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CC_CSM模式对热带降水年循环模态的模拟 被引量:11
1
作者 张莉 吴统文 +4 位作者 辛晓歌 张洁 房永杰 王在志 魏敏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994-1012,共19页
本文评估了国家气候中心发展的两个不同分辨率海—陆—气—冰多圈层耦合气候系统模式BCC_CSM1.1和BCC_CSM1.1(m)对热带降水两个年循环模态——揭示降水冬夏季节差异的季风模态和揭示过渡季节春季和秋季非对称特征的春秋非对称模态的模... 本文评估了国家气候中心发展的两个不同分辨率海—陆—气—冰多圈层耦合气候系统模式BCC_CSM1.1和BCC_CSM1.1(m)对热带降水两个年循环模态——揭示降水冬夏季节差异的季风模态和揭示过渡季节春季和秋季非对称特征的春秋非对称模态的模拟能力,讨论了模拟偏差产生的可能原因。分析结果表明,BCC_CSM1.1和BCC_CSM1.1(m)均能合理再现全球年平均降水的基本分布特征,也能较合理再现热带降水年循环模态的基本分布特征,尤其季风模态中降水与环流关于赤道反对称的特征;能够较合理再现春秋非对称模态与热带海洋表面温度(SST)年循环之间的关系。大气温度场、环流场以及热带SST的模拟偏差对降水季风模态有影响;热带SST年循环的偏差对降水春秋非对称模态的模拟偏差有贡献;模式分辨率对降水年循环模态的模拟也有一定影响。对比分析显示,大气模式和陆面模式水平分辨率提高之后模式在某些模拟性能上有所提高,这表现在:BCC_CSM1.1(m)模拟的1~12月降水气候态的空间变率更接近观测;热带海表温度年循环总体上更接近观测;模拟的热带降水年循环模态的部分特征更合理。但BCC_CSM1.1(m)的模拟结果相对观测仍存在较大偏差,有待进一步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年循环模态 气候系统模式 季风 分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积云参数化方案对热带降水年循环模态模拟的影响 被引量:11
2
作者 张丽霞 周天军 +2 位作者 曾先锋 陈昊明 包庆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777-790,共14页
本文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发展的大气环流模式(SAMIL),采用Zhang-McFarlane(ZM)和Tiedtke(TDK)两种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讨论了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对热带降水年循环模态模拟... 本文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发展的大气环流模式(SAMIL),采用Zhang-McFarlane(ZM)和Tiedtke(TDK)两种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讨论了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对热带降水年循环模态模拟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均能合理再现热带降水年循环模态的基本分布特征。SAMIL两种对流方案中热带太平洋地区的春秋非对称模态偏差较大,印度季风以及北澳季风区季风模拟强度偏弱,西北太平洋季风以及非洲季风、美洲季风模态偏强。SAMIL两种参数化方案模拟的季风模态偏差主要来自于模式对北半球夏季西北太平洋降水的模拟。西北太平洋夏季,SAMIL两种参数化方案的对流层温度低层偏暖,高层偏冷,如此造成的对流不稳定是西北太平洋对流异常偏强,降水偏多的原因之一,同时模式中经向温度梯度模拟偏低,直接影响到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偏弱,是急流出口区右侧的西北太平洋对流异常的动力条件。两种参数化方案的差异主要体现在ZM方案中的西北太平洋地区季风模态降水强于TDK方案,ZM方案低层比湿明显强于TDK方案与观测,是ZM方案夏季西北太平洋季风降水强于TDK方案与观测的重要因子之一。西北太平洋地区温度和湿度场的改进是SAMIL后续发展过程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云对流参数化 全球季风 降水年循环模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