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时间尺度分离的江南梅雨量组合降尺度预测模型
1
作者 李琳琳 赵俊虎 +3 位作者 柯宗建 易香妤 乔锦荣 陈丽娟 《气候与环境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95-310,共16页
采用中国气象局发布的梅雨国家标准资料,以江南梅雨量为代表,分析了梅雨量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从前期海洋外强迫影响因子和美国第2代动力气候模式(CFSv2)5月起报的6~7月平均的多要素预报场中,选取不同时间尺度的预测因子,... 采用中国气象局发布的梅雨国家标准资料,以江南梅雨量为代表,分析了梅雨量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从前期海洋外强迫影响因子和美国第2代动力气候模式(CFSv2)5月起报的6~7月平均的多要素预报场中,选取不同时间尺度的预测因子,建立了基于时间尺度分离的江南梅雨量的组合降尺度预测模型,结果表明:1)江南梅雨量具有显著的年际变率和年代际变率,二者的标准差分别为120.1mm和100.3mm,变率幅度相当。2)年际尺度上,江南梅雨量与前冬ENSO、CFSv2预测的6~7月西北太平洋海平面气压等因子密切相关;年代际尺度上,江南梅雨量与前冬西半球暖池面积、CFSv2预测的6~7月西北太平洋海平面气压和热带印度洋200hPa纬向风等因子密切相关。3)利用上述因子和逐步回归方法分别建立年际分量预测模型和年代际分量预测模型,二者相加得到江南梅雨量的组合降尺度预测结果。在2014~2023年的独立检验中,模型估计的江南梅雨量和观测的相关系数为0.76,距平符号一致率为90.0%,而CFSv2模式5月起报的江南区6~7月降水量的上述两项检验指标分别为0.12和50.0%。相比于模式直接预测的降水,组合降尺度预测模型的结果有明显改进,该模型可为江南梅雨量的预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梅雨 预测因子 时间尺度分离 组合降尺度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亚洲对流层中上层温度年际变率的预测水平评估及其在我国东部降水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3
2
作者 张丽霞 周天军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50-167,共18页
夏季亚洲对流层温度异常与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紧密相关并可能作为降水的有效预报因子。基于欧盟ENSEMBLES计划的季节预测试验耦合模式每年5月1日开始的回报试验,分析了其对1960~2005年夏季亚洲对流层中上层温度(以200~500 hPa厚度替代,简... 夏季亚洲对流层温度异常与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紧密相关并可能作为降水的有效预报因子。基于欧盟ENSEMBLES计划的季节预测试验耦合模式每年5月1日开始的回报试验,分析了其对1960~2005年夏季亚洲对流层中上层温度(以200~500 hPa厚度替代,简称对流层温度)年际变率的预测结果,发现模式集合平均对夏季亚洲对流层温度年际变率具有较高的预报技巧,可以合理回报其前两个EOF(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主导模态(EOF1、EOF2),只是未能回报出EOF2高纬度的温度异常,模式集合平均预测的第一模态主成分(PC1)和第二模态主成分(PC2)与再分析资料的时间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63和0.77。再分析资料中前两个EOF模态分别由ENSO(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发展年印度夏季降水异常所激发的丝绸之路遥相关波列和ENSO衰减年西北太平洋夏季降水异常对应的太平洋—日本遥相关波列导致。ENSEMBLES计划可以合理预测出相应的海温异常及遥相关波列,进而合理预测出前两个EOF模态。对流层温度PC1和PC2分别表征了欧亚大陆与周围海洋之间的纬向和经向热力对比异常,模式对由PC1的预报技巧远高于前人定义的纬向热力对比的东亚夏季风指数,对前人定义的经向热力对比指数的预测技巧与PC2相当。将PC1和前人定义的经向热力对比指数作为预报因子,建立了中国夏季降水的动力—统计降尺度预测模型,交叉检验的结果表明该预报模型显著提高了东北和长江流域上游夏季降水的预报技巧。本文提出的亚洲对流层温度年际变率的EOF1及PC1,既能较好表征纬向热力对比与中国东部夏季降水显著相关,又能被模式合理预测,可以作为我国中高纬度地区,特别是东北地区降水的重要预测因子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节预测 可预报性 动力—统计降尺度预测模型 对流层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统计与动力相结合的南极夏季海冰跨季节预测
3
作者 王惠 李双林 刘娜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4-45,共12页
选取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气候预测系统(CFS)第二版预测的南大洋(40°S—80°S)夏季海温、海洋性大陆地区(100°E—130°E,10°N—15°S)春季海温以及南半球热带外(20°S—90°S)春季海平面气压3个预... 选取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气候预测系统(CFS)第二版预测的南大洋(40°S—80°S)夏季海温、海洋性大陆地区(100°E—130°E,10°N—15°S)春季海温以及南半球热带外(20°S—90°S)春季海平面气压3个预测因子,利用奇异值分析的方法提取相关信息,采用回归模型对南极夏季海冰场进行预测。从该模式对1983—2018年南极夏季海冰密集度异常值的回报效果看,模型的预测技巧较CFS原始预测有显著的提高。对单格点上预测与实测的时间相关系数提高到0.76;从交叉检验的结果来看,预测技巧较CFS同样有显著提高;从对南极海冰范围的预测来看,该模型的预测效果最好,明显优于CFS原始预测和持续性预测。这些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夏季海冰 降尺度预测模型 气候预测系统 持续性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