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阿苯达唑-葡聚糖纳米颗粒对小鼠继发性多房棘球蚴的疗效研究
1
作者 杨海山 李胜学 +5 位作者 张海霞 赵鸿昌 星通川 吴希臣 张翔 刘燕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22,共8页
目的使用阿苯达唑葡聚糖纳米颗粒(ABZ-GPs)和阿苯达唑(ABZ)对继发性泡型棘球蚴病小鼠进行治疗,评价ABZ-GPs对泡型棘球蚴病的体内治疗效果,进一步验证葡聚糖颗粒作为抗包虫药物载体的可行性。方法造模成功的棘球蚴病小鼠随机分为ABZ组、... 目的使用阿苯达唑葡聚糖纳米颗粒(ABZ-GPs)和阿苯达唑(ABZ)对继发性泡型棘球蚴病小鼠进行治疗,评价ABZ-GPs对泡型棘球蚴病的体内治疗效果,进一步验证葡聚糖颗粒作为抗包虫药物载体的可行性。方法造模成功的棘球蚴病小鼠随机分为ABZ组、葡聚糖纳米颗粒(GPs)组、ABZ-GPs组和对照组,各用药组以终浓度50 mg/mL灌胃给药4个疗程后,通过影像学、组织病理变化、超微结构和免疫学等多个角度对ABZ-GPs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成功构建了棘球蚴病动物模型,小鼠经ABZ-GPs和ABZ灌胃给药后,肝脏病灶组织明显坏死,大量淋巴细胞浸润。ABZ-GPs组平均囊肿湿重和ABZ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83,P<0.05)。影像学显示ABZ-GPs靶向至肝脏组织;病理及超微结构显示对照组和GPs组肝脏上的泡状棘球蚴生长良好,囊泡体积大,半透明或透明状,充满囊液,囊壁张力高,无钙化,角质层和生发层清晰,多见可育囊及囊内不同数量的原头蚴;ABZ组囊腔塌陷,伴部分坏死及淋巴细胞浸润;ABZ-GPs组棘球蚴囊泡角质层和生发层难以识别,大泡状坏死,中心钙化,纤维组织增生,炎性细胞浸润,生发层微绒毛变粗、变短或消失,细胞核固缩、溶解或消失,胞浆微管明显扩展,髓鞘样变或空泡样变。结论ABZ-GPs对继发性泡球蚴病小鼠具有良好的靶向性和体内杀伤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苯达唑-葡聚糖纳米颗粒 继发性多房棘球蚴病 靶向性 杀伤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苯达唑—葡聚糖纳米颗粒体外抗多房棘球蚴原头节的效果评价 被引量:1
2
作者 杨海山 朱吉海 +5 位作者 赵鸿昌 星通川 师伟 余小龙 卢学强 刘燕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688-694,共7页
目的 通过观察阿苯达唑-葡聚糖纳米颗粒(ABZ-GPs)和阿苯达唑(ABZ)对多房棘球蚴原头节的杀伤作用,评价ABZ-GPs对多房棘球蚴病的疗效,为葡聚糖颗粒作为抗包虫病药物载体奠定基础。方法 设置ABZ、葡聚糖纳米颗粒(GPs)组、ABZ-GPs组和对照组... 目的 通过观察阿苯达唑-葡聚糖纳米颗粒(ABZ-GPs)和阿苯达唑(ABZ)对多房棘球蚴原头节的杀伤作用,评价ABZ-GPs对多房棘球蚴病的疗效,为葡聚糖颗粒作为抗包虫病药物载体奠定基础。方法 设置ABZ、葡聚糖纳米颗粒(GPs)组、ABZ-GPs组和对照组,各用药组以终浓度50μg/mL加入原头节培养基,每天用0.4%的台盼蓝染液染色以评价原头节存活情况,并使用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TEM)观察原头节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 成功构建了ABZ-GPs,原头节与ABZ-GPs和ABZ共培养后,外翻型原头节明显增加,体表失去正常结构。培养第7 d开始至第10 d, ABZ-GPs组原头节存活率一直低于ABZ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91,P<0.05)。超微结构显示对照组和GPs组原头节吸盘清晰可见,体表微绒毛蓬松,角质层细胞形态均匀饱满;ABZ组原头节褶皱,吸盘变形,小钩排列紊乱,角质层见絮状空洞的分裂区域;ABZ-GPs组原头节明显褶皱,微绒毛消失,吸盘破坏,顶突小钩脱落,角质层广泛损伤,呈条状残留。结论 ABZ-GPs在体外对多房棘球蚴的杀伤作用优于ABZ原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苯达唑-葡聚糖纳米颗粒 多房棘球蚴原头节 存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