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陈皮黑茶提取物协同陈皮挥发油的体外降糖、降脂及抗氧化活性
1
作者 潘志涛 华婷玉 +5 位作者 王啸云 申义 张珣珍 黄少桐 段翰英 王超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41-350,共10页
目的:探讨陈皮挥发油协同陈皮黑茶提取物的降糖降脂功能和抗氧化活性。方法:首先利用气相色谱法-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分析了陈皮挥发油成分,再分别采用陈皮、黑茶、陈皮黑茶提取物和陈皮挥发油为原料... 目的:探讨陈皮挥发油协同陈皮黑茶提取物的降糖降脂功能和抗氧化活性。方法:首先利用气相色谱法-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分析了陈皮挥发油成分,再分别采用陈皮、黑茶、陈皮黑茶提取物和陈皮挥发油为原料,以阿卡波糖、奥利司他和维生素C(Vitamin C,VC)为对照,研究其对α-葡萄糖苷酶、胰α-淀粉酶、胰脂肪酶活性和对DPPH、ABTS+自由基清除率的影响。结果:柠檬烯为陈皮挥发油主要成分,其相对含量为62.89%;陈皮黑茶+挥发油组(0.1 mg/mL)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率达83.38%±1.82%,IC50值的顺序为:阿卡波糖<黑茶<陈皮黑茶+挥发油<陈皮黑茶<陈皮,所有组别对胰脂肪酶抑制率的IC50值在1.77~2.60 mg/mL范围内;陈皮黑茶+挥发油组(0.2 mg/mL)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94.85%±1.39%;对ABTS+自由基清除率的IC50值在27.62~210.90μg/mL;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的IC50值在46.73~68.39μg/mL。陈皮黑茶所有组别对胰α-淀粉酶活性抑制率小于30%。结论:陈皮黑茶提取物具有良好的抗氧化能力与降糖、降脂活性,添加陈皮挥发油能提高陈皮黑茶提取物的抗氧化及降糖降脂能力。本研究为陈皮黑茶开发降血糖降血脂和抗氧化相关保健产品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皮黑茶 陈皮挥发油 降血糖活性 降血脂活性 抗氧化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酵陈皮黑茶改善高脂饮食诱导的小鼠糖脂代谢紊乱 被引量:10
2
作者 肖杰 侯粲 +8 位作者 陈鑫 应剑 朱炫 王黎明 牛兴和 唐培安 李颂 郝彬秀 常国生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33-142,共10页
本研究通过高脂饮食诱导C57BL/6J小鼠建立代谢紊乱模型,探究发酵陈皮黑茶对小鼠的体质量增长、空腹血糖水平、糖耐量、胰岛素水平、血脂水平以及肠道菌群变化等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模型对照组相比,0.75~3.00 g/kg m_(b)的发酵陈皮黑茶... 本研究通过高脂饮食诱导C57BL/6J小鼠建立代谢紊乱模型,探究发酵陈皮黑茶对小鼠的体质量增长、空腹血糖水平、糖耐量、胰岛素水平、血脂水平以及肠道菌群变化等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模型对照组相比,0.75~3.00 g/kg m_(b)的发酵陈皮黑茶干预可以有效降低高脂饮食诱导的小鼠空腹血糖水平,3.00 g/kg m_(b)的发酵陈皮黑茶干预可以显著改善糖耐量水平,并改善早期肝脂肪沉积,其中,中剂量(1.50 g/kg m_(b))干预能够降低肝组织中的总胆固醇水平。肠道菌群分析发现,饮用发酵陈皮黑茶可以逆转高脂饮食导致的菌群相对丰度改变,降低变形菌门以及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比例;在属水平上,抑制脱硫弧菌属、乳杆菌属和乳球菌属,并增加梭菌属、Lachnospiraceae_NK4A136_group的相对丰度。代谢通路分析预测得出,发酵陈皮黑茶可以下调糖酵解关键酶乳酸脱氢酶、6-磷酸-β-葡萄糖苷酶,从而抑制与革兰氏阳性菌富集、黏附相关脂磷壁酸的合成。基于菌群分析结果推测,发酵陈皮黑茶可能有助于保护肠道上皮屏障,并作用于脂肪酸吸收、胆汁酸代谢及脂肪分解环节,发挥改善糖代谢、改善肝脏脂肪沉积的作用。因此,发酵陈皮黑茶具有调节肠道菌群、改善糖脂代谢的作用,是一种潜在的健康饮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陈皮黑茶 代谢综合征 血糖 脂肪肝 肠道菌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酵陈皮黑茶的化学成分差异及体外活性 被引量:7
3
作者 侯粲 杜昱光 +7 位作者 王曦 肖杰 范怡航 董志忠 常国生 王伟 李颂 应剑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8期226-232,共7页
为阐明陈皮黑茶的物质基础及发酵前后的变化规律,考察其可能的功效,本实验分析了陈皮黑茶原料及不同厂家成品中总多糖、总黄酮及总多酚等主要成分的含量差异;并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质谱系统结合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 为阐明陈皮黑茶的物质基础及发酵前后的变化规律,考察其可能的功效,本实验分析了陈皮黑茶原料及不同厂家成品中总多糖、总黄酮及总多酚等主要成分的含量差异;并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质谱系统结合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发酵工艺对陈皮黑茶成分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样品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能力、α-淀粉酶抑制能力及脂肪酶抑制能力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总多糖含量在发酵后呈现上升趋势。发酵前后陈皮黑茶中黄酮的含量变化差异不显著(P>0.05),总黄酮质量分数在2.69%~3.29%之间。原料中多酚质量分数为14.96%,发酵后,成品中的多酚质量分数下降至8.99%~12.44%。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发酵前后的陈皮黑茶样品能够被很好的区分,其化学成分随发酵产生显著变化。通过数据库比对,从渥堆发酵及窖藏后差异较大的化合物中共鉴定出31种化合物,包括酚酸类、黄烷醇类、黄酮及黄酮苷类物质。匹配出的化合物为所有成品茶样共有且变化趋势一致。自渥堆发酵至窖藏环节,相对含量在发酵后上升的化合物13种、下降的17种、基本持平的1种。不同原料来源的陈皮黑茶成品对于α-淀粉酶的抑制及激活作用存在差异。样品1-1在3个浓度下均对于α-淀粉酶有较好的抑制作用,而且随着浓度的升高,抑制作用增强;样品1-2仅在低浓度条件下对于α-淀粉酶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发酵之后的陈皮黑茶成品均对α-葡萄糖苷酶有抑制作用,除样品2-1抑制效果较弱,其他成品对于α-葡萄糖苷酶均有很好的抑制作用。陈皮黑茶整体对于脂肪酶抑制作用的IC_(50)值均较高,即陈皮黑茶对于脂肪酶的抑制作用处在较低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陈皮黑茶 高分辨质谱 化学计量学 物质基础 α-淀粉酶 Α-葡萄糖苷酶 脂肪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