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海东北部陆架坡折海域跃层判定探讨 被引量:4
1
作者 潘爱军 郭小钢 +2 位作者 许金电 万小芳 吴日升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8-12,共5页
以南海东北部陆架坡折海域为例,探讨了浅海(水深<200m)和开阔海区(水深>200m)跃层在陆架坡折海域的水平衔接问题。对多组实测CTD断面水温、盐度和声速跃层的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冬季和春季基本可不考虑陆架坡折海域跃层的水平衔接问... 以南海东北部陆架坡折海域为例,探讨了浅海(水深<200m)和开阔海区(水深>200m)跃层在陆架坡折海域的水平衔接问题。对多组实测CTD断面水温、盐度和声速跃层的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冬季和春季基本可不考虑陆架坡折海域跃层的水平衔接问题;夏季和秋季陆架坡折海域温、盐、声速跃层判据可分别取0.1℃.m-1、0.02m-1和0.30s-1,来保证跃层的水平连续分布。此外,在可能的内潮存在情况下,为保证跃层水平分布的连续性,可统一取开阔海区的跃层判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东北部 陆架坡折海域 温跃层 水平连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陆架坡折带海底滑坡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7
2
作者 王磊 吴时国 +1 位作者 李清平 王大伟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31-141,共11页
为了解海底滑坡在陆架坡折演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并分析影响海底滑坡发育的因素,以最新采集的二维和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综合运用了地貌分析和地震解释技术,通过对滑坡的地貌形态特征及地震响应特征进行详细刻画,在珠江口盆地陆架坡折带... 为了解海底滑坡在陆架坡折演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并分析影响海底滑坡发育的因素,以最新采集的二维和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综合运用了地貌分析和地震解释技术,通过对滑坡的地貌形态特征及地震响应特征进行详细刻画,在珠江口盆地陆架坡折带新近纪地层中识别出多处海底滑坡,明确了其分布范围并建立了滑坡发育的地质模式。分析认为,珠江口盆地相对海平面变化和流体活动的综合作用是导致研究区海底不稳定的主要因素。海底滑坡发源于海底峡谷的朔源侵蚀,向上陆坡扩展并终止于陆架坡折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陆架坡折 海底滑 相对海平面变化 流体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陆架坡折附近表层沉积物的粒度特征和其输运趋势 被引量:3
3
作者 张洪运 庄丽华 +1 位作者 阎军 马小川 《海洋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96-105,共10页
对南海北部陆架坡折附近取的50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作粒度测试,计算粒度参数。粒度分析表明研究区的沉积物主要存在4种类型:含砾砂、砾质砂、砂质砾和含砾泥质砂;沉积物组分中砾石和砂占绝对优势,基本上不含黏土。综合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 对南海北部陆架坡折附近取的50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作粒度测试,计算粒度参数。粒度分析表明研究区的沉积物主要存在4种类型:含砾砂、砾质砂、砂质砾和含砾泥质砂;沉积物组分中砾石和砂占绝对优势,基本上不含黏土。综合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结果把研究区划分为4类沉积区:Ⅰ类沉积区属于内陆架沉积区,Ⅱ类沉积区属于陆架坡折上部沉积区,Ⅲ类沉积区属于陆架坡折下部沉积区,Ⅳ类沉积区区属于陆架边缘沉积区,每类沉积区都代表着不同的沉积环境。研究区沉积物的粒径趋势分析结果显示,陆架坡折附近的沉积物主要向内陆架和外陆架边缘或上陆坡输运,同时存在着跨陆架输运和沿陆架坡折输运现象,这与研究区实测的底流方向相一致。本研究表明,南海北部陆架坡折附近的沉积环境和沉积物输运模式比较复杂和特殊。本研究对今后陆架和陆坡区其他相关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陆架坡折 沉积物粒度 沉积环境 物质输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西北部琼东南盆地陆架坡折带类型及沉积作用特征 被引量:6
4
作者 陈泓君 詹文欢 +1 位作者 温明明 李丽青 《海洋地质前沿》 2015年第8期1-9,共9页
陆架坡折带特殊的地形地貌反映了其独特的水动力和沉积特征。根据水深和高分辨率单道地震资料对琼东南盆地陆架坡折带特征进行分析,旨在探讨现代陆架坡折带的成因及其沉积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琼东南现代陆架坡折带呈NE~Sw向展布,水... 陆架坡折带特殊的地形地貌反映了其独特的水动力和沉积特征。根据水深和高分辨率单道地震资料对琼东南盆地陆架坡折带特征进行分析,旨在探讨现代陆架坡折带的成因及其沉积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琼东南现代陆架坡折带呈NE~Sw向展布,水深变化大,形态复杂,自西向东陆架坡折差异较大。西部陆架坡折带水深范围为250~700m,宽约7km,高差450m,坡度平均为2。,地形平缓,槽谷不发育;中部陆架坡折带水深范围为250~750m,宽约10km,高差500m,地形平均坡度为7°,槽谷呈V型或U型,长约5~6km,宽约3~8km,下切深度100~300m;东部陆架坡折带水深范围为400~1500m,宽约30km,高差达1100m,平均坡度为10°,槽谷呈“V”型,长约13~28km,宽约为3~4km,下切深度最大达500m。结合琼东南盆地构造区划和物源特征,对琼东南陆架坡折带沉积作用进行分析,划分坡折带类型。西部陆架坡折带以大量的沉积物不断加积为主,地形平缓,槽谷不发育,属堆积型陆架坡折;中部属过渡型陆架坡折带,沉积物供应量小,侵蚀和堆积作用同时存在,相互制约,槽谷规模小,滑塌作用较弱;东部为侵蚀型陆架坡折,以底流冲刷侵蚀为主,槽谷及滑塌发育。总体反映了不同区段位置沉积物供给,沉积物堆积,底流侵蚀等作用的差异,是形成现今陆架坡折地貌格局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琼东南盆地 陆架坡折带类型 沉积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陆架坡折区地层岩性圈闭形成条件及发育模式--以珠江组地层为例 被引量:12
5
作者 陈维涛 施和生 +1 位作者 杜家元 何敏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19-627,共9页
新近纪珠江口盆地发生断坳转换之后,陆架坡折带一直位于番禺低隆起南侧—白云凹陷北坡地区,珠江组作为该区的主力产气层段,具有形成地层岩性圈闭的有利条件。以三维地震资料和已钻井为基础,结合周边的部分二维测线,对研究区进行了层序... 新近纪珠江口盆地发生断坳转换之后,陆架坡折带一直位于番禺低隆起南侧—白云凹陷北坡地区,珠江组作为该区的主力产气层段,具有形成地层岩性圈闭的有利条件。以三维地震资料和已钻井为基础,结合周边的部分二维测线,对研究区进行了层序地层划分和沉积相分析,认为:1古珠江流域面积广、携带陆源粗碎屑物质丰富;2多期次构造运动造成古珠江流域地表物质疏松活化;3相对规模较大的海平面下降使得古珠江三角洲一直推进到陆架坡折带附近。上述3个因素的耦合叠加为番禺低隆起南侧—白云北坡地区发育粗碎屑沉积物提供了保障,这些沉积物在陆架坡折区所具有的特殊古地貌背景的控制下,在珠江组形成2套有利的储盖组合和多种类型的沉积砂体,从而为地层岩性圈闭的发育创造了有利条件。其中强制性海退体系域陆架边缘三角洲和低位体系域斜坡扇、盆底扇形成的地层岩性圈闭最为有利,而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形成地层岩性圈闭的条件相对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岩性圈闭 珠江组 新近系 陆架坡折 珠江口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架坡折带识别及其对沉积层序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7
6
作者 冉怀江 林畅松 +4 位作者 代一丁 秦成岗 吴伟 张俞 乔阳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A01期125-128,169+162,共4页
基于对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北坡—番禺低隆起上的珠江组—韩江组层序地层格架划分,综合利用钻井、测井、地震资料,运用层序地层学原理,重点对韩江组中段SQhj2层序的层序、体系域特征进行了分析,得出以下认识:①SQhj2层序可划分为低位、... 基于对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北坡—番禺低隆起上的珠江组—韩江组层序地层格架划分,综合利用钻井、测井、地震资料,运用层序地层学原理,重点对韩江组中段SQhj2层序的层序、体系域特征进行了分析,得出以下认识:①SQhj2层序可划分为低位、海侵及高位体系域,其中低位体系域可进一步划分为早期低位域和晚期低位域。②通过分析时间厚度图、连井对比剖面及下切水道等特征,确定了SQhj2层序陆架坡折线位于C井区东南,呈近北东向分布,断裂陆架坡折带对SQhj2沉积层序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③SQhj2层序陆架坡折及其控制的低位域是有利砂体的分布区带,砂体向上倾方向上超于层序界面或不整合面,可与高位域的泥质层、上斜坡泥层相接,上覆为海侵期泥岩,具有较好的封盖条件,可形成上超不整合圈闭类型;坡折带下部的两期低位扇体与深海泥岩可构成最佳储盖组合,可形成良好的地层圈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番禺低隆起 陆架坡折 韩江组中段 沉积层序 地层圈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白云凹陷深水区渐新世—中新世断阶陆架坡折沉积过程响应 被引量:37
7
作者 徐强 王英民 +1 位作者 王丹 李冬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906-916,共11页
南海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深水区在渐新世—中新世经历了后退断阶式的陆架坡折带演化,该过程控制了本地区沉积体系的发育和分布,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基于近期最新钻井资料、精细沉积学分析和长电缆高质量三维地... 南海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深水区在渐新世—中新世经历了后退断阶式的陆架坡折带演化,该过程控制了本地区沉积体系的发育和分布,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基于近期最新钻井资料、精细沉积学分析和长电缆高质量三维地震资料解释,结合陆架边缘三角洲沉积模式理论,开展了该区断阶陆架坡折控制的沉积过程响应特征研究。发现渐新世陆架坡折带主要的沉积过程响应是珠海组陆架边缘三角洲前积楔-浅海陆架沉积体系,中新世后退断阶陆架坡折主要沉积响应为生长断层复杂化的陆架边缘三角洲与斜坡扇体系,该发现将有助于指导深水油气勘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凹陷 深水区 断阶陆架坡折 陆架边缘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层序地层学标准化理论在陆架坡折-陆坡区的应用——以珠江口盆地中中新世沉积层序为例 被引量:13
8
作者 陈维涛 徐少华 +4 位作者 孙珍 何敏 姚佳利 王英民 卓海腾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414-1422,共9页
层序地层学标准化理论在陆架坡折-陆坡深水区的应用尚未成熟。截至目前,基于浅层高分辨率地震和露头资料对深水层序开展的研究大多聚焦于深水水道或盆底扇内部,而忽视了与上陆坡以及陆架体系的系统对比。将层序地层学标准化理论应用于... 层序地层学标准化理论在陆架坡折-陆坡深水区的应用尚未成熟。截至目前,基于浅层高分辨率地震和露头资料对深水层序开展的研究大多聚焦于深水水道或盆底扇内部,而忽视了与上陆坡以及陆架体系的系统对比。将层序地层学标准化理论应用于珠江口盆地中中新世(13.8 Ma前后)的陆架坡折到陆坡区,通过三维地震资料的系统解释、属性提取、可视化和钻测井信息分析,建立了从陆架到陆坡区的统一层序地层格架。在此基础上,明确了珠江口盆地陆架坡折-陆坡深水区中中新世沉积层序具有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厚度薄、强制海退体系域和低位体系域前积层厚度大,以及底积层(主要为深水扇)普遍发育于低位体系域的层序地层发育特征。深水区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应从陆架坡折区到深水区整体考虑,结合"源-汇"体系演化特征进行三维空间的系统对比,才能准确划分各个体系域,从而更好地认识陆架-陆坡-深水区的沉积耦合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架坡折-陆 深水扇 标准化 层序地层 中中新世 珠江口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海域中东部陆架坡折带类型与迁移演化及成因 被引量:3
9
作者 黄文凯 邱燕 +3 位作者 彭学超 聂鑫 卓海腾 付潮罡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11,共11页
为了研究南海北部海域中、东部陆架坡折带在不同年代的迁移特征,分析了高精度单道地震剖面与地质浅钻等资料。在南海北部海域珠江口外区、东沙区和台湾浅滩区的陆架及陆坡带附近第四纪地层中,共识别出6个三级层序界面以及相应的沉积层序... 为了研究南海北部海域中、东部陆架坡折带在不同年代的迁移特征,分析了高精度单道地震剖面与地质浅钻等资料。在南海北部海域珠江口外区、东沙区和台湾浅滩区的陆架及陆坡带附近第四纪地层中,共识别出6个三级层序界面以及相应的沉积层序,同时识别了6个区域下切侵蚀面,并以此为依据认识了本区第四纪河道的演化特征,建立了层序地层格架。在此基础上,将该区第四纪陆架坡折带由西至东划分为建设型、侵蚀型和转换型三种类型,讨论了各段陆架坡折带的演化规律,提出构造地貌成因、水下河道发育与沉积物供给等作用均为控制陆架坡折带发育和迁移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地层格架 陆架坡折 成因分析 南海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北坡陆架坡折带地质特征及其油气勘探潜力 被引量:34
10
作者 张忠涛 秦成岗 +5 位作者 高鹏 屈亮 刘道理 徐徽 徐乐意 周凤娟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9-44,116,共6页
白云凹陷北坡地区是珠江口盆地最有利的油气勘探区域之一,其层序地层学特点表现为沉积受控于特殊的古地理位置——陆架坡折带。从距今21 Ma至今,陆架坡折带位置基本保持在该区附近,在低海面时期发育了大量低位体系域沉积砂岩体,具备优... 白云凹陷北坡地区是珠江口盆地最有利的油气勘探区域之一,其层序地层学特点表现为沉积受控于特殊的古地理位置——陆架坡折带。从距今21 Ma至今,陆架坡折带位置基本保持在该区附近,在低海面时期发育了大量低位体系域沉积砂岩体,具备优先捕获油气的有利条件。为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钻井、地震资料,结合各种层序界面特征,重新确定了该区新近系珠江组下段SB23.8、SB21等2个层序界面,划分出2个三级层序、5个四级层序地层单元,从而建立起等时地层格架;之后,对该区近3 000 km2三维地震SB21.0层序界面之上的陆架坡折点进行了识别和追踪,确定出陆架坡折带的分布范围,识别出其低位体系域时期所分布的主要沉积地质体:主要有低位楔或陆架边缘三角洲、水道充填、低位扇等3种类型,并对其特征及展布规律进行了详细描述。结论认为:上述陆架坡折带具备有利的油气成藏条件,充足的油气源,优越的储集条件,良好的运聚匹配条件和保存条件以及晚期成藏特征等,同时,由于其上的砂岩体具有良好的形成岩性—地层圈闭条件,因此,该陆架坡折带极具油气勘探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番禺低隆起-白云凹陷北 层序地层学 陆架坡折 低位楔 水道充填 低位楔 油气藏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番禺低隆起—白云凹陷北坡SQ21.0层序陆架坡折带沉积特征及油气勘探潜力 被引量:30
11
作者 秦成岗 施和生 +4 位作者 张忠涛 高鹏 徐徽 屈亮 刘道理 《中国海上油气》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4-18,共5页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层序地层学基本原理为指导,根据地震、测井和古生物资料,对珠江口盆地番禺低隆起—白云凹陷北坡及其周围地区早中新世—中中新世地层进行了系统的层序地层分析,认为区内层序地层发育受控于特殊的古地理位置——陆...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层序地层学基本原理为指导,根据地震、测井和古生物资料,对珠江口盆地番禺低隆起—白云凹陷北坡及其周围地区早中新世—中中新世地层进行了系统的层序地层分析,认为区内层序地层发育受控于特殊的古地理位置——陆架坡折。由于陆架坡折带位置从21Ma以来基本处在白云凹陷北坡附近,使得该区长期处于陆架坡折以下的斜坡深水环境,在低海平面时期发育了大量低水位体系域沉积体。以SQ21.0层序陆架坡折带为重点,通过多种研究手段,确定出陆架坡折带的分布范围,并识别出陆架坡折带控制的低位体系域主要沉积体,主要有陆架边缘三角洲(或低位楔、低位三角洲)、水道充填和低位扇等3种类型,并对其特征及展布进行了初步研究,提出了2个极具潜力的勘探领域——隐形构造圈闭和岩性圈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禺低隆起—白云凹陷北 SQ21.0层序 陆架坡折 陆架边缘三角洲 水道充填 低位扇 隐形构造圈闭 岩性圈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架坡折带的识别及其与油气藏的关系——以番禺低隆起—白云凹陷北坡21Ma陆架坡折带为例 被引量:9
12
作者 高鹏 秦成岗 +8 位作者 全志臻 张忠涛 陆嫣 刘道理 屈亮 刘杰 徐乐意 徐徽 周凤娟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4-17,111-112,共4页
番禺低隆起一白云凹陷北坡地区是珠江口盆地最有利的油气勘探区域之一,如何在现有勘探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勘探领域,对珠江口盆地东部天然气勘探的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以层序地层学原理为指导,结合地震、测井、钻井、古生物等资... 番禺低隆起一白云凹陷北坡地区是珠江口盆地最有利的油气勘探区域之一,如何在现有勘探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勘探领域,对珠江口盆地东部天然气勘探的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以层序地层学原理为指导,结合地震、测井、钻井、古生物等资料,分析表明该区的沉积特征主要受控于特殊的古地理位置——陆架坡折带,通过多种研究方法,确定出21 Ma陆架坡折带的分布范围,总结了其与油气藏的关系。21 Ma陆架坡折线呈弧形向海盆方向分布,大致与番禺低隆起和白云凹陷的分界线平行,西侧为近东西向,向东则逐渐向北东方向延伸。陆架坡折带对隐蔽油气藏的成藏具有重要控制作用,该区主要存在3种与陆架坡折带发育有关的油气藏类型,即构造油气藏、岩性油气藏、构造-岩性油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架坡折 层序地层 构造油气藏 岩性油气藏 构造-岩性油气藏 番禺低隆起—白云凹陷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识别陆架坡折带“隐形构造”的时深转换方法 被引量:6
13
作者 刘杰 秦成岗 +4 位作者 全志臻 刘道理 王秀玲 徐乐意 张忠涛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28-133,1,共6页
番禺—流花地区东南部位于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北坡断裂坡折带,地质条件复杂,沉积环境特殊,海水深度变化大,崎岖海底发育,对地层的准确地震成像和构造成图带来困难,利用叠前时间偏移(PSTM)地震资料解释不能得到具有经济效益的构造圈闭。... 番禺—流花地区东南部位于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北坡断裂坡折带,地质条件复杂,沉积环境特殊,海水深度变化大,崎岖海底发育,对地层的准确地震成像和构造成图带来困难,利用叠前时间偏移(PSTM)地震资料解释不能得到具有经济效益的构造圈闭。针对这些问题,本文研究了"三步走"时深转换方法(即水深校正、变速成图、浅层地质异常校正),并在A气田进行了实际应用,应用效果表明,该方法对提高浅海地区构造成图的精度是行之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架坡折 崎岖海底 隐形构造 三步走时深转换 叠前深度偏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新近系坡折带成因类型及对地层沉积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10
14
作者 龙更生 施和生 +4 位作者 王英民 杜家元 刘军 张晓宇 刘豪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15-222,共8页
惠州凹陷新近系地处浅海陆架背景,地层发育相对平缓,通过地震、钻测井等地质资料的综合研究,发现依然存在沉积坡折带、断裂坡折带和挠曲坡折带3种主要类型的坡折带。这些坡折带在平面上呈顺源多级坡折带组合、斜交组合、梳状组合和平行... 惠州凹陷新近系地处浅海陆架背景,地层发育相对平缓,通过地震、钻测井等地质资料的综合研究,发现依然存在沉积坡折带、断裂坡折带和挠曲坡折带3种主要类型的坡折带。这些坡折带在平面上呈顺源多级坡折带组合、斜交组合、梳状组合和平行山梁组合4种组合类型。并且坡折带的演化具有明显的继承性、间歇性、规模递变性和迁移旋回性。研究进一步揭示,盆地北缘和南部的坡折带对地层的叠置样式及沉积体系的发育和空间展布起着明显的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架坡折 低位域 地层 沉积体系 惠州凹陷 珠江口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番禺天然气区东南缘坡折带韩江组中段沉积层序与岩性地层圈闭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冉怀江 林畅松 +4 位作者 代一丁 秦成岗 吴伟 张俞 乔阳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081-1087,共7页
综合利用钻井、测井、地震等资料,运用层序地层学原理,在珠江口盆地番禺天然气区东南缘陆架坡折带珠江组-韩江组层序地层格架划分的基础上,重点对韩江组中段SQhj2的沉积层序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SQhj2层序可划分出低位、海侵及高位体系... 综合利用钻井、测井、地震等资料,运用层序地层学原理,在珠江口盆地番禺天然气区东南缘陆架坡折带珠江组-韩江组层序地层格架划分的基础上,重点对韩江组中段SQhj2的沉积层序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SQhj2层序可划分出低位、海侵及高位体系域,其中低位体系域依据地震、测井等特征可识别出明显的两期。在阐明层序结构和沉积体系域构成特征的基础上,建立了研究区SQhj2的沉积层序模式,在此基础上,对研究区有利储集砂体和岩性地层圈闭分布进行了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番禺天然气区 陆架坡折 韩江组中段 沉积层序 岩性地层圈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近海陆架锋面与生态效应研究回顾 被引量:7
16
作者 刘东艳 吕婷 +1 位作者 林磊 韦钦胜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25-741,共17页
海洋锋面存在于特征明显不同的2种或多种水系或水团交界处,锋面区域形成的次生环流和辐聚作用可显著影响到海洋中的物质输运与生物生产,故受到海洋学家的广泛关注。研究发现,我国近海陆架存在14个永久性的准静止锋面(渤海海峡锋面、山... 海洋锋面存在于特征明显不同的2种或多种水系或水团交界处,锋面区域形成的次生环流和辐聚作用可显著影响到海洋中的物质输运与生物生产,故受到海洋学家的广泛关注。研究发现,我国近海陆架存在14个永久性的准静止锋面(渤海海峡锋面、山东半岛沿岸锋面、苏北沿岸锋面、西韩湾锋面、京畿湾锋面、济州岛西锋面、长江环形浅滩锋面、闽浙沿岸锋面、黑潮锋面、台湾沿岸锋面、闽粤沿岸锋面、珠江口沿岸锋面、琼东锋面和北部湾锋面),且部分海域观测到双锋面、穿刺锋面和锋面波等现象。它们与陆架环流及其他动力过程(如:涡旋、内波等)共同控制着我国边缘海的物质能量输运与交换以及生物生产力格局。近岸物质沿锋面、跨锋面输运与锋区的垂向输送过程对我国边缘海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生态过程存在显著季节性影响。冬季到春季,沿岸锋面松弛能够加强物质从近岸向陆架的输运,进而在空间上调制春季藻华暴发的时间与量级;夏季到秋季,我国边缘海存在显著的潮汐锋面系统,锋面的辐聚效应以及次级环流可显著提高锋面区域的营养盐浓度和改善光照水平,对浮游植物的生长聚集起到促进作用,故在富营养化的河口与沿岸海域,锋面区域容易成为赤潮或缺氧高发区。此外,锋面的物理屏障作用使得两侧水团保持相对独立的物理与化学特征,因而在我国边缘海生境区划和生物多样性梯度变化等方面扮演重要角色,这些研究对认识我国边缘海物质循环与生物生产的控制机制具有重要作用。未来仍需充分结合观测与卫星资料,运用多过程耦合的高分辨率模型,深入认识锋面的精细结构与动态变化,加强亚中尺度和小尺度过程及其生态效应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口锋面 潮汐锋 陆架坡折 浮游植物 生源要素 生境区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南海北部深水重力流沉积问题的讨论 被引量:29
17
作者 庞雄 柳保军 +2 位作者 颜承志 刘军 李元平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14-119,共6页
深水沉积主要泛指陆架以外的沉积,尤以沉积物重力流成因的沉积受到深水油气勘探界的关注,它的沉积成因、过程和相组成均与河流、三角洲、浅海等牵引流沉积有很大的差异。当前南海北部大规模深水勘探已经全面展开,正确认识深水重力流沉... 深水沉积主要泛指陆架以外的沉积,尤以沉积物重力流成因的沉积受到深水油气勘探界的关注,它的沉积成因、过程和相组成均与河流、三角洲、浅海等牵引流沉积有很大的差异。当前南海北部大规模深水勘探已经全面展开,正确认识深水重力流沉积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我国油气勘探对深水重力流沉积缺乏勘探实践,目前对深水重力流沉积有不同的理解,如深水重力流沉积一定要在多深的水下沉积,深水重力流沉积的判识一定要有深水环境的标志,深水重力流沉积作用保留在地层中的沉积层理构造特征一定是重力流流态的等。通过南海北部深水实钻资料和沉积体系的研究,认为深水重力流沉积具有偶发而动、沿坡搬运、择低而积、有限分布的特点。陆架坡折带以外的粗陆源碎屑沉积以重力流沉积成因为主,低位体系域的重力流更易于发育砂岩储层。陆坡区深水重力流沉积的特点表明储层识别是深水勘探的关键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沉积 重力流 储层 陆架坡折 白云深水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FVCOM的南海北部海域潮汐潮流数值模拟 被引量:13
18
作者 杨万康 尹宝树 +1 位作者 杨德周 徐振华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0-19,共10页
基于非结构三角形网格的FVCOM(finite-volume coastal ocean model)数值模型,对南海北部海域的潮汐、潮流进行了精细化数值模拟研究,并根据模拟结果详细分析了M2,S2,K1,O1分潮的潮汐和潮流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神泉港到甲子港海域表现为... 基于非结构三角形网格的FVCOM(finite-volume coastal ocean model)数值模型,对南海北部海域的潮汐、潮流进行了精细化数值模拟研究,并根据模拟结果详细分析了M2,S2,K1,O1分潮的潮汐和潮流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神泉港到甲子港海域表现为正规全日潮性质,珠江口附近海区潮汐以不正规半日潮为主,其他海域主要表现为不规则全日潮;陆架海域和深水海域主要表现为往复流,陆架坡折区存在较强的旋转流,陆架坡折区为不规则半日潮流和不规则全日潮流的分界线;东沙群岛附近海域以不规则全日潮流为主,旋转方向为顺时针;整个海域的最大流速分布与等深线基本平行,东沙群岛附近速度明显变大,最大值出现在台湾浅滩附近,最大值超过70 cm/s;南海潮波系统以巴士海峡传入的大洋潮波为主,分为三支潮流,以不同的形式进出南海北部海域;余流在台湾浅滩附近达到最大,超过6 cm/s,自南向北进入台湾海峡,近岸余流自东向西沿岸流动。本研究在东沙群岛周边的模拟结果与前人基于实测资料的分析吻合较好,并且由于采用了高精度的三角网格,本文对东沙群岛周边海域的潮汐潮流结构和性质的刻画和分析是迄今为止较为精细的,同时本研究还提高了对沿岸验潮站调和常数的模拟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FVCOM(finite—volume COASTAL OCEAN model) 潮汐 潮流 陆架坡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沉积体系域具有成因联系沉积体之间的脉络关系 被引量:1
19
作者 逄建东 方中于 +2 位作者 关伟龙 刘扬 刘涛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11年第6期22-25,共4页
层序地层学理论和重力流形成机制是深水区隐蔽油气藏勘探的理论基础,根据三角洲前积形成的顶超点终止现象来识别陆架坡折带;依据重力流对下伏地层造成的切割识别深切谷;在下陆坡和盆底平缓区根据典型的丘状外形和异于围岩的特殊地震反... 层序地层学理论和重力流形成机制是深水区隐蔽油气藏勘探的理论基础,根据三角洲前积形成的顶超点终止现象来识别陆架坡折带;依据重力流对下伏地层造成的切割识别深切谷;在下陆坡和盆底平缓区根据典型的丘状外形和异于围岩的特殊地震反射特征识别深水扇,并进行精细刻画;对具有成因联系的供源区富砂性、深切谷外部形态演化特征及充填物、深水扇地震属性特征进行分析,定性评价深水扇体的富砂性。研究认为深水扇体的富砂性与前一个三级层序高位期三角洲具有明显的成因联系,对于今后海洋深水区岩性油气藏的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界面 陆架坡折 深水扇刻画 脉络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缘地壳强烈拆离薄化作用下的油气地质特征——以南海北部陆缘深水区白云凹陷为例 被引量:78
20
作者 庞雄 任建业 +3 位作者 郑金云 刘军 于鹏 柳保军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7-39,共13页
综合利用重力、磁力、三维地震、海底地震和深水油气探井、南海大洋钻探井等资料,开展了陆缘地壳伸展薄化与白云深水区凹陷结构、构造及油气地质之间关系的研究。研究表明,深水区裂陷期经历了早期上地壳脆性伸展高角度断裂控制的箕状半... 综合利用重力、磁力、三维地震、海底地震和深水油气探井、南海大洋钻探井等资料,开展了陆缘地壳伸展薄化与白云深水区凹陷结构、构造及油气地质之间关系的研究。研究表明,深水区裂陷期经历了早期上地壳脆性伸展高角度断裂控制的箕状半地堑断陷、中期地壳脆韧性差异伸展低角度拆离断裂控制的宽深断陷、晚期以韧性地壳流变为主的碟形断坳盆地演化过程;受穿过地壳的大型拆离断裂控制而发育的宽深断陷是深水区盆地结构的重要特征。陆缘地壳强烈拆离薄化形成的白云凹陷宽深断陷为大型三角洲—湖相沉积体系和规模烃源岩的发育提供了可容空间;陆缘岩石圈薄化程度的差异导致了裂后拗陷期热沉降差异,进而控制了拗陷期陆架坡折带的发育和深水储集层沉积环境;岩石圈强烈薄化、幔源上升导致的高热流背景,使得深水区的储集层成岩作用、烃源岩成烃过程和油气成藏条件具有特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珠江口盆地 白云凹陷 深水区 陆缘地壳 拆离断层 宽深断陷 陆架坡折 油气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