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4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源陆地生态系统净碳交换资料在低纬高原地区的对比分析
1
作者 石紫琳 杨启东 +3 位作者 何帅辰 王秀智 吕柄溶 张晓 《气候与环境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35-346,共12页
中国低纬高原区具有丰富的地表类型,是我国重要的碳汇地区,同时也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地区,但由于该地区直接观测的陆地生态系统净碳交换(Net Ecosystem Exchange,NEE)资料较少,因而对其碳汇状况缺乏深入了解。本文利用4套不同来源的NEE资... 中国低纬高原区具有丰富的地表类型,是我国重要的碳汇地区,同时也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地区,但由于该地区直接观测的陆地生态系统净碳交换(Net Ecosystem Exchange,NEE)资料较少,因而对其碳汇状况缺乏深入了解。本文利用4套不同来源的NEE资料,对比分析了NEE在中国低纬高原地区的时空分布差异,并利用广义三角帽方法评估了不同资料间的相对不确定性,旨在为该地区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研究提供资料的一致性指引。研究结果表明:从4套NEE资料的年均值而言,GCDF(Global Carbon Fluxes Dataset)、FLUXCOM和GCAS(Global Carbon Assimilation System)资料均表现为碳汇,其值分别为-423.23、-321.25和-63.57 g(C)m^(-2) a^(-1),而Ms TMIP(Multi-scale Synthesis and Terrestrial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资料表现为碳源,其值为2.63 g(C)m^(-2) a^(-1);4套资料在夏秋季节均为负值,表现为明显的碳汇,在春冬季,FLUXCOM和GCFD资料表现为碳汇,而GCAS和Ms TMIP资料表现为碳源;从空间分布而言,在整个低纬高原地区,4套资料在冬季均表现为碳源,在夏季均表现为碳汇,在春季Ms TMIP资料在云南地区表现为强碳源,在夏季GCFD资料表现为强碳汇;从不同植被类型而言,FLUXCOM和GCFD资料在除草地外的其他植被类型四季均呈现为碳汇,除Ms TMIP资料外其他资料年平均值在落叶阔叶林下最小,碳汇最显著;从相对不确定性而言,4套资料中FLUXCOM资料在各个季节和全年的相对不确定性均为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源资料 陆地生态系统 陆地生态系统净碳交换(NEE) 低纬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时空演变与预测 被引量:1
2
作者 顾丽 杨惠媛 +1 位作者 曾友鼎 蔡志同 《西北林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1-152,共12页
陆地生态系统是全球碳存储的重要部分,土地利用变化引起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是碳循环研究的重要环节。本研究以中国陆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10和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和自然、社会及经济驱动因子,采用PLUS模型预测自然... 陆地生态系统是全球碳存储的重要部分,土地利用变化引起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是碳循环研究的重要环节。本研究以中国陆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10和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和自然、社会及经济驱动因子,采用PLUS模型预测自然变化情景和生态保护情景下2040年的土地利用格局,耦合InVEST模型评估历史和未来2种情景下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并应用莫兰指数和热点分析等空间分析方法探究碳储量的空间格局与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2000—2020年,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显著,建设用地面积扩张迅速,增加了99125 km^(2),增幅为66.21%,林地面积增加了41745 km^(2)(1.74%),耕地和草地分别减少了62793 km^(2)(-3.22%)和42852 km^(2)(-1.51%),经济快速发展造成建设用地扩张是耕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2)研究期内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呈现下降趋势,主要原因为经济发展导致的生态用地面积下降。未来自然变化情景下,碳储量将继续减少;生态保护情景下则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3)中国历史和未来碳储量的分布呈空间正相关(Moran's I>0),且Z得分大于2.58,县级行政区的碳储量大小在空间上大致呈聚集分布,同时以东北北部和西藏为植被碳储量热点分布中心。4)建设用地的快速扩张是2000—2020年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碳储量 情景模拟 InVEST-PLUS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自然气候解决方案的新疆陆地生态系统固碳能力估算
3
作者 张一凡 陈亚鹏 +1 位作者 陈亚宁 梁其祥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98-1205,共8页
自然气候解决方案是土地部门减缓气候变化的重要战略,在增加碳储量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方面潜力巨大。利用简单经验模型量化了2000—2020年新疆实施的国家生态修复项目和积极管理措施的历史固碳贡献,基于14条自然气候解决方案路径估算了2... 自然气候解决方案是土地部门减缓气候变化的重要战略,在增加碳储量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方面潜力巨大。利用简单经验模型量化了2000—2020年新疆实施的国家生态修复项目和积极管理措施的历史固碳贡献,基于14条自然气候解决方案路径估算了2020—2060年新疆森林、草地和农田生态系统的陆地碳汇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潜力。结果表明:2000—2020年,新疆自然气候解决方案的历史贡献平均速率为29.98 TgCO_(2)e·a^(-1),森林恢复是过去20 a间新疆重要的固碳路径。2020—2060年,在粮食和纤维安全得到保障的情况下,全疆的缓解潜力为49.53 TgCO_(2)e·a^(-1),其中,森林生态系统缓解潜力为10.91 TgCO_(2)e·a^(-1),草地生态系统的缓解潜力为10.13 TgCO_(2)e·a^(-1),农田生态系统的缓解潜力为28.31 TgCO_(2)e·a^(-1)(占比最大,为57.35%)。14条未来自然气候解决方案路径中,保护性耕作路径的缓解潜力最大,为22.72 TgCO_(2)e·a^(-1),占所有路径的46.06%。因此,合理的农田管理措施在未来新疆固碳中具有较大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气候解决方案 陆地生态系统 干旱区 固碳潜力 保护性耕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河流域陆地生态系统演变及耗水时空分布规律研究
4
作者 周文华 武连洲 +2 位作者 粟晓玲 张宇辰 王佳楠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18,27,共9页
内陆河流域生态环境高度依赖水资源,揭示旱区的生态耗水格局是进行水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前提。以新疆塔里木河流域为研究对象,结合多源遥感数据,分析了2000-2020年土地利用结构的演变,使用改进的彭曼(Penman-Monteith)公式估算不同土地... 内陆河流域生态环境高度依赖水资源,揭示旱区的生态耗水格局是进行水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前提。以新疆塔里木河流域为研究对象,结合多源遥感数据,分析了2000-2020年土地利用结构的演变,使用改进的彭曼(Penman-Monteith)公式估算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耕地、林地、草地)的生态耗水时空格局,并通过空间相关性分析探讨了关键驱动因子。结果表明:在2000-2020年间,塔里木河流域的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耕地面积增加了1.53万km^(2),而林地和草地面积分别减少了0.11万、0.83万km 2;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耗水呈现显著的季节性变化,在7月达到峰值,耕地、林地、草地的多年平均耗水定额分别为428.85、242.47、128.24 mm,多年平均耗水量分别为151.01亿、36.98亿、396.43亿m^(3);降水减少、蒸散发增加及人类活动导致的土地利用变化是加剧陆地生态系统缺水的主要因素,其中,耕地扩大是生态耗水量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成果为塔里木河流域的生态保护与水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生态系统 土地利用 生态耗水 驱动因子 塔里木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梯度提升机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土壤异养呼吸预测
5
作者 张金文 王文龙 +4 位作者 倪荣雨 张彬梅 曾爱聪 郭福涛 苏漳文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74-783,共10页
【目的】极限梯度提升树(XGBoost)与轻量级梯度提升机(LightGBM)模型在梯度提升决策树框架下各具优势,系统对比两者在土壤异养呼吸估算中的性能差异,有助于深入挖掘梯度提升机在生态系统碳通量预测中的潜力,并推动该类模型在大尺度碳循... 【目的】极限梯度提升树(XGBoost)与轻量级梯度提升机(LightGBM)模型在梯度提升决策树框架下各具优势,系统对比两者在土壤异养呼吸估算中的性能差异,有助于深入挖掘梯度提升机在生态系统碳通量预测中的潜力,并推动该类模型在大尺度碳循环模拟中的优化应用。【方法】基于全球土壤呼吸数据库(SRDB),构建了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的土壤异养呼吸及环境因子数据库,利用XGBoost和LightGBM 2种梯度提升机模型对2000—2023年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土壤异养呼吸进行估算与对比分析,并进一步探讨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土壤异养呼吸的空间分布趋势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①2个模型均展现出较高的预测精度(测试集决定系数均为0.91),XGBoost模型在训练集上表现出较强的拟合能力,LightGBM模型则在测试集上能够更好地控制误差。②在2000—2023年,XGBoost与LightGBM模型估算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土壤异养呼吸年平均值分别为299.57和294.60 g·m^(−2)·a^(−1),年际变化幅度分别为19.51和32.43 g·m^(−2)·a^(−1)。③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土壤异养呼吸呈现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主要受土壤性质和叶面积指数影响。这一空间异质性反映了土壤异养呼吸对环境变化的不同响应。【结论】梯度提升机模型在大尺度土壤异养呼吸建模与预测中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能够有效捕捉土壤异养呼吸的时空变化特征,展现出较强的预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异养呼吸估算 陆地生态系统 极限梯度提升树(XGBoost)模型 轻量级梯度提升机(LightGBM)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1-2023年全球陆地生态系统8天尺度碳通量站点观测数据集
6
作者 林晓宇 黄妮 +3 位作者 王力 刘洁 常佳铭 史怡聪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2025年第2期330-338,共9页
植被净生态系统生产力、总初级生产力和生态系统呼吸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组分,精确测量这些碳循环关键参数对于理解陆地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循环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全球通量观测数据集(FLUXNET2015)和区域碳通量观测... 植被净生态系统生产力、总初级生产力和生态系统呼吸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组分,精确测量这些碳循环关键参数对于理解陆地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循环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全球通量观测数据集(FLUXNET2015)和区域碳通量观测数据集(美洲、欧洲、澳洲、亚洲及中国通量网),利用多种严格的数据质量筛选准则,对来自不同数据源的碳通量观测数据进行处理,构建了1991-2023年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站点观测数据集。本数据集涵盖了全球陆地生态系统414个站点1991-2023年8天时间尺度的植被净生态系统生产力、总初级生产力以及生态系统呼吸观测数据。本研究采用统一的质量控制标准和时空尺度合成方法,保证了数据的一致性与可靠性,为全球碳循环研究、模型优化及陆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分析提供了科学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生态系统 碳通量 生产力 呼吸 涡度相关 全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欢迎订阅《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7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2025年第1期F0002-F0002,共1页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是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自然科学学术期刊。主要报道范围包括森林、草地、荒漠、湿地等单一类型生态系统的起源、演化、结构、过程和功能及其在恢复、管理、保护上的最新科研成果,也包...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是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自然科学学术期刊。主要报道范围包括森林、草地、荒漠、湿地等单一类型生态系统的起源、演化、结构、过程和功能及其在恢复、管理、保护上的最新科研成果,也包括由不同单一类型生态系统组成的复杂生态系统的相关研究成果,代表我国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育与可持续发展的科技水平及研究进展。此外,期刊还通过学术发展动向评述、学术交流讨论、相关科技信息展示等方式,促进相关行业的科技、教育及生产发展,支撑国家生态文明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理 草地 保护学报 陆地生态系统 湿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测算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1
8
作者 曾庆雨 孙才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5476-5493,共18页
准确估算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科学制定生态环境保护和土地利用政策,对促进区域低碳可持续发展,实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大量碳密度样点数据,将其与生态地理分区和土地利用类型图空间叠置,采用克里金插值法得到黄河流域碳... 准确估算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科学制定生态环境保护和土地利用政策,对促进区域低碳可持续发展,实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大量碳密度样点数据,将其与生态地理分区和土地利用类型图空间叠置,采用克里金插值法得到黄河流域碳密度空间分布数据集。应用InVEST模型对2000年、2010年和2020年黄河流域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时空演变测度,提高了碳储量估算结果的准确性。利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MGWR)对自然、社会经济和景观格局指数等因素对县级行政单元尺度单位面积碳储量的影响进行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黄河流域碳密度空间分布呈西部大于东部、东部地区自东南向西北递减的格局;(2)2000—2020年黄河流域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增加0.02%(7.011×10^(9)—7.012×10^(9)t),空间分布与碳密度相同,空间集聚特征显著,“高高集聚区”主要分布在黄河上游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地区,“低低集聚区”主要分布在黄河上游北部和黄河下游大部分地区;(3)Pearson相关性分析得出与碳储量呈正相关的影响因素为Pr(降水)、NDVI(归一化植被指数)和Slope(坡度);呈负相关的影响因素为TEM(温度)、HAI(人类影响指数)、SHDI(香农多样性指数)、DN(夜间灯光数据像素值)和PPOD(人口密度)。(4)MGWR模型得出TEM、Pr、NDVI和SHDI空间异质性强,HAI在2010年后异质性强;Slope空间异质性中等;DN和PPOD为全局尺度变量,空间影响平稳;(5)MGWR模型得出NDVI对黄河流域县级单位面积碳储量作用强度最大。NDVI、Slope对县级单位面积碳储量的影响呈正效应,TEM、HAI、DN和PPOD呈负效应,Pr、SHDI呈正、负双向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 碳密度 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MGWR) 影响因素 InVEST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地生态系统土壤CO_(2)排放对模拟增温的响应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1
9
作者 田茜 杨芳 +1 位作者 王召欢 张庆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928-1939,共12页
全球变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研究受到了各界广泛关注,是当前全球变化研究中的重点。土壤CO_(2)排放是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间二氧化碳交换的最大通量之一,当前陆地生态系统中土壤CO_(2)排放如何响应全球气候变暖及... 全球变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研究受到了各界广泛关注,是当前全球变化研究中的重点。土壤CO_(2)排放是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间二氧化碳交换的最大通量之一,当前陆地生态系统中土壤CO_(2)排放如何响应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影响因素仍不清楚,限制了对土壤碳循环过程及影响机制的深入认识。旨在明确全球变暖背景下陆地生态系统中土壤CO_(2)排放格局及影响因素。基于Web of Science、PubMed和中国知网等中英文期刊数据库,充分收集全球范围内的相关野外试验文献81篇,提取出65个研究位置和213组相关研究数据,采用Meta分析方法探讨陆地生态系统土壤CO_(2)排放对增温的响应特征,分析其与海拔、气候、土壤含水量、容重(BD)、pH、全氮(TN)和土壤有机碳(SOC)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陆地生态系统中土壤CO_(2)排放对增温整体有显著的正向响应,在农、林、草生态系统中,增温使土壤CO_(2)排放分别显著增加13.1%、18.0%、5.9%(P<0.05),森林生态系统对增温响应的正效应最强烈;增温能在短时期内促进土壤呼吸,但随着增温持续时间增加,土壤呼吸对温度的敏感性会降低,对温度变化产生适应性,从而使其对增温的响应能力减弱;响应特征受到环境因子、土壤特性以及其他试验条件等的影响,绝大多数条件下对增温表现出显著的正响应特征,不同影响因子之间共同作用、相互影响。增温通常能够改变植物生物量、土壤养分含量及微生物数量和活性,从而影响到植被根际呼吸和土壤呼吸速率。相关分析表明,海拔对土壤CO_(2)排放有显著负向影响,而年均气温、年均降水量、土壤含水量和仪器嵌入土壤深度则对土壤CO_(2)排放产生显著正向影响。这些结果对于理解全球土壤CO_(2)排放的时空变化格局有重要意义,也为准确评价全球变暖背景下土壤碳汇功能及其持续性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CO_(2)排放 土壤呼吸 陆地生态系统 增温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时间演进与空间分异特征 被引量:8
10
作者 吕文宝 徐占军 +2 位作者 郭琦 王俊俊 李哲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52-263,共12页
[目的]揭示土地利用变化导致黄土高原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时间变化及空间分异,为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和土地管理提供理论指导。[方法]运用GIS、统计模型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究了1985—2019年黄土高原因LUCC引起的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 [目的]揭示土地利用变化导致黄土高原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时间变化及空间分异,为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和土地管理提供理论指导。[方法]运用GIS、统计模型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究了1985—2019年黄土高原因LUCC引起的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变化及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结果](1)1985—2019年黄土高原耕地减少277.14万hm^(2),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分别增加167.97万hm^(2),119.35万hm^(2),128.47万hm^(2),其他土地减少143.75万hm^(2)。(2)1985—2019年黄土高原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共增加5225.51万t,2002年后,随着还林还草等生态工程的进一步推进,碳储量增幅明显,尤其是植被碳储量。(3)1985—2002年黄土高原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热点区域主要集中在陕西、山西、宁夏和内蒙古的部分地市;冷点区域主要集中在河南、山西、甘肃的部分地市;2002—2019年热点区域主要集中在陕西、甘肃、内蒙古和山西的部分地市;冷点区域主要集中在陕西、河南、山西、内蒙古和宁夏的部分地市。(4)黄土高原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空间格局受自然和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年NDVI、实际蒸发量、人类活动强度、年降水量、坡度和高程是主要影响因子,且自然因子和人为因子组合交互作用高于单类型因子之间的组合。[结论]以退耕还林还草为主的生态工程所引起的林、草地面积增加使得黄土高原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不断增加。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科学制定差异化的生态治理方案,强化推进研究区生态工程建设,限制建设用地扩张,有利于提高区域碳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 热点分析 地理探测器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下黑土区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时空格局与模拟 被引量:2
11
作者 盖兆雪 郑文璐 +1 位作者 王洪彦 杜国明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03-316,共14页
以典型黑土区——三江平原为研究区,采用最小二乘法揭示1990-2020年气候变化下研究区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趋势,借助重心分析和冷热点分析方法揭示研究区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时空分异特征,利用地理加权回归法分析气候因子对碳储量的影... 以典型黑土区——三江平原为研究区,采用最小二乘法揭示1990-2020年气候变化下研究区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趋势,借助重心分析和冷热点分析方法揭示研究区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时空分异特征,利用地理加权回归法分析气候因子对碳储量的影响,并借助CMIP6数据模拟和预测高强迫情景(SSP585)和中等强迫情景(SSP245)下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结果表明:气候变化背景下1990-2020年研究区碳储量呈波动下降趋势,碳储量损失约2.66×10^(7)t;碳储量高值区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和东部地区,碳储量低值区主要分布在北部和东南部地区;1990-2020年研究区碳储量下降速率变化幅度较大,其中鹤岗市碳储量下降速率最大,佳木斯市最小。1990-2020年研究区碳储量重心向东北方向移动1340m,其中2000-2020年向东北方向偏移1680m;碳储量热点区呈片状和块状分布格局,冷点区呈片状和带状分布格局,热点区范围基本保持不变,冷点区范围缩小。1990-2020年研究区年均气温、年降水量与碳储量关系具有显著性,呈正负无规律交错分布的空间格局。气候与土地利用变化决定碳储量的时空格局,其中林地-林地和耕地-耕地碳储量损失最大。在SSP585和SSP245情景下,2030年研究区碳储量分别为2.22×10^(7)t和2.26×10^(7)t,相比2020年分别减少2.17×10^(7)t和2.13×10^(7)t,碳储量空间分布格局未发生显著改变,但冷热点区范围均缩小,重心将持续向东北方向偏移6525m和6000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 时空格局 气候变化 模拟 三江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3)C稳定同位素在陆地生态系统植物-微生物-土壤碳循环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白雪娟 翟国庆 刘敬泽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75-190,共16页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CO_(2),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碳(C)源,量化光合C在植物-土壤系统间的分配,对于明确C的周转与存留、预测气候变化背景下植被和土壤C库潜力具有重要意义。^(13)C稳定同位素技术具有准确性和易操作性,在C...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CO_(2),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碳(C)源,量化光合C在植物-土壤系统间的分配,对于明确C的周转与存留、预测气候变化背景下植被和土壤C库潜力具有重要意义。^(13)C稳定同位素技术具有准确性和易操作性,在C循环研究中被广泛应用,为探究植物-土壤系统C分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C利用效率和土壤C矿化为CO_(2)通量变化等特性提供重要技术支撑。本研究首先介绍^(13)C稳定同位素的发展和标记方法,主要有^(13)C脉冲(单次与多次)标记、^(13)C连续标记、借助C_(4)土壤种植C_(3)植物确定^(13)C丰度以及不改变植被条件鉴定自然^(13)C丰度等。其次总结该技术在植物-微生物-土壤系统C循环中的应用:主要包括^(13)C同位素标记在植物-土壤系统C分配,^(13)C自然丰度技术在树木生长轮和植物群落水平C循环、土壤有机C形成与分解过程中的应用;在土壤微生物方面,概述^(13)C稳定同位素在磷脂脂肪酸、氨基糖、芯片-稳定同位素探针、纳米二次离子质谱同位素成像、荧光原位杂交-纳米二次离子质谱技术等微生物标志物上的应用。接着总结^(13)C稳定同位素方法的缺点,即^(13)C样品检测价格昂贵、由于^(13)C分馏作用影响^(13)C丰度检测不准确及^(13)C标记与微生物标志物技术结合对^(13)C标记丰度要求较高等。最后,对未来^(13)C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提出展望:在理论上,需探究^(13)C标记底物在植物-土壤-微生物系统C分配、转化和固持的作用机制和影响机制,构建统计与验证模型;在应用上,应注重交叉学科的运用,将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等地学技术与^(13)C稳定同位素相结合,从更广泛、更全面的角度推进陆地生态系统C循环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C稳定同位素标记技术 陆地生态系统 碳循环 土壤有机碳 微生物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建设用地扩张和耕地保护对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的影响研究
13
作者 王迎英 张刘臻 +4 位作者 甄延临 张从果 董佳琦 卢学鹤 张秀英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5-41,共7页
基于DNDC(DeNitrification-DeComposition)和IBIS(Integrated Biosphere Simulator)模型模拟农田、林地、草地生态系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和碳汇通量,进而评估2000-2020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建设用地扩张和新增耕地对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的影... 基于DNDC(DeNitrification-DeComposition)和IBIS(Integrated Biosphere Simulator)模型模拟农田、林地、草地生态系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和碳汇通量,进而评估2000-2020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建设用地扩张和新增耕地对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的影响。结果表明:①2020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林地、草地和农田生态系统均承担碳汇功能,总碳汇平均值为4439.56±3257.83 kg C hm^(-2)·a^(-1),呈现北高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②2000-2020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新增建设用地13702.09 km^(2),引起陆地生态系统碳汇损失8.21 Tg C,若不考虑碳汇的空间异质性,则碳汇损失7.87 Tg C;③2000-2020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新增耕地1236.58 km^(2)(27.42%和25.85%转入源分别为林地和草地),导致碳汇增加0.28 Tg C;④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农田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固碳能力且其碳汇具有较强的空间异质性,耕地保护政策降低了建设用地扩张引起的碳汇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生态系统碳汇 建设用地扩张 耕地保护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地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研究进展:基于趋势、方法和影响因素的探讨
14
作者 张思琪 龚玲玄 +4 位作者 樊平 胡如男 谭炳昌 张贵龙 王丽丽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04-1012,共9页
生态系统具有同时维持多种生态功能和服务的能力,被称为生态系统多功能性(Ecosystem multifunctionality)。近年来,随着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日益加深,针对陆地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研究也逐渐成为一个热点。本文从概念发展、热点趋... 生态系统具有同时维持多种生态功能和服务的能力,被称为生态系统多功能性(Ecosystem multifunctionality)。近年来,随着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日益加深,针对陆地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研究也逐渐成为一个热点。本文从概念发展、热点趋势、指标量化和影响因子等方面阐述陆地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发展情况与研究现状,结果表明:自2004年“多功能性(Multifunctionality)”的概念被首次提出以来,该领域研究在2018年开始呈指数增长趋势,在此期间有学者细化了对生态系统多功能性定义的分类并提出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影响。通过文献计量分析发现,陆地生态系统比水生生态系统受到更多的关注,且对于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生物多样性和多功能性领域。通过综合分析全球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影响发现,生物多样性促进陆地生态系统多功能性,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多功能性具有抑制作用。因此需要制定有效的政策和措施保护陆地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完整和稳定,确保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多功能性 全球变化 陆地生态系统 生物多样性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欢迎订阅《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15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2024年第4期F0002-F0002,共1页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是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自然科学学术期刊。主要报道范围包括森林、草地、荒漠、湿地等单一类型生态系统的起源、演化、结构、过程和功能及其在恢复、管理、保护上的最新科研成果,也包...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是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自然科学学术期刊。主要报道范围包括森林、草地、荒漠、湿地等单一类型生态系统的起源、演化、结构、过程和功能及其在恢复、管理、保护上的最新科研成果,也包括由不同单一类型生态系统组成的复杂生态系统的相关研究成果,代表我国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育与可持续发展的科技水平及研究进展。此外,期刊还通过学术发展动向评述、学术交流讨论、相关科技信息展示等方式,促进相关行业的科技、教育及生产发展,支撑国家生态文明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研成果 复杂生态系统 陆地生态系统 信息展示 生物多样性保育 学术交流 自然科学学术期刊 发展动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欢迎订阅《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16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2024年第2期F0002-F0002,共1页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是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自然科学学术期刊。主要报道范围包括森林、草地、荒漠、湿地等单一类型生态系统的起源、演化、结构、过程和功能及其在恢复、管理、保护上的最新科研成果,也包...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是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自然科学学术期刊。主要报道范围包括森林、草地、荒漠、湿地等单一类型生态系统的起源、演化、结构、过程和功能及其在恢复、管理、保护上的最新科研成果,也包括由不同单一类型生态系统组成的复杂生态系统的相关研究成果,代表我国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育与可持续发展的科技水平及研究进展。此外,期刊还通过学术发展动向评述、学术交流讨论、相关科技信息展示等方式,促进相关行业的科技、教育及生产发展,支撑国家生态文明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研成果 复杂生态系统 陆地生态系统 信息展示 生物多样性保育 学术交流 自然科学学术期刊 发展动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欢迎订阅《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17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2024年第5期F0002-F0002,共1页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是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自然科学学术期刊。主要报道范围包括森林、草地、荒漠、湿地等单一类型生态系统的起源、演化、结构、过程和功能及其在恢复、管理、保护上的最新科研成果,也包...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是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自然科学学术期刊。主要报道范围包括森林、草地、荒漠、湿地等单一类型生态系统的起源、演化、结构、过程和功能及其在恢复、管理、保护上的最新科研成果,也包括由不同单一类型生态系统组成的复杂生态系统的相关研究成果,代表我国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育与可持续发展的科技水平及研究进展。此外,期刊还通过学术发展动向评述、学术交流讨论、相关科技信息展示等方式,促进相关行业的科技、教育及生产发展,支撑国家生态文明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研成果 复杂生态系统 陆地生态系统 信息展示 生物多样性保育 学术交流 自然科学学术期刊 发展动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欢迎订阅《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18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2024年第1期F0002-F0002,共1页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是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自然科学学术期刊。主要报道范围包括森林、草地、荒漠、湿地等单一类型生态系统的起源、演化、结构、过程和功能及其在恢复、管理、保护上的最新科研成果,也包...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是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自然科学学术期刊。主要报道范围包括森林、草地、荒漠、湿地等单一类型生态系统的起源、演化、结构、过程和功能及其在恢复、管理、保护上的最新科研成果,也包括由不同单一类型生态系统组成的复杂生态系统的相关研究成果,代表我国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育与可持续发展的科技水平及研究进展。此外,期刊还通过学术发展动向评述、学术交流讨论、相关科技信息展示等方式,促进相关行业的科技、教育及生产发展,支撑国家生态文明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研成果 复杂生态系统 陆地生态系统 信息展示 生物多样性保育 学术交流 自然科学学术期刊 发展动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人机遥感技术在陆地生态系统监测与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9
作者 王飞 李伟 +2 位作者 赵文植 李卫英 辛培尧 《安徽农学通报》 2021年第10期115-119,共5页
陆地生态系统对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极为重要,进行陆地生态系统综合监测与生态环境评价是解决和治理生态问题的前提。传统地面监测方法由于视角问题很难满足综合监测与评价的要求,而卫星遥感监测又存在监测精度低、时效性差等问题。无人... 陆地生态系统对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极为重要,进行陆地生态系统综合监测与生态环境评价是解决和治理生态问题的前提。传统地面监测方法由于视角问题很难满足综合监测与评价的要求,而卫星遥感监测又存在监测精度低、时效性差等问题。无人机灵动性好、便于操作,经搭载各类型遥感传感器,可实现陆地生态系统动态连续监测。基于此,无人机遥感技术在森林、草原、荒漠及农田生态系统的监测与生态环境评价中已得到了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遥感技术 陆地生态系统 陆地生态系统监测 生态环境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近30年NPP时空变化研究 被引量:97
20
作者 陈福军 沈彦俊 +2 位作者 李倩 郭英 徐丽梅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409-1414,共6页
通过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型(CASA模型),利用AVHRR的NDVI长期监测数据,逐像元模拟1981~2008年中国陆地生态系统NPP的时空变化,分析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中国陆地生态系统NPP总量在3.38~4.35 Pg C/a之间变化,平均约为3.8 ... 通过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型(CASA模型),利用AVHRR的NDVI长期监测数据,逐像元模拟1981~2008年中国陆地生态系统NPP的时空变化,分析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中国陆地生态系统NPP总量在3.38~4.35 Pg C/a之间变化,平均约为3.8 Pg C/a,且研究期间呈上升趋势。在青藏高原、新疆天山地区和东北大小兴安岭、长白山等冷湿区,NPP年总累积量和年均温呈显著正相关,和年降水量呈显著负相关;地处华北的太行山、燕山等山区和内蒙古中部草原区等干燥环境区,NPP与年降水呈正相关关系;青藏高原及新疆地区和华北平原、四川盆地等农业区,NPP与年均温呈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PP CASA模型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 气候因子 相关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