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功能性排便障碍患者经腰刺激运动诱发电位的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倪敏 丁曙晴 +2 位作者 皇甫少华 周惠芬 王岚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1期2292-2294,共3页
目的探讨经腰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对功能性排便障碍(functional defecation disorders,FDD)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0年3月至2011年9月本院住院或门诊的FDD患者80例(男性37例,女性43例),年龄23~69(53.12±17.60)岁,病程(8.28&... 目的探讨经腰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对功能性排便障碍(functional defecation disorders,FDD)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0年3月至2011年9月本院住院或门诊的FDD患者80例(男性37例,女性43例),年龄23~69(53.12±17.60)岁,病程(8.28±6.14)年;同期招募健康志愿者3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男性13例,女性17例),年龄19~35(25.67±7.32)岁。通过磁刺激腰骶部,记录肛门外括约肌动作电位潜伏期和波幅变化,观察腰脊神经根到肛门外括约肌的运动神经传导功能。结果正常对照组检测波幅为400~1 100(725.63±178.23)μV,潜伏期为2.6~3.7(3.35±0.41)ms。FDD组和正常对照组左右侧MEP各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FDD组波潜伏期延长,波幅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腰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对功能性排便障碍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排便障碍 经腰磁刺激 运动诱发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患者运动功能的fM RI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祝一虹 罗本燕 +4 位作者 阮凌翔 王美豪 李建策 翁旭初 陈宜张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6年第2期189-193,共5页
目的:比较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KD)患者与正常被试者在运动准备和执行过程中大脑激活差异,尤其是皮层下结构。方法:利用事件相关功能磁共振成像(fMR I)技术,结合运动准备和执行任务刺激,使用AFN I软件的反卷积程序生成激活图。结... 目的:比较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KD)患者与正常被试者在运动准备和执行过程中大脑激活差异,尤其是皮层下结构。方法:利用事件相关功能磁共振成像(fMR I)技术,结合运动准备和执行任务刺激,使用AFN I软件的反卷积程序生成激活图。结果:PKD患者在运动准备阶段脑区激活较正常人少,其中基底节无激活。执行阶段,除双侧初级运动皮层,其余脑区激活也较正常人少,但不如准备阶段明显。结论:PKD患者在发作间歇期无论准备或执行运动任务,大脑运动环路均表现异常功能状态。此类运动障碍的发生可能是抑制功能的减弱引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方法 运动障碍/并发症 运动准备 运动执行 发作性运动诱发运动障碍 功能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灸联合康复疗法改善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效果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南京 郝立夏 许鹏 《辽宁中医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4-178,共5页
目的评价针灸联合康复疗法改善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效果。方法2020年1月—2022年12月阜阳市妇女儿童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脑卒中患者91例,分为对照组(45例)与联合组(46例),方法为随机数字表法。对照组采用康复疗法治疗,联合组给予... 目的评价针灸联合康复疗法改善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效果。方法2020年1月—2022年12月阜阳市妇女儿童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脑卒中患者91例,分为对照组(45例)与联合组(46例),方法为随机数字表法。对照组采用康复疗法治疗,联合组给予针灸联合康复疗法,两组均治疗4周。比较两组治疗4周后疗效,治疗前、治疗4周后中医证候积分、运动诱发电位、神经功能、运动功能及血清指标。结果治疗4周后,联合组总有效率更高(93.48%vs 73.33%,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4周后两组半身不遂、眩晕、心烦易怒、言语不清、盗汗、面色苍白中医证候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环磷酸鸟苷(cGMP)水平降低,且联合组更低(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4周后两组潜伏期、中枢运动传导时间缩短,且联合组更短(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4周后两组波幅、肢体运动功能运动量表(FMA)、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血清环磷酸腺苷(cAMP)水平升高,且联合组更高(P<0.05)。结论针灸联合康复疗法治疗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疗效确切,可降低中医证候积分,促进神经功能、运动功能恢复,分析与其改善运动诱发电位、调整血清指标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 康复疗法 脑卒中 肢体功能障碍 运动诱发电位 神经功能 运动功能 血清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耳迷走神经电刺激联合双任务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效果
4
作者 邹聪聪 王潇珺 +4 位作者 马锦蓉 鲁商波 丁勇 王哈妮 宋建飞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13-519,共7页
目的探讨耳迷走神经电刺激(taVNS)联合双任务训练(DTT)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4年1月至10月浙江康复医疗中心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上肢功能障碍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两组均给予常规康复... 目的探讨耳迷走神经电刺激(taVNS)联合双任务训练(DTT)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4年1月至10月浙江康复医疗中心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上肢功能障碍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两组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接受sham-taVNS联合DTT,观察组接受taVNS联合DTT,共4周。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手臂动作调查测试(ARAT)、改良Barthel指数(MBI)和运动诱发电位(MEP)检测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FMA-UE评分、ARAT评分、MBI评分、MEP振幅、MEP潜伏期均明显改善(|t|>3.670,P<0.01),且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t|>3.081,P<0.01)。结论taVNS联合DTT可以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提升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上肢 功能障碍 耳迷走神经电刺激 双任务训练 运动诱发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肢辅助站立状态下姿态扰动诱发的脑电响应特征 被引量:1
5
作者 何峰 张杰 +4 位作者 蒋晟龙 綦宏志 徐瑞 孟琳 明东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72-678,共7页
探究上肢辅助站立状态下姿态扰动诱发的脑电响应特征,从而为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失稳态的识别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设计实验装置使人体随机侧的上肢支撑力发生快速变化,从而模拟人体在上肢辅助站立状态下的姿态扰动。实验同步采集20名... 探究上肢辅助站立状态下姿态扰动诱发的脑电响应特征,从而为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失稳态的识别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设计实验装置使人体随机侧的上肢支撑力发生快速变化,从而模拟人体在上肢辅助站立状态下的姿态扰动。实验同步采集20名被试64通道脑电、双侧支撑力和双侧前臂腕伸肌的表面肌电信号,分析姿态扰动事件发生时脑电诱发电位的神经响应特征,以及力学信号和表面肌电的行为学响应特征。在姿态扰动施加后,姿态扰动侧的支撑力在(200.5±15.4)ms的时间内快速减小。与此同时,双侧前臂腕伸肌的表面肌电值均增大,并且姿态扰动侧的表面肌电值更大。姿态扰动施加后诱发出了N1电位,其在FCz导联处幅值最大,其潜伏期为(62.3±5.5)ms,幅值为(15.6±6.1)μV;P2电位的潜伏期为(167.4±12.4)ms,幅值为(5.2±4.5)μV。该研究为通过神经响应过程识别人体的失稳态提供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运动功能障碍 姿态扰动 脑电 诱发电位 N1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酸洛哌丁胺促进大鼠结肠黏膜下神经丛小胶质细胞M2极化
6
作者 罗慧娟 赵玉琼 +4 位作者 任博 任晓洁 贾冰涵 白晓燕 李军平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5期509-516,共8页
目的:利用阿片类药物诱发结肠运动功能障碍(OICMD)大鼠模型,探究肠内小胶质细胞在OICMD大鼠结肠黏膜下神经丛的分布特点及优势表型。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G)、生理盐水组(NSG)和阿片类药物诱发结肠运动功能障碍组(OICMD)。... 目的:利用阿片类药物诱发结肠运动功能障碍(OICMD)大鼠模型,探究肠内小胶质细胞在OICMD大鼠结肠黏膜下神经丛的分布特点及优势表型。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G)、生理盐水组(NSG)和阿片类药物诱发结肠运动功能障碍组(OICMD)。腹腔注射盐酸洛哌丁胺溶液(5 mg/kg)制备OICMD大鼠模型;通过测量造模过程中3组大鼠体重变化以及对比3组大鼠在造模结束12 h后肠道推进速度进行模型评价;运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双重标记技术检测离子钙接头蛋白分子1(Iba-1)和跨膜蛋白119(TMEM119)与μ阿片受体(MOR)、精氨酸酶1(Arg1)和CD86在远段结肠黏膜下神经丛细胞中的分布特点;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Iba-1、Arg1、CD86、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β(IL-1β)等在远段结肠黏膜下层的表达。结果:OICMD大鼠在造模第2 d时,体重明显下降,随着造模时间延长,体重又缓慢增加,约3 g/d;造模结束12 h后,OICMD大鼠肠道推进速度明显降低(P<0.05);免疫荧光组织化学双重标记显示,在大鼠远段结肠黏膜下神经丛内可见TMEM119、MOR、Arg1和CD86等阳性细胞分布,并且均与Iba-1有共存;Western Blot结果显示,OICMD大鼠远段结肠黏膜下层内Iba-1和MOR及M2型表型相关因子Arg1、IL-4表达明显增加(P<0.05),而M1型表型相关因子CD86、IL-1β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在大鼠远段结肠黏膜下神经丛内有肠内小胶质细胞分布;OICMD大鼠结肠黏膜下神经丛中肠内小胶质细胞被激活,主要表现为M2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片类诱发结肠运动功能障碍 黏膜下神经丛 Μ阿片受体 肠内小胶质细胞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医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现状分析 被引量:102
7
作者 张晓莉 唐朝正 贾杰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94-298,共5页
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又称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reflex sympathetic dystrophy,RSD),是脑卒中偏瘫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表现为患侧上肢肩和手的关节出现浮肿、疼痛及肩关节脱位,肩部运动功能障碍,后期可出现肌肉... 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又称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reflex sympathetic dystrophy,RSD),是脑卒中偏瘫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表现为患侧上肢肩和手的关节出现浮肿、疼痛及肩关节脱位,肩部运动功能障碍,后期可出现肌肉萎缩,肩关节挛缩,活动困难,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功能康复.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可能与反射性交感神经受损,产生一系列炎症和自身免疫反应,生成异常的细胞因子等有关[1];也有学者通过躯体感觉诱发电位检查结果推测,肩手综合征的发生可能是由于脑卒中患者自身高位中枢的躯体感觉损害,继而引起相应外周感觉神经的继发性受损,影响其轴突与髓鞘的功能引起的[2].目前国内外对肩手综合征仍无有效的治疗方案,一般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局部麻醉和神经调节等.临床治疗的目的主要是减轻疼痛,消除肿胀,缓解肌肉痉挛,改善关节活动度,从而促进患侧上肢的功能恢复.其治疗方法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 中西医治疗 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 躯体感觉诱发电位 脑卒中偏瘫患者 肩关节脱位 运动功能障碍 交感神经受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脑-机接口的残疾人环境控制装置的设计 被引量:8
8
作者 赵香花 汪晓光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5期324-326,共3页
目的:脑-机接口是指大脑和外部设备间直接进行通讯的系统。本文基于此技术为有运动功能障碍的残疾人设计了一个环境控制器。方法:提取受试者的稳态视觉诱发脑电信号进行处理,分辨出受试者所注视的目标,并将该控制目标对应的命令代码发... 目的:脑-机接口是指大脑和外部设备间直接进行通讯的系统。本文基于此技术为有运动功能障碍的残疾人设计了一个环境控制器。方法:提取受试者的稳态视觉诱发脑电信号进行处理,分辨出受试者所注视的目标,并将该控制目标对应的命令代码发送给执行机构,执行机构接收命令并将其转化为相应的控制动作。结果:经过一般的训练过程后,使用者能正确地利用稳态视觉诱发脑电控制常规电器的起停,能通过红外遥控设备控制电视和空调,能拨打电话并启动语音播放。结论:该系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基于脑-机接口技术的环境控制器,为残疾人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方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机接口 运动功能障碍 残疾人 环境控制器 稳态视觉诱发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中直接电刺激在脊髓栓系综合征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4
9
作者 战连波 高志莹 +2 位作者 高登科 姚一 江建东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6期2773-2774,共2页
脊髓栓系综合征(tethered cord syndrome,TCS)为各种因素导致脊髓圆锥受到牵拉而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症候群[1]。近年来术中应用显微外科和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EP)、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 脊髓栓系综合征(tethered cord syndrome,TCS)为各种因素导致脊髓圆锥受到牵拉而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症候群[1]。近年来术中应用显微外科和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EP)、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MEP)等技术显著提高了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栓系综合征 直接电刺激 EVOKED 体感诱发电位 运动诱发电位 脊髓圆锥 tethered 显微外科 神经功能障碍 电生理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