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6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陆面模式Noah-MP的不同参数化方案在半干旱区的适用性 被引量:19
1
作者 叶丹 张述文 +2 位作者 王飞洋 毛伏平 杨茜茜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89-201,共13页
针对陆面模式Noah-MP对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SACOL)2009年8月地表热通量模拟值偏差大的问题,通过分析相关物理过程和模拟试验来探究偏差的来源,并确定合适的参数化方案:采用Chen97方案计算感热输送系数可以改善感热通量的模... 针对陆面模式Noah-MP对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SACOL)2009年8月地表热通量模拟值偏差大的问题,通过分析相关物理过程和模拟试验来探究偏差的来源,并确定合适的参数化方案:采用Chen97方案计算感热输送系数可以改善感热通量的模拟;采用Jarvis气孔阻抗方案能增大植被蒸腾,改进模式对潜热通量的模拟效果,同时也使热通量在感热和潜热间的分配比例合理;采用LP92方案可减小土壤蒸发阻抗并有利于土壤蒸发,使得模式对潜热通量的模拟效果变好。不同参数化方案的组合试验表明:同时采用2组或3组新的参数化方案组合可以进一步减小模拟的地表感热和潜热通量的均方根误差,但是土壤湿度和温度的模拟效果并没有同步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面模式noah-mp 半干旱区 参数化方案 潜热通量 感热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陆面模式亮温模拟与FY-4A/AGRI观测对比
2
作者 刘炳童 李昕 +2 位作者 李煜斌 秦正坤 刘伟光 《应用气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39-350,共12页
基于WRF模式耦合的3个陆面模式(CLM4、RUC和Noah-MP)提供的地表温度(Ts)预测值,使用CRTM辐射传输模式对2022年4个典型月份(1月、4月、7月和10月)我国东部地区开展FY-4A/AGRI地表敏感通道(通道11~13)亮温模拟试验,旨在评估基于模式不同... 基于WRF模式耦合的3个陆面模式(CLM4、RUC和Noah-MP)提供的地表温度(Ts)预测值,使用CRTM辐射传输模式对2022年4个典型月份(1月、4月、7月和10月)我国东部地区开展FY-4A/AGRI地表敏感通道(通道11~13)亮温模拟试验,旨在评估基于模式不同陆面过程的亮温模拟表现。结果表明:采用Noah-MP时亮温模拟效果最佳,陆面模式对Ts预报的性能差异是导致AGRI亮温模拟日变化特征不同的重要原因之一,陆面模式模拟Ts的差异主要来源于地表吸收太阳辐射、地表感热和潜热通量及土壤热容量的差异。考虑地表发射率对模拟亮温的影响,对比采用不同地表发射率数据集时3个陆面模式的亮温模拟效果,发现不同发射率数据导致的亮温模拟差异小于不同陆面模式间差异,并通过相对敏感性分析揭示Ts是影响东部地区AGRI地表敏感通道亮温模拟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亮温模拟 辐射传输模式 模式 静止轨道卫星成像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陆面模式的中国陆地蒸散发模拟及变化分析
3
作者 候沂辰 王卫光 刘国帅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5926-5940,共15页
蒸散发是水文循环和能量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陆气间水热交互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蒸散发的模拟及归因研究对气候变化、水资源管理、农业生产等具有重要意义。近几十年,中国区域气候和下垫面特征发生了显著变化,但这些变化对蒸散发... 蒸散发是水文循环和能量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陆气间水热交互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蒸散发的模拟及归因研究对气候变化、水资源管理、农业生产等具有重要意义。近几十年,中国区域气候和下垫面特征发生了显著变化,但这些变化对蒸散发的耦合影响及相对贡献仍缺乏清晰的认识。本研究基于陆面模式CLM5.0模型,利用长序列气候强迫数据和连续的土地利用数据集,构建了多情景控制试验,独立分离出气候变化与土地利用变化对蒸散发趋势变化的影响,分析了1983—2018年中国陆地蒸散发的时空变化格局,量化了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对蒸散发趋势变化的相对贡献。结果表明:(1)中国区域多年平均蒸散发为350.62 mm,变化趋势为1.59 mm/a,空间分布由东南向西北递减。(2)气候变化对蒸散发趋势的贡献超过70%,达到1.13 mm/a,占据主导地位;土地利用变化对蒸散发趋势的贡献为0.44 mm/a。同时,气候变化在全国67.6%的区域主导蒸散发增加趋势,在16.1%的区域主导减少趋势,而土地利用变化在15.6%的区域主导蒸散发增加趋势,几乎没有地区由土地利用变化主导蒸散发减少趋势。(3)全国83.7%的区域蒸散发趋势变化由气候变化主导,主要包括湿润区和西北干旱区,而华北平原蒸散发的剧烈增加由土地利用变化主导,该地区下垫面类型由草地向农田和森林转化。本研究揭示了中国陆地蒸散发的时空演变特征,明确了不同流域蒸散发趋势变化的驱动因素,可为变化环境下中国水资源的差异化管理和规划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社会模式第五版(CLM5) 蒸散发 气候变化 土地利用变化 归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LM4.5模式模拟安徽省淮南山地森林陆气交换过程 被引量:1
4
作者 戴秋丹 郭振海 +4 位作者 王龙欢 孙向明 谢正辉 孙菽芬 肖霞 《大气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37,共15页
基于2010~2019年ERA5单层再分析资料,结合安徽省淮南森林观测站2016年5月1日至2017年4月30日的大气边界层塔(PBL塔)观测资料,驱动陆面模式CLM4.5(Community Land Model Version 4.5),模拟了淮南山地森林下垫面上的陆面过程,并比较分析... 基于2010~2019年ERA5单层再分析资料,结合安徽省淮南森林观测站2016年5月1日至2017年4月30日的大气边界层塔(PBL塔)观测资料,驱动陆面模式CLM4.5(Community Land Model Version 4.5),模拟了淮南山地森林下垫面上的陆面过程,并比较分析了不同驱动场对其影响,同时设计了土壤质地对土壤湿度影响的三个模拟试验。结果表明,CLM4.5对淮南森林陆气交换过程表现了较好的模拟性能,PBL塔观测资料驱动的总体模拟效果优于ERA5再分析资料的。在辐射模拟方面,CLM4.5利用ERA5资料和PBL塔观测资料,都很好地模拟了辐射分量,特别是PBL塔观测资料驱动的全年模拟结果与观测相关系数达0.97以上,均方根误差在25.056 W m^(-2)以下。ERA5再分析资料强迫模拟的相关系数略低,但也达到了0.92,均方根误差在29.939 W m^(-2)以下。在土壤温度模拟方面,相关系数都达到0.98以上;土壤湿度模拟的相关系数都在0.86以上,但系统性偏高;对感热通量的模拟全年平均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2和0.78。实测的三层土壤质地加上深层给定的土壤质地的数据对土壤湿度的模拟结果与观测最为接近,土壤质地的准确描述可以大幅提高土壤湿度的模拟。本研究发现ERA5单层再分析资料在淮南森林站精度较好,可以应用于该山地森林区域陆—气交换过程的模拟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M4.5模式 南北气候过渡带 山地森林 土壤质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CC_AVIM陆面模式不同土壤垂直离散化方案对土壤水热输送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3
5
作者 刘子莎 吕世华 +3 位作者 胥朋飞 包逸群 游辉奇 杨凡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03-317,共15页
陆面模式中的土壤如何分层至关重要,一般情况下认为在受大气—地面界面影响较大的土壤表层应该细分,土壤越往深层,土壤层厚度的分层可以相应加大。已有研究表明:在不同天气和气候积分条件下,土壤厚度在根带以下,其对模拟结果有不同的影... 陆面模式中的土壤如何分层至关重要,一般情况下认为在受大气—地面界面影响较大的土壤表层应该细分,土壤越往深层,土壤层厚度的分层可以相应加大。已有研究表明:在不同天气和气候积分条件下,土壤厚度在根带以下,其对模拟结果有不同的影响。这表示根据不同的研究要求,应当改变土壤的分层方式。然而什么是陆面模式中的最优土壤分层方式仍不确定。因此本文主要利用BCC_AVIM陆面模式探究不同土壤垂直离散化方案对于土壤水热属性,表面辐射通量与感热、潜热通量模拟的敏感性,从而达到提升模式模拟效果的目的。BCC_AVIM陆面模式中原土壤分层方案为10层,将土壤各层的节点深度,土壤层厚度以及土壤各层的界面深度进行插值,由原来的10层土壤层插值到20层,在本文中称为方案一;参考模式CLM5.0中的土壤垂直离散化方案并改进到BCC_AVIM陆面模式中,原土壤层次也由10层增加到20层,为本文的方案二。将改进后的方案一和方案二与原方案结果对比分析发现:(1)方案一和方案二对土壤温度的模拟与实测数据更吻合,对于各层土壤温度的数值大小与变化趋势的模拟效果有所提升,其中方案一对浅层土壤温度的模拟效果更好。(2)在土壤湿度的模拟上,三种方案对浅层土壤湿度的模拟效果较好,对深层土壤湿度的模拟效果相对较差,其中方案一对土壤各层湿度曲线变化趋势与数值大小的模拟更加贴近实测数据。(3)方案一对土壤各层是否发生冻结或消融的时间判定更合理,更加接近实测数据。整体上,方案一的模拟效果最佳。由此,得出结论:方案一相较于原方案对土壤温、湿度的模拟效果有所改善,这表明在同样的土壤深度下,更密集更细致的土壤分层有利于提升模式对土壤水热输送的模拟能力。同时,方案一的模拟效果总体优于方案二,这也表明,在相同的土壤层次下,浅中层拥有更密集的土壤分层,对于提升模式对土壤水热输送的模拟能力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分层 BCC_AVIM过程模式 土壤水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RF-Hydro大气-陆面-水文耦合模式应用研究综述
6
作者 李振洁 孟宪红 +5 位作者 舒乐乐 赵林 李照国 邓明珊 陈亚玲 陈昊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09-825,共17页
在人类活动加重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极端水文气象事件发生概率增加。数值模式作为研究水循环和极端水文事件的有效工具,已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为深入理解气候变化背景下全球陆地水循环时空演变规律,揭示大气-陆面-水文互馈机制,大... 在人类活动加重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极端水文气象事件发生概率增加。数值模式作为研究水循环和极端水文事件的有效工具,已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为深入理解气候变化背景下全球陆地水循环时空演变规律,揭示大气-陆面-水文互馈机制,大气-陆面-水文耦合过程模拟研究已成为国际大气、水文等学科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首先回顾和梳理了大气-陆面-水文耦合模式的发展历程,阐明了大气-陆面-水文耦合模式WRF-Hydro(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 Hydrological modeling system)的优势,并系统总结了WRF-Hydro模式的主要敏感性参数分析及模式在对地表径流、土壤湿度、能量水分循环以及相关大气和水文过程等方面的应用。最后探讨WRF-Hydro大气-陆面-水文耦合模式未来发展趋势,提出应着眼于发展有效的尺度转换方案、完善参数化方案以及开展流域内大气、水文变量时空分布高分辨率模拟等方面,以期系统提升耦合模式对大气、陆面过程及水文过程的刻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RF-Hydro模式 大气--水文耦合 研究进展 水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ASG/IAP大气环流谱模式对陆面过程的敏感性试验 被引量:32
7
作者 包庆 刘屹岷 +3 位作者 周天军 王在志 吴国雄 王鹏飞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077-1090,共14页
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最近发展的高分辨率全球大气环流谱模式SAMIL-R42L26,分别与两个陆面模式———NCAR通用陆面模式CLM和简化的简单生物圈模式SSiB进行耦合。在比较了两个陆面过... 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最近发展的高分辨率全球大气环流谱模式SAMIL-R42L26,分别与两个陆面模式———NCAR通用陆面模式CLM和简化的简单生物圈模式SSiB进行耦合。在比较了两个陆面过程模式,指出CLM改进方面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两个陆气耦合模式所模拟的陆气通量交换结果,指出新版本的陆气耦合模式(SAMIL-R42L26与CLM耦合)对表面感热、温度、降水率、潜热通量和海平面气压场的模拟能力大大提高,尤其对于夏季表面感热通量场,使亚洲北部和东南部、格陵兰岛以及北美洲大部分地区的数值从100 W/m2降低到接近60 W/m2,与NCEP再分析资料一致。新版本的陆气耦合模式模拟陆地表面能量收支趋于平衡,为下一步发展海-陆-气-冰耦合气候系统模式提供保障。采用CLM陆面模式,SAMIL-R42L26能较好地模拟亚洲季风区地表感热和潜热的季节演变趋势,而采用SSiB陆面模式的结果,则存在较大误差。文中的结果表明,不同的陆面模式所模拟的大气下垫面(包括洋面)通量发生的变化,通过陆气耦合过程产生的影响不仅仅是局地性的,而且是全球范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环流模式 模式 气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LM模式对青藏高原中部BJ站陆面过程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66
8
作者 罗斯琼 吕世华 +4 位作者 张宇 胡泽勇 马耀明 李锁锁 尚伦宇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59-271,共13页
利用公共陆面模式Common Land Model(CoLM)及"全球协调加强观测计划之亚澳季风青藏高原试验"(CAMP/Tibet)中那曲地区Bujiao(BJ)站2002—2004年的观测资料对该地区进行了单点数值模拟试验。通过比较模拟与观测的地表能量通量,... 利用公共陆面模式Common Land Model(CoLM)及"全球协调加强观测计划之亚澳季风青藏高原试验"(CAMP/Tibet)中那曲地区Bujiao(BJ)站2002—2004年的观测资料对该地区进行了单点数值模拟试验。通过比较模拟与观测的地表能量通量,表明CoLM较成功地模拟了该地区的能量分配。模式对向上的短波辐射、向上的长波辐射、净辐射及土壤热通量模拟得较好,但冬季存在偏差。进一步比较了模拟和观测的土壤温度及土壤湿度,发现浅层60 cm土壤温度模拟较好,深层存在偏差,表现为土壤温度变化滞后于实际变化。土壤湿度总体偏小,尤其是冬季冻结期,土壤冻融过程中忽略了土壤液态水在温度0℃以下仍能存在,含冰量模拟偏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BJ站 过程 CoLM模式 冻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耦合不同陆面方案的WRF模式对2007年7月江淮强降水过程的模拟 被引量:41
9
作者 马红云 郭品文 宋洁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57-567,共11页
利用WRF模式,分别选用不同陆面参数化方案(SLAB、RUC、NOAH、UCM)对2007年7月7-8日的江淮暴雨进行数值模拟试验,模拟结果的对比分析表明:虽然主要雨带的基本位置和大致走向受陆面方案的影响并不大,但是降水强度的分布对陆面物理过程... 利用WRF模式,分别选用不同陆面参数化方案(SLAB、RUC、NOAH、UCM)对2007年7月7-8日的江淮暴雨进行数值模拟试验,模拟结果的对比分析表明:虽然主要雨带的基本位置和大致走向受陆面方案的影响并不大,但是降水强度的分布对陆面物理过程是敏感的,耦合陆面方案比不耦合陆面方案的模拟效果更接近实况;不同陆面方案模拟的降水量均较实况偏小,然而由于考虑的要素和物理过程存在一定差异,它们对降水的中心落点、雨量值、降水日变化、降水类型以及降水条件的模拟各有所长;特别值得指出,TRMM资料与4种方案的模拟结果均反映出本次降水日变化过程中夜间的峰值特征,这是短时降水(1-3 h)和持续性降水(≥6 h)的综合反映,而凌晨后的降水则主要由持续性降水造成;在各种试验的综合比较中,NOAH方案较其他方案的模拟结果显得更稳定与合理,UCM方案针对城市下垫面的模拟有一定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RF模式 暴雨模拟 方案 城市下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地层能量闭合度对陆面过程模式影响 被引量:19
10
作者 杨启东 左洪超 +3 位作者 杨扬 陈继伟 李强 赵静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2876-2888,共13页
大量近地层观测试验表明,利用涡动相关法观测的湍流通量小于近地层可利用能量,即近地层能量是不闭合的,这种不闭合度一般为20%甚至更高.而陆面过程模式是基于地气间能量平衡建立,并且模式中的湍流边界层参数化方案通常根据实际观测的湍... 大量近地层观测试验表明,利用涡动相关法观测的湍流通量小于近地层可利用能量,即近地层能量是不闭合的,这种不闭合度一般为20%甚至更高.而陆面过程模式是基于地气间能量平衡建立,并且模式中的湍流边界层参数化方案通常根据实际观测的湍流通量来确定,因此能量不闭合必将对陆面过程模式造成一定的影响.本文利用2007年春季SACOL站的近地层观测资料,依据能量守恒将能量不闭合中的残余能量通过波文比分配到观测的湍流通量中,即修正涡动相关法观测的湍流通量使得近地层能量达到平衡;之后分别利用观测和修正的湍流通量,建立了能量不闭合和闭合情形下的湍流参数化方案,借助陆面过程模式SHAW,通过数值模拟和对比分析方法考察近地层能量闭合度对陆面过程模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近地层能量闭合对陆面过程模式有显著的影响:在陆面过程数值模拟中,当应用近地层能量不闭合的湍流通量形成的湍流参数化方案时,陆面过程模式会明显高估地表长波辐射及土壤温度;但当应用修正湍流通量使得近地层能量达到闭合形成的湍流参数化方案后,在不改变任何地表土壤物理生化属性的情况下,陆面过程模式能较好地模拟地表长波辐射和土壤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地层能量闭合 湍流参数化 湍流通量 过程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陆面与水文耦合模式在中国西北典型流域径流模拟中的新应用 被引量:7
11
作者 孟现勇 王浩 +2 位作者 蔡思宇 龙爱华 殷刚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5-22,38,共9页
水文模式在较长的发展阶段由简单的概念模型逐步演变复杂的分布式物理模型,大气学科的各类气候模式在近年来迅猛发展同时也逐步带动了水文学的发展。从大气、水文两个学科发展角度纵向开展研究,通过分析以往研究成果认为,虽然大气、水... 水文模式在较长的发展阶段由简单的概念模型逐步演变复杂的分布式物理模型,大气学科的各类气候模式在近年来迅猛发展同时也逐步带动了水文学的发展。从大气、水文两个学科发展角度纵向开展研究,通过分析以往研究成果认为,虽然大气、水文模式在其各自的发展已经到达了较为完善的地步,然而其相互耦合并取长补短的优势并未发挥。在探讨大气、陆面及水文模式发展的基础上,选取XJLDAS(Xinjiang Land Data Assimilate Datasets)大气陆面同化系统,CLM3.5(Community Land Model,Version 3.5)公用陆面模式及快速汇流模式RAPID(Routing Application for Parallel computation of Discharge)作为关键耦合对象,利用以上耦合系统对新疆精博河流域径流过程进行模拟。通过研究分析,认为:XJLDAS+CLM3.5+RAPID模式可较好地重现流域地表径流年内分布状况,然而,由于陆面参数化方案选取等原因,研究区径流量出现一定偏差。此外,在本研究中发现,陆面模式径流汇流模拟结果与实际结果存在一定偏差,将这种偏差进行分析后发现:在进行大尺度水文模拟时,需要在考虑在研究区相关地理特性(如地质构造、地表覆被)基础上进行模式相应改进,以最大限度的重现大尺度径流真实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 水文模式 模式 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个改进的陆面过程模式及其模拟试验研究第二部分:陆面过程模式与区域气候模式的耦合模拟试验 被引量:51
12
作者 丁一汇 张晶 赵宗慈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385-400,共16页
在第一部分提出的陆面过程模式与区域气候模式RegCM实现耦合的基础上,利用这一耦合模式(简称CRegCM)对中国中东部地区1991年5~7月江淮大暴雨时期的强降水气候特征进行了模拟,并与NCAR的区域气候模式RegC... 在第一部分提出的陆面过程模式与区域气候模式RegCM实现耦合的基础上,利用这一耦合模式(简称CRegCM)对中国中东部地区1991年5~7月江淮大暴雨时期的强降水气候特征进行了模拟,并与NCAR的区域气候模式RegCM2(此处称NRegCM)在同样初、边值条件和同样物理过程选项下的模拟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模式CRegCM具有较强的模拟性能和模拟能力,基本上成功地模拟了这次极端的降水气候事件。在某些方面,如地面气温和与陆面过程有关要素的模拟上,CRegCM的模拟结果要比NRegCM的结果更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程模式 区域气候模式 耦合模拟 试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面模式CLM对若尔盖站冻融期模拟性能的检验与对比 被引量:18
13
作者 陈渤黎 罗斯琼 +1 位作者 吕世华 张宇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49-658,共10页
陆面模式CLM(Community Land Model)是目前国际上发展较为完善并被广泛应用的陆面过程模式。本文使用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位于青藏高原东部的若尔盖高原湿地生态系统研究站的观测资料,对CLM3.0版本及CLM4.0版本在上述地... 陆面模式CLM(Community Land Model)是目前国际上发展较为完善并被广泛应用的陆面过程模式。本文使用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位于青藏高原东部的若尔盖高原湿地生态系统研究站的观测资料,对CLM3.0版本及CLM4.0版本在上述地区的模拟性能进行了检验与对比。通过比较观测值与模拟值,验证了模式在高原季节性冻土地区的适用性,发现CLM4.0较CLM3.0在模拟结果上有了一定提高。CLM4.0加入了未冻水参数化方案,使模式可以模拟到冬季土壤冻结后存留的未冻水,显著增加了冻融期间土壤含水量的模拟,同时减小了土壤含冰量的模拟值。并因此增大了模拟的冻土热容量,减小了热导率,使冻融期间土壤温度的模拟也有了一定改善。但是模拟中也发现对于较深层土壤,温度模拟值在冻融期间较观测显著偏低。另外,在消融(冻结)过程阶段CLM4.0模拟的土壤含水量骤增(骤降)的时间均较观测提前。消融过程、冻结过程阶段模拟时间偏短,而完全冻结、完全消融阶段模拟时间偏长。因此CLM对于高原冻土地区的模拟仍是其需要重点改进的地方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M模式 过程 土壤冻融 模拟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面过程模型CoLM与区域气候模式RegCM3的耦合及初步评估 被引量:17
14
作者 郑婧 谢正辉 +2 位作者 戴永久 袁星 毕训强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37-750,共14页
陆面过程通过影响陆面和大气之间物质(如,水分)和能量的交换影响气候,其参数化方案对数值天气预报、全球及区域气候模拟有重要影响。本研究利用对生物物理、生物化学过程考虑更全面的陆面模式Common Land Model(CoLM)替代区域气候模式Re... 陆面过程通过影响陆面和大气之间物质(如,水分)和能量的交换影响气候,其参数化方案对数值天气预报、全球及区域气候模拟有重要影响。本研究利用对生物物理、生物化学过程考虑更全面的陆面模式Common Land Model(CoLM)替代区域气候模式RegCM3原有的陆面模式BATS,发展了耦合区域气候模式C-RegCM3;将其应用于东亚地区典型洪涝年份夏季气候模拟以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新耦合的模式C-RegCM3能合理模拟大尺度环流场、近地表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征,对西北半干旱地区降水模拟比RegCM3有所改进。通过利用区域气候模式C-RegCM3及RegCM3对地表能量和水文过程模拟结果的比较,发现在半干旱、半湿润过渡区C-RegCM3模拟的潜热增大、感热减小;模拟的地表吸收太阳辐射差异较明显的地区位于模式模拟的主要雨区;C-RegCM3在上述过渡区模拟的夏季地表土壤湿度比RegCM3偏干,这与它在过渡区降水模拟偏少、蒸散发模拟偏大相对应,体现了该模式在半干旱、半湿润过渡带模拟出比RegCM3更明显的局地土壤湿度-降水-蒸散发之间的正反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程模型 区域气候模式 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LM3.5模式对青藏高原玛曲站陆面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28
15
作者 陈渤黎 吕世华 罗斯琼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511-1522,共12页
利用通用陆面过程模式(CLM3.5)和青藏高原玛曲站2010年6月-2011年2月的观测资料进行了9个月的单点数值模拟试验。通过比较辐射通量、能量通量、土壤温度及土壤含水量的模拟值和观测值,结果表明,CLM3.5模式能较成功地模拟玛曲地区的陆面... 利用通用陆面过程模式(CLM3.5)和青藏高原玛曲站2010年6月-2011年2月的观测资料进行了9个月的单点数值模拟试验。通过比较辐射通量、能量通量、土壤温度及土壤含水量的模拟值和观测值,结果表明,CLM3.5模式能较成功地模拟玛曲地区的陆面能量与水分特征。该模式对夏季向上短波辐射的模拟较好,冬季整体偏小。向上长波辐射的模拟整体较好,但模拟值稍偏大。净辐射的模拟整体较好,模拟值与观测值的相关系数为0.99,偏差为-1.28 W.m-2。感热通量的模拟较差,整体显著偏高。潜热通量的模拟较好,随季节变化特征明显。土壤热通量的模拟夏季较好,冬季土壤冻结及消融期的偏差较大,主要原因与冬季模拟的积雪偏少有关。土壤温度的模拟夏季较好、冬季较差,6层土壤温度模拟值与观测值的相关系数均在0.98以上,平均偏差为-1.80℃。模式较好地模拟出了冬季土壤冻结后存留的未冻水,冻结后土壤含水量的模拟较该模式以前的版本有了很大的改善,6层土壤含水量模拟值与观测值的平均相关系数为0.94,平均偏差为-0.015m3.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过程 土壤冻融 CLM3 5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LM4.0模式对干旱区荒漠草原过渡带快速变化陆面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0
16
作者 杨扬 左洪超 +4 位作者 杨启东 杜冰 王晓霞 王明星 武建军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923-934,共12页
利用2012年7-9月微气象蒸发观测实验的观测资料和陆面模式CLM4.0,对荒漠草原过渡带快速变化的陆面过程进行了单点数值模拟试验,通过比较模拟值与观测值来检验模式的模拟能力。结果表明:(1)CLM4.0模式能较好地模拟下垫面快速变化的辐射... 利用2012年7-9月微气象蒸发观测实验的观测资料和陆面模式CLM4.0,对荒漠草原过渡带快速变化的陆面过程进行了单点数值模拟试验,通过比较模拟值与观测值来检验模式的模拟能力。结果表明:(1)CLM4.0模式能较好地模拟下垫面快速变化的辐射通量、湍流通量、土壤温度及土壤含水量的变化特征,但模拟值较观测值还存在一定偏差。在干旱及湿润地表状况下,CLM4.0模式模拟的反射辐射与观测值的偏差较小,而草地地表时模拟值较观测值偏高;CLM4.0模式较好地模拟了地表长波辐射的变化趋势,但是在正午和夜间偏差较大。(2)CLM4.0模式模拟的湍流通量与观测值之间的相关系数达0.85以上,但模拟值较观测值偏高。(3)CLM4.0模式模拟的土壤温度及含水量较观测值偏小,且对强降水引起的土壤含水量的变化过程的模拟性能较差。发展适用于干旱荒漠草原过渡带的土壤孔隙度参数化方案,进而通过改善土壤热导率、导水率的模拟有助于提高该类下垫面土壤温度及土壤含水量的模拟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草原过渡带 快速变化 过程 CLM4.0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新RIEMS模式研究陆面过程对暴雨的影响 被引量:13
17
作者 赵鸣 江勇 +1 位作者 汤剑平 苏炳凯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70-381,共12页
 对MM5模式中的MYE,MRF以及新引进的NB方案(E ε 1边界层参数化)3种边界层参数化方案耦合了陆面过程模式BATS,形成新的RIEMS模式.用此模式及原MM5模式对2个江淮暴个例进行了数值模拟以考察陆面过程对暴雨模拟的影响,同时也分析了加入B...  对MM5模式中的MYE,MRF以及新引进的NB方案(E ε 1边界层参数化)3种边界层参数化方案耦合了陆面过程模式BATS,形成新的RIEMS模式.用此模式及原MM5模式对2个江淮暴个例进行了数值模拟以考察陆面过程对暴雨模拟的影响,同时也分析了加入BATS后模式对形势场和有关气象场的影响.结果表明加了BATS后,模式在降水场,形势场,低空急流等方面均优于原MM5模式,表明陆面过程短期天气过程也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程 暴雨 RIEMS模式 MM5模式 数值模拟 形势场 气象场 降水场 天气过程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个简单的陆面过程模式 被引量:15
18
作者 戴永久 曾庆存 王斌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705-716,共12页
本模式为针对大气环流模式所发展的一个简单的陆面过程模式,它包含:(1)地表温度计算,(2)冠层叶面贮水量和土壤湿度计算,(3)陆面与大气之间的水分和能量交换。对于表面温度和含水量的计算,采用的是联立求解计算方案,即耦... 本模式为针对大气环流模式所发展的一个简单的陆面过程模式,它包含:(1)地表温度计算,(2)冠层叶面贮水量和土壤湿度计算,(3)陆面与大气之间的水分和能量交换。对于表面温度和含水量的计算,采用的是联立求解计算方案,即耦合计算。植被冠层叶面的辐射特性和冠层形态对冠层中的辐射交换的影响得到有效和尽可能简单的模拟。另外,植被的气孔阻抗、表面与大气之间的水热交换通量和土壤中的水热输导作了较为细致的描写。利用此模式开展了对两个不同覆盖类型的陆面过程的模拟,模拟和观测的表面通量、温度和湿度较为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温度 湿度 水热交换 过程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面过程模式的改进及其检验 被引量:17
19
作者 周锁铨 代刊 +2 位作者 陈涛 屠其璞 陈万隆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75-290,共16页
文中对陆面过程模式 (BATS)进行了改进 ,改进后的模式能较好地模拟地表物理量的年、季和日变化 ,它有两方面的特点 :采用热扩散方程模拟 7层土壤温度 ,模拟的温度可与实测值进行比较 ;在BATS的地表径流方案中 ,考虑了空间不均匀性的一... 文中对陆面过程模式 (BATS)进行了改进 ,改进后的模式能较好地模拟地表物理量的年、季和日变化 ,它有两方面的特点 :采用热扩散方程模拟 7层土壤温度 ,模拟的温度可与实测值进行比较 ;在BATS的地表径流方案中 ,考虑了空间不均匀性的一般地表径流 (GVIC)过程 ,研究结果表明 :⑴模式能很好地模拟各层土壤温度的年、季和日变化。冬季土壤温度下层高于上层 ,而在夏季上层高于下层 ,这种上下层温度的转换时间大约在 4和 10月份 ,这与实测土壤温度的年变化非常一致。较为准确地模拟了各层土壤温度日变化的时滞效应。⑵用南京和武汉站的资料 ,将BATS地表径流方案模拟的地表水分分量与GVIC方案进行比较 ,BATS地表径流方案模拟的地表水分分量 ,与总水量的平衡相差较大 ,而GVIC模拟的效果相对较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程模式 能量平衡 水分平衡 地表物理量 土壤温度 土壤热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一代格点大气环流模式与陆面生态模式AVIM的耦合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毛嘉富 王斌 +1 位作者 丹利 李银鹏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897-910,共14页
将陆面生态模式AVIM(Atmosphere Vegetation Interaction Model)的物理模块(PHY-AVIM)耦合到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新一代格点大气环流模式GAMIL(Grid point Atmospheric Model)中,替换GAMIL中的陆面模式BATS。对两种方案GAMIL+BATS... 将陆面生态模式AVIM(Atmosphere Vegetation Interaction Model)的物理模块(PHY-AVIM)耦合到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新一代格点大气环流模式GAMIL(Grid point Atmospheric Model)中,替换GAMIL中的陆面模式BATS。对两种方案GAMIL+BATS(旧版本)和GAMIL+(PHY-AVIM)(新版本),分别独立进行11年积分,取后10年的积分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新版本明显改进冬、夏季陆地表面的感热、潜热场通量,尤其在夏季,非洲大陆的中北部、欧亚大陆、北美中部以及南美北部等地区,新版本的感热场模拟值均比旧版本低,更接近NCEP再分析资料的结果;同样,对于地表面温度场,新版本在夏季明显地减弱了旧版本在大陆上的的暖偏差,模拟的结果更合理;新版本对冬、夏季的海平面气压场、降水场也有一定的改进,但改进不是很明显。以上的所有改进主要是由于AVIM引入了更细致的陆面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以及使用了分辨率(0.5°×0.5°)更高的陆地植被分类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程模式 生态模式 气候模拟 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