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莱州湾东岸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1
作者 杜国云 王庆 +5 位作者 王秋贤 金秉福 仲少云 曹艳英 高光辰 毛爱华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66-71,共6页
海岸带是全球变化研究的关键地区,是海、陆、气相互作用的重要界面。在全球变化研究中的3个大型计划,即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和地球环境变化中的人类作用因素研究计划(HDP)中,由HDP与IGBP分... 海岸带是全球变化研究的关键地区,是海、陆、气相互作用的重要界面。在全球变化研究中的3个大型计划,即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和地球环境变化中的人类作用因素研究计划(HDP)中,由HDP与IGBP分别以人类活动和地球环境为中心并相互结合,从系统性变化和累积性变化的观点,通过个人、地区、国家和国际合作的共同努力而进行。物质与能量流动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点,而过渡带(即界面)是进行全球变化研究的最有效地区。海岸带是最重要的过渡带。查明海岸带各地球子系统间物质与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对各子系统的描述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代海岸带的新概念,以陆海相互作用为其基本特征。由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提出的关于“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LOICZ)研究计划,在近几年中成为海岸带研究的热点以及全球变化中的研究前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海相互作用 海岸带 莱州湾 世界气候研究计划 全球变化 生物圈计划 地球环境 国际合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研究综述 被引量:27
2
作者 伊飞 张训华 胡克 《海洋地质前沿》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8-34,共7页
海岸带是海陆过渡的一个独立地质环境体系,也是陆海相互作用的发生地。详细介绍了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项目下的海岸带陆海交互作用(LOICZ)国际研究计划的研究对象、科学目标以及研究内容等。总结了近年来中国"全球海洋通量... 海岸带是海陆过渡的一个独立地质环境体系,也是陆海相互作用的发生地。详细介绍了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项目下的海岸带陆海交互作用(LOICZ)国际研究计划的研究对象、科学目标以及研究内容等。总结了近年来中国"全球海洋通量联合研究计划"(JGOFS/LOICZ)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特别是在长江口、黄河口和珠江口等典型河口海岸地区取得的研究成果。同时指出了我国大部分海岸带地区地质调查和研究工作存在的基础调查资料的不系统、不全面性以及和国民经济发展需求的差距;对海陆相互作用过程和海岸带地区地质工程演化认识不清,难以为海岸带规划发展提供科学支撑;缺乏海岸带地区地质环境监测资料,难以进行地质灾害预测、预警等,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下一步的工作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带 陆海相互作用 LOICZ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欧盟海洋空间规划中陆海相互作用及对我国陆海统筹的启示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彦平 李紫怡 +2 位作者 徐晓东 项洪敏 侯昱廷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7,21,共8页
在国土空间规划中深化落实陆海统筹是沿海地区优化空间格局、协调开发与保护矛盾的强烈诉求。梳理欧盟海洋空间规划的起源与发展、主要内容等,在此基础上解析欧盟海洋空间规划考虑陆海相互作用影响的挑战、流程与经验,并结合我国国土空... 在国土空间规划中深化落实陆海统筹是沿海地区优化空间格局、协调开发与保护矛盾的强烈诉求。梳理欧盟海洋空间规划的起源与发展、主要内容等,在此基础上解析欧盟海洋空间规划考虑陆海相互作用影响的挑战、流程与经验,并结合我国国土空间规划提出深化陆海统筹的政策建议,以为我国沿海地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海相互作用 陆海统筹 欧盟 海洋空间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4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海岸线演变特征》书评
4
作者 刘东艳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35-1336,共2页
海岸带是世界人口分布的密集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引擎区,其可持续发展关系到人类社会的生存质量。在地球系统中,海岸带是多圈层相互作用最为复杂的区域,具有鲜明的学科交叉属性,人文与自然科学的碰撞、融通,是海岸带研究者与管理者的共识... 海岸带是世界人口分布的密集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引擎区,其可持续发展关系到人类社会的生存质量。在地球系统中,海岸带是多圈层相互作用最为复杂的区域,具有鲜明的学科交叉属性,人文与自然科学的碰撞、融通,是海岸带研究者与管理者的共识。海岸带资源的可持续性是世界各国面临的挑战。为促进自然科学在人文管理中的应用,提高民众与管理者协作共赢的海岸带发展与保护意识,国内外学者先后发起“陆海相互作用”(LOICZ)、“未来地球海岸”(FEC)、“融通科学、管理和社会参与:助力海岸带可持续发展(Coastal-SOS)”等国际大科学计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海岸线 海岸带资源 社会经济发展 人文管理 书评 陆海相互作用 学科交叉 演变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源人类活动对近海生态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29
5
作者 吕永龙 苑晶晶 +3 位作者 李奇锋 张悦清 吕笑天 苏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183-1191,共9页
随着海岸带快速城市化和经济发展,人类活动对近海生态系统的影响日益增加。通过对国内外大量相关文献的分析和与国际专家的研讨,分别从海洋资源开发、海岸带城市化和环境变化等几个方面概述了陆源人类活动对近海生态系统的影响。目前陆... 随着海岸带快速城市化和经济发展,人类活动对近海生态系统的影响日益增加。通过对国内外大量相关文献的分析和与国际专家的研讨,分别从海洋资源开发、海岸带城市化和环境变化等几个方面概述了陆源人类活动对近海生态系统的影响。目前陆源人类活动导致近海生态系统出现的主要问题有:海洋生物资源过度捕捞、海岸带富营养化、海洋酸化、珊瑚礁退化、海洋垃圾、以及海岸带矿产开采等高强度开发活动引发的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等。这些问题会直接导致海洋生物群落结构变化、影响水质、降低海洋生物多样性,最终影响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威胁海洋生态系统健康。这些问题的根源多来自陆地,必须将海洋和陆地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整合海陆系统相互作用的科学计划,推进海洋资源和近海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海相互作用 近海生态系统 重金属污染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 富营养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域人类活动对三角洲演变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6
作者 赵华云 戴仕宝 +2 位作者 杨世伦 李鹏 郜昂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83-87,共5页
关键词 三角洲演变 人类活动 流域 陆海相互作用 LOICZ 共同作用 ZONE 全球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域降水和人类活动对黄河入海泥沙通量的影响 被引量:35
7
作者 许炯心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25-135,共11页
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黄河入海泥沙通量表现出明显减少的趋势.研究表明,入海泥沙通量对于上、中游不同的水沙来源区降水变化的响应方式是不同的.在假定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龙门至三门峡区间的年降水量每减少10mm,入海泥沙通量将减少0... 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黄河入海泥沙通量表现出明显减少的趋势.研究表明,入海泥沙通量对于上、中游不同的水沙来源区降水变化的响应方式是不同的.在假定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龙门至三门峡区间的年降水量每减少10mm,入海泥沙通量将减少0 275亿t;河口镇至龙门区间的年降水量每减少10mm,入海泥沙通量将减少0 143亿t;兰州以上年降水量每减少10mm,入海泥沙通量减小0 174亿t.多沙细砂区降水的减少对于黄河入海泥沙通量的影响最大.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建立了入海泥沙通量与年降水、梯田林草面积、淤地坝造地面积之间的定量关系:在其他因素不变时,梯田林草面积每增加104hm2,入海泥沙通量将减少0 0019亿t/a;年降水量每减少10mm,入海泥沙通量将减少0 543亿t,淤地坝造地每增加104hm2,入海泥沙通量将减少0 0205t/a.这些数据可为未来各影响因子进一步变化后入海泥沙通量变化的估算提供依据,为黄河流域和河口的环境规划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 入海泥沙通量 陆海相互作用 人类活动 水土保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情势下黄河口演变与整治研究思路 被引量:6
8
作者 张世奇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7,共7页
基于黄河口水沙变异的新情况以及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新需求,提出新情势下黄河口演变与整治的研究思路。针对目前研究中需要突破的薄弱环节,瞄准国际河口学领域中的前沿问题,采用多学科交叉和多种研究手段,对黄河口开展创新研究。... 基于黄河口水沙变异的新情况以及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新需求,提出新情势下黄河口演变与整治的研究思路。针对目前研究中需要突破的薄弱环节,瞄准国际河口学领域中的前沿问题,采用多学科交叉和多种研究手段,对黄河口开展创新研究。主要研究:黄河口水沙变异特征,尾闾河道枯萎机制及其演变响应,拦门沙演变响应过程及其反馈影响;河口泥沙通量,最大浑浊带、泥沙异重流形成机理,河口海岸淤进、蚀退及其动力平衡机制;黄河口陆海相互作用的整体数模,河口演变趋势与入海流路使用年限;新情势下黄河口治理对策及水土资源优化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情势 黄河口 演变与整治 水沙变异 陆海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津—河北沿海钻孔地层中的末次盛冰期下切河谷 被引量:10
9
作者 王强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19年第5期877-888,共12页
文章回顾了1965年李四光先生追寻末次冰期对环境影响的讲话,以及40余年来在天津—河北沿海钻孔地层中、末次盛冰期下切河谷的发现过程。在源到汇过程中,起码自晚更新世以来,研究区已经是古黄河沉积区,多处发现的末次盛冰期下切河谷底板... 文章回顾了1965年李四光先生追寻末次冰期对环境影响的讲话,以及40余年来在天津—河北沿海钻孔地层中、末次盛冰期下切河谷的发现过程。在源到汇过程中,起码自晚更新世以来,研究区已经是古黄河沉积区,多处发现的末次盛冰期下切河谷底板多位于30~32m深度,低于全新统底板一般在20m的深度;与长江口地区钻孔末次盛冰期下切河谷深62m相比,研究区下切河谷规模不如前者,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大河口。末次盛冰期下切河谷最远地点,是距现代海岸约80km的河北省孟村回族自治县县城北侧,即西汉黄河亚三角洲叶瓣顶部。众多钻孔见早全新世快速沉积,只能是黄河支流有这样充足的泥沙供给,在局部顶托了早全新世海侵作用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末次盛冰期 下切河谷充填 源到汇 泥质沉积对海侵的抵抗 陆海相互作用 天津-河北沿海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域人类活动与降水变化对黄河三角洲造陆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4
10
作者 许炯心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68-74,共7页
利用海图和遥感影像资料,确定了不同时期黄河三角洲的造陆速率,并将造陆速率的变化与流域降水和人类活动的变化相联系.研究发现,三角洲造陆速率与年降水量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与各项水土保持面积和人类引水量之间具有负相关关系.运用多... 利用海图和遥感影像资料,确定了不同时期黄河三角洲的造陆速率,并将造陆速率的变化与流域降水和人类活动的变化相联系.研究发现,三角洲造陆速率与年降水量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与各项水土保持面积和人类引水量之间具有负相关关系.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黄河三角洲造陆速率与年降水量、梯田林草面积、淤地坝造地面积、人类年引水量等因子之间的多元回归方程.该方程表明,年降水量越大,三角洲造陆速率越大;梯田、林草面积和淤地坝造地面积越大,三角洲造陆速率越小;人类净引水量越大,三角洲造陆速率越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角洲 三角洲造陆 陆海相互作用 人类活动 黄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书海拾贝
11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0-80,共1页
关键词 书海 陆海相互作用 储层 储集层 海洋出版社 版本书 硅藻 地震预测 出版发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