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球早古生代造山带(Ⅳ):板块重建与Carolina超大陆 被引量:24
1
作者 李三忠 杨朝 +8 位作者 赵淑娟 刘鑫 余珊 李玺瑶 郭玲莉 索艳慧 戴黎明 郭润华 张国伟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026-1041,共16页
古元古代与显生宙的板块构造特征和旋回演化过程具有明显区别,反映出地质记录为两种不同的板块构造体制。早古生代为这两个时期的过渡阶段,其构造过程研究与板块重建是地球板块构造旋回机制和周期分析的关键。本文采用综合集成的方法,... 古元古代与显生宙的板块构造特征和旋回演化过程具有明显区别,反映出地质记录为两种不同的板块构造体制。早古生代为这两个时期的过渡阶段,其构造过程研究与板块重建是地球板块构造旋回机制和周期分析的关键。本文采用综合集成的方法,在总结对比罗迪尼亚超大陆裂解以来全球早古生代主要碰撞造山带的地质事件基础上,分析早古生代碰撞造山带的演化特征,总结出与冈瓦纳大陆拼合、劳俄大陆拼合、古中华陆块群增生相关的7期碰撞-增生造山事件群:Brasiliano、东非、Kuunga、东亚与原特提斯洋和古亚洲洋演化相关的的加里东期造山事件、经典加里东造山、中欧加里东造山、Appalachian造山。再在这7期造山事件群基础上,结合古地磁、古生物、古地理等资料,重建了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末全球板块的拼合过程:罗迪尼亚超大陆从新元古代的~950 Ma开始经历了3个阶段裂解,此时存在泛大洋、莫桑比克洋和古太平洋3个大洋,随后615~560 Ma Iapetus洋打开,~560 Ma波罗的陆块与西冈瓦纳裂离导致狭窄的Ran洋打开;~540 Ma南半球Brasiliano、东非和Kuunga造山运动导致冈瓦纳大陆分阶段最终完成拼贴;~500 Ma冈瓦纳大陆北缘西段的微陆块群局部向北裂离,导致Rheic洋和Tornquist洋打开,并于~420 Ma随经典加里东造山带和中欧缝合带形成导致Iapetus洋闭合,此时斯瓦尔巴特和英国可能位于格陵兰地盾东南缘,同时冈瓦纳大陆北缘东段华北为代表的微陆块基本拼合在冈瓦纳大陆北缘;此外,虽然425 Ma西伯利亚板块有远离聚合了的劳俄大陆的趋势,但晚奥陶世-早泥盆世南美和北美板块靠近,北美板块与环冈瓦纳北缘西段的地体拼合碰撞。在大约400 Ma时,南、北美洲的混合生物群和古地理重建显示两者非常接近,因此,推测此时存在一个初始的逐步稳定的超大陆的可能,本文称为Carolina超大陆,因为Carolina造山带是这个超大陆最终拼合的地带。并据此判断超大陆旋回为7亿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古生代 格局 重建 超大 RODINIA GONDWANA PANGE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陆壳演化、多块体拼合造山与特色成矿的关系 被引量:86
2
作者 秦克章 翟明国 +6 位作者 李光明 赵俊兴 曾庆栋 高俊 肖文交 李继亮 孙枢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05-325,共21页
矿产资源的种类、时空分布、形成演化与成岩作用和大地构造格局密切相关。中国地质构造复杂,成矿条件多样(发育裂谷成矿、碰撞成矿、地幔柱成矿、低温成矿等特色成矿系统),矿床类型比较齐全,如大宗矿产(铁、铝、铜、钾盐)短缺,小宗矿产... 矿产资源的种类、时空分布、形成演化与成岩作用和大地构造格局密切相关。中国地质构造复杂,成矿条件多样(发育裂谷成矿、碰撞成矿、地幔柱成矿、低温成矿等特色成矿系统),矿床类型比较齐全,如大宗矿产(铁、铝、铜、钾盐)短缺,小宗矿产中盛产稀土元素(REE)、钨、锡、钼矿。中国早前寒武纪矿床相对较少,燕山期成矿集中爆发。这种矿产资源分布格局与中国大陆地壳的性质与演化、多块体拼合造山格局之间的内在联系尚待深入揭示。本文基于对中国陆壳演化、陆块与造山带组成格局和多块体拼合造山的系统分析总结,试图阐明中国成矿特色与其内在联系,从陆壳形成与造山带演化的宏观视角来研究中国大陆成矿特色、成矿物质时空分布规律,其特色包括:(1)中国陆壳的地台区与造山带区质量比约3∶7(全球陆壳地台区占69.6%),太古界面积小且支离破碎,地壳固化时间晚且运动频繁强烈,因此难以形成巨型条带状铁建造(BIF)富铁矿床、太古代火山岩块状硫化物型(VMS)铜锌矿带和元古代内克拉通裂谷有关的扎伊尔-赞比亚巨型铜矿。(2)环绕中朝-塔里木和扬子板块的增生造山带由老到新依次形成,并镶接于古板块边缘,使中国大陆逐渐增生扩展,导致火山岩型、与岩浆岩类和沉积岩系有关的大型矿床空间上向板块边缘推移,时间上越来越新,地壳演化成矿作用和矿床类型越来越多样化。(3)中亚成矿域以古生代多陆块拼合造山、中新生代陆内造山与山盆体系构成独特的地质构造格局。既发育增生造山阶段的弧环境相关矿床(蛇绿岩型铬铁矿、斑岩铜矿、VMS),也发育与碰撞造山有关的矿床(造山型金矿、石棉、滑石、白云母)、地幔柱叠置造山带背景下的岩浆铜镍矿和后碰撞陆内岩石圈伸展相关的大陆环境矿床(斑岩钼矿、热液金矿、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4)青藏高原(特提斯成矿域)系特提斯洋长期增生演化、印度-欧亚大陆碰撞的产物。其成矿条件优越,具有多期成矿作用、多矿种和多类型的复合成矿系统特点。形成了蛇绿岩套型铬铁矿、密西西比河谷型(MVT)铅锌矿和独具特色的碰撞环境超大型斑岩铜钼矿。(5)我国东部环太平洋成矿域,伴随晚中生代克拉通性质的根本转变及岩石圈明显的减薄过程与破坏,在华北克拉通周缘发生大规模的岩浆活动和强烈的金、铜、钼和轻稀土等成矿作用。不同时期的造山带干涉叠加使得南岭地区盛产花岗岩有关的钨、锡、钼矿,具有叠加改造成矿、大器晚成的鲜明成矿特色。由于中国成矿特色与大陆地壳演化密切相关,中国的找矿勘探部署必须立足于中国大陆演化与多块体拼合造山的基本地质事实,方能取得好的勘查效果。中国大陆小陆块拼合造山成矿还存在诸多未解之谜,文末提出了当前成矿学面临的一系列科学问题,对于今后我国找矿战略选区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特色成矿系统 陆块与造山带组成格局 体拼合 中亚地壳双向增生成矿 特提斯演化与成矿 克拉通改-破坏与壳活化成矿 科学问题与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北山造山带类型及基本特征 被引量:138
3
作者 龚全胜 刘明强 +2 位作者 李海林 梁明宏 代文军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3期28-34,共7页
北山造山带经历多期次、多阶段的板块裂解 -俯冲 -碰撞 -拼合的复杂地质演化历程 ,具多旋回复合造山的特色。通过对造山带构造单元的建立、古板块重建、原型盆地恢复、造山带结构、构造特征及造山机制和模式的研究 ,确定北山造山带类型... 北山造山带经历多期次、多阶段的板块裂解 -俯冲 -碰撞 -拼合的复杂地质演化历程 ,具多旋回复合造山的特色。通过对造山带构造单元的建立、古板块重建、原型盆地恢复、造山带结构、构造特征及造山机制和模式的研究 ,确定北山造山带类型为陆 -增生弧碰撞造山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 碰撞 -增生弧 单元 机制 古板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类前陆盆地盆-山耦合系统和沉积学响应 被引量:49
4
作者 郑荣才 李国晖 +2 位作者 戴朝成 李楠 王昌勇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70-180,共11页
依据四川盆地晚三叠世须家河期至白垩纪盆地构造和沉积演化史的综合分析结果,认为该盆地属于发育在大型周缘前陆盆地基础上的陆内压性叠合盆地,具类前陆盆地性质。盆地形成和演化受周边龙门山、米仓山-大巴山和雪峰山3个造山带多期次非... 依据四川盆地晚三叠世须家河期至白垩纪盆地构造和沉积演化史的综合分析结果,认为该盆地属于发育在大型周缘前陆盆地基础上的陆内压性叠合盆地,具类前陆盆地性质。盆地形成和演化受周边龙门山、米仓山-大巴山和雪峰山3个造山带多期次非同步异方位的逆冲推覆活动控制,可划分为受盆缘造山带逆冲推覆作用控制的川西、川东北和川东南3个盆-山耦合次系统,区域上构成了独具特色的"三坳围一隆"构造-沉积格局。对应各造山带异方位的交替逆冲推覆活动,盆-山耦合过程又可划分为早期周缘前陆盆地(T3m→T3xt)、中期类前陆盆地(T3x→J3)、晚期萎缩衰亡(K)3个演化阶段。各演化阶段盆-山耦合过程的沉积学响应具有特征的异同性:差异性为对应各造山带逆冲推覆应力方位的变化,各亚阶段沉降-沉积中心位置各异,往复迁移于川西、川东北和川东南3个坳陷带;相似性为各次系统地层分布都呈自前缘坳陷带向前陆斜坡带和前陆隆起带上超减薄变细的楔状体,具有相似的沉积组合、相带展布和油气地质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类前盆地 盆-耦合系统 -沉积格局 沉积学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陆构造及成矿作用研究现状”笔谈会 被引量:4
5
作者 庄培仁 杨森楠 +8 位作者 王燮培 万天丰 朱志澄 游振东 索书田 韩郁菁 钟增球 陈能松 李舜贤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1-10,共10页
在探索地球岩石圈构造及其演化中,人们认识到必须把注意力集中于大陆构造.因为现代海洋年龄仅两亿年,大陆岩石圈则全面系统地保留了四十六亿年来岩石圈的变形构造和演化过程,所以大陆及其边缘被列为80年代国际岩石圈计划的主要研究课题... 在探索地球岩石圈构造及其演化中,人们认识到必须把注意力集中于大陆构造.因为现代海洋年龄仅两亿年,大陆岩石圈则全面系统地保留了四十六亿年来岩石圈的变形构造和演化过程,所以大陆及其边缘被列为80年代国际岩石圈计划的主要研究课题.我国夹持在西伯利亚板块、印度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之间.在几大板块的相互作用中,中国大陆展现了一幅丰富多彩、复杂纷繁的构造图景.为了探索我国东部大陆构造及其形成演化的规律,开拓找矿远景,今秋将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召开“中国东部大陆构造及成矿作用讨论会”.本刊约请几位专家对大陆构造中的几个问题抒发己见,供关心大陆构造及成矿作用研究现状的同志们参考.今后我们还将采用这种笔谈形式对地质领域的重大课题进行讨论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圈 太平洋板 内部构 地质 盆地构 西伯利亚板 印度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蒙微陆块范围的新约束——来自雅干西南石英闪长岩锆石U-Pb年龄证据 被引量:3
6
作者 吴春娇 王振义 +2 位作者 马军 张进 高琪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000-1002,共3页
1研究目的(Objective)中亚造山带残存有许多微陆块(图1a),其时空特征是研究造山带结构和形成演化的核心问题之一。然而前寒武纪岩石出露往往较为有限,如何获取前寒武纪年龄信息成为厘定微陆块的关键。研究区毗邻雅干断裂位于其南侧,属... 1研究目的(Objective)中亚造山带残存有许多微陆块(图1a),其时空特征是研究造山带结构和形成演化的核心问题之一。然而前寒武纪岩石出露往往较为有限,如何获取前寒武纪年龄信息成为厘定微陆块的关键。研究区毗邻雅干断裂位于其南侧,属于中亚造山带南缘中段的珠斯楞—杭乌拉构造带,经历了复杂的地质演化历史。前人在阿拉善北部地区的都金敖包、英巴、呼和套尔盖西、好比如和诸小布和等地均有发现新元古代岩浆岩(图1b),认为其代表了南蒙微陆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 石英闪长岩 地质演化历史 阿拉善北部 前寒武纪岩石 结构 新元古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奥陶纪地理分区的再认识
7
作者 王建坡 汪啸风 《古地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31,共16页
中国大陆地壳在奥陶纪时由华北、扬子、塔里木三大陆块及围绕它们的诸多微陆块和造山带组成。基于陆块、微陆块和造山带等不同属性地体的识别特征,按陆块、洋板块中的微陆块、造山带和疑问块体4种类型,分别阐述它们在中国奥陶纪的发育... 中国大陆地壳在奥陶纪时由华北、扬子、塔里木三大陆块及围绕它们的诸多微陆块和造山带组成。基于陆块、微陆块和造山带等不同属性地体的识别特征,按陆块、洋板块中的微陆块、造山带和疑问块体4种类型,分别阐述它们在中国奥陶纪的发育特征。在此基础上,综合古地理信息,提出中国奥陶纪共划分出4个大区16个地理区的新认识。该时期中国各陆块主要在环西伯利亚、古亚洲洋、原特提斯洋和冈瓦纳北缘分布,由此归纳为4个大区,其中华北和塔里木分割了古亚洲洋和原特提斯洋,但归入原特提斯洋大区中。环西伯利亚大区可分为北疆区和兴安区,前者由阿尔泰、准噶尔—吐哈微陆块和东西准噶尔造山带组成,后者囊括额尔古纳、兴安、锡林浩特、松辽和佳木斯等东北微陆块群。古亚洲洋大区仅分出中天山—北山区,伊宁微陆块为该区成员。原特提斯洋大区除了华北区和塔里木区外,还包括柴达木—祁连、昆仑—秦岭、扬子、华夏、印支和松潘—甘孜区,其中中阿尔金和全吉微陆块属于柴达木—祁连区,义敦微陆块属松潘—甘孜区。冈瓦纳大区分为羌塘、拉萨、喜马拉雅、滇缅泰马和海南区,其中保山微陆块和临沧微陆块为滇缅泰马区的组成部分。此外,阿拉善和敦煌块体分别归入华北和塔里木区中。上述中国奥陶纪地理分区的认识与前人存在较大差异,作者旨在抛砖引玉,希望能引起更多学者关注并探求更合理的划分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陶纪 地理分区 新认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西部中——新生代沉积构造演化 被引量:54
8
作者 曹国强 陈世悦 +2 位作者 徐凤银 彭德华 袁文芳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5年第1期33-40,共8页
通过柴达木盆地西部茫崖—赛什腾山地表地质、航磁、重力、大地电磁测深和地震资料的综合分析,认为柴达木盆地夹持在昆北地块与赛什腾构造带之间,其中包括柴达木地块与祁连地块南缘2个一级构造单元和昆北地体北缘,柴达木盆地,赛什腾构... 通过柴达木盆地西部茫崖—赛什腾山地表地质、航磁、重力、大地电磁测深和地震资料的综合分析,认为柴达木盆地夹持在昆北地块与赛什腾构造带之间,其中包括柴达木地块与祁连地块南缘2个一级构造单元和昆北地体北缘,柴达木盆地,赛什腾构造带和祁连地块南部的苏干湖盆地等4个二级构造单元。盆地的总体结构表现为东昆仑山和祁连山相向向盆地挤压对冲,盆地中部沉降的构造格局。盆地内部的构造样式以自盆地边缘至中心以此形成背斜构造为显著特征,背斜两翼多发育逆断层,构成“两断夹一隆”的构造格局。挤压应力主要来自南西方向、北东方向起阻挡作用。在两侧造山带的强烈挤压作用下,侏罗纪时期在祁连造山带南缘形成并不典型的前陆盆地,古近纪至新近纪时期则在祁连造山带与昆仑造山带之间形成双侧前陆盆地,第四纪属挤压坳陷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格局 沉积构 单元 盆地 西部 内部 中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残余洋盆的大地构造演化及其油气意义 被引量:25
9
作者 李江海 程海艳 +1 位作者 赵星 贺电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0-51,共12页
残余洋盆是板块拼合碰撞过程中残留的、未彻底闭合的洋盆,为碰撞陆块之间最晚闭合的区域。它们在走向上与蛇绿岩缝合带渐变过渡,普遍具有不规则的几何形态(三角形、贝壳形、凹四边形)和复杂的构造边界。盆地内充填大面积的巨厚三角洲-... 残余洋盆是板块拼合碰撞过程中残留的、未彻底闭合的洋盆,为碰撞陆块之间最晚闭合的区域。它们在走向上与蛇绿岩缝合带渐变过渡,普遍具有不规则的几何形态(三角形、贝壳形、凹四边形)和复杂的构造边界。盆地内充填大面积的巨厚三角洲-浊流相(海底扇)沉积,物源来自于周边造山带的隆升剥蚀。残余洋盆的构造背景、几何形态、鉴别标志及其最终消亡过程,正成为大陆动力学需要深入研究的重大科学问题。由于欧亚大陆内各个陆块尺度较小和陆块数目较多,拼合的陆块边缘形态不完全匹配,古生代末以来,在古亚洲洋盆及特提斯洋盆聚合边界上广泛发育残余洋盆。已发现的残余洋盆实例有:孟加拉湾、黑海、南里海、南沙海槽、东地中海、准噶尔、松潘—甘孜等盆地。它们普遍具有海相沉积巨厚、盆地深度较大、快速而持续的沉降等特点。陆块几何形态不规则、陆块拼合的随机性、板块远大于陆块尺度,均是形成残余洋盆的重要原因。随着板块碰撞及陆块调整,残余洋盆主要发生被动式的消亡,包括巨厚的沉积充填(弧前增生楔及海底浊积扇)及多期构造变形。残余洋盆普遍具有重要的油气价值和勘探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余洋盆 浊积岩系 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北地体中的深层次拆离构造:扬子板片折返的板上响应 被引量:10
10
作者 梁凤华 许志琴 +1 位作者 李忠海 陈方远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969-979,共11页
通过对胶北地体基底中的韧性变形构造的研究,厘定了位于太古宙胶东群和古元古界粉子山群之间及粉子山群与晚元古界蓬莱群之间的2条深层次韧性拆离断层。显微构造和石英组构研究表明它们的剪切指向自SE向NW,并经历了高温(>650℃)到低... 通过对胶北地体基底中的韧性变形构造的研究,厘定了位于太古宙胶东群和古元古界粉子山群之间及粉子山群与晚元古界蓬莱群之间的2条深层次韧性拆离断层。显微构造和石英组构研究表明它们的剪切指向自SE向NW,并经历了高温(>650℃)到低温(350℃)的组构演化过程。对剪切带中的长英质糜棱岩进行SHRIMPU-Pb测年,获得153±2Ma和128.5±1.5Ma两组重结晶变形年龄,代表韧性拆离断裂形成及活化的时限。结合地体中岩浆作用、莱阳白垩纪盆地沉积以及制约盆地的韧性拆离断裂(148Ma)等相关伸展构造特征,认为胶北深层次拆离构造是扬子深俯冲板块折返后期的板上伸展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北 板上拆离构 伸展作用 扬子/华北碰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壳水化引起的大陆抬升
11
作者 Jones C H Mahan K H +4 位作者 Butcher L A Levandowski W B Lang Farmer G 夏群科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53-653,共1页
长久以来,大范围内构造相对稳定的陆块单元的抬升一直未得到很好的解释,例如美国西部科迪勒拉造山带东部的高平原(high plains)和怀俄明克拉通就是典型的例子。不同于美国西部其他区域新生代以来的隆升可以不同程度归结于地壳短缩、... 长久以来,大范围内构造相对稳定的陆块单元的抬升一直未得到很好的解释,例如美国西部科迪勒拉造山带东部的高平原(high plains)和怀俄明克拉通就是典型的例子。不同于美国西部其他区域新生代以来的隆升可以不同程度归结于地壳短缩、岩浆和地幔岩石圈减薄等过程,高平原内部缺乏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因此其隆升机制和动力学过程尚不清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迪勒 克拉通 隆升 地质过程 怀俄明 岩石圈 单元的 美国西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赣北:华南地质之窗 被引量:45
12
作者 杨明桂 吴富江 +1 位作者 宋志瑞 吕少俊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22-233,共12页
研究发现,江西北部宜丰-德兴一带下扬子陆块南缘的九岭、万年推覆体与晚古生代以来的沉积盖层之下,隐伏着华南洋对接带和新元古代晚期至早古生代深水裂谷海槽形成的造山带。造山带两侧分别为下扬子地块和华夏陆块残留的信江钱塘地块。... 研究发现,江西北部宜丰-德兴一带下扬子陆块南缘的九岭、万年推覆体与晚古生代以来的沉积盖层之下,隐伏着华南洋对接带和新元古代晚期至早古生代深水裂谷海槽形成的造山带。造山带两侧分别为下扬子地块和华夏陆块残留的信江钱塘地块。扬子陆缘860Ma前的中新元古代地质体和华夏陆缘信江钱塘地块西南部在这里遭到消减叠覆。直至中生代时,该坳陷北部又被九岭逆冲推覆体叠覆近半。这样强烈的造山作用,颠复了"江南古陆"的传统认识。从这扇窗口,窥视了华南大陆深层次地质构造的复杂性及其与大规模成矿作用的密切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赣北 隐伏型华南洋 华夏残体 扬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临安河桥岩体地质特征及其与成矿的关系 被引量:4
13
作者 武彬 李春海 徐鸣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1期170-,共1页
河桥岩体地理上属于浙江省临安市境内,距临安约65 km。位于全国主要的萤石矿矿集区"赣北-皖南-浙西北萤石矿矿集区"(王吉平等,2010)。大地构造属扬子板块下扬子陆块的东南部,江南元古代造山带的北东端,夹持于江南断裂带与富... 河桥岩体地理上属于浙江省临安市境内,距临安约65 km。位于全国主要的萤石矿矿集区"赣北-皖南-浙西北萤石矿矿集区"(王吉平等,2010)。大地构造属扬子板块下扬子陆块的东南部,江南元古代造山带的北东端,夹持于江南断裂带与富春江断裂带之间,南东侧以钦杭断裂带与华南板块相邻。河桥岩体主要中细粒二长花岗岩、中粗粒二长花岗岩组成,在岩体内部及与周围地层中发育有大量的萤石矿床或矿化点。岩石锆石LA-ICP-MSU-Pb分析显示,河桥岩体成岩时代为149±6 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萤石矿床 二长花岗岩 浙江省临安市 浙江临安 地质特征 扬子板 大地构 扬子 矿化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望江地区WWD1井钻遇二叠系孤峰组页岩气 被引量:5
14
作者 廖圣兵 石刚 +4 位作者 李建青 郑红军 周道容 王存智 黄宁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657-1658,共2页
1研究目的(Objective)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助力长江流域经济一体化、绿色健康发展,国家大力推动页岩油气的勘探。经过近几年工作,已在下扬子宣城、无为地区取得了良好的油气发现。为进一步拓展页岩油气勘探领域,将勘探目标锁定在具有较... 1研究目的(Objective)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助力长江流域经济一体化、绿色健康发展,国家大力推动页岩油气的勘探。经过近几年工作,已在下扬子宣城、无为地区取得了良好的油气发现。为进一步拓展页岩油气勘探领域,将勘探目标锁定在具有较好页岩油气资源潜力的望江地区。望江凹陷处于扬子陆块北缘,西北与大别造山带相邻,东南紧靠江南造山带,位于两个造山带间夹部位,地质构造位置较特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 油气资源潜力 油气发现 大别 扬子北缘 国家能源安全 目标锁定 孤峰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发现 新观点 新动态
15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1993年第3期175-178,共4页
秦岭—大别山造山带研究取得新进展中国科技大学李曙光等所取得的成果有:确定超高压变质带形成于三叠纪(208~245Ma),从而推定了华北和扬子陆块的拼合时间;证明含柯石英榴辉岩不属洋壳成因,而是陆块碰撞时扬子陆块基底向华北陆块下俯冲... 秦岭—大别山造山带研究取得新进展中国科技大学李曙光等所取得的成果有:确定超高压变质带形成于三叠纪(208~245Ma),从而推定了华北和扬子陆块的拼合时间;证明含柯石英榴辉岩不属洋壳成因,而是陆块碰撞时扬子陆块基底向华北陆块下俯冲的产物;指出造山带榴辉岩中的多硅白云母含有过剩氢,故不适用于K-Ar法定年;分析了锶同位素在变质过程中均一化尺度的动力学过程;测定了大别山变质带中榴辉岩PTt轨迹,从而提出了榴辉岩是通过二阶段抬升而出露的新见解,修正了前人的单阶段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榴辉岩 扬子 高压变质 锶同位素 多硅白云母 柯石英 洋壳 单阶段 古特提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