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沙漠-绿洲陆-气相互作用和绿洲效应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25
1
作者 刘树华 胡予 +3 位作者 胡非 梁福明 王建华 刘和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019-1027,共9页
本文利用一个已发展的陆面过程参数化方案与大气边界层模式耦合,模拟了半干旱区绿洲戈壁非均匀下垫面的陆面过程及其与大气边界层的相互作用,给出了“绿洲效应”这一自然现象垂直剖面上更为清晰、准确和细致的结构特征.数值模拟的结果... 本文利用一个已发展的陆面过程参数化方案与大气边界层模式耦合,模拟了半干旱区绿洲戈壁非均匀下垫面的陆面过程及其与大气边界层的相互作用,给出了“绿洲效应”这一自然现象垂直剖面上更为清晰、准确和细致的结构特征.数值模拟的结果与早前的许多观测实验结论相吻合,即“绿洲效应”具有明显的“冷岛效应”和“湿岛效应”;它表现为在绿洲区域比戈壁沙漠区域环境温度低、湿度大、湍流动能输送弱,具有下沉气流而导致与周围戈壁沙漠区域产生水平输送环流.而更加细致地研究这些现象对于深入了解绿洲气候的形成和绿洲的维持机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漠-绿洲 陆-气相互作用 绿洲效应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风过渡区的陆-气相互作用:述评与展望 被引量:23
2
作者 张强 岳平 +5 位作者 张良 王胜 张杰 赵建华 王润元 阳伏林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58-773,共16页
夏季风过渡区是受夏季风影响最敏感的区域之一,其陆-气相互作用对夏季风气候动力学过程响应明显,该区域的陆-气相互作用及其对夏季风活动的响应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科学问题。分析了中国夏季风过渡区的形成及其基本特征,讨论了夏季风... 夏季风过渡区是受夏季风影响最敏感的区域之一,其陆-气相互作用对夏季风气候动力学过程响应明显,该区域的陆-气相互作用及其对夏季风活动的响应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科学问题。分析了中国夏季风过渡区的形成及其基本特征,讨论了夏季风过渡区陆-气相互作用过程研究的主要关注点,初步推测了该地区陆-气相互作用对夏季风变化的响应机制。指出该地区陆-气相互作用研究包含了多重互馈机制、陆面水-热-生过程耦合、近地层到自由大气的多界面交换、季风多尺度作用和特殊的陆面水分循环等一系列重要科学问题。同时,总结归纳了该领域的主要研究进展和关键科学问题,提出了未来应该重点研究的7个方面,并初步给出了研究试验的基本思路。为未来系统深入研究夏季风过渡区陆-气相互作用及其对夏季风活动响应问题提供了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风过渡区 陆-气相互作用 多尺度响应机制 多界面交换过程 --生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条件陆-气相互作用研究领域有关科学问题探讨 被引量:37
3
作者 张强 王蓉 +1 位作者 岳平 赵映东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9-56,共18页
实际大气都是在复杂条件之下,所以复杂条件带来的问题已成为陆-气相互作用研究领域面临的最大科学挑战,严重制约了该领域研究成果在解决实际天气气候问题中的应用。在概要总结近年来中国复杂条件陆-气作用研究领域进展的基础上,对复杂... 实际大气都是在复杂条件之下,所以复杂条件带来的问题已成为陆-气相互作用研究领域面临的最大科学挑战,严重制约了该领域研究成果在解决实际天气气候问题中的应用。在概要总结近年来中国复杂条件陆-气作用研究领域进展的基础上,对复杂条件下陆-气相互作用有关的科学问题进行了探讨。从陆面过程和大气边界层这两个陆-气相互作用的关键环节分析了影响陆-气相互作用复杂条件的机制,归纳了复杂条件下陆-气相互作用研究领域面临的关键科学问题。同时,以复杂下垫面陆面过程和非均匀大气边界层问题为重点讨论了突破复杂条件陆-气相互作用关键科学问题的基本思路,并对进一步开展复杂条件陆-气相互作用研究提出了初步的科学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条件 陆-气相互作用 边界层 面过程 关键科学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气相互作用对大气对流活动影响研究进展和展望 被引量:11
4
作者 刘维成 张强 刘新伟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278-1293,共16页
陆-气相互作用会影响对流系统的初生和发展,进而影响降水的产生和分布,理解和明晰该影响机制和规律,对改进对流活动预报技术至关重要。系统总结了陆-气相互作用对对流系统形成、发展及其降水的影响机制,归纳了陆-气相互作用影响符号和... 陆-气相互作用会影响对流系统的初生和发展,进而影响降水的产生和分布,理解和明晰该影响机制和规律,对改进对流活动预报技术至关重要。系统总结了陆-气相互作用对对流系统形成、发展及其降水的影响机制,归纳了陆-气相互作用影响符号和强度的发生规律,进而剖析了陆-气相互作用对大气对流活动影响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最后提出了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未来需要针对陆-气相互作用的全部组成过程对大气对流活动的影响机制、响应敏感区和不同天气系统强迫下陆-气相互作用影响机制、影响机制的科学评估及验证、陆面过程和边界层过程在地球模拟系统的准确表达、陆-气相互作用与对流活动的互馈机制等开展深入研究,深刻揭示陆-气相互作用对大气对流活动的影响规律和机理机制,以期为改进和提高对流活动的预报能力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气相互作用 对流活动 对流初生 发展 影响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地区湖-陆-气相互作用的观测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汪如良 刘熙明 郭维栋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58-569,共12页
利用2013年6月1日—2014年5月31日鄱阳湖东岸70m铁塔的涡动相关观测资料、鄱阳湖水文观测资料、鄱阳气象站常规气象观测资料等,对鄱阳湖地区湖-陆-气相互作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鄱阳湖地区潜热通量明显较感热通量大,感热通量最... 利用2013年6月1日—2014年5月31日鄱阳湖东岸70m铁塔的涡动相关观测资料、鄱阳湖水文观测资料、鄱阳气象站常规气象观测资料等,对鄱阳湖地区湖-陆-气相互作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鄱阳湖地区潜热通量明显较感热通量大,感热通量最大值出现时间较潜热通量早约10h。摩擦速度则是白天比夜间大,且下半夜大于上半夜,正午最强,日落日出时段最小。湖-陆-气相互作用同样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特征,潜热通量最大出现在夏季,最小出现在冬季;而感热通量最大出现在秋季,最小出现在夏季。摩擦速度则是下半年大于上半年。该地区Bowen比全年小于10,夏季7月最小,冬季2月最大,大部分维持在014-061。分析湖体区的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得到,来自湖体区的感热通量中午前后较明显,但夜间表现出季节差异,春季下半夜湖体区感热通量明显加大,夏季则整个夜间湖体区感热通量均较大,秋季相差不大,而冬季下半夜湖体区感热通量最小。潜热通量方面,来自湖体区的潜热通量总体较大,但同样存在季节差异。春季湖体区潜热通量均较大,而夏季除中午前后较小外,其余时段都明显大,秋季夜间湖体区潜热通量明显偏小,冬季午后湖体区潜热通量增大。同时,秋冬季节湖体区常会出现逆温现象。分析还得到,水面蒸发量、鄱阳湖水域面积和最高气温与潜热通量关系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 -陆-气相互作用 涡动相关 近地面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夏季局地陆-气相互作用及其对午后对流触发的影响研究综述
6
作者 孟宪红 赵采玲 +4 位作者 邓明珊 陈昊 赵林 李照国 吕世华 《气象学报》 2025年第4期950-958,共9页
陆地与大气的相互作用和反馈非常复杂,需要从多个尺度进行定量、综合和过程层面的理解。局地陆-气相互作用是指在弱天气背景下,通过局地尺度上研究陆地表面和大气(即行星边界层)的联系,进而理解其对天气、气候的影响。因此局地陆-气相... 陆地与大气的相互作用和反馈非常复杂,需要从多个尺度进行定量、综合和过程层面的理解。局地陆-气相互作用是指在弱天气背景下,通过局地尺度上研究陆地表面和大气(即行星边界层)的联系,进而理解其对天气、气候的影响。因此局地陆-气相互作用采用过程链范式,研究比如从干湿土壤到对流触发或者与深对流形成的联系和链条。青藏高原(简称高原)陆面过程通过调控大尺度环流进而对中国乃至全球气候的影响在过去几十年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局地陆-气相互作用对高原午后对流触发影响的研究则相对滞后。文中梳理了青藏高原局地陆-气相互作用过程及其对午后对流触发影响的观测事实、影响强度及其空间差异和机理,总结了当前研究的难点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局地陆-气相互作用 土壤湿度 午后对流触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陆—气相互作用预试验及其晴天地表能量特征分析 被引量:53
7
作者 韦志刚 文军 +3 位作者 吕世华 陈世强 奥银焕 梁琳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45-555,共11页
详细介绍了在2004年8月24日~9月11日在甘肃平凉进行的陆-气相互作用野外预试验, 对观测仪器进行了对比和标定, 并利用观测资料, 初步分析了黄土高原塬上裸地、塬上和塬下玉米地的地表净辐射各分量、感热、潜热和地热流的特征.由于作物... 详细介绍了在2004年8月24日~9月11日在甘肃平凉进行的陆-气相互作用野外预试验, 对观测仪器进行了对比和标定, 并利用观测资料, 初步分析了黄土高原塬上裸地、塬上和塬下玉米地的地表净辐射各分量、感热、潜热和地热流的特征.由于作物(玉米)的存在, 降低了地表反射率, 使白天地面向上短波减少, 同时向上长波也减少, 增大了地表净辐射, 地表潜热明显增大, 玉米地白天向下的地热流和夜晚向上的地热流都比裸地小.与塬上相比, 塬下玉米地的向下短波略小, 向上短波明显偏小, 向上长波基本一致;净辐射只在中午附近略小, 地热流上午偏小, 下午偏大, 夜晚基本一致;感热和潜热在白天基本一致;塬下玉米地在凌晨明显存在负感热通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陆-气相互作用 地表能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中国西北干旱区陆—气相互作用及其对气候影响研究的最近进展 被引量:48
8
作者 黄荣辉 周德刚 +6 位作者 陈文 周连童 韦志刚 张强 高晓清 卫国安 候旭宏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89-210,共22页
本文综述了中国西北干旱区陆—气相互作用及其对气候影响研究的最近进展。文中不仅回顾了"中国西北干旱区陆—气相互作用观测试验"经过连续12年的观测和多次加强期观测所取得的干旱区陆面过程参数的分析以及边界层和陆—气相... 本文综述了中国西北干旱区陆—气相互作用及其对气候影响研究的最近进展。文中不仅回顾了"中国西北干旱区陆—气相互作用观测试验"经过连续12年的观测和多次加强期观测所取得的干旱区陆面过程参数的分析以及边界层和陆—气相互作用特征等的分析和研究,而且综述了应用这些参数来优化有关陆面过程模式的参数化方案和改进有关陆面过程模式的研究;并且,本文还综述了关于中国西北干旱区感热输送特征以及西北干旱区陆—气相互作用对中国东部气候的影响及其机理,并揭示了中国西北干旱区春、夏季具有高感热输送特征,此高感热对中国东部夏季气候变异有重要影响。此外,本文还指出今后在此方面应进一步观测和深入研究的科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区 陆-气相互作用 辐射感热输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半干旱草原土壤植被大气相互作用(IMGRASS)综合研究 被引量:83
9
作者 吕达仁 陈佐忠 +7 位作者 陈家宜 王庚辰 季劲钧 陈洪滨 刘钟龄 张仁华 乔劲松 陈有君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2年第2期295-306,共12页
为深化对中纬半干旱草原气候生态相互作用过程、机制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贡献的认识 ,一项名为“内蒙古半干旱草原土壤植被大气相互作用 (IMGRASS)”的基金重大项目于 1997—2 0 0 1年在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执行。IMGRASS计划在 1998... 为深化对中纬半干旱草原气候生态相互作用过程、机制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贡献的认识 ,一项名为“内蒙古半干旱草原土壤植被大气相互作用 (IMGRASS)”的基金重大项目于 1997—2 0 0 1年在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执行。IMGRASS计划在 1998年草原生长季节、在所选定的以典型草原为主 ,包括草甸草原、稀疏沙地草原等在内的中尺度试验区开展了多点、多要素的综合观测。观测内容包括土壤、植被、大气的相关要素和发生于地气界面的潜热、感热通量 ,还包括N2 O ,CH4 ,CO2 等微量气体交换量、辐射与降水分布。除 1998年中尺度观测试验外 ,在 1999— 2 0 0 1年在代表性地点进行了微量气体收支、遥感和沙尘天气相关的专项观测 ,结合草原站已进行的长期监测资料 ,分析气候生态长期相互作用 ,特别是人类活动干预的影响。在分析观测结果的基础上 ,对该地区的气候生态相互作用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文章作为介绍IMGRASS计划的第一部分 ,对该项研究计划作一全面简要介绍 ,包括科学目标、计划实施实验区背景、中尺度综合观测 ,并对实验所得大气边界层结构、辐射通量、沙地土壤水份状况、地表反射率谱与遥感测量等提供了个例分析 ,并简单介绍IMGRASS数据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气相互作用 IMGRASS 半干旱草原 温室 中尺度模拟 BAHC -生存相互作用 内蒙古 土壤 植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半干旱草原气候生态相互作用问题——IMGRASS计划初步结果 被引量:39
10
作者 吕达仁 陈佐忠 +7 位作者 王庚辰 季劲钧 陈家宜 刘钟龄 陈洪滨 杜睿 雷霆 汪诗平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2年第2期307-320,共14页
IMGRASS计划 (内蒙古半干旱草原土壤植被大气相互作用 )旨在通过野外实验、过程分析和数值模式研究理解中纬度半干旱草原气候生态相互作用中的多种时空尺度和多种物理化学生物学过程的作用 ,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文中介绍部分与全球变... IMGRASS计划 (内蒙古半干旱草原土壤植被大气相互作用 )旨在通过野外实验、过程分析和数值模式研究理解中纬度半干旱草原气候生态相互作用中的多种时空尺度和多种物理化学生物学过程的作用 ,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文中介绍部分与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相关的初步研究结果 ,主要是 :(1)冬季风、大区域地表环境和本区地形的结合对浑善达克沙地在长时间过程形成的作用 ;(2 )夏季风、本区地形和植被对本区夏季降水的水汽通道和降水分布有重要作用 ;(3)实验区内不同类型地表与土壤表现出明显不同的地气交换通量特征与不同的边界层结构 ;(4 )草原温室气体 (N2 O ,CH4 ,CO2 )收支的定量测量与过程研究表明 ,温带草原N2 O源强较IPCC 2 0 0 1报告估计值偏低 ,而草原CO2 收支表现出很强的变动性 ;(5 )人类活动干预下的草原退化与恢复演替表现出该区域普遍的规律与对气候的依赖 ,提供可持续发展的人类对自然草原放牧强度的阈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气相互作用 IMGRASS 半干旱草原 温室 中尺度模拟 BAHC -生态相互作用 内蒙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气界面科学与全球变化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傅平青 胡伟 +8 位作者 赵曦 徐占杰 丁士元 吴礼彬 邓君俊 姜哲 李晓东 朱佳雷 刘丛强 《地学前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2-104,共13页
随着全球变化加剧,地-气界面作为地球系统中关键的物质与能量交换界面,成为理解气候变化、生态演变以及地球系统反馈机制的重要窗口。地-气界面过程涉及大气与陆地、海洋之间的能量与物质交换,是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动态变化的核心,直接... 随着全球变化加剧,地-气界面作为地球系统中关键的物质与能量交换界面,成为理解气候变化、生态演变以及地球系统反馈机制的重要窗口。地-气界面过程涉及大气与陆地、海洋之间的能量与物质交换,是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动态变化的核心,直接影响地球系统的演变。地-气界面科学研究对于深入理解地球系统的动力学过程至关重要,是地球系统科学中的重要前沿问题之一。本文首先概述了地球系统科学视角下的地-气界面科学研究,总结了地球系统结构中的地-气界面及其作用,以及地-气界面物质与能量交换过程与全球变化的关系。其次,综述了地-气界面过程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地-气界面过程对生态系统的碳、氮等元素循环、水循环及其功能服务的影响,以及陆-海-气系统作用与全球气候变化。最后,提出了地-气界面科学研究的前沿与挑战,包括建设地-气界面科学的多尺度跨学科研究体系,如天-地-空立体观测系统优化、地-气界面过程的模式研究与多尺度耦合机制、人工智能时代的地-气界面科学研究等,极地、高山和滨海等生态和气候敏感区的地-气界面过程及影响等。地-气界面科学研究将在气候变化应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界面 全球变化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地球系统模式 --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低涡的活动特征和敏感区识别及其与陆面的关联分析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世园 吕少宁 文军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29-548,共20页
青藏高原低涡是夏季青藏高原边界层内产生的中尺度低压涡旋系统,对高原天气及其周边地区降水有重要影响。本文利用由客观识别法得到的高原低涡数据集以及ERA5-land再分析资料,通过相关分析、回归分析、贝叶斯时间序列分析算法和概率统... 青藏高原低涡是夏季青藏高原边界层内产生的中尺度低压涡旋系统,对高原天气及其周边地区降水有重要影响。本文利用由客观识别法得到的高原低涡数据集以及ERA5-land再分析资料,通过相关分析、回归分析、贝叶斯时间序列分析算法和概率统计等方法,对1950-2021年高原低涡的活动特征进行了统计和分析,根据高原低涡的路径及强度划定了高原低涡活动的敏感区,并分析了不同陆面参量与高原低涡的联系。结果表明,高原低涡的年总个数和年总持续时间都呈显著增加趋势(置信度95%),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16个·a^(-1)和1.25 h·a^(-1);高原低涡活跃期(5-8月)总个数和总持续时间的增加趋势不显著;高原低涡活动的敏感区位于藏北高原北侧、可可西里山脉附近,与青藏高原中西部的主要山脉相对应;敏感区内的地表潜热、地表长波辐射以及地表0~7 cm土壤湿度与高原低涡个数和持续时间呈正相关,而地表感热与高原低涡个数和持续时间呈负相关;进一步发现当时间尺度为年际变化时,高原低涡与降水的变化相对一致,而在日尺度上,地表感热主要在敏感区及其以东地区与低涡个数、持续时间和强度呈正相关,其中以5月和6月最为显著。本研究中的结论为进一步分析高原低涡敏感区内的陆-气相互作用机理,以及高原低涡数值模拟和数据同化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高原低涡 陆-气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系统预测:基础创新和集成应用 被引量:6
13
作者 王会军 戴永久 +6 位作者 杨崧 李天明 罗京佳 尹志聪 段明铿 周放 张艺佳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1-172,共12页
随着全球变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强,天气气候灾害造成的损失也愈发严重。当前气候预测的准确性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要,气候系统预测理论和方法面临着众多挑战性问题。为提档气候预测科学水平和准确率,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和中山大学承担... 随着全球变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强,天气气候灾害造成的损失也愈发严重。当前气候预测的准确性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要,气候系统预测理论和方法面临着众多挑战性问题。为提档气候预测科学水平和准确率,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和中山大学承担的“气候系统预测研究中心”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支持(2021年1月—2025年12月)。在该项目执行的前三年,项目团队开展了大量深入系统的研究,并取得了若干重要进展:1)揭示了气候系统的若干关键变化、驱动力和机制;2)剖析了海-陆-冰-气相互作用对我国重大极端气候事件的影响;3)在气候系统数值模式研发和预测系统集成方面取得重要进展;4)发展了延伸期-S2S-年代际的气候系统预测理论和方法。本文对这些进展作了扼要介绍,并针对气候与环境变化归因、古今气候环境研究融合、跨时空气候系统变异和极端气候、人工智能与气候科学、年代际预测和风险应对体系等关键科学问题做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候系统 候预测 极端 ---相互作用 全球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干旱区不同下垫面大气湍流通量比较分析 被引量:9
14
作者 陈丽晶 张镭 +1 位作者 梁捷宁 周旭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325-1335,共11页
为了更深入地认识不同条件下的陆-气相互作用,选取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Semi-Arid Climate and Environment Observatory of Lanzhou University,SACOL)与中科院吉林通榆观测站的湍流资料,并结合常规... 为了更深入地认识不同条件下的陆-气相互作用,选取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Semi-Arid Climate and Environment Observatory of Lanzhou University,SACOL)与中科院吉林通榆观测站的湍流资料,并结合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利用Swinbank于1951年提出的涡动相关法分析三种下垫面上的湍流通量,从而定量地描述和认识陆-气相互作用,并比较分析半干旱区不同下垫面热通量和动量通量的日变化与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SACOL、草原站和农田站上感、潜热通量的日变化均表现为单峰型,其中感热通量Hs日峰值可分别达到140.3,157.3和144.8 W·m-2;潜热通量LvE日峰值为Hs的40%~75%。(2)夜间热通量主要集中于-22.6~24.2 W·m-2,夜间Hs一年四季均表现为负值,而LvE几乎保持正值。(3)各测站上动量通量τ具有明显日变化,但由于风向、风速差异,通榆地区τ的日峰值可达0.25 kg·m-1·s-2,而SACOL仅有0.08 kg·m-1·s-2。(4)通榆站上τ的日变化具有显著季节差异,春、秋季的日较差远大于其他季。(5)排除热力因子影响,黄土高原下垫面对湍流活动的削弱作用更强,在该下垫面上近地层大气更容易也更快趋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气相互作用 湍流通量 涡动相关 SACOL 吉林通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干旱区荒漠戈壁陆面过程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21
15
作者 曹晓彦 张强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19-225,共7页
首先利用“中国西北干旱区陆 气相互作用试验”2 0 0 0年 5~ 6月在甘肃敦煌进行的陆 气相互作用野外试验的观测资料 ,确定了西北干旱区荒漠戈壁的陆面过程参数 ,并用这些参数改进了已有的陆面过程模式。然后用该陆面过程模式对敦煌陆 ... 首先利用“中国西北干旱区陆 气相互作用试验”2 0 0 0年 5~ 6月在甘肃敦煌进行的陆 气相互作用野外试验的观测资料 ,确定了西北干旱区荒漠戈壁的陆面过程参数 ,并用这些参数改进了已有的陆面过程模式。然后用该陆面过程模式对敦煌陆 气相互作用野外试验荒漠戈壁上的大气感热通量、潜热通量、摩擦速度以及净辐射、地表和土壤温度、土壤水份等重要陆面变量进行了模拟 ,结果表明 ,模拟值与观测值非常接近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地区 干旱区 荒漠戈壁 面参数 面过程模式 陆-气相互作用 感热通量 潜热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覆盖/利用变化对中国区域气候的影响(英文)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井勇 董文杰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4期543-547,共5页
气候系统中的陆-气相互作用长期以来已经得到广泛的关注,但是直到最近,区域尺度上土地覆盖/利用变化对气候影响的统计事实分析仍非常少,模拟研究中植被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描述不足.本文系统研究了陆-气相互作用对区域气候的影响,尤其针对... 气候系统中的陆-气相互作用长期以来已经得到广泛的关注,但是直到最近,区域尺度上土地覆盖/利用变化对气候影响的统计事实分析仍非常少,模拟研究中植被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描述不足.本文系统研究了陆-气相互作用对区域气候的影响,尤其针对上面所提到的两个方面.通过对前期的植被覆盖状况和夏季降水的关系研究为植被覆盖变化对区域气候的影响提供了观测统计上的证据,并进一步分辨出中国北方过渡带可能是植被-大气相互作用的最敏感地区.通过比较观测站点和再分析资料的年代际趋势表明城市化和其他的土地利用变化对气候变暖产生了贡献,使中国东部的平均气温升高了0.12℃/10a .区域气候模拟还表明,中国北方过渡带及其附近地区的植被退化对表面气候和大气环流都带来了显著影响,它们的变化与观测的年代际异常以及我们统计分析的结果一致.表明地表退化可能是中国近几十年气候异常的重要原因之一.最后我们探讨了改进后的动态植被参数化方案在区域气候模拟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 土地覆盖/利用变化 陆-气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陆面过程方案对兰州地区一次强降水对流触发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吴捷 张述文 孙明燕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3-70,共8页
2018年4月19日,兰州地区发生罕见局地强降水,造成严重城市内涝.为了研究陆面过程对此次降水模拟的影响,选取陆面模式RUC、CLM4和NOAH与中尺度天气预报模式进行耦合,重点分析不同陆面参数化方案对于对流触发的影响.结果表明,RUC能合理地... 2018年4月19日,兰州地区发生罕见局地强降水,造成严重城市内涝.为了研究陆面过程对此次降水模拟的影响,选取陆面模式RUC、CLM4和NOAH与中尺度天气预报模式进行耦合,重点分析不同陆面参数化方案对于对流触发的影响.结果表明,RUC能合理地再现此次降水过程,尤其是兰州上空的对流触发过程.陆-气相互作用分析表明,不同陆面过程参数化方案模拟的对流有效位能、对流抑制能、地表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及边界层的时空演化均不同,最终影响对流触发的时空位置.陆面过程参数化方案对此次局地强对流降水模拟的结果影响很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气相互作用 面过程参数化方案 中尺度天预报模式 局地强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义平衡反馈分析方法 被引量:4
18
作者 朱艳峰 肖子牛 温娜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6,共6页
广义平衡反馈分析方法(GEFA)是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刘征宇教授在EFA(平衡反馈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应用于气候异常因子诊断分析方法,该方法把一元平衡反馈分析方法拓展到多元反馈分析,可以把不同海区对气候异常的各自贡献分离出来... 广义平衡反馈分析方法(GEFA)是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刘征宇教授在EFA(平衡反馈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应用于气候异常因子诊断分析方法,该方法把一元平衡反馈分析方法拓展到多元反馈分析,可以把不同海区对气候异常的各自贡献分离出来。此外,GEFA还能用来研究其他类型边界(如陆面)对大气的强迫作用,可系统地分析全球下垫面对大气的反馈特征,GEFA方法在异常气候成因诊断、数值模式分析诊断中具有很好的业务应用前景,它也是研究海-陆-气相互作用的一种有效统计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义平衡反馈分析方法 -陆-气相互作用 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