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日本猴脑内阿片μ-受体样免疫反应物质的分布Ⅰ.间脑与脑干(英文) 被引量:3
1
作者 陈军 小山なつ +1 位作者 金子武嗣 水野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00-110,共11页
通过应用识别大鼠阿片μ-受体(MOR)C末端30个氨基酸残基特异性位点的豚鼠抗体,我们对MOR-受体样免疫反应物质(MOR-likeimmunoreactivity,MOR-Li)在日本猴下位脑结构中的分布进行了免疫组织化学定位研究。经比较发现本研究的免疫... 通过应用识别大鼠阿片μ-受体(MOR)C末端30个氨基酸残基特异性位点的豚鼠抗体,我们对MOR-受体样免疫反应物质(MOR-likeimmunoreactivity,MOR-Li)在日本猴下位脑结构中的分布进行了免疫组织化学定位研究。经比较发现本研究的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与以往猴脑配体结合放射自显影结果基本一致。MOR-Li染色强且分布密集的部位主要位于:外侧缰核、脚间核、臂旁核、孤束核、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浅层等。强染色部位还见于三叉神经脊束间质核、延髓外侧网状核、后屈束、孤束和三叉神经脊束。与大鼠的结果相比较还发现,虽然MOR-Li在大鼠兰斑中染色强且分布密集,但在猴脑兰斑中几乎见不到任何阳性产物。此外,中等及低密度的MOR-Li还见于一些部位的神经毯中,如丘脑室周灰质、丘脑吻尾中线区域、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尾例及相邻网状结构、脑桥和延髓腹侧网状结构及下橄榄核簇。本研究结果提示大鼠和猴脑内部结构的MOR-Li分布部位存在着显著的种属差异,经与大鼠相比较,猴下位脑结构内MOR-Li的分布更局限且主要分布于与伤害性信息传递和调控有关的脑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片μ-受体 中枢神经系统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μ-阿片受体在心内神经节的表达分布及其激动剂对房颤的作用
2
作者 刘海帆 谢雨杉 万法萍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162-2169,共8页
目的研究μ-阿片受体(MOR)在心内神经节(ICG)的表达分布,并探讨MOR激动剂对心房颤动(AF)的影响。方法①通过免疫荧光单标染色法研究正常雄性SD大鼠ICG的化学解剖学特性;采用免疫荧光双标染色、Western blot和RT-PCR法检测MOR在ICG的表... 目的研究μ-阿片受体(MOR)在心内神经节(ICG)的表达分布,并探讨MOR激动剂对心房颤动(AF)的影响。方法①通过免疫荧光单标染色法研究正常雄性SD大鼠ICG的化学解剖学特性;采用免疫荧光双标染色、Western blot和RT-PCR法检测MOR在ICG的表达分布。②40只250~300 g 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ormal组)、AF模型组(AF组)、溶剂对照组(AF-NS组)、MOR特异性激动剂内吗啡肽2(EM2)药物组(AF-EM2组)和DAMGO药物组(AF-DAMGO组),采用尾静脉注射乙酰胆碱-氯化钙混合液方法制备AF模型,造模同时给予药物干预;采集心电图并监测给药前后AF持续时间,采用Western blot和qRT-PCR法检测各组大鼠ICG中MOR以及心房组织提取物中连接蛋白43(CX43)的蛋白及mRNA表达。结果①ICG中含有乙酰胆碱转移酶阳性的副交感神经元、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的交感神经元以及P物质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阳性的肽能神经纤维;心房后壁组织表达MOR mRNA转录物和蛋白;MOR免疫阳性产物主要分布于ICG神经元的胞体内,且以副交感和交感神经元为主。②与Normal组相比,AF组大鼠ICG中MOR mRNA以及蛋白表达量均降低(P<0.05);与AF-NS组相比,AF-EM2组和AF-DAMGO组AF持续时间均缩短,CX43表达量均升高(P<0.05)。结论MOR主要表达于ICG的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元中;AF大鼠ICG中MOR表达量降低,MOR激动剂能缓解A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μ-阿片受体 心内神经节 房颤 μ-阿片受体激动剂 CX4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激活μ-阿片受体缓解大鼠痛情绪的机制 被引量:2
3
作者 郭霞 杜振莹 +5 位作者 郝娜 岳夏雅 王志华 赵欣 李建国 张宇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5期507-513,共7页
目的:探究电针(EA)通过激活μ-阿片受体(MOR)缓解大鼠痛情绪的机制。方法:预先在前扣带皮层喙侧部(rACC)分别注射生理盐水(NS)或MOR拮抗剂CTOP,并通过给大鼠左侧足底注射0.08 ml完全弗氏佐剂(CFA)建立条件位置逃避(CPA)模型,用电针(10 H... 目的:探究电针(EA)通过激活μ-阿片受体(MOR)缓解大鼠痛情绪的机制。方法:预先在前扣带皮层喙侧部(rACC)分别注射生理盐水(NS)或MOR拮抗剂CTOP,并通过给大鼠左侧足底注射0.08 ml完全弗氏佐剂(CFA)建立条件位置逃避(CPA)模型,用电针(10 Hz,3 mA)或假电针(sham EA)刺激大鼠环跳穴(GB30)。行为测试完毕后,使用Western Blot检测rACC脑组织中的MOR蛋白表达以及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亚基2A和2B(NR2A和NR2B)的磷酸化水平。通过免疫荧光双标技术分别观察大鼠MOR和NR2A或NR2B的共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注射CFA的大鼠第3 d在痛环境停留时间明显比第1 d缩短(P<0.05)并且rACC脑区p-NR2A、p-NR2B水平升高(P<0.01);电针治疗减少了CFA引起的逃避时间(P<0.05),增加了MOR的表达(P<0.01);在rACC给予CTOP后电针的作用被反转;免疫荧光结果显示在rACC脑区同一神经元上MOR分别与NR2A或NR2B共表达。结论:电针可能通过激活rACC脑区中的MOR下调p-NR2A和p-NR2B水平达到缓解CFA诱导痛情绪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疼痛 电针 前扣带皮层 μ-阿片受体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犬急性膝关节炎炎症期滑膜组织μ-阿片受体的表达 被引量:1
4
作者 袁红斌 蒋京京 +3 位作者 刘虎 田谋利 何星颖 宋哲明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7-79,共3页
目的:观察犬急性膝关节炎炎症期滑膜组织μ-阿片受体(mu-opioid receptors,MOR)表达的变化,探讨急性炎症外周局部应用阿片类药物镇痛的可行性。方法:17只Beagle犬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8)和急性感染性炎症组(n=9),取各组犬膝关节滑膜组... 目的:观察犬急性膝关节炎炎症期滑膜组织μ-阿片受体(mu-opioid receptors,MOR)表达的变化,探讨急性炎症外周局部应用阿片类药物镇痛的可行性。方法:17只Beagle犬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8)和急性感染性炎症组(n=9),取各组犬膝关节滑膜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及real-ti me PCR方法检测滑膜组织MOR蛋白及mRNA的表达。结果:急性感染性炎症组犬膝关节滑膜组织MOR 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34.40±5.48)%vs(16.54±8.0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染色见炎症滑膜组织MOR染色阳性产物较正常对照颗粒增粗、着色加深、染色带增宽、数量增多;与正常滑膜组织相比,急性感染性炎症组滑膜组织MOR阳性细胞免疫组化指数显著增高[(323175.00±92614.94)vs(175444.10±75149.0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犬膝关节滑膜组织中存在MOR,且在急性感染性炎症早期其表达显著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 膝关节 滑膜 μ-阿片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RPV1与μ-阿片受体在胃投射脊髓背根神经节中的共存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
5
作者 蒋群 屠伟峰 +3 位作者 徐少群 赵高峰 郄文斌 李国才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8期2876-2879,共4页
目的:观察瞬时受体电位离子通道(TRPV1)与μ-阿片受体在胃调控脊髓背根神经节中的共存表达,探讨其在急性胃黏膜损伤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雄性Wistar大鼠分三组,正常对照组(NC组)、浸水束缚应激(WIRS)组(WIRS组)和舒芬太尼预处理... 目的:观察瞬时受体电位离子通道(TRPV1)与μ-阿片受体在胃调控脊髓背根神经节中的共存表达,探讨其在急性胃黏膜损伤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雄性Wistar大鼠分三组,正常对照组(NC组)、浸水束缚应激(WIRS)组(WIRS组)和舒芬太尼预处理组(SP组)。采用经典WIRS方法复制急性胃黏膜损伤(AGML)模型,于应激6 h后观察大体胃黏膜损伤程度,并记录溃疡指数(GI),并采用免疫荧光方法观察TRPV1与μ-阿片受体在胸段DRG神经元中的表达情况,并通过ELASA法测定各组大鼠胃黏膜组织中CGRP含量。结果:TRPV1与μ-阿片受体在胸段胃投射DRG神经元上共存表达,且AGML大鼠胃黏膜GI和CGRP含量都明显增高,而舒芬太尼预处理虽使CGRP含量更高,GI较WIRS组显现非常显著下降。结论:TRPV1参与了急性胃黏膜损伤的保护机制,激活μ-阿片受体可活化TRPV1释放CGRP从而发挥胃黏膜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μ-阿片受体 TRPV1 CGRP 舒芬太尼 急性胃黏膜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杏仁中央核μ-阿片受体调节大鼠摄食而不是摄水(英文) 被引量:1
6
作者 闫君宝 闫剑群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707-1712,共6页
目的:探讨杏仁中央核内的μ-阿片受体对大鼠摄食和摄水的影响,并评估杏仁中央核内的谷氨酸信号系统在阿片肽介导的摄食行为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将不锈钢套管植入成年雄性SD大鼠一侧的杏仁中央核内,向饱食或脱水后大鼠杏仁中央核内注... 目的:探讨杏仁中央核内的μ-阿片受体对大鼠摄食和摄水的影响,并评估杏仁中央核内的谷氨酸信号系统在阿片肽介导的摄食行为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将不锈钢套管植入成年雄性SD大鼠一侧的杏仁中央核内,向饱食或脱水后大鼠杏仁中央核内注射不同剂量的μ-阿片受体选择性激动剂[D-Ala2, N-Me-Phe4, Gly5-ol]-脑啡肽(DAMGO)。注射后60、120和240 min时测量大鼠的摄食量和摄水量。向饱食后大鼠杏仁中央核内联合注射阿片受体非选择性拮抗剂纳曲酮(naloxone, NTX)和DAMGO,或联合注射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型谷氨酸受体选择性拮抗剂D-AP-5和DAMGO,注射后60、120和240 min时测量大鼠的摄食量。结果杏仁中央核内注射DAMGO (1~4 nmol)后,饱食大鼠的摄食量明显增加,而脱水大鼠的摄水量变化不大。NTX(26.5 nmol)可拮抗DAMGO诱导的摄食效应,D-AP-5(6.3~25.4 nmol)则对DAMGO诱导的摄食效应没有影响。结论杏仁中央核μ-阿片受体参与对大鼠摄食而不是摄水的调节,这种促食欲作用不依赖于杏仁中央核内的NMDA受体的激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杏仁中央核 μ-阿片受体 NMDA受体 摄食 摄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角质形成细胞μ-阿片受体表达的研究
7
作者 毕新岭 顾军 +1 位作者 米庆胜 田中伟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37-138,共2页
目的:研究不同特性的角质形成细胞μ-阿片受体的表达情况。方法:以体外培养的角质形成细胞株HaCaT细胞、人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细胞株A431、神经母细胞瘤SK-N-SH细胞株为对象,采用逆转录(RT)-PCR方法研究细胞μ-阿片受体的表达。结果:... 目的:研究不同特性的角质形成细胞μ-阿片受体的表达情况。方法:以体外培养的角质形成细胞株HaCaT细胞、人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细胞株A431、神经母细胞瘤SK-N-SH细胞株为对象,采用逆转录(RT)-PCR方法研究细胞μ-阿片受体的表达。结果:在常规体外培养条件下,角质形成细胞株HaCaT细胞、人鳞癌细胞株A431的RT-PCR结果显示有μ-阿片受体mRNA的表达,后者的表达水平略高于前者。结论:μ-阿片受体在角质形成细胞的表达,为神经系统和皮肤通过神经肽直接发生作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质形成细胞 μ-阿片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枢神经系统μ-阿片受体(MOR)的表观遗传学调控 被引量:1
8
作者 刘莹 朱超 罗卓荆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63-667,共5页
μ-阿片受体(MOR)在阿片类物质诱导的镇痛、耐受及依赖性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在中枢神经系统分布广泛,并具有显著的时空分布特点。MOR的表达改变也参与了机体一系列的生理病理过程。最近的研究显示,无论在胚胎发育阶段,还是... μ-阿片受体(MOR)在阿片类物质诱导的镇痛、耐受及依赖性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在中枢神经系统分布广泛,并具有显著的时空分布特点。MOR的表达改变也参与了机体一系列的生理病理过程。最近的研究显示,无论在胚胎发育阶段,还是在成熟个体的生理病理过程中,MOR的表达均在转录水平受到调控并表现出机能改变[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μ-阿片受体 表观遗传学调控 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μ-阿片受体基因多态性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疼痛敏感性及阿片类药物用量的关系 被引量:3
9
作者 朱琨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440-1443,共4页
目的探讨μ-阿片受体基因(OPRM1)基因多态性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患者疼痛敏感性及阿片类药物用量的关系。方法收集带状疱疹(HZ)患者170例,并依据3个月后有无PHN分为PHN组(90例)和非PHN组(80例)。对可能影响PHN发生的因素进行logisti... 目的探讨μ-阿片受体基因(OPRM1)基因多态性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患者疼痛敏感性及阿片类药物用量的关系。方法收集带状疱疹(HZ)患者170例,并依据3个月后有无PHN分为PHN组(90例)和非PHN组(80例)。对可能影响PHN发生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PHN中、重度疼痛患者不同基因型间48 h阿片类药物用量、状态特质焦虑量表评分及睡眠质量评分。结果初治时间超过72 h、急性期重度疼痛、基因型GG是PHN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HN轻度疼痛、中度疼痛和重度疼痛组中,GG基因型分布频率明显升高;PHN中、重度疼痛组不同基因型患者48 h阿片类药物用量依次明显增加,且GG基因型患者用药量最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初治时间超过72 h、急性期重度疼痛、基因型GG是PHN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PRM1基因多态性可能是引起PHN患者阿片类药物药效学个体差异的遗传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疼痛敏感性 μ-阿片受体 基因多态性 阿片类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吗啡肽2对神经病理性痛大鼠背根神经节内μ-阿片受体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谢雨杉 刘海帆 +1 位作者 孙騊 万法萍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833-1840,共8页
目的探讨在内吗啡肽2(EM2)的镇痛过程中,μ-阿片受体(MOR)的表达变化及胞内囊泡转运对其变化的影响。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病理性痛组和药物组,病理性痛为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损伤(SNI)诱导的神经病理性痛(NP)。... 目的探讨在内吗啡肽2(EM2)的镇痛过程中,μ-阿片受体(MOR)的表达变化及胞内囊泡转运对其变化的影响。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病理性痛组和药物组,病理性痛为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损伤(SNI)诱导的神经病理性痛(NP)。药物组为鞘内注射EM2的NP大鼠。采用免疫荧光单标染色和免疫印迹方法检测MOR总蛋白和磷酸化蛋白以及Rab7蛋白表达量的变化,采用免疫荧光双标染色方法检测MOR/Rab7和MOR/LAMP1免疫阳性标志物的表达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病理性痛组大鼠背根神经节(DRG)内MOR总蛋白和磷酸化蛋白的表达量降低(P<0.05),Rab7蛋白的表达量明显增高(P<0.05);MOR/Rab7免疫阳性标志物占Rab7或MOR、MOR/LAMP1免疫阳性标志物占LAMP1或MOR阳性标志物的比例均增高(P<0.05)。鞘内多次注射EM2后,病理性痛大鼠的后足缩足反应阈值明显增高(P<0.01),DRG内MOR总蛋白和磷酸化蛋白的表达量增高(P<0.05),Rab7的表达量降低(P<0.05)。MOR/Rab7阳性双标产物占Rab7或MOR阳性标志物、MOR/LAMP1阳性双标产物占LAMP1或MOR阳性标志物比例均降低(P<0.05)。结论在镇痛过程中,EM2抑制SNI的NP大鼠DRG内Rab7的表达,减少MOR向溶酶体运输,促进MOR复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吗啡肽-2 μ-阿片受体 背根神经节 神经病理性痛 囊泡运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杏仁中央核μ-阿片受体介导大鼠钠盐的摄入
11
作者 闫君宝 胡志红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195-1200,共6页
目的探讨杏仁中央核参与钠欲中枢调控的阿片能机制。方法应用大脑插管术和脑微量注射法给大鼠双侧杏仁中央核内单独或联合注射选择性μ-阿片受体激动剂DAMGO和选择性μ-阿片受体拮抗剂CTAP,观察不同的摄钠模型大鼠对0.3 mol/L NaCl和水... 目的探讨杏仁中央核参与钠欲中枢调控的阿片能机制。方法应用大脑插管术和脑微量注射法给大鼠双侧杏仁中央核内单独或联合注射选择性μ-阿片受体激动剂DAMGO和选择性μ-阿片受体拮抗剂CTAP,观察不同的摄钠模型大鼠对0.3 mol/L NaCl和水摄入的影响。结果在"禁水-不完全补水(WD-PR)"摄钠模型大鼠,在双瓶测试中,双侧杏仁中央核内分别注射1、2、4 nmol剂量的DAMGO引起剂量依赖性的0.3 mol/L NaCl和水摄入增加的效应,而双侧杏仁中央核内分别注射0.5、1、2 nmol剂量的CTAP则产生剂量依赖性的抑制DAMGO 2 nmol注射到同一部位所引起的0.3 mol/L NaCl和水摄入增加的效应;在单瓶测试中,双侧杏仁中央核内注射DAMGO 2 nmol对水摄入量没有影响。在"皮下联合注射利尿剂呋塞米(FURO)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卡托普利(CAP)"摄钠模型大鼠,双侧杏仁中央核内注射2 nmol剂量的DAMGO引起0.3 mol/L NaCl和水摄入增加,而双侧杏仁中央核内注射1 nmol CTAP阻断μ-阿片受体则降低了DAMGO 2 nmol注射到同一部位所引起的0.3 mol/L NaCl和水摄入增加的效应;在单瓶测试中,双侧杏仁中央核内注射DAMGO 2 nmol对水摄入量没有影响。结论杏仁中央核μ-阿片受体介导钠盐摄入,参与钠欲的兴奋性调控;μ-阿片受体阻断剂有望成为研发钠欲抑制剂的靶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μ-阿片受体 钠欲 杏仁中央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吻内侧被盖核(RMTg)参与吗啡引起的大鼠睡眠紊乱
12
作者 胡珍真 尹豆 +2 位作者 叶宸搏 孙焕欣 杨素荣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51-155,共5页
目的旨在阐明吻内侧被盖核(rostromedial tegmental nucleus,RMTg)是否参与吗啡引起的大鼠睡眠障碍。方法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溶剂对照组和吗啡组,每组7只,对照溶剂为人工脑脊液(artificial cerebrospinal fluid,ACSF)。采用脑立体定... 目的旨在阐明吻内侧被盖核(rostromedial tegmental nucleus,RMTg)是否参与吗啡引起的大鼠睡眠障碍。方法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溶剂对照组和吗啡组,每组7只,对照溶剂为人工脑脊液(artificial cerebrospinal fluid,ACSF)。采用脑立体定位、核团微量注射和睡眠记录与解析等技术观察RMTg内给予吗啡对大鼠睡眠-觉醒周期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双侧RMTg给予吗啡(16mmol/L,每侧0.5μL)可以引起大鼠长达4h的觉醒,期间非快动眼(non-rapid eye movement,NREM)睡眠深度降低、快动眼(REM)睡眠减少的现象与吗啡临床用药所引起的睡眠障碍的表现相一致。结论 RMTg参与吗啡引起的大鼠睡眠紊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吗啡 睡眠 μ-阿片受体(μOR) 吻内侧被盖核(RMTg)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