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0—2020年青海湖流域植被降水利用效率时空变化 被引量:6
1
作者 赵浩然 曹生奎 +3 位作者 曹广超 李文斌 陈链璇 侯瑶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423-3439,共17页
植被降水利用效率(PUE)是评价植被生产力对降水量时空动态响应特征的重要指标。以年净初级生产力(NPP)数据、年降水量数据为基础,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RS)技术,计算并研究了2000—2020年青海湖流域植被降水利用效率时空分布格... 植被降水利用效率(PUE)是评价植被生产力对降水量时空动态响应特征的重要指标。以年净初级生产力(NPP)数据、年降水量数据为基础,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RS)技术,计算并研究了2000—2020年青海湖流域植被降水利用效率时空分布格局及其地形效应,结合年均气温、年均地表温湿度、年生长季光合有效辐射吸收系数和年植被覆盖度等数据,探讨了PUE与各因子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青海湖流域单位像元(1 km^(2))PUE平均值在0.4—0.7 gC m^(-2)mm^(-1)间变化,平均为0.54 gC m^(-2)mm^(-1),且在年际间无显著变化趋势(R^(2)=0.05,P≥0.05)。在空间上,青海湖流域多年PUE平均值环湖呈现不均匀分布,除青海湖东岸外,PUE值随湖面距离增大呈减小趋势;其高值区主要集中分布在青海湖西岸和南岸的半环区;年PUE变化趋势的斜率值为-0.05—0.04 gC m^(-2)mm^(-1)a-1,其中显著变化的区域占流域面积的29.63%。(2)青海湖流域多年PUE平均值在海拔效应和坡度坡向两种不同微地形效应下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海拔每升高50 m,PUE值将减少0.02 gC m^(-2)mm^(-1);随坡度增加,PUE值呈降低趋势,平坡至险坡(>45°)的变化范围为0.3—0.61 gC m^(-2)mm^(-1);不同坡向PUE值表现为由东北坡向西南坡递减,范围为0.52—0.56 gC m^(-2)mm^(-1)。(3)在空间上,青海湖流域PUE值与地表温度、光合有效辐射吸收系数、植被覆盖度和叶面积指数相关性较为明显。沿海拔梯度,空气温度和地表温度与PUE呈极显著正相关(R^(2)=0.94,P<0.01;R^(2)=0.98,P<0.01),光合有效辐射吸收系数、植被覆盖度和叶面积指数与PUE显著正相关(R^(2)=0.89,P<0.05;R^(2)=0.90,P<0.05;R^(2)=0.86,P<0.05),地表土壤湿度与PUE无显著相关性(R^(2)=0.16,P≥0.05)。评估了青海湖流域植被降水利用效率的特征及其与各因子间的相关关系,明确了植被对降水的利用能力及其耗水特性,可为青海湖流域植被保护和国家公园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利用效率 时空特征 相关关系 青海湖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西半干旱区玉米花生间作对不同降水年型下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孙翔龙 冯良山 +2 位作者 杨宁 张诗行 夏桂敏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30-537,共8页
针对辽西半干旱地区降雨不足、水资源分布不均等问题,筛选出更具有韧性的适应气候变化的种植模式,通过田间试验,以玉米(MS)和花生(PS)单作为对照,研究玉米花生2行/2行(M2P2)、玉米花生4行/4行(M4P4)和玉米花生8行/8行(M8P8)这3种间作种... 针对辽西半干旱地区降雨不足、水资源分布不均等问题,筛选出更具有韧性的适应气候变化的种植模式,通过田间试验,以玉米(MS)和花生(PS)单作为对照,研究玉米花生2行/2行(M2P2)、玉米花生4行/4行(M4P4)和玉米花生8行/8行(M8P8)这3种间作种植模式对不同降水年型下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降水年型中玉米花生间作LER均大于1,3年M2P2、M4P4和M8P8处理土地当量比(land equivalent ratio,LER)分别为1.02~1.08,1.10~1.15,1.07~1.08,表明能够提高农田的生产力。随着间作条带宽度增加,玉米的间作优势和花生的间作劣势均减弱。玉米具有边行优势,花生则存在边行劣势,同一间作处理中边1行玉米产量显著高于其他边行和玉米单作,边1行花生产量则显著低于其他边行和花生单作。发挥玉米的边行优势,降低花生的边行劣势,是实现玉米花生间作高产高效的重要途径。玉米花生间作具有稳产性,其主要原因是不同降水年型的间作玉米产量以及收获指数差异不显著。随着间作带幅变小间作玉米收获指数、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和百粒重有增加趋势,而间作花生则下降。不同降水年份间,玉米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花生单位面积荚数和荚粒数差异显著,玉米和花生百粒重差异不显著。不同降水年型中M4P4的LER和WER均最高(1.09~1.15),是适宜在辽西半干旱地区的间作种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花生间作 抗旱稳产 水分利用效率 不同降水类型 辽西半干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降水年型施肥量对旱地玉米生长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6
3
作者 张冬梅 池宝亮 +4 位作者 张伟 李海金 黄学芳 刘恩科 樊修武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84-90,共7页
在旱地玉米产量大幅提升以及逐步采用简化栽培措施的生产形势下,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的方法,研究连续3a不同降水年型施肥量对旱地玉米生长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一次底施过多肥料会抑制玉米的生长,特别是在底墒较差或生育期降水... 在旱地玉米产量大幅提升以及逐步采用简化栽培措施的生产形势下,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的方法,研究连续3a不同降水年型施肥量对旱地玉米生长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一次底施过多肥料会抑制玉米的生长,特别是在底墒较差或生育期降水偏少的年份,但这种抑制作用会随着玉米生育进程的推进逐步减轻。生产中应采用一次性分层深施缓释或长效肥的施肥方式来减轻这种不利因素。在底墒较好的降水正常年份,施肥具有明显的增产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WUE)的作用,低肥、中肥和高肥的经济产量分别较不施肥增加31%、36%和63%,水分利用效率分别增加27.7%、29.8%和53.2%。但在底墒较好的偏旱年或底墒很差的丰水年,施肥的上述作用不明显,有时反而会出现负效应,2008年高肥处理产量反而显著低于中肥,较中肥低6.3%。旱地农业生产中应在已知底墒的基础上,通过预测降水量,"以水定肥、以水定产",合理实行水肥耦合运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年型 施肥量 旱地玉米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北部草地植被降水利用效率的时空格局 被引量:20
4
作者 穆少杰 游永亮 +1 位作者 朱超 周可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458-1471,共14页
植被降水利用效率(PUE)是评价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生产力对降水量时空动态响应特征的重要指标。利用光能利用率CASA(Carnegie-Ames-Stanford Approach)模型估算了2001—2010年中国西北七省草地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结合降水量的空间... 植被降水利用效率(PUE)是评价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生产力对降水量时空动态响应特征的重要指标。利用光能利用率CASA(Carnegie-Ames-Stanford Approach)模型估算了2001—2010年中国西北七省草地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结合降水量的空间插值数据,分析了近十年草地植被PUE的空间分布、主要植被类型的PUE,及其时空格局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2001—2010年西北七省草地植被的平均PUE为0.68 g C m^(-2)mm^(-1)。在温带草地各类型中,PUE的大小顺序为草甸草原>灌丛>典型草原>荒漠草原>荒漠,各类型草地PUE之间差异显著;对于高寒草地而言,高寒草原的PUE显著高于高寒草甸;(2)温带草地PUE的空间分布与年降水量的关系呈抛物线形状(R^2=0.65,P<0.001),PUE峰值出现在年降水量P=472.9 mm的地区;荒漠地区植被PUE的空间分布与年降水量的关系同样呈抛物线形状(R^2=0.63,P<0.001),PUE峰值出现在年降水量P=263.2mm的地区;对于高寒草地而言,年降水量100 mm以下地区植被PUE变异较大,年降水量大于100 mm的地区植被PUE的空间分布随降水量的变化呈抛物线形状(R^2=0.47,P<0.001),PUE峰值出现在P=559.2 mm的地区;(3)不同降水量区域,植被PUE的年际波动与气候因子的关系也有较大差别。在年降水量为200—1000 mm的地区,草地PUE的年际波动与年降水量的变化呈正相关;在年降水量高于1050 mm的地区,草地PUE的年际波动与年均温的相关性较强,相关系数最高可达到0.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利用效率 植被覆盖度 温带草地 高寒草地 概念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夏玉米品种水分利用效率对氮肥与降水量的响应 被引量:10
5
作者 易镇邪 王璞 +1 位作者 陈平平 屠乃美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1-57,共7页
以郑单958与农大108为材料,在3种类型氮肥、3个施氮水平条件下,连续两年(2004~2005)研究了华北平原夏玉米水分利用效率(WUE)对氮肥与降水量的响应。结果表明,(1)在施N0~180kg/hm^2范围内,夏玉米WUE随施氮量增大而增大,且... 以郑单958与农大108为材料,在3种类型氮肥、3个施氮水平条件下,连续两年(2004~2005)研究了华北平原夏玉米水分利用效率(WUE)对氮肥与降水量的响应。结果表明,(1)在施N0~180kg/hm^2范围内,夏玉米WUE随施氮量增大而增大,且不同氮肥类型间有一定差异;(2)WUE具有明显的基因型差异,在施氮与不施氮条件下均表现郑单958〉农大108;(3)WUE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灌浆期穗位叶光合速率、气孔导度与蒸腾速率呈较明显的正相关关系;(4)WUE存在明显的年际间差异,两品种均表现2005年明显大于2004年,这主要由降水量差异所致。夏玉米生育前期及全生育期降水量的减少使夏玉米产量与耗水量均降低,但产量的降幅小于耗水量的降幅,从而使WUE得到提高。可见在本试验条件下,选择合适的品种进行适度干旱或限量灌溉栽培,再配以施氮量180kg/hm^2,可明显提高夏玉米水分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水分利用效率 氮肥 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植被降水利用效率和NDVI的黄河上游地区生态退化研究 被引量:29
6
作者 杜加强 舒俭民 张林波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3404-3413,共10页
提出了一种植被降水利用效率和NDVI变化趋势分析相结合识别生态退化、生态恢复区域的方法。利用黄河上游地区1982—2006年的AVHRR NDVI数据及同期16个气象站的降水量数据为基础数据源,计算每个像元的降水利用效率及其变化趋势,结合NDVI... 提出了一种植被降水利用效率和NDVI变化趋势分析相结合识别生态退化、生态恢复区域的方法。利用黄河上游地区1982—2006年的AVHRR NDVI数据及同期16个气象站的降水量数据为基础数据源,计算每个像元的降水利用效率及其变化趋势,结合NDVI变化辨识生态退化和生态恢复的区域范围。结果表明,研究区域80%处于生态恢复阶段,恢复现象较为明显的区域主要位于东南部;生态退化显著的区域主要集中在玛多县县城,扎陵湖、鄂陵湖附近和龙羊峡库区周边。该结果与黄河上游地区草地退化的现状基本吻合,表明该方法可靠性较强,可以作为评估区域生态退化或生态恢复的方法。植被降水利用效率与NDVI变化趋势相结合的方法可以避免仅使用降水利用效率可能产生的误判。研究可为黄河上游地区开展生态恢复工程,合理规划和调整生态建设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利用效率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 生态退化 生态恢复 识别 黄河上游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降水年型下小麦产量、品质及水分利用效率对有机无机肥配施的响应 被引量:18
7
作者 张晶 党建友 +4 位作者 张定一 裴雪霞 王姣爱 程麦凤 闫翠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625-1635,共11页
【目的】研究不同有机肥与不同量氮、磷化肥配施对旱地小麦产量、品质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以确定适用于山西南部丘陵雨养旱地小麦不同降水年型的有机肥和化肥配施方案。【方法】2013—2016年在山西临汾开展田间试验,共设5个处理:羊粪2... 【目的】研究不同有机肥与不同量氮、磷化肥配施对旱地小麦产量、品质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以确定适用于山西南部丘陵雨养旱地小麦不同降水年型的有机肥和化肥配施方案。【方法】2013—2016年在山西临汾开展田间试验,共设5个处理:羊粪22.5 t/hm^2+N 150 kg/hm^2+P2O5105 kg/hm^2(MsN150P105)、猪粪22.5 t/hm^2+N 150 kg/hm^2+P2O5105 kg/hm^2(MPN150P105)、羊粪22.5 t/hm^2+N 105 kg/hm^2+P2O575 kg/hm^2(MsN105P75)、猪粪22.5 t/hm^2+N105 kg/hm^2+P2O575 kg/hm^2(MPN105 P75),以不施肥为对照(CK),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其中,2013—2014年、2014—2015年为丰水年份,2015—2016年为干旱年份。以强筋小麦‘晋麦92号’为供试品种。在收获后,测定各处理小麦产量、湿面筋含量、沉降值、面团稳定时间和形成时间。并根据播种前和收获后土壤200 cm土层蓄水量和年降水量,计算水分利用效率(WUE)。【结果】降水年型、有机肥与氮磷配施及二者交互作用均对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具有极显著的影响。丰水年羊粪、猪粪与氮磷配施增产显著,增产幅度为6.14%~18.45%,其中MsN150P105、MpN105P75处理增产幅度较大;干旱年猪粪与氮磷配施增产效果显著,增产幅度达14.18%~19.15%,羊粪与氮磷配施增产效果不明显;猪粪与氮磷配施增产效应表现为干旱年大于丰水年。干旱年水分利用效率低于丰水年,猪粪与氮磷配施在丰水年、干旱年的水分利用效率较对照提高7.68%~15.76%。与对照相比,两种降水年型下猪粪、羊粪与氮磷配施处理小麦的湿面筋含量、沉降值、面团稳定时间和形成时间均提高或延长。【结论】山西南部丘陵雨养旱地小麦,丰水年施用羊粪22.5 t/hm^2,配施N 150 kg/hm^2和P2O5105 kg/hm^2增产提质效应最好;丰水年或干旱年施用猪粪22.5 t/hm^2,配施N 105 kg/hm^2和P2O575 kg/hm^2均表现出显著的增产提质效果,且干旱年效果更好。因此,从增产提质与化肥减施综合分析,山西南部丘陵雨养旱地小麦施用猪粪22.5 t/hm^2,配施N 105 kg/hm^2和P2O575 kg/hm^2是高产稳产提质增效的最佳有机无机肥配施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年型 有机肥 氮磷肥 旱地小麦 产量 品质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肥和降水年型对土壤供水量和大豆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4
8
作者 邹文秀 韩晓增 +1 位作者 江恒 杨春葆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24-231,共8页
基于中国科学院海伦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长期定位试验,利用海伦站内气象数据和中子仪测定的土壤水分数据,分析了丰水年(2006)、平水年(2008)和枯水年(2001和2004)条件下的无肥(CK)、化肥(NP)和化肥+有机肥(NPM)处理对... 基于中国科学院海伦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长期定位试验,利用海伦站内气象数据和中子仪测定的土壤水分数据,分析了丰水年(2006)、平水年(2008)和枯水年(2001和2004)条件下的无肥(CK)、化肥(NP)和化肥+有机肥(NPM)处理对大豆耗水量、土壤供水量和大豆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从4 a的平均值分析,大豆耗水强度最大时期为开花-鼓粒期。施肥增加了大豆的耗水量,与CK相比,NP和NPM的耗水量分别增加了0.92%和2.21%,其中施肥增加大豆耗水量的效应在枯水年表现得更为显著。大豆消耗的水分除了大气降水以外,还有土壤供水量,在降水最为缺乏的大豆鼓粒-成熟期,与CK相比,NP和NPM土壤供水量分别增加了11.72%和23.48%。在观测的4 a中,大豆水分利用效率均表现为CK<NP<NPM,而在不同降水年型中大豆水分利用效率有随降水增多而降低的趋势。因此在研究区域可以通过有机肥的施用调控土壤的供水能力,来缓解季节性降水缺乏带来的干旱胁迫,进而提高大豆的水分利用效率,达到充分利用土壤水分资源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施肥 土壤供水量 水分利用效率 降水缺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植被降水利用效率对植被恢复/退化的响应 被引量:17
9
作者 张艳芳 王姝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38-146,共9页
基于2000-2014年MODIS NDVI数据及气象数据,运用累计降水利用效率变化差异(CRD,cumulative rain use efficiency differences)估算模型和基于地形要素降水量插值法,探讨2000-2014年黄土高原RUE(降水利用效率rain use efficiency)对植被... 基于2000-2014年MODIS NDVI数据及气象数据,运用累计降水利用效率变化差异(CRD,cumulative rain use efficiency differences)估算模型和基于地形要素降水量插值法,探讨2000-2014年黄土高原RUE(降水利用效率rain use efficiency)对植被变化的响应,以期为黄土高原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数据支撑。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大部分地区植被覆盖得以改善,其面积约占总面积的81%,区域边缘植被覆盖退化严重。黄土高原降水利用效率RUE与累计NDVI的相关性总体表现为"东南呈正相关,西北为负相关"的空间格局,全区相关系数以正相关为主。黄土高原CRD与植被变化趋势的相关性显著,其中,植被退化背景下,植被退化程度越严重,RUE越低;植被恢复背景下,RUE受"退耕还林还草"作用显著,2000-2005年,RUE呈上升趋势,2007年后,随着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工作重心转移,RUE呈波动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 植被退化 降水利用效率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东部荒漠草原猪毛蒿光合特征和水分利用效率对降水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5
10
作者 陈林 陈高路 +3 位作者 宋乃平 李学斌 万红云 何文强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87-98,共12页
荒漠草原植物的生长和生存受降水影响很大,本研究以宁夏东部荒漠草原猪毛蒿种群为研究对象,2017-2020年连续4年监测了降水改变条件下土壤水分特征,测定了猪毛蒿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胞间CO_(2)浓度等光合特征,并对其内禀水... 荒漠草原植物的生长和生存受降水影响很大,本研究以宁夏东部荒漠草原猪毛蒿种群为研究对象,2017-2020年连续4年监测了降水改变条件下土壤水分特征,测定了猪毛蒿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胞间CO_(2)浓度等光合特征,并对其内禀水分利用效率和瞬时水分利用效率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4年中无效降水事件(<5 mm)发生次数较多,占当年降水频次的60.00%~82.54%;大雨(≥25 mm且≤49.9 mm)和暴雨等级(≥50 mm)降水事件较少,平均单次降水事件的降水量仅为3.3~6.5 mm·次^(−1)。不同处理各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存在较大差异,表层(10 cm)土壤含水量较次表层(20 cm)和深层(60 cm)的变幅大;次表层(20 cm)土壤平均含水量低于表层,与小降水事件发生频次较高无法入渗补给以及植物吸收消耗有关;深层(60 cm)土壤含水量变化小,较稳定。净光合速率随着光合有效辐射的增加而增大,当光合有效辐射在400~1600μmol·M^(-2)·s^(−1)时,增雨处理提高了猪毛蒿的净光合速率;在光合有效辐射>1600μmol·M^(-2)·s^(−1)时,猪毛蒿净光合速率有下降趋势,且增雨处理下降幅度最大。光合有效辐射在>400μmol·M^(-2)·s^(−1)时,胞间CO_(2)浓度呈直线下降,达到1600μmol·M^(-2)·s^(−1)时,胞间CO_(2)浓度最小。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未有显著变化,但增雨处理下猪毛蒿的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均大于其他处理。气孔限制值随着光合有效辐射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同时降水的增加减小了气孔限制值。猪毛蒿的内禀水分利用效率和瞬时水分利用效率均在较低的光照强度时(<400μmol·M^(-2)·s^(−1))随着光强的增加而迅速增大,之后增速减缓。各处理中猪毛蒿最大内禀水分利用效率和最大瞬时水分利用效率在1600~2000μmol·M^(-2)·s^(−1)时达到最大。随着干旱程度的增加,猪毛蒿最大水分利用效率对应的光照强度由2000减小至1600μmol·M^(-2)·s^(−1)。在荒漠草原,当光照强度>400μmol·M^(-2)·s^(−1)时,适度干旱提高了猪毛蒿的水分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草原 猪毛蒿 降水变化 光合作用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植被降水利用效率的荒漠化遥感评价方法 被引量:24
11
作者 高志海 李增元 +1 位作者 丁国栋 李林英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05年第2期37-41,共5页
在考虑荒漠化评价的空间尺度和基准以及潜在评价指标的尺度特征的基础上,以国内外对土地荒漠化过程中植被降水利用效率(RUE)变化的研究为依据,提出一种以植被的降水利用效率为主要评价指标、适合于荒漠化遥感监测应用的荒漠化评价方法... 在考虑荒漠化评价的空间尺度和基准以及潜在评价指标的尺度特征的基础上,以国内外对土地荒漠化过程中植被降水利用效率(RUE)变化的研究为依据,提出一种以植被的降水利用效率为主要评价指标、适合于荒漠化遥感监测应用的荒漠化评价方法。该方法可很大程度上克服以植被指标为主的评价方法受降水波动影响大的缺点。这种方法重视不同荒漠化类型的共性特征,适合在多种类型荒漠化遥感评价中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利用效率 评价方法 植被 评价指标 荒漠化评价 荒漠化过程 空间尺度 遥感监测 波动影响 共性特征 遥感评价 国内外 应用 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河流域植被降水利用效率时空格局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史晓亮 张娜 +2 位作者 陈冲 尚雨 吴梦月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24-129,共6页
利用2001~2016年MODIS NDVI及气象数据,基于CASA(Carnegie-Ames-Stanford Approach)模型估算了淮河流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NPP),并结合降水量数据,分析植被降水利用效率(Precipitation Use Efficiency,PUE)... 利用2001~2016年MODIS NDVI及气象数据,基于CASA(Carnegie-Ames-Stanford Approach)模型估算了淮河流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NPP),并结合降水量数据,分析植被降水利用效率(Precipitation Use Efficiency,PUE)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①2001~2016年间淮河流域的植被平均PUE为0.598 g C/(m^2·mm),总体呈下降趋势;②淮河流域植被降水利用效率空间上呈规律性变化,流域北部PUE增加,南部降低;③淮河流域不同植被类型PUE有较大差异,大部分地区为农田且PUE最高,其次是森林、灌丛,最后为草甸;④淮河流域99.7%的地区PUE与降水量呈负相关,而80.1%的地区与温度为正相关;⑤降水量是影响淮河流域植被PUE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降水利用效率 净初级生产力 CASA模型 空间分布 淮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高原草地净初级生产力和降水利用效率时空特征 被引量:7
13
作者 黄小涛 姚步青 +1 位作者 马真 周华坤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19-26,共8页
为了探究青海高原草地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和降水利用效率(Precipitation use efficiency,PUE)的时空特征,基于遥感估算的NPP数据和降水空间插值数据,采用地理空间统计法分析了2001—2017年青海高原草地NPP和PU... 为了探究青海高原草地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和降水利用效率(Precipitation use efficiency,PUE)的时空特征,基于遥感估算的NPP数据和降水空间插值数据,采用地理空间统计法分析了2001—2017年青海高原草地NPP和PUE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2001—2017年青海高原草地NPP均值为42.81 gC·m^(-2),其中高值区域主要分布在青海高原的东部和南部,低值区域主要分布在青海高原的西北部。2001—2017年青海高原草地NPP年际变化总体较为平稳,以年均速率0.09 gC·m^(-2)呈微弱的波动上升。2001—2017年青海高原草地PUE均值为0.089 gC·m^(-2)·mm^(-1),其中高值区域主要分布在青海高原的东部和南部,低值区域主要分布在青海高原的西部和西北部。2001—2017年青海高原草地PUE年际变化呈微弱的波动下降趋势,下降速率为年均0.0023 gC·m^(-2)·mm^(-1)。2001—2017年青海高原草地PUE年际变化整体上与降水年际变化为负相关。本研究为青海高原草地可持续利用提供了重要理论参考和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初级生产力 降水利用效率 时空特征 青海高原 草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降水年型施氮量对冬小麦水氮资源利用效率的调控 被引量:7
14
作者 王培如 钟融 +6 位作者 孙敏 孔玮琳 张敬敬 Hafeez Noor 任爱霞 林文 高志强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430-1443,共14页
【目的】研究不同降水年型氮肥用量引起的小麦生育期耗水量、植株氮素积累与运转、产量及效率的变化,为黄土高原旱地冬小麦精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7—2020年在山西农业大学闻喜试验示范基地开展大田试验,种植制度为冬小麦... 【目的】研究不同降水年型氮肥用量引起的小麦生育期耗水量、植株氮素积累与运转、产量及效率的变化,为黄土高原旱地冬小麦精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7—2020年在山西农业大学闻喜试验示范基地开展大田试验,种植制度为冬小麦后夏休闲,一年一熟。3个试验年降水量分别属于正常、干旱和湿润年型。试验设施氮量0、120、150、180、210 kg/hm^(2)5个处理,分析了小麦耗水量、氮素吸收与利用、产量形成及不同降水年型间的差异。【结果】不同降水年型旱地小麦生育期总耗水量均以N 180 kg/hm^(2)最高,且丰水年和欠水年耗水变化率以施N 150~180 kg/hm^(2)最高,平水年则以施N 120~150 kg/hm^(2)最高。与其他施氮处理相比,丰水年施N 180 kg/hm^(2)提高了播种—拔节期植株氮素积累量,显著提高了花前叶片和穗轴+颖壳氮素运转量,平水年和欠水年施N 150 kg/hm^(2)提高了播种—拔节期植株氮素积累量及花前叶片和茎秆+叶鞘氮素运转量。不同降水年型花前植株氮素运转量、成熟期的植株氮素积累量变化率均以N 120~150 kg/hm^(2)最高。与其他施氮处理相比,丰水年施N 180 kg/hm^(2)产量显著提高了8.4%~35.6%,平水年施N 150 kg/hm^(2)产量显著提高8.9%~33.7%,欠水年施N 150 kg/hm^(2)产量显著提高13.4%~48.9%;不同降水年型产量变化率以施N 120~150 kg/hm^(2)最高,且施氮量增加到N 180 kg/hm^(2)时在丰水年仍可增产。丰水年施N 150~180 kg/hm^(2)肥效最高,达14.9 kg/kg,平水年和欠水年均施N 120~150 kg/hm^(2)肥效最高,分别达18.0和15.2 kg/kg;丰水年施N 180 kg/hm^(2)、平水年和欠水年施N 150 kg/hm^(2)均可获得较高的水、氮利用效率和氮肥表观利用率。此外,不同降水年型增加施氮量条件下,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均与花前植株氮素运转量呈显著相关关系。【结论】综合考虑氮肥用量氮肥变化量对耗水量、氮素运转量及产量等变化率的影响,丰水年施N 180 kg/hm^(2),平水年和欠水年施N 150 kg/hm^(2)可提高产量、水氮利用效率和氮肥表观利用率,该施氮量为该区域的推荐施肥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小麦 施氮量 降水年型 增长率 产量 水氮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草地降水利用效率时空动态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13
15
作者 同琳静 刘洋洋 +2 位作者 王倩 李晓宇 李建龙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26-234,共9页
本研究利用CASA(Carnegie-Ames-Stanford Approach)模型模拟了2000—2013年青藏高原草地净植被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on,NPP),结合实测数据、气象数据和土地覆被数据计算了草地降水利用效率(PUE),探究其时空分布特征,以及不同草... 本研究利用CASA(Carnegie-Ames-Stanford Approach)模型模拟了2000—2013年青藏高原草地净植被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on,NPP),结合实测数据、气象数据和土地覆被数据计算了草地降水利用效率(PUE),探究其时空分布特征,以及不同草地类型PUE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青藏高原草地PUE在研究年限内呈现波动增加趋势,增加速率为每年0.0035 g·m^-2·mm-1,14 a的平均值为0.38 g·m^-2·mm-1。PUE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异质性,呈现东部高、中西部低的基本格局。PUE分布在0.2~0.4 g·m^-2·mm-1之间的比例最大,占青藏高原总面积的55.63%,呈减少趋势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的北部和西部,以及东部的边界地区,呈增加趋势的地区集中在研究区的中部和南部。研究年限内PUE的变异系数分布在0.07~0.85之间,变化稳定的区域所占面积最大,为总面积的43.43%,主要分布在唐古拉山脉和横断山脉附近。不同草地类型间PUE均值存在差异,具体表现为:草甸(1.06 g·m^-2·mm-1)>坡面草地(0.80 g·m^-2·mm-1)>平原草地(0.30 g·m^-2·mm-1)>高山与亚高山草甸(0.29 g·m^-2·mm-1)>荒漠草地(0.23 g·m^-2·mm-1)>高山与亚高山草地(0.094 g·m^-2·mm-1)。总体上,青藏高原草地PUE与降水成负相关关系,而与气温呈正相关,PUE的变化对降水响应更加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利用效率 时空动态 草地 青藏高原 气候变化 CASA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旱作玉米生产降水利用效率潜力演变特征 被引量:4
16
作者 赵放 王锐 +3 位作者 田宝星 赵慧颖 林伟楠 李秀芬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45-351,共7页
研究旱作玉米降水利用效率潜力可反映降水对其产量的贡献,对作物布局具有重要意义。利用黑龙江省80个气象站1961—2017年逐日气象资料及玉米生育期和产量资料,运用EOF经验正交函数、小波分析及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旱作玉米降水利用效率... 研究旱作玉米降水利用效率潜力可反映降水对其产量的贡献,对作物布局具有重要意义。利用黑龙江省80个气象站1961—2017年逐日气象资料及玉米生育期和产量资料,运用EOF经验正交函数、小波分析及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旱作玉米降水利用效率潜力时空演变特征。结果显示:1961—2017年玉米降水利用效率潜力总体呈现阶段性微升态势,振幅为33~59 kg/(hm^2·mm),且依次存在28,15,5,8 a周期变化,1961—1979年和1992—1998年为上升阶段、1980—1991年和1999—2017年为下降阶段;玉米降水利用效率潜力空间分布高值中心以黑河—齐齐哈尔东南部—大庆—哈尔滨—双鸭山—佳木斯—伊春为闭合区域,高值为黑河的五大连池,低值中心在大兴安岭地区的呼玛北部地及牡丹江市的宁安一带,高值区域内玉米降水利用效率潜力振幅变化稳定,其他区域以高值区域为中心向外侧逐渐递减;玉米降水利用效率潜力齐齐哈尔东南部—大庆—哈尔滨闭合区域尚有30~50 kg/(hm^2·mm)潜力可以挖掘,在大兴安岭地区的呼中以北地区可挖掘潜力不足10 kg/(hm^2·mm)。不同的玉米种植区域,可采取合理密植、保墒耕作、适时施肥等措施提高玉米降水利用效率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资源 生产潜力 旱作玉米 黑龙江 降水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塬区降水变化对冬小麦土壤耗水特性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8
17
作者 倪盼盼 朱元骏 巩铁雄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80-87,共8页
采用人工遮雨棚和自流滴灌系统来实时人工干预降水,研究了黄土塬区不同降水条件即正常降水(CK)、降水减少1/3(R-1/3)和降水增加1/3(R+1/3)条件下,麦田0~4 m土壤水分变化、冬小麦耗水特性及WUE。结果表明:(1)降水变化改变了冬小麦对土壤... 采用人工遮雨棚和自流滴灌系统来实时人工干预降水,研究了黄土塬区不同降水条件即正常降水(CK)、降水减少1/3(R-1/3)和降水增加1/3(R+1/3)条件下,麦田0~4 m土壤水分变化、冬小麦耗水特性及WUE。结果表明:(1)降水变化改变了冬小麦对土壤水的利用和补给;降水减少,冬小麦对土壤水的利用增强,导致生育期和休闲期深层土壤含水量降低,且很难补充恢复;降水增加,冬小麦也会部分利用深层土壤水,土壤含水量在生育期呈降低趋势,在冬小麦收获后,土壤水得到补给,土壤含水量会逐渐恢复并高于前期土壤含水量。(2)冬小麦优先利用降水转化而来的土壤水,然后利用土壤前期储水;对于越冬~成熟期的总耗水量(ET)组成,R-1/3处理的冬小麦对降水和0~2 m土壤水分的利用增强,降水量(P)和0~20 m土壤贮水变化量(ΔW0-2 m)各自约占ET的40%;R+1/3处理P占ET的比例约是ΔW0~2 m的1倍多;CK处理P占ET的比例比ΔW0~2 m高15%左右;降水减少,降水占耗水量的比例降低,0~2 m土壤水占耗水量比例增加;降水增加,则有相反的结果。(3)降水减少,WUEbio(基于生物量的WUE)相对于CK处理降低了1.3%,但产量下降程度(7.1%)小于耗水下降程度(14.2%),WUEgrain(基于籽粒产量的WUE)反而增加;降水增加,相对于CK处理生物量减少5.3%而籽粒产量增加4.5%,但水分的消耗增加了11.4%,WUEbio和WUEgrain均降低。总之,降水变化改变了冬小麦对土壤水的利用、土壤水的补给、冬小麦的耗水组成以及生物量和产量的平衡,最终影响冬小麦WU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 降水变化 水分利用效率 冬小麦 耗水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尺度植被降水利用效率的时空变化特征——以洮河流域为例 被引量:4
18
作者 王刘明 张媛 +4 位作者 武磊 魏健美 王帅兵 王万瑞 李常斌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04-611,共8页
采用CASA模型估算洮河流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和降水利用效率,利用Sen斜率和相关性分析方法量化分析洮河流域2001-2010年植被降水利用效率的时空变化特征及气候关联.结果表明:2001-2010年洮河流域平均降水利用效率为0.73 g/(m^2·mm)... 采用CASA模型估算洮河流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和降水利用效率,利用Sen斜率和相关性分析方法量化分析洮河流域2001-2010年植被降水利用效率的时空变化特征及气候关联.结果表明:2001-2010年洮河流域平均降水利用效率为0.73 g/(m^2·mm),青藏高原东北缘高于黄土高原西南缘;不同植被类型的降水利用效率差别较大,阔叶林最高,裸地最低;降水利用效率越高年际波动越明显.统计期间,流域降水利用效率整体表现出增长趋势,发生显著变化的区域主要分布于青藏片区中东部和黄土片区中北部;空间分析表明,洮河流域大部分区域的降水利用效率与降水量呈现较高的负相关性,两区相比,青藏片区更加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利用效率 净初级生产力 时空变化 洮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干旱半干旱区植被降水利用效率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8
19
作者 陈硕 赵文武 韩逸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4期10295-10307,共13页
植被的降水利用效率(Precipitation use efficiency,PUE)是表征植被生产力对降水量时空动态变化响应特征的重要指示器,对了解干旱环境下植被生产力的变化尤为关键。基于中国干旱半干旱区2000—2020年的植被净初级生产力、降水量、气温... 植被的降水利用效率(Precipitation use efficiency,PUE)是表征植被生产力对降水量时空动态变化响应特征的重要指示器,对了解干旱环境下植被生产力的变化尤为关键。基于中国干旱半干旱区2000—2020年的植被净初级生产力、降水量、气温、土地利用类型和地形等数据,分析了中国干旱半干旱区植被降水利用效率的时空特征及其变化趋势,探究了植被PUE与气候因子的关联以及气候变化下土地利用和地形对植被PUE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20年中国干旱半干旱区植被平均PUE为0.41 g C m^(-2)mm^(-1),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植被PUE的大小顺序为:草地<湿地<灌木<耕地<林地。(2)植被PUE年际变化整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上升速率为0.004 g C m^(-2)mm^(-1),其中呈现显著改善趋势的面积占总面积的12.24%。(3)气温升高在不同程度上对大多数植被PUE起到促进作用,而降水增多则会抑制绝大多数区域的植被PUE。植被较少的区域,植被降水利用效率与气温、降水两气候因子基本无关。(4)随着海拔的升高,植被PUE呈现出先减后增再减的趋势。随着海拔的变化,气温依然与植被PUE呈正相关,降水依然与植被PUE呈负相关。研究结果可为中国干旱半干旱区生态系统保护、恢复以及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降水利用效率 净初级生产力 气候变化 土地利用类型 中国干旱半干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素利用效率不同小麦的光合作用和水分利用效率 被引量:33
20
作者 彭长连 林植芳 林桂珠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543-548,共6页
利用稳定碳同位素比技术与光合速率的测定 ,比较了高、中、低磷素利用效率共 8个小麦品种的水分利用效率 ( WUE)与光合作用特性。土壤干旱条件下 ,叶片宽度和单叶干重显著减少 ,δ13C值提高约 2‰ ,光合速率降低 16%~ 75% ,长期的水分... 利用稳定碳同位素比技术与光合速率的测定 ,比较了高、中、低磷素利用效率共 8个小麦品种的水分利用效率 ( WUE)与光合作用特性。土壤干旱条件下 ,叶片宽度和单叶干重显著减少 ,δ13C值提高约 2‰ ,光合速率降低 16%~ 75% ,长期的水分利用效率增大 2 .3~ 3.0μmol/ mmol,因磷效不同而异。高磷效的小麦的δ13C和对 13C的分馏率Δ值较低 ,不论在正常的田间土壤水分或干旱下 ,其瞬时的水分利用效率或长期的水分利用效率皆高于磷效中等或低磷效的品种。正常条件下品种间的光合速率 ( Pn)差别不大 ,干旱下则高磷效品种可保持 68%~ 84 %的 Pn,而低磷效小麦的 Pn 只为其对照的2 5%~ 4 9%。小麦种子的 Δ值与单株籽粒重呈负相关性 ,r2 =- 0 .7184。高磷效的冀 87- 4 617是供试小麦中 Pn 和 WUE最高的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素利用效率(pue) 小麦 稳定碳同位素比 水分利用效率(WUE) 光合作用 水分亏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