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极长城站和中山站降水形态变化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韩微 效存德 +1 位作者 郭晓寅 张东启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20-126,共7页
利用南极长城站1985—2015年和中山站1989—2015年的天气现象记录和日平均气温资料,分析两站降水、降雨和降雪日数的长期变化特征及其变化趋势,并讨论了长城站降水形态变化与当地气温和阿蒙森低压变化的联系。结果表明:长城站降水日数较... 利用南极长城站1985—2015年和中山站1989—2015年的天气现象记录和日平均气温资料,分析两站降水、降雨和降雪日数的长期变化特征及其变化趋势,并讨论了长城站降水形态变化与当地气温和阿蒙森低压变化的联系。结果表明:长城站降水日数较多,年总降水日数为236~343 d,有增加的趋势,变化速率为4.51 d/10a;其中降雨日数为74~185 d,降雪日数为157~282 d,增加的速率分别为2.68 d/10a和1.25 d/10a。而中山站年降水日数较少,年总降水日数为104~173 d,有减小的趋势,变化速率为-1.30 d/10a,中山站全年气温几乎都在0℃以下,降雨稀少,降雪为主要的降水形态。长城站年平均气温和降雨日数与总降水日数的比值(雨日比)显著正相关,在增温速率较大的秋季(3—5月),雨日比也显著增加(4.36%/10a)。降水形态受气温的影响很大,随着气温升高,长城站年降水日数中降雨日数的比重增加。秋季阿蒙森低压经向中心的东移有利于暖湿气流吹向南极半岛,也促进了降雨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 长城站 中山站 降水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0-2017年天山山区不同降水形态的时空变化 被引量:19
2
作者 田亚林 李雪梅 +1 位作者 李珍 秦埼瑞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08-318,共11页
利用1980-2017年天山山区35个气象站点的逐日降水资料,分离出3种主要降水形态后,运用线性倾向估计、Mann-Kendall(M-K)突变检验、滑动t突变检验、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天山山区降水日数及降雨日数、降雪日数和雨夹雪日数的时空分... 利用1980-2017年天山山区35个气象站点的逐日降水资料,分离出3种主要降水形态后,运用线性倾向估计、Mann-Kendall(M-K)突变检验、滑动t突变检验、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天山山区降水日数及降雨日数、降雪日数和雨夹雪日数的时空分布及变化规律。研究表明:(1)在空间上,天山山区降水日数和降雨日数表现为"北多南少,西多东少"的分布格局,降雪日数"北多南少"明显;降水日数呈现"西快东慢,北快南慢"的增长趋势,西段增长幅度明显,降雨日数普遍增多,大部分地区降雪日数减少,雨夹雪日数也有减少趋势。(2)近38 a来,天山山区降水日数表现为缓慢增长趋势,降雨日数显著增加,降雪日数减少,雨夹雪日数变化并不明显。(3)天山山区降水日数突变年在1986年前后。(4)降水日数、降雨日数、降雪日数及雨夹雪日数均存在明显的10 a左右的振荡周期,此外,降水日数、降雨日数和雨夹雪日数18~22 a周期波动也比较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山区 降水形态 时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暖背景下东亚夏季风区降水演变的空间模态及其形成机制 被引量:4
3
作者 程军 顾鹏 马依依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39-246,共8页
基于CMIP5中全新世(Mid-Holocene,6 ka BP)试验及RCP8.5试验的对比,本文研究了不同增暖情景下东亚夏季风区降水演变的空间模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两种增暖情景下东亚夏季风区降水演变的空间模态存在显著差异。轨道辐射主导的中全新世... 基于CMIP5中全新世(Mid-Holocene,6 ka BP)试验及RCP8.5试验的对比,本文研究了不同增暖情景下东亚夏季风区降水演变的空间模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两种增暖情景下东亚夏季风区降水演变的空间模态存在显著差异。轨道辐射主导的中全新世暖期期间,东亚夏季风区降水演变的空间模态为经向“三极子”结构;而大气CO_(2)主导的未来强增暖下则为整体性增多模态。水汽收支平衡分解的分析表明,东亚夏季风区降水变化的动力部分由季风环流主导,表现为经向“三极子”结构,而其热动力部分取决于气温主导的大气比湿,表现为与气温变化相一致的空间分布。东亚夏季风区降水的变化在中全新世暖期以动力响应为主,而在未来强增暖下则以热动力响应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夏季风 降水空间形态 增暖 水汽收支平衡分解 外强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水文学过程的养分特性(英文) 被引量:8
4
作者 田大伦 项文化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1369-1376,共8页
根据 5 a定位观测的数据 ,对湖南会同 2 4~ 2 8a生的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各水文学过程中的养分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林冠降水是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养分输入的重要来源 ,其中 Ca的养分含量最高 ,P的含量最低。林内穿透水各养分元... 根据 5 a定位观测的数据 ,对湖南会同 2 4~ 2 8a生的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各水文学过程中的养分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林冠降水是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养分输入的重要来源 ,其中 Ca的养分含量最高 ,P的含量最低。林内穿透水各养分元素的含量明显高于林冠降水中养分的含量。除 Ca外 ,树干茎流中其它养分元素的含量为林冠降水的 6倍以上。可见 ,林内穿透水和树干茎流是杉木林生态系统内养分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利于提高系统的养分利用率。地表径流中除硝态氮外 ,各元素的含量与穿透水的含量接近 ,其中 P、Na和 K三种元素的含量较低 ,但未超过林冠降水中养分元素含量。地下径流中 N和 K的含量较低 ,而 Ca的含量与林冠降水相比没有差异。因而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不可避免的造成生态系统的养分损失 ,但 2 4~ 2 8a生杉木林生态系统的调控能力较强 ,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量较小 ,生态系统的养分损失也相对较小 ,养分为净积累。不同季节之间水文学过程中养分元素含量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降水形态、雷电和地形等要素影响养分元素含量。硝态氮在冰雹中未检出 ,而在雨水中的含量是雪水的 2倍。铵态氮、K和 Mg等元素在雨水中的含量最高。P和 Ca以雪水的含量最高 ,与雨水和冰雹相比不存在数量级差异。雷电明显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人工林 水文学过程 养分含量 降水形态 地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