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75篇文章
< 1 2 5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UHF、L频段陆地卫星移动通信业务遮蔽环境衰落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余运超 郝文辉 +1 位作者 孙宏林 韩光伟 《电波科学学报》 EI CSCD 2000年第4期446-449,共4页
UHF、L频段路边树遮蔽和多径衰落实验分别于 1 999年 8月和 9月在河南安阳境内进行。利用日本 GMS1 40 E气象卫星为信标 ,其下行频率分别为 468.92 4 MHz和 1 691 .0 0 MHz,有效全向辐射功率分别为 37d Bm和 56d Bm,中频带宽分别为 2 k... UHF、L频段路边树遮蔽和多径衰落实验分别于 1 999年 8月和 9月在河南安阳境内进行。利用日本 GMS1 40 E气象卫星为信标 ,其下行频率分别为 468.92 4 MHz和 1 691 .0 0 MHz,有效全向辐射功率分别为 37d Bm和 56d Bm,中频带宽分别为 2 k Hz和 2 0 0 k Hz,极化方式均为线极化。地面接收系统和数据处理设备安置于汽车上。此项实验的目的是为地面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设计提供重要的信道参数。本文给出了路边树遮蔽的累计分布特性以及相应的预测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卫星移动通信系统 卫星通信 频段 遮蔽 衰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HF频段陆地卫星移动通信业务多径效应测量 被引量:3
2
作者 余运超 郝文辉 +1 位作者 孙宏林 韩光伟 《通信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7期123-128,共6页
UHF频段陆地卫星移动业务多径实验于 1999年 6月至 8月间利用日本GMS140E气象卫星为信标 ,分别在河南郑州至开封高速公路、林州至上党方向公路以及石家庄至阳泉高速公路段进行。地面接收系统和数据处理设备安置于汽车上。此项实验的目... UHF频段陆地卫星移动业务多径实验于 1999年 6月至 8月间利用日本GMS140E气象卫星为信标 ,分别在河南郑州至开封高速公路、林州至上党方向公路以及石家庄至阳泉高速公路段进行。地面接收系统和数据处理设备安置于汽车上。此项实验的目的是为地面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设计提供重要的信道参数。本文给出了不同环境下多径效应的累计分布特性以及相应的预测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卫星移动通信系统 UHF 多径效应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技术的中国之治:移动通信创新系统的持续赶超机制
3
作者 周锦来 高中华 《产经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8-110,共13页
我国移动通信产业何以实现“2G跟随,3G突破,4G同步,5G引领,6G前瞻”的创新发展亟待研究,剖析背后的机理对理解海外科技封锁背景下的中国数字技术之治具有积极意义。基于产业创新系统理论,构建“机会窗口-系统重构-动能转换”分析框架,... 我国移动通信产业何以实现“2G跟随,3G突破,4G同步,5G引领,6G前瞻”的创新发展亟待研究,剖析背后的机理对理解海外科技封锁背景下的中国数字技术之治具有积极意义。基于产业创新系统理论,构建“机会窗口-系统重构-动能转换”分析框架,探究中国移动通信创新系统实现持续赶超的机制。结果表明:在2G至5G的代际演进中,产业创新系统成功捕获三次机会窗口,通过技术标准突围、市场应用反哺与生态体系重构三大策略突破路径依赖。在这个过程中,移动通信产业以“政策主导-双轮驱动-协同发展”的动能转换机制,通过代际衔接机制实现技术积累、市场迭代机制完成价值闭环、制度匹配机制保障生态可控,进而实现“自主探索-系统建设-全面超越”的三阶段赶超过程。由此揭示了后发国家数字技术产业持续赶超的系统化路径,为我国科技自主与产业可控提供理论启示与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通信 创新系统 机会窗口 动能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路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对我国S频段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干扰分析
4
作者 李颖 李静 《微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1期382-385,共4页
铁路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5G-R)使用频段为1965~1975MHz和2155~2165MHz,与我国已经在轨的S频段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工作频带仅间隔5MHz,本文针对两系统相互之间的兼容性进行了仿真。通过建立铁路5G-R用户终端对我国S频段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上... 铁路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5G-R)使用频段为1965~1975MHz和2155~2165MHz,与我国已经在轨的S频段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工作频带仅间隔5MHz,本文针对两系统相互之间的兼容性进行了仿真。通过建立铁路5G-R用户终端对我国S频段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上行接收的干扰模型和5G-R基站对我国S频段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下行地面移动终端接收的干扰模型,仿真分析了铁路5G-R对S频段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影响,从而给出兼容使用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5G-R系统 卫星移动通信系统 电磁兼容 邻带干扰 阻塞干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SI-RM视角下的移动通信网络AI技术应用综述
5
作者 章坚武 张天恒 +3 位作者 章谦骅 郭春生 傅剑峰 詹明 《电信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8,共28页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凭借其强大的推理、学习及自我修正能力,已成为解决复杂问题的重要技术,并广泛应用于尖端科技领域。移动通信网络作为现代信息社会的核心基础设施,其复杂性对网络构建、管理和优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凭借其强大的推理、学习及自我修正能力,已成为解决复杂问题的重要技术,并广泛应用于尖端科技领域。移动通信网络作为现代信息社会的核心基础设施,其复杂性对网络构建、管理和优化提出了更高要求。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OSI-RM)通过分层结构实现网络功能的模块化和标准化,为移动通信网络的设计与实现提供了重要理论框架,并指导多协议、多设备的互联互通。首先从OSI-RM的视角,系统梳理了AI技术在移动通信网络各层中的应用现状,分析了AI在解决移动通信网络复杂问题中的作用。同时,指出部分AI技术具备跨层应用的潜力,突破了单一层次的限制,为AI技术在移动通信网络中的深入研究与应用提供了新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 移动通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能源接入下移动通信传输网络控制方法研究
6
作者 许岩 牛群峰 《现代电子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66-70,共5页
针对新能源接入背景下移动通信传输网络能源供应不稳定、网络运行异常的问题,提出新能源接入下移动通信传输网络控制方法,其中基于能源协作的移动通信传输网络信息传输控制模型,利用混合能源采集系统采集能源,以最大化信息传输速率、最... 针对新能源接入背景下移动通信传输网络能源供应不稳定、网络运行异常的问题,提出新能源接入下移动通信传输网络控制方法,其中基于能源协作的移动通信传输网络信息传输控制模型,利用混合能源采集系统采集能源,以最大化信息传输速率、最小化能源损耗和污染物排放量为目标函数,确保蜂窝系统和D2D用户成功通信。同时,为避免移动通信传输网络中蜂窝系统和D2D用户之间存在干扰,基于延迟接受算法预处理蜂窝系统的D2D通信资源,实现蜂窝系统和D2D用户之间的干扰控制,完成新能源接入下的移动通信网络高效与高质量传输。实验结果证明,该方法的能源采集效果佳,可有效达成信息传输速率最大化、能源损耗和污染物排放最小化目标,同时避免网络中蜂窝系统和D2D用户间干扰,具备优秀的移动通信传输网络控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能源 混合能源采集 移动通信传输网络 污染物排放 能源协作 蜂窝系统 D2D用户 延迟接受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卫星移动通信系统星间链路几何参数分析 被引量:15
7
作者 李赞 孙国滨 张乃通 《高技术通讯》 EI CAS CSCD 1998年第12期40-44,共5页
对现有卫星移动通信系统星间链路的分析发现,随着卫星通信系统轨道高度的增加,卫星通信系统星间链路指向的动态调节范围不断扩大,星间链路的相对距离也不断增大,据此进行了对最优化极轨道卫星通信系统星间链路的主要参数的模拟与分... 对现有卫星移动通信系统星间链路的分析发现,随着卫星通信系统轨道高度的增加,卫星通信系统星间链路指向的动态调节范围不断扩大,星间链路的相对距离也不断增大,据此进行了对最优化极轨道卫星通信系统星间链路的主要参数的模拟与分析,并得到了一些规律性的结论,为星间链路的设计与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卫星通信系统星间链路指向性的周期性规律变化也为星间链路连接过程中最优化搜索算法的建立提供了探索方向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通信 星间链路 卫星网络 移动通信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宽窄合用CDMA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容量的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段占云 张延华 +2 位作者 田栋 杨小勇 沈兰荪 《电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1558-1561,共4页
本文分析了宽窄合用CDMA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中宽带CDMA信号和窄带CDMA信号之间的相互干扰 ,提出了最佳的宽窄合用频谱配置方案 .研究表明宽窄CDMA信号适当合用后 ,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容量能够大幅度提高 .
关键词 CDMA 码分多址 宽窄合用 卫星移动通信 系统容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轨卫星移动通信系统馈电链路切换方案 被引量:4
9
作者 刘严静 苟定勇 吴诗其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64-166,175,共4页
研究了无星际链路低轨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中的馈电链路的切换问题,提出了两种馈电切换方案-最短馈电链路切换方案和最长可视时间切换方案。结合两种已有的用户链路切换准则,在构造的非均匀分布全国话务密度模型上进行了系统仿真。仿真结... 研究了无星际链路低轨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中的馈电链路的切换问题,提出了两种馈电切换方案-最短馈电链路切换方案和最长可视时间切换方案。结合两种已有的用户链路切换准则,在构造的非均匀分布全国话务密度模型上进行了系统仿真。仿真结果表明馈电链路切换方案对系统开销影响较大,选择最长可视时间馈电链路切换方案,可以减少切换带来的信令开销,提高服务质量,具有较高的参考和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馈电链路 切换 低轨卫星移动通信系统 用户链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海事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与下一代IMT系统在扩展C频段的共存 被引量:4
10
作者 张晓燕 杨夏青 韩锐 《电信科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6-82,共7页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无线电频率划分规定》和国际电信联盟《无线电规则》的相关规定可知,在我国第四代国际海事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空对地(下行)链路与下一代IMT系统存在频率重叠。为了保证第四代国际海事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与下一代IMT...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无线电频率划分规定》和国际电信联盟《无线电规则》的相关规定可知,在我国第四代国际海事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空对地(下行)链路与下一代IMT系统存在频率重叠。为了保证第四代国际海事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与下一代IMT系统在扩展C频段的共存,给出了使上述两系统正常工作的前提条件或保护措施。通过理论分析、仿真计算以及调研厂商的制造水平,给出了关于第四代国际海事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与下一代IMT系统在扩展C频段共存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四代国际海事卫星移动通信系统 IMT系统 频率共享 兼容共存 保护距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MA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多重信号接收及其软件化实现 被引量:1
11
作者 吴昊 张乃通 吴中一 《高技术通讯》 EI CAS CSCD 2000年第10期43-47,共5页
提出了一种适于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CDMA多重接收协议 ,对其进行了原理分析并具体描述了其实现方式。同时 ,将软件无线电技术应用于该系统 ,给出了该协议的软件化实现方案。仿真结果表明 ,CDMA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多重信号接收及其软件化是... 提出了一种适于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CDMA多重接收协议 ,对其进行了原理分析并具体描述了其实现方式。同时 ,将软件无线电技术应用于该系统 ,给出了该协议的软件化实现方案。仿真结果表明 ,CDMA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多重信号接收及其软件化是可行的 ,并可应用于其它无线通信系统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MA 多重信号接收 软件 无线电 卫星移动通信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卫星移动通信系统星座设计仿真软件的研制 被引量:1
12
作者 何家富 马刈非 《系统仿真学报》 EI CAS CSCD 2001年第5期627-629,677,共4页
星座设计是卫星移动通信系统设计一个非常关键的内容,直接关系到系统的性能与成本。软件仿真是星座设计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文介绍了卫星移动通信系统星座设计仿真软件的设计方案,对软件的有关功能进行了介绍。该软件界面友好,具... 星座设计是卫星移动通信系统设计一个非常关键的内容,直接关系到系统的性能与成本。软件仿真是星座设计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文介绍了卫星移动通信系统星座设计仿真软件的设计方案,对软件的有关功能进行了介绍。该软件界面友好,具有丰富的地图操作内容,是军用及民用卫星移动通信系统星座设计仿真、演示的有效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座设计 卫星轨变 仿真软件 卫星移动通信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及其在远洋渔业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刘国平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0年第4期343-346,共4页
从远洋渔业的产业结构特点及其对移动通信的需求出发 ,对已经和即将投入运行的 ICO、全球星等系统的性能、技术和基本参数进行了比较分析,展望了全球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在远洋渔业中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卫星移动通信系统 双模手机 远洋渔业 海洋渔业 远洋捕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覆盖特定区域的中轨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常规星座优化设计
14
作者 李赞 孙国滨 张乃通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123-127,共5页
通过综合分析卫星移动通信系统星座设计方法 ,结合具体问题 (覆盖东径 75~ 10 5° ,北纬 3~ 5 4°区域 ) ,分别根据区域性覆盖、地带性覆盖和全球性覆盖星座设计思想 ,利用圆极轨道和倾斜圆轨道进行了分析与设计 ,从中得出覆... 通过综合分析卫星移动通信系统星座设计方法 ,结合具体问题 (覆盖东径 75~ 10 5° ,北纬 3~ 5 4°区域 ) ,分别根据区域性覆盖、地带性覆盖和全球性覆盖星座设计思想 ,利用圆极轨道和倾斜圆轨道进行了分析与设计 ,从中得出覆盖指定区域的中轨道全天候持续覆盖常规卫星星座的优化设计结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通信 卫星网络 卫星星座 卫星移动通信系统 优化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短突发结构信道估计方案
15
作者 王英 周伟 +1 位作者 吴彦奇 李云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2016-2020,共5页
为改善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短突发帧结构的信道估计性能,分析卫星移动通信链路结构,综合考虑卫星移动通信信道估计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软判决反馈的信道估计方案。通过对基于训练序列信道估计的判决结果进行反编码,利用统计判决结果剔除... 为改善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短突发帧结构的信道估计性能,分析卫星移动通信链路结构,综合考虑卫星移动通信信道估计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软判决反馈的信道估计方案。通过对基于训练序列信道估计的判决结果进行反编码,利用统计判决结果剔除偏差值较大项,进行信道软判决估计,其软硬件实现复杂度和处理延迟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案使卫星移动通信系统解调性能在低、高速莱斯信道下得到较大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移动通信系统 短突发帧结构 信道估计 训练序列 软判决反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频卫星移动通信系统通信体制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杜妍 李亚秋 《航天器工程》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9-16,共8页
对地面蜂窝系统通信体制进行了研究,选择宽带码分多址(WCDMA)作为地球静止轨道卫星通信系统的参考技术体制,并利用线性预测法和燕尾交织法解决了该体制应用于卫星通信系统存在的功率控制非实时性和时间分集技术的不适应性问题。仿真结... 对地面蜂窝系统通信体制进行了研究,选择宽带码分多址(WCDMA)作为地球静止轨道卫星通信系统的参考技术体制,并利用线性预测法和燕尾交织法解决了该体制应用于卫星通信系统存在的功率控制非实时性和时间分集技术的不适应性问题。仿真结果表明,改进后的WCDMA体制能够用于地球静止轨道卫星通信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频 卫星移动通信系统 通信体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EO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动态切换算法 被引量:5
17
作者 宋莉 刘爱军 +1 位作者 田晓钟 奚国中 《系统仿真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3411-3415,共5页
与地面蜂窝系统相比,GEO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具有波束覆盖大、信号传输时延长、星上资源受限和终端移动速度分布跨度大的特点。为此,从GEO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特点出发,提出一种根据导频信号接收强度和移动终端速度估计,对平均窗口长度和滞... 与地面蜂窝系统相比,GEO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具有波束覆盖大、信号传输时延长、星上资源受限和终端移动速度分布跨度大的特点。为此,从GEO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特点出发,提出一种根据导频信号接收强度和移动终端速度估计,对平均窗口长度和滞后余量取值进行自适应调整,且易于实现的动态切换算法。系统建模仿真结果表明,与传统算法相比,该切换算法降低了链路衰落率和切换时延,避免了不必要的切换,对高速终端具有较好的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O卫星 星上交换 移动通信系统 切换算法 滞后余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小型卫星移动通信网网络管理系统的设计
18
作者 曹安萍 刘丽宏 《无线电通信技术》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49-53,共5页
本文针对小型卫星移动通信网,分析了网络管理系统特别是中央站网络管理中心的设计,并给出了关键部分的软件流程。
关键词 卫星移动通信 网络管理系统 卫星通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轨道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及其应用
19
作者 白春霞 《电信科学》 北大核心 1994年第9期51-56,共6页
低轨道(LEO)卫星通信系统是近几年兴起的用于全球个人通信的新系统,与GEO(对地同步轨道)卫星相比,具有服务灵活、全球覆盖、传输时延短、频率复用等优点。本文将介绍LEO系统的发展背景,构造及潜在应用。
关键词 低轨道 卫星通信系统 卫星移动通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移动通信系统中有效的身份认证方案和支付协议 被引量:11
20
作者 陈恺 刘莹 肖国镇 《通信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5-20,共6页
文中给出了一个基于公钥密码的有效的身份认证和密钥交换协议,该协议可以实现通信双方的相互认证,产生的会话密钥对通信双方是公正的,且会话密钥的产生不需要其他第三方的参与,协议的结构简单,执行效率高;在此协议基础上设计了一个适用... 文中给出了一个基于公钥密码的有效的身份认证和密钥交换协议,该协议可以实现通信双方的相互认证,产生的会话密钥对通信双方是公正的,且会话密钥的产生不需要其他第三方的参与,协议的结构简单,执行效率高;在此协议基础上设计了一个适用于移动通信系统的小额支付协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份认证 密钥交换 移动通信系统 支付协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