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及周围地区大气可降水量的分布、变化与各地多变的降水气候 被引量:139
1
作者 蔡英 钱正安 +2 位作者 吴统文 梁潇云 宋敏红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10,共10页
为了更深入地分析青藏高原及邻近各地多变的降水气候,利用NCEP1958—1997年月平均比湿、风及高度等再分析资料及我国实测雨量资料等,整体地分析了高原及周围地区气柱可降水量的多年平均特征及其季节变化,也分析了我国南北方大气可降水... 为了更深入地分析青藏高原及邻近各地多变的降水气候,利用NCEP1958—1997年月平均比湿、风及高度等再分析资料及我国实测雨量资料等,整体地分析了高原及周围地区气柱可降水量的多年平均特征及其季节变化,也分析了我国南北方大气可降水量的年代际变化和华北及西北区东部干湿年夏季可降水量的差异等。结果表明,高原及周围地区的气柱可降水量有明显的地区及季节变化。本区域内以南亚和东亚夏季风区的可降水量最高,夏季可达60mm或以上;青藏高原上的可降水量最低,冬季为3mm左右。东亚和南亚季风区可降水量的冬夏季节变化最大,夏季的可降水量达冬季值的4倍。华北区干湿夏季的可降水量差异明显,湿年的可降水量可增加20%以上。近40年来华北和西北区东部夏季的气柱可降水量明显减少,而长江流域及江南地区20世纪80年代以来可降水量却部分增加了,呈北干南湿之势,遂形成我国降水北旱南涝的分布格局。这可能与东亚夏季风逐渐趋弱,特别是撤退期逐渐提前有关。另外,我国各地夏季可降水量的平均降水转化率也明显不同,青藏高原上最高,东亚季风区次之,而南疆盆地最低,这也影响了我国多变的降水气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及周围地区 气柱可降水 降水气候 季风环流 年代际变化 降水转化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ARGO资料改进ENSO和我国夏季降水气候预测 被引量:20
2
作者 张人禾 殷永红 +2 位作者 李清泉 刘益民 牛涛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38-547,共10页
全球海洋ARGO资料的获取为气候预测的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海洋资料。该文首先利用ARGO资料改进次表层参数化方案后的Zebiak-Cane海洋模式,与统计大气模式耦合,建立了热带动力海洋-统计大气耦合模式。通过比较应用和未应用ARGO资料改进... 全球海洋ARGO资料的获取为气候预测的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海洋资料。该文首先利用ARGO资料改进次表层参数化方案后的Zebiak-Cane海洋模式,与统计大气模式耦合,建立了热带动力海洋-统计大气耦合模式。通过比较应用和未应用ARGO资料改进的海洋模式,进行了耦合模式的长期回报试验。结果表明:ARGO资料的应用极大地改善了耦合模式对热带太平洋海面温度异常的预测能力,提前3个月和6个月的回报结果都有很大的改进,基本上回报出了Ni^no3.4区海面温度异常的演变特征,对厄尔尼诺和拉尼娜都能够给出较准确的回报,回报结果与观测之间的相关性在整个热带太平洋区域明显提高。该文还利用国家气候中心(NCC)全球海气耦合模式,对我国夏季降水进行了个例和多年季度回报模拟试验,探讨了包含和不包含ARGO观测资料的同化资料作为初始场对我国夏季降水预测的影响,表明采用带有ARGO观测资料的海洋同化初始场,回报的我国夏季降水分布形式与观测更一致,回报结果与观测之间的正相关区域变大,对我国夏季降水的回报水平比采用没有ARGO观测资料的海洋同化初始场时有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GO资料 ENSO预测 我国夏季降水气候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年降水气候振动的非线性动力学特征 被引量:3
3
作者 严华生 陈琳玲 程建刚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03-208,共6页
从观测资料出发,利用反演方法,获得了描述我国17个站年降水气候振动的二阶非线性动力学方程组中的系数,并在无外源强迫的情况下对该非线性动力学方程组作了定性的分析,对17个站的年降水气候振动进行气候模拟试验。结果表明:我国大部分... 从观测资料出发,利用反演方法,获得了描述我国17个站年降水气候振动的二阶非线性动力学方程组中的系数,并在无外源强迫的情况下对该非线性动力学方程组作了定性的分析,对17个站的年降水气候振动进行气候模拟试验。结果表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年降水气候振动存在弱的非线性振动特征,17个站的年降水气候振动都可以看作是一个正阻尼的动力系统,在运动变化过程中,自身能量的变化dEdt<0,17个站年降水气候振动的固有频率的变化范围为0.6≤ω0≤1.417,其固有周期的变化范围为10.4≥T≥4.4年。从空间分布特征上可以看到,其固有周期的长短分布有明显的东西向特征。在17个站中,兰州、成都、重庆、南宁、福州、上海、温州地区的年降水气候振动是一个类似于具有渐软弹簧特性的非线性动力系统,而昆明、长春、哈尔滨、北京、广州、西安、厦门、长沙、南京、杭州地区的年降水气候振动是一个类似于具有渐硬弹簧特性的非线性动力系统,从其空间分布特征上看也有东西向特征。全国17个站年降水气候振动的动力系统都存在一个稳定的焦点,在无外源强迫作用时,各站的年降水气候振动将逐渐趋向于各自的稳定的焦点,但都不存在极限环。在仅考虑降水自身振动的情况下,利用我们反演得到的非线性动力学方程对年降水气候振动做模拟,位于内陆地区的模拟情况可以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而靠近海洋的地区模拟效果没有内陆好。这一结果说明在降水气候振动中,靠近海洋地区的外源强迫影响作用比位于内陆地区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气候振动 非线性动力学特征 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部降水的气候模态及雨季划分 被引量:3
4
作者 于群 吴炜 +1 位作者 周发琇 王启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78-384,共7页
应用中国东部地面观测气候平均候降水量数据和谐波分析方法,研究了华南、长江中下游、淮河流域、华北四个区域降水的年变化特征,特别是夏季风降水的阶段性和区域特征,并对构成降水年变化的气候分量进行分析,将各区降水年变化分解为年循... 应用中国东部地面观测气候平均候降水量数据和谐波分析方法,研究了华南、长江中下游、淮河流域、华北四个区域降水的年变化特征,特别是夏季风降水的阶段性和区域特征,并对构成降水年变化的气候分量进行分析,将各区降水年变化分解为年循环模态、季节模态、季节内振荡和月内振荡四个气候模态。结果表明:不同模态间的相互调制对降水的阶段性和区域性具有重要影响,年循环是影响雨季的主要模态,季节和季节内振荡模态对决定主汛期起重要作用。基于气候模态划分中国东部雨季和主汛期,方法简单,结果客观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部 降水气候模态 区域特征 雨季划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气候适宜降水量为基础的水分距平的计算方法 被引量:9
5
作者 刘巍巍 安顺清 +1 位作者 刘庚山 郭安红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4-18,23,共6页
介绍了一种以气候适宜降水量为基础的水分距平的计算方法。通过统计一个地区逐月的水分平衡分量 ,可以计算出该地在气候上适宜的蒸散、补水、径流、失水和降水量 ,从而得到可以衡量水分盈亏的水分距平值d。这个水分距平作为衡量水分异... 介绍了一种以气候适宜降水量为基础的水分距平的计算方法。通过统计一个地区逐月的水分平衡分量 ,可以计算出该地在气候上适宜的蒸散、补水、径流、失水和降水量 ,从而得到可以衡量水分盈亏的水分距平值d。这个水分距平作为衡量水分异常的指标可以更好地表现同一个地区同一时期不同年份的水分盈缺情况。应用这种方法计算了北京 1961~ 2 0 0 0年逐月水分距平值 ,并分析了 1月、4月、7月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适宜降水 水分距平 北京 水分平衡分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和日本气候极端降水研究 被引量:12
6
作者 山崎信雄 何金海 周兵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1999年第1期32-38,共7页
采用气候极端降水分析方法,把降水时空分布特征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揭示了近40年中国和日本不同量级降水特征及变化趋势。同时分析了阶段性气候极端降水在降水长期变化中的差异,并分析比较了我国华北降水不同变化阶段日雨量的变化特... 采用气候极端降水分析方法,把降水时空分布特征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揭示了近40年中国和日本不同量级降水特征及变化趋势。同时分析了阶段性气候极端降水在降水长期变化中的差异,并分析比较了我国华北降水不同变化阶段日雨量的变化特征,指出两者的主要差别在极端降水的量值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极端降水 变化趋势 临界阈值 降水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位数映射法的黑河上游气候模式降水误差订正 被引量:21
7
作者 雷华锦 马佳培 +3 位作者 李弘毅 王建 邵东航 赵宏宇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66-279,共14页
区域气候模式降水弥补了高寒山区气象站点稀少的缺陷,是水文模拟的重要驱动变量。然而,高寒山区模式输出降水的总量和频率都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因此,改进了用于降水频率纠正的分位数映射法(Quantile Mapping,QM),对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W... 区域气候模式降水弥补了高寒山区气象站点稀少的缺陷,是水文模拟的重要驱动变量。然而,高寒山区模式输出降水的总量和频率都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因此,改进了用于降水频率纠正的分位数映射法(Quantile Mapping,QM),对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WRF)模拟的黑河上游日降水输出数据进行误差订正。选取第95分位和第98分位降水量为阈值,选择2004-2009年为建模时段,2010-2013年为验证时段,使用分段拟合的方法建立传递函数,侧重于对极端降水进行单独订正。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仅对降水空间分布有明显的改善,对极端降水也有很好的订正效果。订正前模式模拟日降水与台站之间的均方根误差为3.41 mm·d^-1,绝对偏差为115.67 mm·y^-1,订正后均方根误差减少为3.11 mm·d^-1,绝对偏差有明显改善,为60.3 mm·y^-1。订正后流域内年降水空间分布更加合理,年降水量也更接近于观测降水插值结果,其空间相关系数由0.74改善为0.94。春、夏季订正效果优于秋、冬季,其中夏季订正效果较为明显,订正前降水偏差百分比在-0.1~0.1以内的区域面积仅占流域总面积的28%,而订正后占比增加至66%。同时,该方法对极端降水有较好的订正效果,减小了日降水强度(SDII)和极强降水量(R99p)的模拟偏差,订正后的第95分位模拟降水与观测降水插值的相关系数由0.15提高到0.48。本研究为站点稀少的黑河上游提供了一种更有效的误差订正方案,有利于为寒区水文研究获取更精确的降水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河上游 气候模式降水 分位数映射法 误差订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MS-5卫星估计中国西部地区月降水 被引量:6
8
作者 刘晓阳 T.D.DIALLO +1 位作者 毛节泰 李建通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18-525,共8页
在气候降水数据集中,中国西部地区的降水数据精度一直偏低,如全球降水气候项目数据集(GPCP)数据1998年年平均相对误差在100°E以西达到100%以上,由于这一地区人烟稀少,缺少足够的地面雨量站,极轨卫星时间覆盖率低,GMS静止卫星高度... 在气候降水数据集中,中国西部地区的降水数据精度一直偏低,如全球降水气候项目数据集(GPCP)数据1998年年平均相对误差在100°E以西达到100%以上,由于这一地区人烟稀少,缺少足够的地面雨量站,极轨卫星时间覆盖率低,GMS静止卫星高度角偏低,给这一地区的降水测量和估计带来困难。本文尝试将GOES卫星降水指数(GPI)算法拓展应用到这一区域,同时,为了消除卫星高度角偏低造成的影响,利用当地气候资料,引入相对湿度修正因子。结果表明,用GMS静止卫星云图结合气候资料,可以有效估计中国西部地区的月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MS卫星 全球降水气候项目数据集 GOES卫星降水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南侧南风演变特征及其与中国东部春季降水的关系分析 被引量:7
9
作者 韦晋 何金海 +1 位作者 苏志重 姚丽娜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29-136,共8页
使用1979—2008年NCEP/NCAR再分析数据集资料分析了全年各月经向风特征,发现青藏高原东南侧存在一个全年盛行南风的区域(22.5°~30°N、105°~110°E),即常年南风区。该区域南风呈现冬弱夏强的演变特征,尤其在春夏时... 使用1979—2008年NCEP/NCAR再分析数据集资料分析了全年各月经向风特征,发现青藏高原东南侧存在一个全年盛行南风的区域(22.5°~30°N、105°~110°E),即常年南风区。该区域南风呈现冬弱夏强的演变特征,尤其在春夏时期呈现双峰值状态,峰值分别出现在15候和37候左右。进一步分析表明,常年南风区南风与我国南方春季降水有着较好的对应关系。15候左右常年南风区南风第一次增强并达到峰值,持续的强南风使得我国南方地区降水随之有突然增加的趋势,进入春雨期。高原东南侧常年南风区南风两个峰值出现的原因并不相同。15候左右出现的绕流南风大值是由于高原的突然加热产生的低空气旋性环流叠加在绕流西风上,从而造成了南风的加强,湿润的偏南风给华南地区带来持续的降水,江南春雨开始。而37候左右出现的绕流南风大值是由于南海夏季风爆发后,孟加拉湾槽前强大的西南风加强了该处的绕流南风,使得南风势力变得更为强大,推进到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南风 中国降水 全球降水气候计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亚降水格局:季风与瞬变涡动的竞争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凯静 戴新刚 汪萍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2477-2486,共10页
利用再分析资料ERA-40计算了东亚气候平均对流层水汽输送(MT)、平均气流水汽输送(MMT)、瞬变涡动水汽输送(EMT)及其散度,并同降水场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季节平均水汽散度场同东亚降水分布型存在一定的配置关系,水汽辐合区对应于降水... 利用再分析资料ERA-40计算了东亚气候平均对流层水汽输送(MT)、平均气流水汽输送(MMT)、瞬变涡动水汽输送(EMT)及其散度,并同降水场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季节平均水汽散度场同东亚降水分布型存在一定的配置关系,水汽辐合区对应于降水大值区,辐散区降水较少.东亚大部分地区MMT散度大于EMT,但符号相反,即MMT是MT的主要部分,决定了后者散度空间分布特征.夏季风期间,东亚MMT表示季风水汽输送,其大尺度辐合区对应于季风降水区,辐散区覆盖了西北内陆干旱区.中高纬EMT四季均为恒定向北的水汽输送,是内陆干旱区和非夏季风控制区降水水汽的主要供给者.从夏到冬EMT水汽辐合区扩大,MMT辐合区缩小,后者的散度决定了东亚干湿气候区分布.因而季风与瞬变涡动竞争形成东亚独特的降水格局.这些特征的揭示为东亚区域气候形成与变异机理研究提供了新思路.1 998年夏季案例分析表明,长江、松花江和嫩江发生流域性洪涝灾害主要是大尺度夏季风水汽输送异常辐合造成,瞬变涡动贡献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汽输送 水汽散度 瞬变涡动 东亚夏季风 气候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宇宙成因核素10Be在地球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进展与展望
11
作者 杨睿涵 杨业 +1 位作者 曹振平 徐胜 《地学前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92-407,共16页
高能宇宙射线及其次级粒子与大气和地表物质中的原子发生反应,分别生成大气和原位宇宙成因核素。大气成因10Be主要由散裂中子与大气中的氧和氮原子发生核反应生成,被气溶胶吸附后在大气层中迁移并通过干湿沉降过程沉积到地表。相比于14C... 高能宇宙射线及其次级粒子与大气和地表物质中的原子发生反应,分别生成大气和原位宇宙成因核素。大气成因10Be主要由散裂中子与大气中的氧和氮原子发生核反应生成,被气溶胶吸附后在大气层中迁移并通过干湿沉降过程沉积到地表。相比于14C,10Be具有更长的半衰期(1.387 Ma),定年尺度可达数个百万年。相比于原位成因10Be,大气成因10Be不仅可以作为年代学和地表风化剥蚀指标,同时也可以重建古地磁场强度和古气候降水变化。大气成因10Be具有应用范围广、自然界核素浓度高和实验室前处理简单等优势,有利于核素的实验室提取和加速器质谱分析。尽管大气成因10Be已经在各个领域中广泛应用,但对古地磁场强度、古气候降水、风化剥蚀通量、年代学等指标的适用性研究仍缺乏系统梳理和深入讨论。本文综述了大气成因10Be指标的基本原理和不同研究实例(如海洋沉积物、黄土沉积物、冰芯、河流沉积物等),探讨了大气成因10Be指标在表层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的适用性,并初步展望了大气成因10Be研究的机遇和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成因10Be 沉降通量 古地磁场强度 气候降水 地表风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泉州农业气候生产潜力估算 被引量:1
12
作者 叶晓春 叶晓冰 高习 《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 2017年第1期30-31,共2页
本文选取泉州市近30年7个自动气象站点逐月、逐年气温和降水气温资料,利用Miami模型和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计算泉州市各县市气温、降水和蒸散量气候生产潜力,并借助GIS空间分析技术,得出泉州市近30年气候生产潜力分布特征:由降... 本文选取泉州市近30年7个自动气象站点逐月、逐年气温和降水气温资料,利用Miami模型和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计算泉州市各县市气温、降水和蒸散量气候生产潜力,并借助GIS空间分析技术,得出泉州市近30年气候生产潜力分布特征:由降水量决定的气候生产潜力值最高,蒸散量次之,温度气候生产潜力值最低;温度气候生产潜力分布特征为中部山区最高,北部高海拔山区最低,沿海次之,降水和蒸散量气候生产潜力分布特征与温度的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平均气温 年平均降水 温度气候生产潜力 降水气候生产潜力 蒸散量气候生产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及周围地区的平均垂直环流特征 被引量:68
13
作者 钱正安 吴统文 梁潇云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44-454,共11页
为得到青藏高原及周围地区平均垂直环流的图像,更好地理解该地区的降水气候,利用美国NCEP/NCAR1961~1990年30年平均的w、u、v、z等再分析格点资料,计算分析了该地区的平均垂直运动场和经、纬圈环流图,分析... 为得到青藏高原及周围地区平均垂直环流的图像,更好地理解该地区的降水气候,利用美国NCEP/NCAR1961~1990年30年平均的w、u、v、z等再分析格点资料,计算分析了该地区的平均垂直运动场和经、纬圈环流图,分析了它们的年变化特征和可能的原因。结果表明,该地区冬、夏半年的平均垂直运动场和经、纬圈环流有很大的年变化;揭示了夏季在西北干旱区和华北半干旱区分别存在干旱和半干旱经圈环流,夏季在高原32.5°N以南还存在巨大的向西纬圈环流等事实;也指出高原大气热源强度的年变化与随后高原及周边地区平均垂直环流的年变化联系密切。高原及周围地区的平均垂直环流特征也能较好地解释各地的降水气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垂直运动 季风经圈环流 平旱经圈环流 冬季 夏季 降水气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玛曲县人工增雨气象条件分析
14
作者 李宝梓 陈乾 苏艳芳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1期467-471,共5页
分析了甘肃省玛曲县降水的气候背景和天气系统,结果表明,80%的降水是由中尺度对流云团造成。为此,综述了用卫星云图分析青藏高原MCSs活动的特征及其大尺度环境条件和降水的关系,发现青南高原和玛曲对流云团的低云冰水路径,其中心强度为... 分析了甘肃省玛曲县降水的气候背景和天气系统,结果表明,80%的降水是由中尺度对流云团造成。为此,综述了用卫星云图分析青藏高原MCSs活动的特征及其大尺度环境条件和降水的关系,发现青南高原和玛曲对流云团的低云冰水路径,其中心强度为223~245 g/m2,大于东侧的陇南和陕南,而高云光学厚度则相反,玛曲仅为8,是陇南和陕南的44%,显然与高原海拔高度较高有关。玛曲的大降水多由对流云团产生,降水效率较小约为19%~40%,人工增雨潜力应比冷锋高云带大,但小于古巴热带对流云的增雨率39.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玛曲 降水的天气气候背景 高原对流云团特征 降水效率 人工增雨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