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亚陆缘扩张带──一条离散式大陆边缘成因的探讨 被引量:53
1
作者 陈国达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1997年第4期285-293,共9页
亚洲东部大陆边缘,介于大陆与大洋之间,存在着一条巨型的“沟弧盆”地带。该构造带的出现是亚洲大陆岩石圈演化-运动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它的成因问题流行假说颇多,本文侧重从亚洲东部壳体演化运动历史背景的分析入手,探讨该构造... 亚洲东部大陆边缘,介于大陆与大洋之间,存在着一条巨型的“沟弧盆”地带。该构造带的出现是亚洲大陆岩石圈演化-运动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它的成因问题流行假说颇多,本文侧重从亚洲东部壳体演化运动历史背景的分析入手,探讨该构造带形成时期的历史动力环境,地壳结构及性质、壳体演化过程的特点,以及壳体增生扩展过程等,阐明了它是由于东亚陆缘扩张所成。并探讨了该陆线扩张带的形成与壳体演化运动的关系及其扩张机因。研究表明:亚洲陆缘扩张带的形成机理,并非“洋壳俯冲、弧后引张”所致。它们主要是陆缘壳体上的大陆类型活动区(华夏地洼型造山带),在其发展的余动期,由于陆缘扩张及陆壳薄化所致。作者认为,从壳体大地构造学这一新思路入手,对该陆缘扩张带成因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正确认识该大陆架上广泛分布的有色、稀有金属内生矿床,以及泥炭、褐煤、油气田的构造类型、特点、分布规律及其经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体演化 陆缘扩张 离散式大陆边缘 大陆边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缘扩张型地洼盆地系及其形成机制探讨 被引量:12
2
作者 邹和平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1995年第4期303-313,共11页
本文提出“陆缘扩张型地洼盆地系”这一概念,以突出表述分布于东亚陆缘壳体之上,形成于地洼余动期的张性地洼盆地系列的壳体演化—动力环境。指出陆缘海中的裂陷盆地的成因难于与大洋板块俯冲导致弧后扩张的理论模式相联系,也不同于大... 本文提出“陆缘扩张型地洼盆地系”这一概念,以突出表述分布于东亚陆缘壳体之上,形成于地洼余动期的张性地洼盆地系列的壳体演化—动力环境。指出陆缘海中的裂陷盆地的成因难于与大洋板块俯冲导致弧后扩张的理论模式相联系,也不同于大西洋型盆地,而是大陆地壳演化到地洼余动期,并经历过华夏期地洼型造山运动之后拉伸裂陷的结果。论证了“岩石圈底层剥落、华夏期地洼造山带拉伸裂陷”是东亚陆缘扩张发生的一种重要机制,进而建立了由华夏期地洼型挤压造山带到盆岭型构造带和陆缘海盆地系的构造发展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缘扩张 地洼盆地系 岩石圈 底层剥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缘扩张型地洼盆地系构造-岩浆作用的独特性──以南海北部陆缘盆地系为例 被引量:3
3
作者 邹和平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1998年第1期1-11,共11页
南海北部陆缘扩张型地洼盆地系既显示了裂谷构造的某些一般性特征,又以其位于大陆壳体与大洋壳体相互作用的东亚陆缘地带;具有复杂的动力场和应力场环境;张裂发生于华夏型地洼余动期;发育由陆变海、陆海相交替的沉积建造;出现由钙... 南海北部陆缘扩张型地洼盆地系既显示了裂谷构造的某些一般性特征,又以其位于大陆壳体与大洋壳体相互作用的东亚陆缘地带;具有复杂的动力场和应力场环境;张裂发生于华夏型地洼余动期;发育由陆变海、陆海相交替的沉积建造;出现由钙碱性岩系、双峰式岩系到拉斑玄武岩和碱性玄武岩系的岩浆演化序列;形成宽阔而弥散的拉伸变形带,具条块状分割的构造格局,总体表现为由大陆盆岭型构造带(地壳张裂)发展到陆缘海盆地系(岩石圈张裂)的演变过程;强烈而持久的地壳运动,发生多幕式拉伸-造盆作用,晚期并在局部出现挤压(反转)构造;以及含丰富油气等矿产资源而展示特色。比较学研究进一步表明,地洼区的裂谷构造可以分出两种基本类型:①华夏型,其中包括东亚陆缘式和里奥格兰德陆内式两种亚型,它们是在地洼型挤压造山阶段之后发生拉伸裂陷;②东非型,它们是在古老克拉通(地台)基础上发生张裂,形成裂谷型地洼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洼系 陆缘扩张 裂谷构造 盆地 岩浆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亚陆缘带构造扩张的深部热力学机制 被引量:9
4
作者 张健 石耀霖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22-227,共6页
近年来,我国地球科学家提出“陆缘构造扩张”观点,较好的解释了亚洲东部大陆边缘于新生代发生扩张离散运动的原因。本文基于“陆缘构造扩张”观点,探讨东亚陆缘带构造扩张的深部热力学机制。东亚陆缘带是具有强烈岩浆活动和构造变形的... 近年来,我国地球科学家提出“陆缘构造扩张”观点,较好的解释了亚洲东部大陆边缘于新生代发生扩张离散运动的原因。本文基于“陆缘构造扩张”观点,探讨东亚陆缘带构造扩张的深部热力学机制。东亚陆缘带是具有强烈岩浆活动和构造变形的扩张带,此构造带的主要地球物理特征是频繁的地震活动和明显的地热异常。东亚陆缘扩张带地震层析成像显示,太平洋板块低角度俯冲到欧亚板块之下并平卧于670km相变界面之上。这种图像可能是俯冲后撤导致陆缘扩张的结果。热模拟及地球动力学计算表明:俯冲后撤时间距今约76Ma,海沟带后撤为陆缘壳体的生长留下空间,并形成东亚陆缘壳体增生扩展的前沿带,陆缘扩张量约700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陆缘扩张 深部构造热模拟 俯冲带后撤 陆缘壳体增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的扩张旋回及其与含油气性的关系 被引量:6
5
作者 刘昭蜀 赵岩 +1 位作者 李希宗 贺忠林 《热带海洋》 CSCD 1995年第3期8-15,共8页
根据“陆缘扩张”观点,扩张型陆缘演化阶段的三个构造旋回与珠江口盆地的油气生成和聚集密切相关。第一扩张旋回中形成的始新统文昌组泥岩是珠江口盆地的主要烃源岩。由文昌组排出的油气,经运移上升至第三扩张旋回中形成的中中新统韩... 根据“陆缘扩张”观点,扩张型陆缘演化阶段的三个构造旋回与珠江口盆地的油气生成和聚集密切相关。第一扩张旋回中形成的始新统文昌组泥岩是珠江口盆地的主要烃源岩。由文昌组排出的油气,经运移上升至第三扩张旋回中形成的中中新统韩江组泥岩盖层之下。运移过程中,油气主要进入由第二扩张旋回中形成的上渐新统珠海组和下中新统珠江组为储层的有利圈闭中。因此,珠江组和珠海组是珠江口盆地的重要目的层,而“拗中隆”及生物礁-滩则是钻探的主要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缘扩张 含油气性 珠江口盆地 油气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亚洲东部的陆缘型壳体 被引量:1
6
作者 陈国达 《中南工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31-335,共5页
在东亚大陆的东缘有3个陆缘型壳体,分别称为东北亚、东亚及东南亚陆缘壳体.它们并非有些学者所认为的属于过渡型壳体,而实际是已演化达到高级成熟度的大陆型壳体,只是由于它们在形成以后,因受东亚陆缘扩张运动的改造,以致被拉断... 在东亚大陆的东缘有3个陆缘型壳体,分别称为东北亚、东亚及东南亚陆缘壳体.它们并非有些学者所认为的属于过渡型壳体,而实际是已演化达到高级成熟度的大陆型壳体,只是由于它们在形成以后,因受东亚陆缘扩张运动的改造,以致被拉断伸展而厚度减薄,遂造成了似乎是过渡型地壳的假象.这些陆缘壳体已演化到地洼阶段,其中既有继承自历代前身的前地槽型、地槽型及地台型矿床,又产生了自身的地洼型矿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缘壳体 陆缘扩张 东亚 亚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弧后盆地的形成与演化探讨──以东亚陆缘区为例 被引量:6
7
作者 吴有林 林舸 +4 位作者 范蔚茗 张琴华 毕华 郭峰 杨明惠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63-69,共7页
通过对弧后盆地大地构造体制的讨论,作者认为其属活化作用的产物。根据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资料的分析,作者得出结论认为,由于东亚岛弧系岩石圈的均衡作用及海沟外侧冷却大洋岩石圈块体的下沉拖曳牵引等作用,使软流圈在岛弧... 通过对弧后盆地大地构造体制的讨论,作者认为其属活化作用的产物。根据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资料的分析,作者得出结论认为,由于东亚岛弧系岩石圈的均衡作用及海沟外侧冷却大洋岩石圈块体的下沉拖曳牵引等作用,使软流圈在岛弧系下方发生分异,这种分异作用带动东亚陆缘向东扩张,从而产生弧后的张开。文中还对其它模式做了概略的讨论。最后,作者将弧后盆地分为五个演化阶段,并对各阶段特征做了简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 弧合盆地 软流圈分异 陆缘扩张 形成 演化
全文增补中
南海北部地球物理特征及地壳结构 被引量:14
8
作者 赵岩 张毅祥 +1 位作者 姜绍仁 阎贫 《热带海洋》 CSCD 1996年第2期37-44,共8页
为了研究南海地壳结构,中国和日本合作在南海北部首次进行了以炸药为震源的综合地球物理调查。经初步分析其地壳结构主要特征为:南海北部地壳分为沉积层、上地壳层、中地壳层及下地壳层。大陆架及上陆坡地壳厚度大、稳定。下陆坡地壳... 为了研究南海地壳结构,中国和日本合作在南海北部首次进行了以炸药为震源的综合地球物理调查。经初步分析其地壳结构主要特征为:南海北部地壳分为沉积层、上地壳层、中地壳层及下地壳层。大陆架及上陆坡地壳厚度大、稳定。下陆坡地壳厚度除中地壳外,其他壳层厚度减薄且不稳定。深海盆地壳分3层,厚度虽薄但相对稳定,其底部缺失7.3km·s-1的高速层。测区内地壳总厚度:陆壳26—30km,过渡壳13—22km,洋壳为8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折射地震 地壳结构 陆缘扩张 南海 地震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析三级阶梯式的中国地形 被引量:5
9
作者 朱膺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89年第2期55-61,共7页
“三级阶梯”是中国地形的总体特征,它与我国的重力异常、地壳厚度变化有着明显的对应关系,是地壳均衡、陆缘扩张、陆块碰撞的必然结果.
关键词 阶梯地形 地壳厚度 地壳均衡 陆缘扩张 陆块碰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似新华夏式伸展盆海系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演化的力学机制 被引量:3
10
作者 丘元禧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01年第1期1-8,共8页
晚中生代 (白垩纪 )以来 ,中国东部及西太平洋大陆边缘发育一系列NNE、NE乃至NEE向 (与纬向构造联合 )的巨型右行张扭性断陷 (地堑、半地堑 )在平面上组成平行雁列的多字型构造 ,其深部发育同走向的上地幔隆起和基底拆离 ,地表常出现变... 晚中生代 (白垩纪 )以来 ,中国东部及西太平洋大陆边缘发育一系列NNE、NE乃至NEE向 (与纬向构造联合 )的巨型右行张扭性断陷 (地堑、半地堑 )在平面上组成平行雁列的多字型构造 ,其深部发育同走向的上地幔隆起和基底拆离 ,地表常出现变质核杂岩和大型低缓倾角的伸展剥离断层 ,它主要是东亚及西太平洋大陆边缘陆缘扩张的产物 ,其地球动力学过程为晚燕山期以来的后造山期的大陆隆升和水平侧向伸展以及晚白垩世末一早第三纪、45Ma以来的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所产生的碰撞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似新华夏式伸展盆海系 陆缘扩张 碰撞效应 力学机制 多字型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中及邻区大地构造演化─运动特征
11
作者 彭省临 陈国达 赖健清 《中南工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36-341,共6页
滇中及其邻区的大地构造演化运动经历了原陆壳活动阶段、原陆壳“稳定”阶段、地槽、地台和地洼5个阶段,留下了相应的构造层.前地槽构造层包括活动和稳定2种类型,具有面状分布的特征,代表陆壳演化初期刚性较低的地壳特点.地槽构... 滇中及其邻区的大地构造演化运动经历了原陆壳活动阶段、原陆壳“稳定”阶段、地槽、地台和地洼5个阶段,留下了相应的构造层.前地槽构造层包括活动和稳定2种类型,具有面状分布的特征,代表陆壳演化初期刚性较低的地壳特点.地槽构造层以大红山群、昆阳群和澄江组为代表,但邻区出现分异现象.地台构造层的特征表明最迟在寒武纪,本区壳体接合成为一个稳定的整体,但从奥陶纪开始古地台边缘出现陆缘扩张现象,形成局部扩张槽.地洼阶段具有中亚壳体和东亚壳体过渡性特点,地洼阶段开始的时间与东亚壳体的相同,而激烈期时间与中亚壳体的相同.通过构造层特征的分析,认为滇中及其邻区壳体成长经历了接合、同化、分异、同化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构造 地洼 壳体 陆缘扩张 云南 构造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