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琼东南盆地上新统莺歌海组陆架边缘迁移轨迹及其对深水油气勘探的启示 被引量:1
1
作者 马畅 葛家旺 +6 位作者 赵晓明 姚哲 朱继田 向柱 吴鑫涛 樊泽栋 方小宇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76-86,共11页
基于琼东南盆地陆架边缘高精度二维地震资料,利用典型的上超、局部削截、下超及顶超和大型水道下切等地震接触关系,在上新统莺歌海组识别了6套三级层序(自下而上命名为YGH-SQ1、YGH-SQ2、YGH-SQ3、YGH-SQ4、YGH-SQ5和YGH-SQ6)。利用陆... 基于琼东南盆地陆架边缘高精度二维地震资料,利用典型的上超、局部削截、下超及顶超和大型水道下切等地震接触关系,在上新统莺歌海组识别了6套三级层序(自下而上命名为YGH-SQ1、YGH-SQ2、YGH-SQ3、YGH-SQ4、YGH-SQ5和YGH-SQ6)。利用陆架边缘轨迹定量化表征方法,将琼东南盆地上新统莺歌海组邻近陆坡的陆架边缘轨迹划分为负角度下降型、低角度平缓上升型和高角度上升型。上新统莺歌海组6套三级层序发育时期东西两侧的陆架边缘轨迹的演化差异性明显。西部均以下降型或平缓型陆架边缘轨迹为特征;东部以上升型陆架边缘轨迹(YGH-SQ1、YGH-SQ3和YGH-SQ5)为主,在YGH-SQ2和YGHSQ6时期发育平缓型陆架边缘轨迹,YGH-SQ4时期对应负角度下降型陆架边缘轨迹。侧向上西部陆架边缘进积距离远远大于东部,形成了“西宽东窄”的陆架坡折地貌。综合研究认为,研究区陆架边缘轨迹的垂向迁移由气候变化所引起的海平面升降以及物源供给增强共同控制;而陆架边缘轨迹侧向迁移则主要由构造活动与物源供给的差异性控制。研究区西部物源供给远大于东部且断裂带活动性小于东部,导致西部发育低角度-负角度平缓型陆架迁移轨迹,东部陆坡对应高角度上升型陆架迁移轨迹;负角度下降型和低角度缓慢上升型陆架边缘轨迹则对应陆坡区及深海平原区广泛发育的深水扇,是深水油气富集的有利勘探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琼东南盆地 莺歌海组 层序格架 陆架边缘迁移轨迹 深水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