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传统村落的活态评价与适应性保护发展研究——以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3个典型传统村落为例 被引量:7
1
作者 薛乾明 黄跃昊 +1 位作者 邓清文 宁雷 《南方建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4-63,共10页
面对传统村落多维度失活,通过重新识别村落活态因子,研判失活、衰退主导因素,能够进一步为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以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3个典型传统村落为例,立足本土地域环境,综合考虑村落活态发展因素,构建3层共28项活态性... 面对传统村落多维度失活,通过重新识别村落活态因子,研判失活、衰退主导因素,能够进一步为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以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3个典型传统村落为例,立足本土地域环境,综合考虑村落活态发展因素,构建3层共28项活态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发现:(1)3个传统村落均有失活现象,但在失活程度上有所分化。金崖和黄家庄村处于“微失活”,失活程度较轻,保护与发展的适应性、可持续性一般;古城村处于“失活”,失活现象较明显,保护与发展的适应性、可持续性较弱。(2)3个传统村落的村落治理、地域环境失活贡献率占比较高,对传统村落的活态发展影响较大;村落治理、经济发展和地域环境在失活指数上占比较高,对村落失活的影响较显著,可判断出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传统村落的适应性发展受村落治理、地域环境因素影响较大。(3)活态总分上,金崖村(71.63)>黄家庄村(68.58)>古城村(58.88),这与调研结果相吻合。村落失活是多因素综合、内外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适应性、永续性的保护发展方式是村落振兴和活态化发展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 活态评价 适应性 保护与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果树经济林枯落物持水特性分析与探讨——以葫芦河流域果树经济林地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赵强 王辅 +3 位作者 张鹤 沙小燕 何倩 韩芬 《中国水土保持》 2024年第4期57-60,共4页
为分析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葫芦河流域果树经济林(苹果)地、山杏水保林地和自然裸地的枯落物持水过程及其特性,通过室内浸水试验,分别对不同地类枯落物蓄积量、持水量、持水率、吸水速率和拦蓄量等水文特性指标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 为分析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葫芦河流域果树经济林(苹果)地、山杏水保林地和自然裸地的枯落物持水过程及其特性,通过室内浸水试验,分别对不同地类枯落物蓄积量、持水量、持水率、吸水速率和拦蓄量等水文特性指标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3种地类枯落物蓄积量在2.80~4.23 t/hm^(2)之间,最大持水量在6.27~14.46 t/hm^(2)之间,有效拦蓄量在5.05~11.55 t/hm^(2)之间,均表现为果树经济林(苹果)地>山杏水保林地>自然裸地;枯落物的吸水速率与时间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幂函数关系,吸水速率在0~2 h内急剧下降,4 h后趋于平缓,24 h后趋近于0。因此,栽植果树经济林不仅具有产业经济价值,而且其枯落物具有与水保林相同或更高的蓄水保土特性,对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土壤墒情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树经济林 枯落物 持水特性 葫芦河流域 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S支持下的陇中黄土高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以甘肃省榆中县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黄会平 张岑 韩宇平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05-208,228,共5页
利用遥感影像、DEM和调查数据,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利用3S技术,生成各参评因子的专题栅格图层。运用层次分析法,从影响生态系统健康的自然和人文因子的角度出发,选择活力、组织结构、负荷能力、恢复力、生态系统功能维持、外部投入及人... 利用遥感影像、DEM和调查数据,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利用3S技术,生成各参评因子的专题栅格图层。运用层次分析法,从影响生态系统健康的自然和人文因子的角度出发,选择活力、组织结构、负荷能力、恢复力、生态系统功能维持、外部投入及人群健康状况作为研究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7个要素,构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健康等级划分为:很健康、健康、中度健康、一般病态和疾病5级。研究结果表明,该县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一般病态面积占到45%~50%,而且从1991年—2002年—2006年病态面积逐年增加,健康面积逐步缩小,反映出榆中县2006年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较2002年和1991年有所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健康 3S技术 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PSIM模型播期对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旱地春小麦产量和生育期影响的模拟分析 被引量:8
4
作者 高雪慧 刘强 王钧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38-745,共8页
为明确未来气候变化与播期调控对旱地春小麦(Triticumaestivum L.)产量的互作效应,以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为研究区域,首先利用甘肃农业大学试验区2016-2018年不同播期下的春小麦产量和生育日期对APSIM-Wheat模型进行适用性验证,然后基于R... 为明确未来气候变化与播期调控对旱地春小麦(Triticumaestivum L.)产量的互作效应,以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为研究区域,首先利用甘肃农业大学试验区2016-2018年不同播期下的春小麦产量和生育日期对APSIM-Wheat模型进行适用性验证,然后基于RegCM4.6模型和HadGEM2-ES预测两个典型气候情景RCP4.5和RCP8.5下西北地区未来2020-2060年的气候变化,最后通过验证后的APSIM-Wheat模型结合未来气象数据,模拟RCP4.5和RCP8.5情景下不同播期(早播、正常播、晚播)对试验区2007-2019(基准期)、2020-2060年(未来分析期)春小麦生育期、产量和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APSIM-Wheat模型能够较精确地模拟试验区小麦产量和生育日期。在RCP4.5和RCP8.5情景下,2020-2060年年均日最高温度较基准期分别升高0.8和0.9℃,年均日最低温度分别升高0.9和1.1℃,降水量分别增加31.5和44.2 mm,升高趋势均表现为RCP8.5>RCP4.5;不同气候情景下随着播期的推迟,小麦生育阶段天数较基准期不同程度缩短;两种气候情景下,2020-2060年早播、正常播和晚播处理的春小麦产量和生物量较基准期均增加,产量增长率表现为早播>正常播>晚播,生物量增长率表现为正常播>早播>晚播;2种气候情景下播期调控对春小麦播种到出苗、出苗到开花阶段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来气候变化 春小麦 APSIM-wheat 生物量 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