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陆缘伸展探讨新生代南海构造演化 被引量:5
1
作者 梁光河 张宝林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32,共13页
南海的形成和演化是地学界长期争论的问题,前人给出了多种成因模式,目前较流行的模式是海底扩张,但它难以合理解释南海海底扩张中的洋中脊跳跃现象及南海大洋中的大陆残片。基于欧亚东缘的陆缘伸展,从地幔上涌和陆壳沿莫霍面的重力滑移... 南海的形成和演化是地学界长期争论的问题,前人给出了多种成因模式,目前较流行的模式是海底扩张,但它难以合理解释南海海底扩张中的洋中脊跳跃现象及南海大洋中的大陆残片。基于欧亚东缘的陆缘伸展,从地幔上涌和陆壳沿莫霍面的重力滑移的新大陆漂移模型出发,通过横跨南海的几条地震勘探剖面的地质新解释,研究了南海的形成和演化过程。结果说明,南海的形成是一种“构造被动挤出+微陆块主动漂移”模式。构造被动挤出是指印度-欧亚碰撞造成的欧亚大陆东南缘的微陆块被大规模挤出,而由陆缘伸展形成的微陆块在被挤出后发生了主动裂解漂移,南海的海底扩张现象是诸多微陆块主动漂移的结果。这个新的模式能够合理地解释南海形成过程中的洋中脊跳跃现象及南海中大陆残片的成因机制。进一步恢复了南海演化过程中周边陆块的运动演化历史,说明欧亚东缘在中生代晚期发生的大规模伸展构造运动是南海形成的基础,新生代印度-欧亚碰撞是南海形成的直接动力,微陆块的裂解漂移是南海形成的主要参与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缘伸展 南海成因 构造演化 动力机制 大陆漂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伸展陆缘盆地深部结构及油气勘探意义——以琼东南盆地为例 被引量:17
2
作者 吴克强 解习农 +4 位作者 裴健翔 任建业 尤丽 姜涛 权永彬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51-661,共11页
南海北部被动陆缘盆地是中国海域重要的油气基地。以琼东南盆地为例,通过大量地震、钻井资料的综合分析,从被动陆缘深部地壳形变与盆地充填耦合的角度,揭示了超伸展陆缘裂谷盆地沉积充填特点及地层样式。研究表明,位于南海西北次海盆西... 南海北部被动陆缘盆地是中国海域重要的油气基地。以琼东南盆地为例,通过大量地震、钻井资料的综合分析,从被动陆缘深部地壳形变与盆地充填耦合的角度,揭示了超伸展陆缘裂谷盆地沉积充填特点及地层样式。研究表明,位于南海西北次海盆西延长线上的琼东南盆地属于夭折型陆缘裂谷盆地,沿中央坳陷带岩石圈拆离减薄形成了细颈带和远端带,盆地裂陷期经历3幕伸展作用,早期断陷幕发育以高角度正断裂为特征的孤立断陷,中期拆离幕发育以低角度拆离断裂为特征的拆离断陷,且拆离断裂作用具有明显自东向西迁移的特点,晚期断-拗幕沉积中心位于凹陷中央。正是由于变形构造活动迁移特征构成了琼东南盆地独特的深部构造格局,进而导致不同构造单元的沉积充填及地层样式存在明显差异,其主拆离断裂侧以发育扇三角洲为主,而相向的滚动背斜侧则以发育辫状河三角洲为特征。这些因素制约裂陷期烃源岩分布以及深部储层展布,进而约束油气地质条件的差异。因此,基于岩石圈非瞬时破裂过程所建立的超伸展陆缘裂谷盆地深部结构及沉积充填特点认识,对琼东南盆地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为被动陆缘盆地深层地层样式及沉积充填研究提供可参考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样式 拆离盆地 伸展陆缘盆地 琼东南盆地 南海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换型陆缘——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成因类型再认识 被引量:2
3
作者 冯志强 郭丰涛 +5 位作者 张忠民 殷进垠 田纳新 苏玉山 郭荣涛 吴高奎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2565-2580,共16页
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油气最为富集的陆缘三角洲盆地之一,过去普遍被认为是起源于白垩纪三叉裂谷的伸展型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本文综合前人研究,剖析贝努埃槽和非洲陆上断裂体系及其相关盆地构造-地层结构,认为冈瓦纳大陆... 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油气最为富集的陆缘三角洲盆地之一,过去普遍被认为是起源于白垩纪三叉裂谷的伸展型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本文综合前人研究,剖析贝努埃槽和非洲陆上断裂体系及其相关盆地构造-地层结构,认为冈瓦纳大陆裂解前(侏罗纪-早白垩世)陆内存在巨型走滑断裂系,先期裂开的南大西洋和中大西洋沿该断裂系贯通形成赤道大西洋;提出了尼日尔三角洲盆地为受先存大型走滑断裂体系影响的转换型陆缘盆地,具有明显的窄洋陆过渡带特征,致使现今三角洲主体沉积于新生洋壳之上;重建了尼日尔三角洲盆地裂陷期、过渡期和陆缘期的形成演化历程,提出因边缘脊和洋底转换脊的遮挡作用,在过渡期转换型陆缘更有利于形成局限的海洋环境,为形成大面积优质烃源岩创造了良好条件,大幅度地提升了转换型陆缘盆地的油气勘探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日尔三角洲盆地 贝努埃槽 伸展陆缘 转换型陆缘 被动陆缘 盆地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琼东南盆地“三元”耦合构造差异变形机制
4
作者 胡林 王真真 陈绪云 《中国海上油气》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8-81,共14页
琼东南盆地是南海北部超伸展陆缘裂谷盆地,东西区差异变形特征显著,但其构造演化动力机制尚不明确。利用大量地震、钻井资料,综合分析了盆地断裂特征、地层样式、地壳结构与岩浆活动等特征,提出了盆地构造差异变形机制。研究表明:(1)琼... 琼东南盆地是南海北部超伸展陆缘裂谷盆地,东西区差异变形特征显著,但其构造演化动力机制尚不明确。利用大量地震、钻井资料,综合分析了盆地断裂特征、地层样式、地壳结构与岩浆活动等特征,提出了盆地构造差异变形机制。研究表明:(1)琼东南盆地区域应力场经历了由早渐新世NW—SE向到晚渐新世近SN向的旋转,控制了多期断裂系统发育和复杂的构造样式,其中晚渐新世大型拆离断层的发育控制了地壳的拆离薄化。(2)根据地壳厚度,将地壳构造单元划分为近端带(>20 km)、细颈化带(10~20 km)和超伸展带(<10 km),分别对应隆起区、北部坳陷带及中部隆起区和中央坳陷带。(3)根据构造差异变形特征,将盆地裂陷期细分为断陷幕、拆离幕和断拗幕,拆离幕发育时间具有由东向西变晚特征。(4)盆地构造演化过程伴随强烈岩浆活动,包括侵入构造和火山喷发构造,分析认为主要为裂后期活动,对盆地沉积构造和热演化产生较大影响。(5)综上分析,提出顺时针旋转应力场主控、地壳岩石圈拆离薄化主导和裂后期岩浆作用改造的琼东南盆地“三元”耦合构造差异变形机制,揭示了构造差异变形特征和成盆动力机制,对盆地油气勘探中烃源岩、储盖组合和油气运聚成藏等方面的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琼东南盆地 应力场旋转 拆离断层 伸展陆缘盆地 岩浆活动 构造差异变形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东中生代金成矿系统 被引量:288
5
作者 杨立强 邓军 +4 位作者 王中亮 张良 郭林楠 宋明春 郑小礼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2447-2467,共21页
胶东是我国最重要的金矿集区,其内已发现金矿床150余处,探明金资源储量4000余吨。虽然其金矿床数量众多、资源储量巨大、分布地域广泛、产出空间各异、矿化类型多样,但它们的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赋矿围岩环境与产出条件及其成矿作用特... 胶东是我国最重要的金矿集区,其内已发现金矿床150余处,探明金资源储量4000余吨。虽然其金矿床数量众多、资源储量巨大、分布地域广泛、产出空间各异、矿化类型多样,但它们的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赋矿围岩环境与产出条件及其成矿作用特征总体一致:(1)胶东是一个主要由前寒武纪基底岩石和超高压变质岩块组成、中生代构造-岩浆作用发育的内生热液金矿集区,约130~110Ma的金成矿事件比区域变质作用晚约2000Myr;(2)区域金成矿系统形成于早白垩世的陆缘伸展构造背景,大规模金成矿事件发生在区域NW向伸展转换为NE向伸展后的NEE向挤压变形作用过程中,对应于中国东部岩石圈大规模减薄、华北克拉通破坏和大陆裂谷作用的高峰;(3)金矿床群聚于NNE向玲珑、鹊山和昆嵛山变质核杂岩周边,主要沿前寒武纪变质岩与中生代花岗岩体接触带形成的区域NE-NNE向拆离断层带分布;(4)控矿断裂带经历了早期的韧-脆性变形和晚期的脆性变形构造叠加,在三维空间上呈舒缓波状延展,控制了金矿体的侧伏和分段富集;(5)矿化样式以破碎带蚀变(砾)岩型、(硫化物-)石英脉型和复合脉带型为主,矿石普遍发育压碎、晶粒状和填隙结构,浸染状、细脉浸染状、网脉状、脉状、团块状和块状构造,反映其形成于韧-脆性→脆性变形环境;(6)矿石中金属矿物以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和闪锌矿为主,非金属矿物以石英、绢云母、钾长石、斜长石和方解石为主;金矿物以银金矿和自然金为主、含少量金银矿,主要以可见金的形式赋存于黄铁矿和石英裂隙中、含少量晶隙金和包体金;热液蚀变主要为黄铁矿化、硅化、钾长石化、绢云母化和碳酸盐化;成矿元素为Au-Ag(-Cu-Pb-Zn);呈现出中-低温蚀变矿化组合特征;(7)成矿流体为壳-幔混合来源,以壳源变质流体为主;成矿物质总体来源于中生代活化再造的前寒武纪变质基底岩石,并混入了少量浅部地壳和地幔组分。这种区域成矿特征的一致性,表明胶东金矿集区早白垩世大规模金成矿作用受控于统一的地质事件,属于后生的中-低温热液脉金成矿系统。这些金矿床具有明显的时空群聚分布特征,主要沿三个变质核杂岩周边的岩相接触带产出,且自西向东,金成矿作用年龄由老变新。据此,可划分为胶北隆起蚀变岩-石英脉型、苏鲁超高压变质带硫化物-石英脉型和胶莱盆地北缘蚀变砾岩型三个金成矿子系统。其矿化样式由浸染-细脉、细脉-网脉型和石英脉型→硫化物-石英脉型→蚀变(角)砾岩型变化,矿石结构、构造以细脉浸染状构造为主→环带结构与梳状构造→角砾状构造为特色,反映其成矿作用分别发生于脆-韧性转换带(约15km)→脆性张剪性断裂带→脆性角砾岩带(约5km)环境;矿化、蚀变规模和强度逐渐减弱,成矿物质中浅部壳源组分逐渐增多,可能与其矿床定位空间越来越远离源区有关;成矿温度和压力依次降低、成矿流体中大气降水和/或盆地卤水贡献逐渐增大,与其成矿深度越来越浅、成矿构造环境越来越偏张性的变化趋势一致。这种成矿特征的区域规律性变化反映至少在拆离断层韧-脆性转换带附近→脆性角砾岩带之间的地壳剖面中、在不同的垂向深度上连续成矿。胶东中生代金成矿系统的上述特征明显区别于典型的"与侵入岩有关的金矿"和"造山型金矿",也不同于全球其它已知的金矿床类型,不能被已有成矿模式所涵盖。为合理解释胶东中生代金成矿系统独特的地质与成矿特征,我们提出新的"胶东型金矿"成矿模式,指出古太平洋Izanagi俯冲板片的回转作用可能是引起区域前寒武纪变质基底岩石中成矿物质大规模活化再造的主要驱动机制,成矿流体主体来源于俯冲板片变质脱水,金可能主要以Au(HS)2-络合物的形式在流体中沿拆离断层系输运,在韧-脆性转换带附近→脆性角砾岩带,由于构造空间急剧增大、成矿流体的温度和压力突然降低,CO2、H2S逸出和硫化作用导致Au(HS)2-等金络合物失稳分解,金大规模沉淀富集成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缘伸展 断裂构造复活 地壳连续成矿模式 金矿系统 胶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367/368/368X航次推动南海国际化海洋科考成果 被引量:9
6
作者 孙珍 林间 +2 位作者 汪品先 翦知湣 李春峰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8-29,共12页
在科技部的支持下,中国在1998年加入国际大洋钻探计划(InternationalOceanDrillingProgram,IODP),迄今为止已组织了4+1个航次的大洋钻探。通过IODP-CPP(complimentary proposal project)项目,我国科学家主导完成了349、367/368/368X多... 在科技部的支持下,中国在1998年加入国际大洋钻探计划(InternationalOceanDrillingProgram,IODP),迄今为止已组织了4+1个航次的大洋钻探。通过IODP-CPP(complimentary proposal project)项目,我国科学家主导完成了349、367/368/368X多个钻探航次,实现了对南海张裂—破裂—扩张发育历史的钻探和取样,对南海生命史的研究起到了重要的约束作用。本文系统总结了367/368/368X航次在南海北部洋陆过渡带钻探取得的最新成果,证实南海北部陆缘不同于伊比利亚型陆缘,具有陆洋转换迅速的特点,洋陆过渡带地壳内有一定程度的同张裂岩浆侵入和底侵。钻探航次在科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钻探结果提升了对陆洋转换过程和机制的认识。航次期间,广泛而深入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极大提升了中国科学家对钻探平台管理、国际大团队合作管理以及人才培养和科普互动等各方面的认识,加快了中国海洋科考国际化的步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陆缘伸展-破裂 大洋钻探 国际合作 人才培养与科普互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