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地层能量闭合度对陆面过程模式影响 被引量:19
1
作者 杨启东 左洪超 +3 位作者 杨扬 陈继伟 李强 赵静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2876-2888,共13页
大量近地层观测试验表明,利用涡动相关法观测的湍流通量小于近地层可利用能量,即近地层能量是不闭合的,这种不闭合度一般为20%甚至更高.而陆面过程模式是基于地气间能量平衡建立,并且模式中的湍流边界层参数化方案通常根据实际观测的湍... 大量近地层观测试验表明,利用涡动相关法观测的湍流通量小于近地层可利用能量,即近地层能量是不闭合的,这种不闭合度一般为20%甚至更高.而陆面过程模式是基于地气间能量平衡建立,并且模式中的湍流边界层参数化方案通常根据实际观测的湍流通量来确定,因此能量不闭合必将对陆面过程模式造成一定的影响.本文利用2007年春季SACOL站的近地层观测资料,依据能量守恒将能量不闭合中的残余能量通过波文比分配到观测的湍流通量中,即修正涡动相关法观测的湍流通量使得近地层能量达到平衡;之后分别利用观测和修正的湍流通量,建立了能量不闭合和闭合情形下的湍流参数化方案,借助陆面过程模式SHAW,通过数值模拟和对比分析方法考察近地层能量闭合度对陆面过程模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近地层能量闭合对陆面过程模式有显著的影响:在陆面过程数值模拟中,当应用近地层能量不闭合的湍流通量形成的湍流参数化方案时,陆面过程模式会明显高估地表长波辐射及土壤温度;但当应用修正湍流通量使得近地层能量达到闭合形成的湍流参数化方案后,在不改变任何地表土壤物理生化属性的情况下,陆面过程模式能较好地模拟地表长波辐射和土壤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地层能量闭合 湍流参数化 湍流通量 陆面过程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面过程模式的改进及其检验 被引量:17
2
作者 周锁铨 代刊 +2 位作者 陈涛 屠其璞 陈万隆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75-290,共16页
文中对陆面过程模式 (BATS)进行了改进 ,改进后的模式能较好地模拟地表物理量的年、季和日变化 ,它有两方面的特点 :采用热扩散方程模拟 7层土壤温度 ,模拟的温度可与实测值进行比较 ;在BATS的地表径流方案中 ,考虑了空间不均匀性的一... 文中对陆面过程模式 (BATS)进行了改进 ,改进后的模式能较好地模拟地表物理量的年、季和日变化 ,它有两方面的特点 :采用热扩散方程模拟 7层土壤温度 ,模拟的温度可与实测值进行比较 ;在BATS的地表径流方案中 ,考虑了空间不均匀性的一般地表径流 (GVIC)过程 ,研究结果表明 :⑴模式能很好地模拟各层土壤温度的年、季和日变化。冬季土壤温度下层高于上层 ,而在夏季上层高于下层 ,这种上下层温度的转换时间大约在 4和 10月份 ,这与实测土壤温度的年变化非常一致。较为准确地模拟了各层土壤温度日变化的时滞效应。⑵用南京和武汉站的资料 ,将BATS地表径流方案模拟的地表水分分量与GVIC方案进行比较 ,BATS地表径流方案模拟的地表水分分量 ,与总水量的平衡相差较大 ,而GVIC模拟的效果相对较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面过程模式 能量平衡 水分平衡 地表物理量 土壤温度 土壤热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个改进的陆面过程模式及其模拟试验研究第二部分:陆面过程模式与区域气候模式的耦合模拟试验 被引量:51
3
作者 丁一汇 张晶 赵宗慈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385-400,共16页
在第一部分提出的陆面过程模式与区域气候模式RegCM实现耦合的基础上,利用这一耦合模式(简称CRegCM)对中国中东部地区1991年5~7月江淮大暴雨时期的强降水气候特征进行了模拟,并与NCAR的区域气候模式RegC... 在第一部分提出的陆面过程模式与区域气候模式RegCM实现耦合的基础上,利用这一耦合模式(简称CRegCM)对中国中东部地区1991年5~7月江淮大暴雨时期的强降水气候特征进行了模拟,并与NCAR的区域气候模式RegCM2(此处称NRegCM)在同样初、边值条件和同样物理过程选项下的模拟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模式CRegCM具有较强的模拟性能和模拟能力,基本上成功地模拟了这次极端的降水气候事件。在某些方面,如地面气温和与陆面过程有关要素的模拟上,CRegCM的模拟结果要比NRegCM的结果更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面过程模式 区域气候模式 耦合模拟 试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上游玛曲地区空气动力学参数的确定及其在陆面过程模式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4
作者 李锁锁 吕世华 +5 位作者 柳媛普 张宇 奥银焕 高艳红 陈世强 尚伦宇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408-1413,共6页
为了定量描述黄河上游玛曲地区草地下垫面的空气动力学特征,为模式提供准确的下垫面参数,利用"黄河源区气候与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2006年9月的湍流观测资料,结合Martano由单层超声观测资料确定下垫面空气动力学参数的方法,计... 为了定量描述黄河上游玛曲地区草地下垫面的空气动力学特征,为模式提供准确的下垫面参数,利用"黄河源区气候与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2006年9月的湍流观测资料,结合Martano由单层超声观测资料确定下垫面空气动力学参数的方法,计算了黄河上游玛曲地区草原下垫面空气动力学粗糙度z0和零平面位移d,即z0为0.035 m,d为0.143 m。同时,将z0和d应用于陆面过程模式CoLM中,检验其对模式模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改进陆面参数后的模式对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的模拟均有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上游 空气动力学粗糙度 零平位移 陆面过程模式CoL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个简单的陆面过程模式 被引量:15
5
作者 戴永久 曾庆存 王斌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705-716,共12页
本模式为针对大气环流模式所发展的一个简单的陆面过程模式,它包含:(1)地表温度计算,(2)冠层叶面贮水量和土壤湿度计算,(3)陆面与大气之间的水分和能量交换。对于表面温度和含水量的计算,采用的是联立求解计算方案,即耦... 本模式为针对大气环流模式所发展的一个简单的陆面过程模式,它包含:(1)地表温度计算,(2)冠层叶面贮水量和土壤湿度计算,(3)陆面与大气之间的水分和能量交换。对于表面温度和含水量的计算,采用的是联立求解计算方案,即耦合计算。植被冠层叶面的辐射特性和冠层形态对冠层中的辐射交换的影响得到有效和尽可能简单的模拟。另外,植被的气孔阻抗、表面与大气之间的水热交换通量和土壤中的水热输导作了较为细致的描写。利用此模式开展了对两个不同覆盖类型的陆面过程的模拟,模拟和观测的表面通量、温度和湿度较为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温度 湿度 水热交换 陆面过程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面过程模式对土壤含水量初值的敏感性研究 被引量:45
6
作者 林朝晖 杨小松 郭裕福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2001年第2期240-248,共9页
利用IAP94陆面过程模式,采用淮河流域能量与水份循环试验(HUBEX)期间两种下垫面(森林和旱田)、不同季节(5月、8月和11月)的观测资料,研究了模式对土壤含水量初值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对于森林和旱田下垫面,当土... 利用IAP94陆面过程模式,采用淮河流域能量与水份循环试验(HUBEX)期间两种下垫面(森林和旱田)、不同季节(5月、8月和11月)的观测资料,研究了模式对土壤含水量初值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对于森林和旱田下垫面,当土壤含水量减少时,地表净辐射均略有减少,同时潜热通量减少而感热通量增加。另外,模式对土壤含水量初值的敏感性有较明显的季节差异,相对而言在晚春和夏季较强,而在秋季明显减弱。这说明春夏季节的土壤含水量初值在淮河流域区域气候的模拟和预测中尤其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含水量 陆面过程模式 淮河流域 下垫 敏感性 水份循环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陆面过程模式CLM4的中国区域植被总初级生产力模拟与评估 被引量:17
7
作者 王媛媛 谢正辉 +1 位作者 贾炳浩 于燕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7-110,共14页
植被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GPP)决定进入陆地生态系统的初始物质和能量,是陆地碳循环与大气碳库的重要联系纽带.利用陆面过程模式CLM4-CN(Community Land Model version 4 with Carbon- Nitrogen interactions)... 植被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GPP)决定进入陆地生态系统的初始物质和能量,是陆地碳循环与大气碳库的重要联系纽带.利用陆面过程模式CLM4-CN(Community Land Model version 4 with Carbon- Nitrogen interactions)模拟和分析中国区域1982~2004年GPP(CLM4_GPP)时空变化特征,并通过与基于观测数据升尺度所得到的MTE_GPP(Model Tree Ensemble,MTE)进行比较,评估CLM4在中国区域GPP的模拟能力,同时探讨了不同土地覆盖资料对GPP的影响.结果表明:(1)CLM4-CN能够较好地刻画中国区域GPP空间分布格局,表现为由东南向西北递减,但在量值上大部分区域尤其是30°N以南地区存在高估,CLM4-CN模拟的GPP多年平均值为13.7 PgC a^-1,而MTE_GPP仅为6.9 PgC a^-1;(2)CLM4-CN可以合理模拟GPP的季节变化(与MTE_GPP相关系数大于0.9),在量值上对温带阔叶落叶林、寒带阔叶落叶林、寒带阔叶落叶灌木、C3极地草地、C3非极地草地和农作物模拟较好(均方根偏差RMSD 〈 100 gC m^-2 month^-1);(3)不同植物功能型CLM4_GPP表现出的年际变率均大于MTE_GPP,仅热带针叶常绿林、寒带阔叶落叶林和C3极地草地的CLM4_GPP与MTE_GPP变化趋势一致;(4)降水是研究时段内控制整个中国区域GPP的主要气候因子,但不同地区存在较大差异;(5)两种不同土地覆盖资料GPP模拟结果的显著差异表明,精确的土地覆盖是准确模拟GPP的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面过程模式 CLM4模式 植被总初级生产力 MTE_GPP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面过程模式CoLM和NCAR_CLM3·0对中国典型森林生态系统陆气相互作用的模拟 Ⅰ.不同模式模拟结果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17
8
作者 宋耀明 郭维栋 +1 位作者 张耀存 陈永立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29-242,共14页
CoLM(Common Land Model)和NCAR_CLM3·0(NCAR Community Land Model3·0)是目前国际上广为应用的两个发展比较完善的陆面过程模式。本研究利用中国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研究网络(Chi-naFLUX)在长白山温带混交林和千烟洲亚热带... CoLM(Common Land Model)和NCAR_CLM3·0(NCAR Community Land Model3·0)是目前国际上广为应用的两个发展比较完善的陆面过程模式。本研究利用中国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研究网络(Chi-naFLUX)在长白山温带混交林和千烟洲亚热带人工针叶林观测站点的长期连续强化观测资料,对这两个模式在上述地区的模拟性能进行了初步评估。同观测资料的对比表明,两个模式均能较好地模拟出观测站点地表能量和水分平衡的基本特征,其中,CoLM对潜热通量的模拟性能更好。以对潜热通量为期1年的日均值的模拟为例,CoLM和CLM3·0在长白山观测站模拟值和观测值时间序列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0和0·65,在千烟洲站分别为0·69和0·64,均通过了0·01的信度检验;两个模式对全年平均的模拟与观测日平均值的比值在长白山分别为1·21和0·86,在千烟洲分别为0·83和0·60。研究结果表明,这两个陆面过程模式可以作为研究这两种典型森林生态系统陆气交换的基本工具。同时,对模式模拟性能差异的深入分析将有助于进一步改进陆面模式的参数化过程,为相关研究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面过程模式 森林生态系统 气交换 潜热通量 模式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面过程模式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34
9
作者 孙菽芬 金继明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A00期50-57,共8页
文章讨论了陆气相互作用(LAI)研究及陆面过程模式(LSM)研制改进工作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讲述了诸如重要下垫面的研究,陆面构成非均匀性及由此产生的中尺度环流的重要性.进而对雪盖和干旱地区所做的工作作了进一步阐述.
关键词 气相互作用 陆面过程模式 雪盖模式 大气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个改进的陆面过程模式及其模拟试验研究第一部分:陆面过程模式及其“独立(off-line)”模拟试验和模式性能分析 被引量:42
10
作者 张晶 丁一汇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1-19,共19页
文中在综合比较过去各类陆面过程模式优缺点的基础上,主要参考BATS模式,发展了一个陆面过程模式(LPM-ZD)。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采用物理方程和经验解析公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土壤温度和土壤水汽的求解。在上层土壤,... 文中在综合比较过去各类陆面过程模式优缺点的基础上,主要参考BATS模式,发展了一个陆面过程模式(LPM-ZD)。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采用物理方程和经验解析公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土壤温度和土壤水汽的求解。在上层土壤,土壤分层较细并采用温度传导和水汽扩散方程求解,而在下层土壤,土壤分层较粗并利用经验方法处理。2.考虑了降水分布的次网格特征及其对陆面水文产生的重要影响。3.较全面地考虑了雪盖对陆面过程的各种影响:对陆面水文的影响、对土壤热传导的影响以及雪盖的高反照率对辐射收支的影响。利用3组单点观测试验资料对陆面过程模式LPM-ZD进行了“独立(of-line)”模拟试验。模拟结果表明陆面过程模式LPM-ZD具有较好的模拟性能,能够比较准确地模拟不同气候区的多种下垫面类型的陆面过程变化特点,模拟结果与观测基本一致。进而又利用一组观测资料和模式LPM-ZD进行了一系列敏感性模拟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模式LPM-ZD对一些参数的确定非常敏感,如初始土壤水汽、植被的物理特性参数以及降水次网格分布因子等,因此提高确定这些参数的准确性是改进陆面模式的重要内容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面过程模式 模拟试验 大气模式 模式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大学陆面过程模式PKULM(Peking University Land Model)介绍及检验 被引量:3
11
作者 郑辉 刘树华 +9 位作者 Prabhakar Clement 刘振鑫 候旭宏 王姝 赵靖川 李源 缪育聪 郑亦佳 盛黎 朱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9-92,共14页
陆面过程模式是气候模式和天气模式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在土壤—植被—大气耦合模式(Soil-PlantAtmosphere Model,SPAM)的基础上,发展了新一代北京大学陆面过程模式PKULM(Peking University Land Model).本文首先介绍了PKULM的辐射传输... 陆面过程模式是气候模式和天气模式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在土壤—植被—大气耦合模式(Soil-PlantAtmosphere Model,SPAM)的基础上,发展了新一代北京大学陆面过程模式PKULM(Peking University Land Model).本文首先介绍了PKULM的辐射传输、湍流输送、光合作用、土壤水热输送等过程的参数化方案;采用隐式迭代计算框架,发展并应用了一个快速的线性方程组求解算法,提高了模式计算稳定性;提出并使用了二分搜索算法计算气孔阻抗,避免了CLM(Community Land Model)等使用的迭代方法在干旱区不稳定的情况,提高了模式的适用性;采用水势为基础的土壤水分扩散方程,使模式能够模拟土壤饱和区的水分输送过程,为进一步与水文过程模式耦合奠定了基础;还发展了一个地表积水与径流过程的机理模型,提高了模式对地表水分平衡过程的模拟能力;最后,使用"中国西北干旱区陆—气相互作用观测试验"平凉站的资料对模式进行了检验并与NOAH(National 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Oregon State University,Air Force,and Hydrology Lab model)陆面过程模式的模拟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PKULM能够较好地模拟西北半干旱区农田下垫面地气交换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面过程模式 地表能量平衡 土壤湿度 气孔导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面过程模式CoLM和NCAR_CLM3·0对中国典型森林生态系统陆气相互作用的模拟 II.不同参数化方案对模拟结果的影响 被引量:10
12
作者 宋耀明 郭维栋 张耀存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43-257,共15页
本研究针对CoLM、CLM3·0模拟结果的差异,就二者采用的不同参数化方案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导致模式模拟结果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二者对植被覆盖度、冠层水、热、辐射传输以及光合作用和气孔导度等物理过程的处理有所不同,而CoLM模式... 本研究针对CoLM、CLM3·0模拟结果的差异,就二者采用的不同参数化方案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导致模式模拟结果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二者对植被覆盖度、冠层水、热、辐射传输以及光合作用和气孔导度等物理过程的处理有所不同,而CoLM模式对这些过程的处理更吻合实际。将CoLM的相关方案移植到CLM3·0进行的一系列数值试验表明,新方案的引入能够明显改善CLM3·0的模拟效果。此外,两个模式还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例如不同的优化与叶面和冠层空气潜热传导率以及与土壤水文等过程有关的参数化方案,可能是导致模式结果在某些情况下存在偏差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面过程模式 森林生态系统 参数化方案 光合作用有效辐射 气孔导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面过程模式TBLSHAW的设计及其在黄土高原地区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杨启东 左洪超 +2 位作者 董龙翔 赵静 李强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243-1256,共14页
为了改善陆面过程模式在半干旱地区的模拟能力,在SHAW(Simultaneous Heat and Water Model)模式和CoLM(Common Land Surface Model)模式参数化方案基础上,结合黄土高原SACOL站(Semi-Arid Climate and Environment Observatory of Lanzho... 为了改善陆面过程模式在半干旱地区的模拟能力,在SHAW(Simultaneous Heat and Water Model)模式和CoLM(Common Land Surface Model)模式参数化方案基础上,结合黄土高原SACOL站(Semi-Arid Climate and Environment Observatory of Lanzhou University)得到的部分土壤和近地层的研究结果,利用SHAW模式的动力框架,发展了一个新的陆面过程模式TBLSHAW(Two-Big-Leaf-SHAW)。该模式由一层植被、多层土壤和湍流边界层构成。在植被层主要采取双大叶模型计算能量平衡;土壤层利用水热耦合传输模型计算土壤温度和湿度,并包含了冻融、蒸发及降水渗透等物理过程;湍流边界层采取莫宁—奥布霍夫理论计算湍流通量。最后利用SACOL站获取的观测资料,对TBLSHAW模式进行了模拟检验。结果表明,TBLSHAW模式能够合理地模拟半干旱地区各项陆面过程特征的变化趋势;模拟的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与观测值的偏差较小,模式效率和相关系数较高;模拟的净短波辐射及向上长波辐射较好;但是模拟的感热通量、潜热通量与观测值偏差较大,这可能与该地区的能量闭合度较低有关,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面过程模式 半干旱区 黄土高原 SACOL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层陆面过程模式及其Offline独立试验 被引量:9
14
作者 周文艳 罗勇 郭品文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30-738,共9页
利用西伯利亚地区的一个试验点资料和1998年中国淮河流域试验(HUBEX)的加密观测资料,对一个新发展的陆面过程模式进行了模拟检验。西伯利亚地区的单点试验表明,不同时间间隔的边界强迫对地表吸收的净短波辐射和释放的潜热影响较大。淮... 利用西伯利亚地区的一个试验点资料和1998年中国淮河流域试验(HUBEX)的加密观测资料,对一个新发展的陆面过程模式进行了模拟检验。西伯利亚地区的单点试验表明,不同时间间隔的边界强迫对地表吸收的净短波辐射和释放的潜热影响较大。淮河流域的模拟结果表明,模式能够较好地模拟出我国夏季半湿润地区陆面特征量的变化趋势。由于模式模拟的地温偏低、净短波辐射偏小,所以模拟的感热和潜热值偏小。对该模式在淮河流域的植被、土壤等参数的合理选取可能会提高模式的模拟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面过程模式 西伯利亚地区 淮河流域 Offline独立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面过程模式SSiB在中国西北典型干旱区使用性能的检验 被引量:10
15
作者 朱德琴 高晓清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872-879,共8页
利用2000年5月25日~6月15日敦煌试验加强期的观测资料,检验了SSiB模式在我国西北典型干旱区的使用性能.结果表明,在无降水强迫的情况下,模式对净辐射,感热,潜热和地表温度有较好的再现能力;但当加入降水强迫时,模式输出的模拟值与实测... 利用2000年5月25日~6月15日敦煌试验加强期的观测资料,检验了SSiB模式在我国西北典型干旱区的使用性能.结果表明,在无降水强迫的情况下,模式对净辐射,感热,潜热和地表温度有较好的再现能力;但当加入降水强迫时,模式输出的模拟值与实测值有较大的差别,究其原因这可能与该模式对干旱区土壤水运动过程描述不准确有关.因此,要将此模式应用于典型干旱区,需要做进一步的改进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典型干旱区 陆面过程模式 SSiB模式 降水强迫 土壤湿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陆面过程模式对径流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12
16
作者 苏凤阁 郝振纯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2002年第4期423-432,共10页
径流在陆面模式水量平衡计算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但与土壤水的动态变化有关,而且会影响感热,潜热等其他通量的计算结果。作者针对陆面过程模式AVIM(At-mosphere Vegetation Interaction Model)对产流描述的不足,改进模式中对径流的参数... 径流在陆面模式水量平衡计算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但与土壤水的动态变化有关,而且会影响感热,潜热等其他通量的计算结果。作者针对陆面过程模式AVIM(At-mosphere Vegetation Interaction Model)对产流描述的不足,改进模式中对径流的参数化方法。并将改进后的模式用于内蒙古的锡林河流域,以检验模式对径流的模拟能力。1991~1994年的径流模拟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模式对径流的模拟有较好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面过程模式 参数化 径流 土壤 潜热 感热 降水 气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陆面过程模式对半干旱区通榆站模拟性能的检验与对比 被引量:13
17
作者 孟祥新 符淙斌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52-362,共11页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伴随而来的日益严重的干旱化问题,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陆气相互作用引起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利用国际协同强化观测期(CEOP)观测资料对3个不同的陆面过程模式BATS、LSM和CoLM在半干旱区通榆站进行了模拟检验与对比,考察...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伴随而来的日益严重的干旱化问题,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陆气相互作用引起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利用国际协同强化观测期(CEOP)观测资料对3个不同的陆面过程模式BATS、LSM和CoLM在半干旱区通榆站进行了模拟检验与对比,考察了不同陆面过程模式对半干旱地区的模拟性能。结果表明,3个模式都可以较好地模拟出半干旱地区地气间的能量通量的季节和日变化,但模拟性能存在较大差异。对于地表温度和出射长波辐射的模拟,BATS表现最优;而对于感热和潜热通量的模拟,CoLM和LSM要好于BATS,其中CoLM的表现最好。各模式的模拟性能随着季节不同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夏季的模拟要好于冬季,3个模式都不能很好地模拟冬季该地区的潜热通量,说明对半干旱地区冬季地表过程的刻画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干旱 陆面过程模式 能量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面过程模式BATS中地气通量计算方案的一个改进试验 被引量:2
18
作者 陈潜 赵鸣 +1 位作者 汤剑平 苏炳凯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30-340,共11页
 在原有的陆面过程模式BATS中,对地表通量的计算基于简单的经验公式,这个计算是十分粗略的.而地气通量对各个气象要素的模拟都很重要,如动量通量会影响大气中的风速分布,热量通量会影响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分布而改变大气的层结稳定度,水...  在原有的陆面过程模式BATS中,对地表通量的计算基于简单的经验公式,这个计算是十分粗略的.而地气通量对各个气象要素的模拟都很重要,如动量通量会影响大气中的风速分布,热量通量会影响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分布而改变大气的层结稳定度,水汽通量则会改变空气中的水分含量和潜热,因而改进地气通量的计算精度是有必要的.为了提高地─气间通量计算的精度,在模式中增加稳定度的分类,将近地层稳定度分为5类,用中尺度气候模式RIEMS,分别对短期和中期模拟作了对比实验.经过比较和分析模拟结果,可以看出在增加稳定度的分类以后,模拟的各个气象要素场都较原来的有了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TS 稳定度 中尺度气候模式 地气通量 陆面过程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面过程模式LPM-ZD及其对我国中东部地区陆面特征的模拟 被引量:4
19
作者 张晶 丁一汇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A00期58-68,共11页
该文利用陆面过程模式LPM┐ZD和一套观测分析资料对我国中东部地区的陆面特征进行了模拟研究.模拟结果表明:模式LPM┐ZD比较好地模拟了该区域内不同类型植被和土壤的温、湿变量以及陆气间通量交换的日变化特征;能够合理地... 该文利用陆面过程模式LPM┐ZD和一套观测分析资料对我国中东部地区的陆面特征进行了模拟研究.模拟结果表明:模式LPM┐ZD比较好地模拟了该区域内不同类型植被和土壤的温、湿变量以及陆气间通量交换的日变化特征;能够合理地模拟我国中东部区域的陆面过程特点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面过程模式 特征 模拟试验 气候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面过程模式研究简评 被引量:22
20
作者 史学丽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02-112,共11页
主要总结了陆面过程模式的发展状况 ,对一些国际间合作进行的计划、试验成果以及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情况加以介绍和评述 ,最后给出陆面模拟研究中存在的难点、问题及可能的解决途径 .
关键词 陆面过程模式 参数化方案 能量 水汽 PILPS 气象观测 土壤分层 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