅河等河流。河流深切,为高山峡谷地剥,海拔多在3000米以下,独特的地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均温度 林芝地区 帕龙 耕地分布 牲畜存栏 尼洋河 水利资源 森林面积 森林资源 降水量减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鄢陵县近50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彩玲 李彩娟 《河南农业》 2015年第23期60-61,共2页
一、前言近百年来,地球气候正经历一次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指出: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近100年来,中国年平均气温明显增加,升温幅度约为0.5~0.8℃,比全球升温幅度略偏高。增温主要发生在冬季和春季,... 一、前言近百年来,地球气候正经历一次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指出: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近100年来,中国年平均气温明显增加,升温幅度约为0.5~0.8℃,比全球升温幅度略偏高。增温主要发生在冬季和春季,夏季气温变化不明显。中国年降水量的变化趋势不明显,但年际变化幅度较大,且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气候作为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生存、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本条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鄢陵县 气候变化特征 升温幅度 全球变暖 气温变化 年平均气温 地球气候 区域差异 降水量减少 经济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议气候变化对林区森林资源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王琴 《现代园艺》 2011年第05X期123-123,共1页
通过历年来有关部门的统计资料分析,得出气候变化对林区森林资源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幼龄林、中龄林、人工林育林面积在逐年减少,喜湿润、耐温凉的阔叶林,以及松类林面积越来越少。而耐高温干旱的树种面积却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比如侧柏... 通过历年来有关部门的统计资料分析,得出气候变化对林区森林资源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幼龄林、中龄林、人工林育林面积在逐年减少,喜湿润、耐温凉的阔叶林,以及松类林面积越来越少。而耐高温干旱的树种面积却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比如侧柏、刺槐等树种的森林面积慢慢的在增加。分析气候对林区资源的影响,改变林区资源的逐年减少的现状,推进林业的发展,是长效机制下必然探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林区森林资源 影响 全球变暖 降水量减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乌素沙区近期气候振动的研究
7
作者 孙安健 曲建和 刘德松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175-183,共9页
本文利用毛乌素沙区近40年的气象资料,论述了促使毛乌素地区沙漠化的气候条件。分析该沙区边缘地带与沙化有关的降水量、蒸发等因子的气候变化趋势及其振动所具有的准周期性,建立它们与各环流因子之间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发现年降水量... 本文利用毛乌素沙区近40年的气象资料,论述了促使毛乌素地区沙漠化的气候条件。分析该沙区边缘地带与沙化有关的降水量、蒸发等因子的气候变化趋势及其振动所具有的准周期性,建立它们与各环流因子之间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发现年降水量和年干燥度的3年和8—9年周期在该沙区普遍存在,且准3年周期与北半球冷空气活动、西太平洋副高及赤道东太平洋海温的周期振动有关。利用鄂托克1955—1989年的年干燥度序列可以建立 AR(2)模型,并依此预测该地1990和1991年的气候可能较常年干燥,1992年气候可能转变为较常年偏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振动 气候变化趋势 环流因子 毛乌素 降水量减少 西太平洋副高 赤道东太平洋 半干旱气候 鄂托克 干燥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